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八十三章 荀子門生

  當新年到來的時候,張良已徹底習慣了這個身份,而關中似乎根本沒有細究這件事,也不知道是不是王馀布置得太好。

  韓遠這個身份依舊很扎實,也徹底融入了支教夫子的生活中。

  在秦治理下的蜀地,秦律依舊很嚴苛,甚至有十分嚴格的禁巫。

  新年時,這里的人們還會祭李冰父子,人們將李冰比作江神,給蜀中帶來了富庶。

  新年祭祀在成都郡府舉行。

  由蜀中的人用蜀中語誦讀皇帝的詔命。

  也有關中來的文吏用關中話誦讀皇帝的詔命。

  當蜀地的人們用黑牲與玄酒祭祀,用蜀璧與黍祭祀新年時,始皇帝的新年詔命也送到了蜀地。

  若是這道詔命與往年一樣,其實也沒什么。

  卻有一個消息傳來,公子扶蘇與丞相李斯已下支教考試的政令,這一次的考試天下但凡有戶籍的秦子民都可以參加,包括支教的夫子。

  張良對這次考試沒什么興趣,也不想去考試。

  得到韓遠這個身份,張良可以心存僥幸,但不能糊弄在咸陽的丞相李斯以及咸陽城中的那些人。

  因此,擁有這個身份張良已習慣了這個身份,便繼續打算在這里蟄伏。

  越是了解支教,張良就覺得他越發了解公子扶蘇治理國家的理念。

  其中,張良確確實實學到了一些以前沒有的知識,以及一些更新的治理國家的理念。

  歷代治理國家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宗室,其次需要招攬天下士大夫,再有強大的兵馬,如此一個國家的可成。

  但公子扶蘇不這么想,這位公子覺得這天下不能只讓士大夫治理,士大夫這種利益構成的集團體是對國家有害的。

  沒錯,這確實是張良實實在在看到的話,是在關中送出來的書中看到的。

  而加以公子扶蘇的支教理念,恰恰也說明了公子重視庶民,讓更多的庶民成為官吏,并且排斥士大夫。

  以家族為團體的士大夫集體是可恥的,希望以后的學子不要成為這種可恥的人。

  張良也不知道這天下名仕是如何得罪公子扶蘇。

  所謂支教令,不就是為了消滅士大夫家族與名仕嗎?

  張良想起了一個人,他叫孔鮒。

  也不知此人現在是死是活,至今沒有消息。

  張良心中暗想,如果公子扶蘇真的這么做,恐怕真會出一些亂子。

  秦選擇官吏是挑人的,公子扶蘇會選擇學識更好的士大夫家族嗎?顯然不會…那么公子扶蘇就會選擇學識稍差的庶民。

  如此一來,如同孔鮒這樣的名仕,勢必會覺得被羞辱。

  那又如何呢?張良站在人群中抬頭看著掛在城墻上的布告,公子扶蘇就是這么告訴的天下,他不要孔鮒那樣的人有家世背景的名仕。

  身份不干凈的人秦不要,不就是為吏,其實也沒什么難的。

  這是在公子扶蘇的政令中看到的言外之意。

  張良發現江原縣其余兩位夫子十分擁護公子扶蘇的理念,他們是秦最忠心的支持者。

  這種感情很純粹,消滅士大夫,以士大夫為恥。

  用他們的話來說,圣賢是人們的圣賢,不是誰家家里的圣賢。

  你們家是出圣賢了,但你們家不能靠著圣賢之名,一代接著一代的招搖撞騙,圣賢的后人也需要與庶民一樣受到公平的對待。

  這是張良從支教夫子口中聽說的,對他們來說窮困是一種榮耀。

  因他們教書從來不求錢財,只要能夠不餓死就會一直教書。

  這倒是真的,張良所見的每個支教的夫子,都是十分拮據的。

  但有家世背景的名仕則不同。

  每每聽到這些話,張良都會覺得這種觀念,太過嚴酷。

  這些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夫子,天不怕地不怕。

  因他們背后站著的是成千上萬與他們有一樣理想的人。

  他們就是公子扶蘇最堅定的支持者。

  去年的北方發生過幾次不大不小的戰事,去年國家治理依舊很忙碌。

  始皇帝三十五年的新年,扶蘇坐在丞相府與老師李斯正在準備著今年秋季考試的事,考試的日子定在立秋時節。

  一張張卷子從眼前掠過,扶蘇正在檢查著考試要用的題目,一場考試每個應試者都需要作答二十張卷子,一共一百題。

  這場考試會持續一個月,并且考試的內容現在只有丞相李斯與公子扶蘇知道。

  這些卷子會被看管十分嚴格的工匠們刻制雕版,而后一卷卷印出來。

  扶蘇看著數術一卷,遲疑道:“老師會覺得考試的題目太多嗎?”

