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二十章 八千卷書

  登泰山之后的半月內,秦軍拆了一座又一座的神祠,即便是成百上千人的齊魯學子請求丞相,之后…請求無果,那些話語就開始帶著威脅與怒罵。

  李斯依舊不為所動,這可能是他與始皇帝早就想做的事情。

  譬如,讓齊地的耕種勞作以秦法為主,嚴謹的秦法會教導人們如何耕種,而不是讓神祠所謂的話語人來主持耕種,或者還有各個方面的生活作息方式。

  法家是冷酷的,這是扶蘇從李斯身上學到的另外一個的道理。

  當泰山再一次飄下了秋雨,有年邁的齊魯老人來保護他們的神祠,但秦軍無情地推開了他們,將這些人推倒在泥地中,其中包括緝拿,驅趕,與追打。

  扶蘇知道,在書同文,車同軌的一統理想下,那些陳舊的利益團體就是要除去的。

  扶蘇拿起一卷書有關齊地神祠的書,將其丟入火中,任由它焚燒著。

  這本是歷史上就發生的事,為了大一統,秦要重塑這個天下,也是一統禮教。

  始皇帝與李斯從未忘記過他們的理想,這就像是破除舊禁錮,是一個極其沉重的過程。

  而一統天下的始皇帝,選擇了一種冷酷且高效的方式,直接拆了他們的神祠,燒了他們的神祠。

  當封禪結束之后的始皇帝要離開泰山,齊地各處的名仕皆悲痛之極,因公子扶蘇又帶了八千卷書,這八千卷書與先前所借的書一起被拉走了。

  如果公子扶蘇再多留幾天,恐怕整個齊地的書都要被搜刮干凈了。

  那個叫李由的秦軍將領,不愧是丞相的兒子,此人對齊魯博士們根本不留余地,能找到能帶走的書,都被李由收繳了。

  齊地的博士們對李由記恨,有人曾說始皇帝收天下之兵,恐怕公子扶蘇要收天下之書。

  今天,車隊緩緩前行,扶蘇坐在父皇的車駕中,與父皇共同處理著國事,看著一卷卷的文書。

  扶蘇知道,始皇帝的理想是正確且美好的,正是因為太美好了。

  可是如今的人們,又有幾人明白始皇帝的理想。

  扶蘇的目光看向正在批復文書的父皇,那張臉古井無波,眼神如炬。

  始皇帝也肯定也想到了齊地會作何反應,甚至想到了會無人理解。

  可即便如此,始皇帝還是要這么做。

  一統南方,實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這些事,可能始皇帝覺得,這些事他不做,就不會有人做了。

  與當初西巡時一樣,現在是在東巡的路上,始皇帝也不會停下工作。

  等眼前的文書都處置完,扶蘇才出了車駕,站在車轅上。

  車隊距離泰山越來越遠了,一眼望去在馳道的兩側跪伏著一個個的鄉民,他們的眼神與面容中都是對始皇帝的敬畏,可畏,或者是畏懼。

  扶蘇回到了自己的車駕上,廷尉馮劫留在了齊地,他需要繼續處置薛郡以及齊魯的各種舊事。

  兒子又睡醒了,扶蘇將他抱起來,這孩子一睜眼就開始傻笑。

  看得王棠兒也跟著笑了。

  扶蘇道:“今天幫父皇處置文書,又看到了有關禁私學的文書。”

  “禁私學不好嗎?”

  聽到妻子的話語,扶蘇道:“禁私學當然是好的,不過我希望它可以更好一些。”

  王棠兒疑惑道:“還能如何好?”

  “我將老師的文書都批復了回去,想必老師看過之后一定會有啟發,至于有多好…”

  扶蘇抱著自己的孩子,低聲道:“這孩子以后會知道,那將會是大秦的百年大計。”

  聽到公子的話,田安坐在車轅上,趕著馬兒笑著不語,百年大計呀,那應該需要三代人才能完成吧。

  始皇帝的東巡并沒有因去一趟泰山就原路返回,而是繼續東行,一路前往瑯琊郡。

  這天,明明還未入冬,依舊是深秋時節,泰山以東的齊郡下起了大雪。

  齊郡有之罘島與瑯琊臺聞名中原。

  整個齊郡的范圍就像是一艘船的船頭,有著要沖出大海的氣勢,此地毗鄰東海,魚鹽豐富。

  徐福這些天一直住在齊郡,今天他收到了一卷書信。

  書信是韓終托一隊商旅送來的,信中的內容所言是韓終現在已去了楚地,當初韓終他們就有過約定,如果始皇帝不收韓終為博士,楚地的項氏會收留他們。

  而如今韓終去了楚地,還說他在楚地得到了很好的照拂,只是項氏如今依舊隱匿,不好告知地點,如今的項氏都是當年項燕大將軍的后人。

  這卷書信是用楚文字書寫的,秦雖要求中原各地書同文,并且施行多年。

  但在偏遠的各地,還有很少一部分人,依舊用著當年的各國文字。

  徐福能夠通讀用楚文字編寫的文章,內心里卻很不喜韓終的為人。

  項氏是什么人,他徐福不清楚嗎?

