設置

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刷聲望

大熊貓文學    平凡的明穿日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海宇承平,陪京佳麗,仕宦者夸為仙都,游談者據為樂土。

  此乃明末錢謙益描寫的情景,反映出秦淮風月在晚明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縱觀終明一朝,金陵秦淮河上的青樓楚館、酒醉笙歌在天底下無出其右者。

  說起來朱元璋在這方面很有意思,當年遷徙天下富豪十萬戶入京,一片怨聲載道。朱元璋就尋思著建立幾個青樓,一來給商賈提供娛樂消遣的場所,平息民怨,二來也能宣示海內太平,與民偕樂的盛世氣象。

  三來也為空虛的國庫增加一筆額外創收,反正俘虜了那么多敵人家眷,蒙古女人等以及大批的奴隸閑著也是閑著,放了不解恨,充實內宮又太危險,通通安排當妓女龜子去吧,加上后來的貪官家屬,世世代代不得翻身,既解氣又賺錢,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乎秦淮河恢復了南宋時期的繁華,起初教司坊麾下的青樓是禁止官員涉足的,只允許商人和平民進去享受,據說為此朱元璋還親自給第一座“富樂院”題寫了一副對聯,真假未知。

  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風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語。

  世間多癡男怨女,癡心癡夢,況復多癡情癡意,是幾輩癡人。

  風月行業的繁榮,自然會直接間接帶動起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稅收大大增加了,失業率大大降低了,連治安環境都大大變好了,朱元璋對自己的作法大為滿意,下旨陸續又修了著名的“十六樓”。充滿著胭脂粉氣的秦淮風月越發名震天下,引出了多少風流債?又陶醉了多少風流客?

  徐灝當初經營的就是其中一座,明面上官妓是不陪睡覺的,“歌舞佐酒,然不得私侍枕席”。但顯然是不可能的事,私底下做三陪的比比皆是。

  當然都是在暗地里,朱元璋政務纏身,對此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官員雖也時常下了班相約跑到秦淮河與十六樓飲酒聚會,少不得叫來些歌妓唱曲。酒足飯飽之余,偶有偷偷摸摸的睡個覺,還得完事了趕緊提起褲子就跑,生怕被人舉報。

  到了洪熙朝,朱高熾的仁義和國力的興盛。無可避免的助漲臣民縱情聲色的風氣,官員開始公開召妓飲酒,其中左都御史劉觀帶頭,每飲酒必有官妓歌舞,并且貪贓受賄,使得一多半的御史爛掉了。

  言官失去了作用,再也沒人拿官員召妓說事,彼此心照不宣。朱高熾的病情時好時壞,也沒精力理會。圣人云食色性也,奢靡風氣由此愈演愈烈。

  朱瞻基做太子時就對此極為看不過眼,年少的太子胸有大志,認為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如今劉觀父子被發配遼東充軍,他準備親自發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掃黃運動。

  徐灝對此的態度不置可否。雖說朱瞻基曾屢次說明是借鑒了舅舅的作法,要徹底廢除延續上千年之久的官妓制度。令千千萬萬的女子再不必沉淪苦海。

  事實上可能么?徐灝從宮女身上已經看到了結局,妓女這門最古老的行業。恐怕只有到了人類終結的那一日才會徹底消失,所以本著沉默的態度不理不問。

  記憶中,歷史上頭一次大掃黃運動僅僅收得一時之效,很快隨著官妓的消失,市妓與私娼卷土重來,有需求就有市場,不但沒消失反倒是越來越繁盛了,晚明時代的秦淮八艷即是證明。

  反正徐灝認為是無用功,就和他不愿去改革一樣,倒不是歷史悲觀者,而是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實在不是治世之才。皇帝能管當然是好事,必須無條件的支持,也希望能幫著完善下制度,雖說大約沒什么用。

  本以為皇帝召見楊士奇和楊榮后,就會開始雷令風行的下旨掃黃,不想卻發生了另一件事。

  朱瞻基登基之后,立即提拔了一些官員,尊重先帝內閣諸位大臣,把關在牢里的都放了出來,打擊劉觀等貪官庸吏,進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為自己贏得了朝野贊譽,刷了下聲望。

  朱瞻基再接再厲,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派遣老將陽武侯薛祿為鎮朔大將軍,楊榮等大臣巡視各邊鎮,檢查訓練提振士氣,補足邊關的武器甲胄等軍用物資,同時還免除了一些邊軍的雜役。

  針對各偏遠衛所士氣渙散,軍卒逃亡,蒙古人的屢屢騷擾,他有意將開平衛遷至獨石堡,棄地三百里,大寧衛遷到內地,縮減些兵員,減輕供給的沉重負擔。

  沒等徐灝發表意見,五軍都督府的參謀本部二百名軍官集體激烈反對,理由是開平衛和大寧衛的回撤,將導致龍崗、灤河以及大片河套地區拱手讓給蒙古人,使得第二道防線中心的宣府、大同立即處于蒙古鐵蹄的最前線。

  許多文臣加入到了皇帝這一邊,理由是洪熙朝,軍方為了修建北方道路,浪費了太多的人力物力,穿越崇山峻嶺的官道,往往修建的曠日持久,征調本地十數萬民夫,因炸山搭橋引發的傷亡數字驚人,多條途經荒無人煙的道路除了用來運送補給之外,等閑沒有幾個行人,純屬多此一舉。

  如果這么爭辯下去,加上提高軍人地位,鑄造火器戰船等等的龐大開支,其罪魁禍首毫無疑問就是徐灝了,功勞再大也架不住有心人的詆毀。

  好在北方還有蠢蠢欲動的蒙古人,強敵環伺,宣德朝并非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

  北方強敵關乎于國運,關乎著每個人的身家性命,把蹂躪漢家山河數百年的韃子才驅逐出去多久?花再多的錢都是值得的。明明大明處于優勢地位,為何要拱手把戰略要地送出去?所以有識之士的聲音立即壓倒了目光短淺的少數人。

