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承先啟后”“海陵”級裝甲巡洋艦

[[[CPW:582H:205A:LU:file1.qidian/插pters/20101/28/1124156634002961958660184856170.jpg]]]圖為“海陵”號裝甲巡洋艦同日本“吉野”號巡洋艦的線圖比較  “海陵”級裝甲巡洋艦(自建):1897年完工,排水量4125噸,航速20節,主炮6座單裝152毫米炮,副炮4門120毫米炮,裝甲材質為克虜伯裝甲、水線裝甲帶為75-100毫米、火炮防盾為75毫米、司令塔為150毫米。

  “海陵”級裝甲巡洋艦是中國自制的第二級裝甲巡洋艦,由法國造船大師白里安設計,由北洋船政局和福建船政局及江南制造總局建造,該級艦共五艘,分別為“海陵”、“南平”、“南凱”、“武威”、“廣勝”,其中“海陵”屬北洋水師,“南平”、“南凱”屬南洋水師,“武威”屬福建水師,“廣勝”屬廣東水師,因制造地不同,外形及尺寸略有差異。

  中日甲午戰爭后,日本不甘心失敗,處心積慮的要同中國再戰,而中國自大東溝海戰后,朝野上下“痛感巡海快船(巡洋艦)之不足”,遂決心發展巡洋艦擴充海軍,在這樣的背景下,“海陵”級裝甲巡洋艦應運而生。

  同中國自制的第一級裝甲巡洋艦“平遠”不同,“海陵”級裝甲巡洋艦沒有再盲目的模仿法國人白勞易所發明的蚊子船型裝甲炮艦的設計,而是根據中國海軍目前所面臨的實際需要設計的一級主戰巡洋艦。根據當時的北洋船政大臣孫綱的要求和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盡快建成入軍的愿望,白里安在“海陵”級裝甲巡洋艦上采用了大量現有的成熟設計,并借鑒了1896年下水的法國“達薩斯”級裝甲巡洋艦的部分設計方案,象“海陵”號的152毫米主炮布局方式,幾乎和“達薩斯”號一樣,后來曾有人指出過“海陵”號的火炮炮位布置過密的缺陷,在后來發生的多次戰斗中也的確出現過類似的問題,但該級艦的性能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很多人經過研究后認為,“海陵”級裝甲巡洋艦雖然不能說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裝甲巡洋艦,但無疑卻是最適應當時中國海軍需要的戰艦。

  在當時的中國,北洋水師雖然在甲午海戰當中戰勝了日本聯合艦隊,但這支中國海軍最強大的艦隊的多數艦艇已顯得陳舊,加上航速過慢,防守中國漫長的海岸線都顯得力不從心,更別說同敵人在海上進行艦隊決戰了,而“海陵”級裝甲巡洋艦的出現,恰好適應了當時中國急需加強海防的現狀,因為這種噸位相對較小的裝甲巡洋艦的火力和防護要遠遠強于中國海軍以前裝備的無防護巡洋艦和防護巡洋艦,甚至于超過了日本海軍的很多主戰艦艇,而且“海陵”級裝甲巡洋艦的速度也比較快,既可以防守海岸線,又可與敵艦隊進行海上主力決戰。以日本的“吉野”號快速巡洋艦做比較,“海陵”的航速略慢,火力則足以同其相當,而防護則強于“吉野”,有人認為,假如“吉野”和“海陵”在海上相遇,“吉野”則未必會是噸位稍小的“海陵”的對手。只是由于日本的“吉野”和“高砂”兩艦皆毀于甲午海戰,“海陵”失去了與其一較短長的機會,對此后世的軍史愛好者常常引以為憾。

  在“海陵”號及其姊妹艦入役中國海軍后不久,中日丁酉戰爭爆發,“海陵”級裝甲巡洋艦首次參戰,值得一提的是,該級艦的首次戰斗不是發生在中國海軍的主力北洋水師中,而是在南洋水師。“海陵”號的姊妹艦“南平”號和“南凱”號在南洋水師提督林國祥的帶領下一直打進了日本的東京灣,取得了光輝的戰績,而隨后,她的另兩個姊妹“武威”號和“廣勝”號在紀伊海戰和琉球海戰當中也表現出色。不甘寂寞的“海陵”號也很快在管帶李鼎新的帶領下投入到了戰斗當中。

  由于日軍占領朝鮮全境,威脅中國本土,而清朝陸軍屢戰不利,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北洋船政大臣孫綱(也就是后來的華夏共和國第一任大總統)決定率領一支清軍和朝鮮軍隊的精銳部隊在牙山灣登陸,襲擾日軍后方,以期扭轉戰局。“海陵”號裝甲巡洋艦作為護航艦同“金元”號裝甲炮艦一起參加了這次行動,由于清軍的登陸行動為日軍查覺,登陸部隊在搶灘時遭到了日軍的攻擊,“海陵”號在管帶李鼎新的指揮下,先用艦炮火力壓制了日本陸軍的炮兵火力,使清軍和朝鮮軍隊順利完成了登陸行動,接著同“金元”號一起抗擊前來進攻的由“千代田”、“高雄”、“金剛”、“大和”四艦組成的日本艦隊,經過激烈的交戰,一舉擊沉日艦“千代田”、“金剛”、“大和”,重創“高雄”,取得了“牙山灣海戰”的重大勝利,“海陵”號因而名聲大噪,為世界海軍所熟知。

  “牙山灣海戰”后,“海陵”號追隨北洋水師主力又多次參戰,丁酉戰爭結束后,“海陵”號同“開遠”艦一起護送中國使團前往日本東京參加“七國和會”,見證了“東京和約”的簽訂和日本多國被肢解的偉大歷史時刻,因為正是從那一天起,日本不再成為中國的威脅了。

  清朝覆亡,華夏共和國成立后,“海陵”號及姊妹艦也都加入了共和國龍旗海軍,“海陵”號后來調入越洋艦隊(原大清廣東水師),后來又調入南洋艦隊,并參加了“華俄戰爭”中同俄國海軍的戰斗,“海陵”號裝甲巡洋艦及其姊妹被編入第三分艦隊,擔任偵察尋敵任務,在著名的“巴士海戰”中,“海陵”號及四艘姊妹艦因為追錯了方向,很晚才到達戰場,未能趕上戰斗。

  在華俄戰爭結束后,“海陵”號仍然在中國海軍中長期服役,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退役,后被拆毀,部分遺物保存于中國海軍博物館。

  作為中國自制的第二級裝甲巡洋艦,“海陵”級裝甲巡洋艦起到了關鍵的“承前啟后”的作用,該級艦的制造為中國造船工業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讓中國一點點的擺脫了仿造外國軍艦的歷史,正是從“海陵”級裝甲巡洋艦開始,中國的造船工業走上了自主發展的道路,使中國海軍后來又擁有了“海昌”級裝甲巡洋艦、“龍鄉”級戰列艦,“龍昶”級戰列艦和“永豐”級早期戰列巡洋艦等一大批影響深遠的戰艦。很多人認為,“海陵”級裝甲巡洋艦出現的意義對中國造船工業的影響等同于亞洲第一巨艦“龍揚”號戰列艦的誕生。

  如今的中國海軍博物館的展示廳里,還有“海陵”號的鐵錨矗立在那里,靜靜的向后人述說著她昔日的歷史。

大熊貓文學    崛起之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