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不愿意報道一部作品的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沒有報道價值,好萊塢幾乎每一天都會有新作品開拍,但大部分都沒有新聞價值,自然也就沒有媒體愿意報道了。但顯然“死囚漫步”不屬于這種類型。
從夢工廠的投資到蒂姆羅賓斯的自編自導,從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劇本到蘇珊薩蘭登和雨果的加盟,“死囚漫步”身上著實有太多的矚目焦點,足以吸引新聞媒體進行報道。即使不是連篇累牘的大面積討論,也不至于像現在這樣的局面:除了“洛杉磯時報”,沒有任何媒體給予報道,就連一篇快訊通稿都沒有,這實在太過反常。
道斯卡特知道原因。
不久之前剛剛殺青的“七宗罪”著實是得罪了一大批人,劇組的保密封閉拍攝倒不是大問題,畢竟需要封閉拍攝的劇組大把大把,“七宗罪”的舉動并不算意外,重要的是劇組不愿意合作的強硬態度,這讓許多媒體記者都十分窩火。
導演大衛芬奇就是一個硬骨頭,暴力不合作的姿態讓記者格外頭疼;主要演員之一的摩根弗里曼一向是低調的個性,見到媒體記者往往都是微笑,然后就默默離開了,讓記者們想要使力也沒有落腳點;讓人意外的是,一向愿意配合媒體的布拉德皮特這次也顯得意興闌珊,幾次采訪都是草草結束,態度顯得很敷衍,更奇怪的是,布拉德的經紀人馬丁鮑姆居然也默許了,這讓記者們完全是一頭霧水。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雨果。
從開機新聞發布會的缺席開始,雨果就徹底拒絕了記者所有的采訪,即使期間發生了邁克爾杰克遜的重磅事件,雨果也依舊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這讓記者們很是憋屈:本來現在面對雨果他們就是被動的一方,是他們需要求著雨果進行采訪,而雨果的高傲姿態更是讓他們感覺到了恥辱。
記者們知道,這就是好萊塢的規律。演員籍籍無名的時候,他們求著記者進行采訪報道,每一次采訪機會都格外珍惜;演員大紅大紫的時候,記者求著他們進行采訪,因為這家報紙不采訪,那家報紙就替補上,競爭格外激烈。
所以,即使記者對這些“耍大牌、擺架子”的演員千百般看不順眼,即使記者在背后對這些演員破口大罵、嗤之以鼻,但工作的時候還是要擺著笑容沖上去。這就是行業規則,也是他們的飯碗。
過去三年多時間里雨果上升勢頭無人能及,所以記者們在雨果這里吃癟次數也最多,更不要說這期間發生的斑斑劣跡了,女巫審判的傷痕至今沒有完全消除——邁克爾杰克遜洗刷冤屈的時候首當其沖被譴責的就是自命不凡的無冕之王們了,這簡直已經成為新聞媒體的噩夢了,而且估計最近一年兩年之內都不會完全退散。
記者們總是希望看到雨果吃癟,但每次都失敗,而他們卻又屢敗屢戰。之前“生死時速”上映時,記者們聯手抵制這部作品——或者更為準確一點是聯手抵制雨果,但可惜他們似乎準備不足,封殺還沒有來得及發揮威力,就被“生死時速”以勢如破竹的票房掠取姿態殺得片甲不留。
結果還是媒體妥協了。
不過這次卻不一樣,當“死囚漫步”確定男主角由雨果擔綱之后,以“紐約郵報”、“國家詢問報”、“每日新聞報”、“休斯頓紀事報”、“今日美國”為首的幾家報刊雜志帶頭發起了這次運動,想要給雨果一次狠狠的教訓。
他們將不會對“死囚漫步”進行任何形式的報道!