  李斯搖頭道:“不覺得多。”

  去年冬天到現在,李斯做了不少題目,只是覺得自己又老了幾分。

  這些卷子真能為國家挑選人才,就連他李斯的都答不上幾題,甚至公子還十分大膽地將邊關匈奴的難題,放在了卷子上。

  還有支教制度的論述,以及六國舊貴族于秦的弊端。

  李斯能夠想到,肯定會有一些人在考場提著筆顫抖,有關匈奴與邊關的問題,是如今大秦正面對的,誰敢亂答?

  還有支教制度,說好說壞應該都是不合適的。

  甚至六國舊貴族于秦的弊端,這幾乎是讓人們共同支持秦誅殺六國的舊貴族。

  李斯對這些卷子還是很滿意的。

  卷宗的觀念很明確,秦所要的臣子就是要能夠擁護國家的,保護國家的,且能夠支持國家的一統的。

  若連這些觀點都不能堅持,那就不能為秦的臣子。

  李斯飲下一口茶水,神色凝重。

  丞相府的文吏們都知道,丞相每一次看這些卷子,都要一碗接著一碗的喝茶。

  扶蘇將這些卷子都整理好之后,將其用蠟封好蓋印,確認嚴實卻沒有疏漏之處,讓田安親自交給皇城中的工匠。

  扶蘇交代道:“在今年入冬之前,這些工匠都不得離開。”

  田安道:“是。”

  忙完丞相府的事,李斯就腳步匆匆地前往章臺宮。

  正值新年,始皇帝坐在章臺宮正在看著各地的文書,本是新年慶賀的時節,皇帝卻還執意要看各地的文書。

  李斯走入章臺宮行禮。

  嬴政只是抬眼看了看這個丞相,看到丞相的白頭發更多了,又收回目光,像是對白發頭有些厭煩。

  李斯道:“今年給各地的詔命發下去了。”

  “嗯。”

  “這些文書公子都看過了。”

  嬴政道:“有這么多國事都是扶蘇在主持,朕想著多看著他。”

  李斯覺得皇帝覺得公子會做錯一些重要的決定,他面帶笑容站在一旁,至今為止公子都是為了國家在制定政令。

  既然是為了國家與社稷,公子所做的事自然就不會錯。

  嬴政思量道:“當初朕與你定下移風易俗的政令,現在看來是不是不合適了?”

  李斯回道:“若是公子在這里,恐怕會堅定地認為必須要移風易俗。”

  嬴政又道:“荀子的弟子都這樣。”

  以前韓非也與還是秦王的皇帝說過這樣的話。

  李斯深吸一口氣,而后緩緩吐出,卻沒有言語。

  嬴政又道:“現在朕的兒子也讀荀子,這孩子行事如何,你以為呢?”

  李斯道:“公子行事頗有當年荀子之風。”

  “呵呵呵…”

  皇帝忽然一笑。

  也不知道這一聲笑,是不是聽出了李斯的恭維之意。

  還是在贊許李斯會講話,能夠在秦廷任職丞相并且這么多年為皇帝主持國家建設,這位丞相除了才能了得,也深得荀子傳授的辯論之才。

  嬴政道:“朕卻聽人說,以后人對扶蘇的支教之策,頗有怨言,說這不是治國之道。”

  李斯行禮道:“當年秦要施行郡縣制,那時天下人都反對,乃至皇帝眼前的王綰之流。”

  嬴政望著殿外明媚的天,安靜地聽著。

  李斯道:“當年為了施行郡縣制,為了書同文,車同軌,這天下反對的人數都數不清,秦因變法強大,如今要治理國家就需要變革,臣常與公子長談,公子常說秦所擁有之國土比之當年六國之總和都要多。”

  “周天子封諸侯國,可諸侯國卻不奉周天子,公子以為是周天子不能約束諸侯王,而在諸侯王的紛爭中,周天子為了從中周旋卻只能處處退讓,正如韓非所言慈母會養出敗兒,而嚴厲的主人就不會有強悍的家仆。”

  韓非的這句話是比喻,但在公子扶蘇看來這慈母就像是周天子。

  嬴政道:“如此說來你覺得扶蘇之策是對的。”

  李斯回道:“公子有言,郡縣制重塑了天下,支教制正是在重塑天下人心,這天下要變,那么這天下人也要變。”

  注意到皇帝的目光看來,李斯又忙行禮道:“臣…”

  “你教導扶蘇這么多年,這孩子確實越來越像你們荀子門生了。”

  李斯很想解釋,其實荀子是一位十分和藹的老師,這么和藹的老師應該教不出這樣的公子。

  話到嘴邊,面對皇帝,李斯又說不出口了。

  公子哪里像荀子門生,

  其實,公子扶蘇是越來越像你這位皇帝了。

  李斯沉默站在一旁,心里這么想著。

大熊貓文學    秦人的悠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