  朱瞻基也不是庸人,清楚舅舅的為人,張太后也斷不會允許卸磨殺驢。歷史上宣德朝的放棄國土。乃是因安南的長期戰亂,邊關的士氣低迷,軍隊腐化,國庫被朱棣折騰的差不多了,韃靼人和瓦剌人又恢復了元氣。難以為繼廣大的邊防,不能一味責備宣德皇帝的保守。當然保守是一定的了,宣德皇帝應該對他以后的歷史悲劇背負責任。

  軍方的強勢令朱瞻基十分意外,但是軍方給出的證據又合情合理,除非他打算自廢武功,并且這里面沒有徐灝張輔等大佬的身影。完全是中堅力量的據理力爭。

  五軍都督府的設立,巧妙化解了武將干政的威脅,朱瞻基也沒有憑此而掉以輕心,繞過兵部,任命吏部侍郎黃宗載等人接手天下軍伍的清理任務。名義上是專人定期辦理軍卒逃亡等事件,真實目的不問可知了。

  在軍事方面,年輕的皇帝暴露了缺乏經驗,聲望值不漲不跌。

  朱瞻基沒有灰心,很快轉向了民政方面,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免除了一些省份因災害而拖欠的賦稅,停止了朝廷采辦。力求不擾民。比如工部下令京畿百姓繳納鯊魚皮,以供制造器械之用,百姓跑來上告朝廷。京畿不產鯊魚皮,上哪買去?朱瞻基遂下旨免除此役,命工部直接去沿海出產地購買。

  地方官員上奏,稱他必須做官滿九年考核后,才可讓父母受封,如今老父親已經八十多歲了。求朝廷先封其父,不封自己和妻子。將榮耀讓給年邁老父,朱瞻基非常贊賞。當即批準了,雖然違例,卻可以樹立他崇尚孝道的姿態。

  還有各地藩王府人口增多,帶給國家的負擔越來越大,朱瞻基對親戚們沒什么好感,洪熙朝沒有遵循洪武朝,強制性的讓眾王子進京。

  朱瞻基秉承父親的作法,繼續對宗室加以限制,時常流露出不愿與他們來往的意思,對于諸藩王請求進京朝見,朱瞻基表示勞民傷財,一律謝絕了。

  類似的事情很多,從刑罰等各個方面無不顯示他是位有能力有作為的好皇帝,聲望值逐步大幅上揚,即天下臣民對新皇的認可度逐漸增加。

  不料呂震的事爆發,志得意滿的朱瞻基遂借題發揮,褒獎徐燁做了鴻臚寺正卿,卻把曾教導過他學問的原鴻臚寺卿林長懋調出京城,做了四川偏遠地區的小小知州。

  這個舉動并未引起官員的注意,但召見二楊大臣后,朱瞻基即下旨把兵部侍郎戴綸也調出了北京,前往云南參贊軍務。

  林長懋和戴綸當然心懷不滿,不免對好友發了一通牢騷,有所防范的朱瞻基很快知道了,當即命錦衣衛把二人逮捕下獄。

  這下子事情鬧大了,文武官員一打聽,才得知早年朱瞻基做太子時,二人曾勸他不要荒廢學業,不要沉溺于習武游獵。

  一時間朝野大嘩,不消說老師教導弟子天經地義,就算罵你罰你打你也是應該的,皇帝怎能多年后還是耿耿于懷呢?懷恨在心也就罷了,竟因此把兩位老師發配出京,攆出去也罷了,一句牢騷而已,怎能就把人給抓了?那是你的老師啊!

  徐灝暗暗嘆息,這就是封建帝制,子承父業當了皇帝,不代表他繼承了祖輩父輩的能力,何況朱元璋朱棣朱高熾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陷。當然人無完人,明朝前三位帝王平心而論,功遠大于過。

  常言說富不過三代,貌似在帝王家最明顯,歷朝歷代大多三代后國力由盛轉衰,除非出現西漢開國皇帝劉秀或南宋趙構,能繼續把王朝延續一段時間。

  明朝沒有這運氣,朱瞻基顯示出了心胸狹窄的一面,想一位帝王竟因小事而報復老師,加上醞釀中的掃黃風暴,可見朱瞻基之所以短命不是沒有原因的,太過于計較。

  喜歡計較的宣德皇帝誰也不信任,牢牢把持著皇權,太監集團趁勢崛起看來不是沒原因的,不幸的是三楊等老臣又恰恰阻礙了新鮮血液。

  第二天,得知朝臣不滿的宣德皇帝在早朝時,命將林長懋和戴綸帶上大殿,親自審問,如果二人能檢討自身的錯誤,把與皇帝間的小恩怨隱瞞過去,大概也就沒事了。

  誰知戴綸此人性情剛烈,竟抗辯不屈,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歷數皇帝記恨前怨,無端報復,無故抓人,當場表示不服。

  朱瞻基被激怒了,悍然命令大漢將軍拿金瓜打人,戴綸被活活打死。林長懋則以沉默表示自己的不滿,惱羞成怒的朱瞻基下令將他關入錦衣衛大牢,歷史上這一關就是整整十年。

  此事使得朝野內外都驚呆了,看清了年輕帝王蠻橫不講理的一面,朱瞻基也通過此事一舉震懾了所有人,再沒有人敢小瞧他了,活脫脫太祖皇帝第二。

  同時此事太有損新皇帝的形象,聲望值大大降低了。(

大熊貓文學    平凡的明穿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