“紐約郵報”他們之所以選中了“死囚漫步”,原因很復雜,卻也很簡單。
首先就是電影主創陣容影響力有限,蒂姆的圈內人脈很廣,但他一直都是不溫不火的老好人,和大家的交情也都有限;蘇珊雖然頗具影響力,但作為一名女演員,她的人脈觸角和影響輻射力也都十分有限。
其次雖然這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擔綱制作人的項目,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看在雨果的面子上進行投資的,所以他對這個項目勢必沒有那么上心。一千萬美元的投資,不痛不癢。更何況,這是夢工廠旗下的作品,剛剛成立才半年的夢工廠可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死囚漫步”這樣一部小成本作品——這也是夢工廠前面兩部作品都選擇了低投資的獨立電影的重要原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死囚漫步”本身就不是一部具有潛力的作品,就好像“日出之前”一樣,這種類型的文藝作品即使口碑再逆天、即使演員號召力再強大,影響力都是有限的。九十年代始終不是獨立電影發光發熱的年代,因為時機還沒有到,“低俗小說”闖出一片天之后,但真正讓環境發生改變,還是需要時間醞釀。
簡單來說,“死囚漫步”是一個軟柿子,它是不可能發生類似于“生死時速”、“西雅圖夜未眠”那樣爆冷的情況——至少可能性很小。
而且,這一次他們是有完全準備的,他們準備從“死囚漫步”開機開始,到拍攝、殺青、后期,再到電影前期宣傳、上映都進行冷處理。
這是信息時代,當一部電影缺少了媒體的支持時,想要打開局面就是幾乎不可能的事。記者們倒是很想看看“死囚漫步”到底會創造什么樣的成績,而到時候雨果又是否愿意低下他高傲的頭顱來懇求記者的采訪——他們都在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或者說,無冕之王們都在期待這一天。
所以,當“紐約郵報”等報紙展開了這項運動時,需要得到了許多報紙的響應。作為“洛杉磯時報”在西海岸最大的競爭對手,“舊金山紀事報”十分樂意配合打擊一下競爭對手的王牌;作為全美銷量前十報紙中最有幽默感的“芝加哥論壇報”幸災樂禍地給予了支持,他們頗為好奇這一次無冕之王們“以大欺小”會是一個什么結果——欺負一個投資僅僅一千萬美元的軟柿子,本來就是勝之不武,更為有趣的是,這以大欺小的結果似乎還有懸念。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中立的媒體也都表示了支持,不是因為他們多么討厭雨果,而是因為“死囚漫步”本來就沒有什么噱頭值得報道,他們干脆就不報道了,順水推舟一下,看看到底會發生什么——說不定到時候就有爆點了。
但是要讓所有媒體都“閉嘴”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說現在雨果的強大號召力已經得到了大量媒體的支持,就算出現爭議情況也有許多媒體愿意為雨果說話,何況是現在這種荒謬的情況呢;即使僅僅是“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這三家媒體的號召力就已經足夠左右整個輿論走向了。
這就是此次運動最為詭異的地方:“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都閉嘴了,其他支持雨果的媒體也都閉嘴了,就連“洛杉磯時報”都只是報道了簡訊。
如此局面讓“死囚漫步”看起來像是一個大學生拉著自己同學拍攝畢業設計的項目,從卡司到劇本,沒有任何值得關注的地方,所以就連地方報紙、校刊都不愿意報道。即使沒有雨果,依靠蒂姆、蘇珊的影響力,也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局面才對。
其實“洛杉磯時報”原本是準備了正式報道的,雖然沒有一整版,但的確是有半個版面的安排,尼古拉斯為此寫了一篇專門報道,他對蒂姆進行了專訪,并且對雨果和蘇珊對手戲產生的火花表示了極大的期待。
另外“紐約時報”也準備了正式報道,他們是從史蒂文的角度切入報道,討論了他選擇“死囚漫步”這個項目的原因。這也將是一篇專稿,安排在重要位置上進行刊登。
但是在最后時刻,里克卻說服了“紐約時報”撤下報道,“洛杉磯時報”也將詳細報道改為了官方新聞稿,所以報道都被撤了下來。包括“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和雨果、和奮進精英經紀公司有良好合作關系的新聞媒體,都得到了里克的電話,撤下了報道。
所以這才造成了如今一片詭異的安靜的局面。
里克從道斯那里第一時間得知了“紐約郵報”的盤算,他知道“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都準備了相關報道,如果要形成對抗,這并不是困難的事,他甚至有辦法和創新藝術家經紀公司聯手,讓“死囚漫步”的新聞鋪天蓋地。但這樣一來,“紐約郵報”他們的算盤就得逞了:他們才是得了便宜又賣乖的一方,不費吹灰之力就成為了話題焦點。
里克仔細想了想,一來“死囚漫步”本來就需要相對安靜的環境,這就是一部不需要太多關注的獨立電影;二來雨果也需要安靜的環境去鉆研演技,記者的騷擾是他現在最不需要的東西了。
這樣一想,其實媒體的冷處理反而符合他們的需求,那么何不就順勢推一把,讓所有新聞媒體都徹底閉嘴。這樣反而能夠讓“紐約郵報”他們的位置變得尷尬起來:真的沒有任何新聞出現了,那么他們是報道呢還是繼續不報道呢?如果繼續不報道,那么新聞價值又在哪里呢?他們發起這次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惡心雨果一下,但終極目標還是取得爆點、贏得銷量,只要能夠獲得利益,他們才不在乎雨果到底做了什么。
所以,里克在取得了蒂姆、史蒂文等人的同意之后,就制造了如此局面。
所有媒體集體閉嘴,所有媒體!那么,現在“紐約郵報”等人應該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