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4章 詩賦之道

  “不敢讓您久候。”陸北顧深施一禮。

  趙抃擱下筆,示意他坐下:“昨日回去可看了那春秋尊王發微?”

  “粗略翻了翻。”陸北顧如實答道,“泰山先生見解精微,學生許多地方尚不能領會。”

  “無妨,經學非一日之功。”

  趙抃從案頭拿起一疊紙箋,問道。

  “今日我們先說詩賦,你可知為何科舉要考詩賦?”

  陸北顧略一思索,答道:“可是為觀學子文采?”

  “文采只是其一。”趙抃搖頭,“詩賦一道,最能見人之性情、學識與器量。詩言志,賦體物,無真性情者難成佳句,無廣博學者難用典故,無開闊胸襟者難見境界。”16

  真有那么大用處嗎?

  他指著房間里塞滿了好幾個書架的文苑英華①。

  “再者,就算不說這些,說的功利點......朝廷取進士,起碼要的是能寫奏章、草詔令的人才,這些公務文書,哪個不需要駢四儷六的功夫?這便是詩賦之道的作用了。”

  進士,并不是都要外放出去主政一方的。

  恰恰相反,很多進士都是不外放的,他們會留在京城任職。

  而任職,主要有三條路。

  要么去給皇帝當秘書,要么去給皇子當老師,要么埋頭修史養望。

  這三條路里,第一條路,升官是最快的。2

  縱觀歷朝歷代,書法好且草詔水平高的人,作為天子近臣很容易得到帝王的喜愛。

  所以走這條路,比在翰林院點燈熬油地修史可輕松多了。

  第二條路,則屬于那種升官很慢,但只要升就是一飛沖天的那種。1

  第三條路,沒什么好說的,雖然走的慢,但是一般都很穩健,而且沒有第二條路那種押寶錯了一輩子不得翻身的風險。

  而趙抃的意思也很明白,以后陸北顧倒不見得必須走哪一條路,但如果具備這個技能,不光科舉考試有用,以后就業也會有用。

  “學生明白了。”

  陸北顧趕緊點頭,對方的提點顯然是很有意義的。

  見他明白了,趙抃也不再啰嗦,只道。

  “老夫聽李磐說了,你詩賦不佳,觀你策論、奏疏,應當不是天賦不足,大抵不得其法尚未入門罷了......如此來講,只要稍得其法,提升起來比需要消耗時日的墨義會快得多。”

  “這樣,先看看具體什么水平。”

  趙抃抽出一張紙:“這是去歲眉州州試的賦題,你試著按考場規矩,作來看看。”1

  陸北顧心頭一緊。

  賦題,跟策論是不一樣的。

  策論的格式要求并不嚴格,屬于議論文,主要是考察考生對于題目的觀點,只要適當用典、條理清晰,基本上就算作合格了。

  但賦題,則要求嚴格遵循“賦”這種文體的格律,一點都不能錯。

  .....問題是陸北顧也沒深入研究過詩、詞、賦的格律啊!

  之前在瀘州江上吟的那闕水龍吟,若是認真計較其實格律問題是很大的,只不過當時也不是在考試,所以李磐就沒計較那些細節而已。

  可現在讓他去寫比詩、詞還要難上一籌的賦,還要嚴格遵循格律,那可真就是上難度了!

  而且,這還不是縣試的題目,是州試的!

  要知道,州試跟縣試,完全就不是一個難度!

  一般來講,四川的州縣里,每年都是在縣學二百人里排名至少前五的學生,才能通過縣試,錄取率是2.5%左右。

  而縣試是一年一次,州試是三年一次。

  所以實際情況就是,當你作為縣學的佼佼者,千辛萬苦通過了縣試進入州學,你會發現這里不僅全都是縣學里的佼佼者,而且還堆了足足十幾屆!1

  你不僅要跟同輩競爭,還要跟考試經驗比你豐富無數倍、學習時間也比你長不知道多少的前輩去競爭!

  那么州試是什么錄取率呢?

  以簡州為例,按解額的數量來算,錄取率常年在1%左右,陸北顧所在的瀘州高點,大概2%。

  哦,要是按舉人數量來算,那可能會好看的多。

  但是大宋的舉人身份是一次性的......你光考中舉人沒用,你得有解額才能去禮部省試。

  所以,舉人身份只能證明你在某一年里,是某個州考試的佼佼者。

  當然了,要是非得說的話,也是有一些隱形影響力的,一般來講沒人愿意得罪一個舉人,因為指不定哪天,人家就中進士了。

  而在如此低到令人發指的錄取率下,其實每個能走到禮部省試考場的士子,都是自己故事里的天才。

  只不過,天才亦有差距。

  甚至,天才,只是見到絕世天才的門檻。2

  陸北顧在心里嘆了口氣,收回思緒。

  這州試賦題雖然比縣試難上許多,但他也不敢推辭。

  他只得接過紙筆,在院中石桌上鋪開,凝神構思。

  過了兩刻后,陸北顧額頭已見細汗,勉強完成了賦文。

  趙抃接過細看,這位嚴厲的老師眉頭越皺越緊,最后嘆道:“用典有不恰當的地方,駢句對仗有幾處不工,最大的是格律的問題,別說考州試了,怕是考縣試都勉強。”1

  沒辦法,現代學者寫論文又不研究這些,就算有相關研究,那也是以文學、美學、史學作為出發點進行剖析,而不是要自己動筆去寫。

  陸北顧自己不會,前身水平也一塌糊涂,當然就只能如此了。

  看他垂著頭,趙抃到嘴邊的話還是收了回去,好歹夸了一句。

  “不過你有個長處——文氣貫通,這是許多死讀書的人學不來的。”

  正所謂“因材施教”,在知道陸北顧不擅長詩賦的前提下,大概了解其當前水平以后,趙抃也調整了他的教學計劃。

  他從案頭取出一冊手稿:“這是老夫早年寫的詩賦心得,里面除了格律、用典的講究,還有總結的‘三遍法’。”1

  “敢問何為‘三遍法’?”陸北顧恭敬接過。

  “一遍立意,二遍修詞,三遍煉字。”趙抃解釋道,“考場時間緊迫,許多人急于成篇,結果漏洞百出,這個法子是先用兩刻鐘定下主旨與結構,再花兩刻鐘寫出初稿,隨后用一刻鐘逐字推敲,最后才進行謄寫,看似多費功夫,實則事半功倍。”1

  隨后,趙抃打開手稿,按照不同的詩賦題目案例,給陸北顧詳細講解。

  ——————

  ①文苑英華是宋太宗命李昉、徐鉉、宋白及蘇易簡等二十余人共同編纂而成,從太平興國七年開始,至雍熙三年完成,宋真宗時亦曾進行幾次修訂。全書足有一千卷之多,上繼文選,下訖晚唐五代,選錄作家兩千余人,作品近兩萬篇,書中約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中書制誥、翰林制誥等三十九類進行分類。1

大熊貓文學    大宋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