  當年項燕戰死之后,項氏族人逃亡,這些人可都是要反秦的。

  徐福覺得失去了一個朋友,他決定將這卷書信交給公子扶蘇。

  他徐福現在也只想探究他自己的學識,不想參與韓終的事,或者其他的反秦勢力。

  因自己也是齊魯博士的一員,所以在以前…他也能聽到一些閑言碎語,齊魯博士并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也各自有各自的立場。

  徐福望著窗外的東海,大雪飄灑而下,順風入海。

  “先生,始皇帝的車駕到齊郡外了。”

  徐福頷首,他轉身看向身后,身后有一排書架,書架上的書籍都是與航海有關的。

  “先生。”又有學童腳步匆匆來報,他行禮道:“先生,齊郡的郡守送來消息,始皇帝駕至瑯琊臺。”

  瑯琊臺依海而建,當初越王勾踐建設了瑯琊臺,后來在瑯琊臺與秦,晉,齊,楚歃血為盟,共同輔佐周王室。

  可惜的是,現在的周王室不在了,始皇帝也完成了封禪。

  又有學童送來消息,稟報道:“公子扶蘇請先生,于明日觀海。”

  徐福再一次頷首,重新坐了下來,目光看著韓終送來的書信,他實在是想明白,為何韓終會與楚地的項氏有聯系,那么現在的齊魯博士又有多少人與反秦勢力有關。

  徐福心中隱約有些后怕,他覺得若自己與韓終走得再更近一些,自己是不是也會成為其中一員。

  當始皇帝抵達瑯琊臺,一道從泰山發來的文書,送到了李斯手中。

  扶蘇正跟著父皇走在登瑯琊臺的臺階上,順手接過了丞相遞來的文書一邊走著,打開看其中內容,這卷文書是廷尉馮劫送來的。

  廷尉在齊地抓了不少博士,其中還有人與反秦勢力有聯系,其中就有田氏,項氏。

  自封禪之后,淳于越就留在了齊地,說是重病不起。

  始皇帝還未開始焚書,但扶蘇覺得現在還不是齊魯博士團體最糟糕的時候,等李斯的禁私學令下達,大秦對文化一統上的變革才正要開始。

  扶蘇看罷,而后面色平靜地走向瑯琊臺。

  其實就算是丞相不這么做,扶蘇也會這么做,既然要集權就做到集權的極致,既然要禮教一統,那就連教的權力也收歸皇帝所有。

  只有將教書的權力收入集權的條件之一,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的做到教書的一統與公平。

  至少,是盡可能吧。

  哪怕要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面對極大的反抗。

  始皇帝與丞相,包括扶蘇自以為的方向,三人的想法在細節上有落差,但在總的方向上是相通的。

  不知道為何,扶蘇對這些事總有一些執念。

  這種執念讓自己覺得,不得不這么做。

  眼前的瑯琊臺還顯得有些破敗,以前的齊王將這里修繕過幾次。

  整座瑯琊臺形似宮殿,準確地來說,這里應該就是一處行宮,此地背山面海。

  李斯道:“這里是最好的觀海勝地。”

  嬴政忽然一笑,望著水天一色的大海,大海的海浪不斷沖上海岸,笑道:“是個好地方。”

  海風迎面而來,吹得衣袍獵獵作響。

  見父皇與丞相還有一眾大臣紛紛走入瑯琊臺,扶蘇還站在瑯琊臺前的平臺上,手里還拿著從齊地送來的文書,廷尉馮劫的文書上不僅僅寫著齊地的事。

  還因此有齊地名望較高的族老,為了保護他們的神祠,集結私兵要對抗秦軍,死了不少人。

  田安在瑯琊臺收拾出了一間寬敞的殿宇,此地應該算是側殿,只不過門朝南方,不是朝向大海。

  王家婆婆抱著小公子,她勸說道:“夫人呀,門朝著大海不好,風大。”

  王棠兒望著大海,她是這輩子第一次見到大海。

  從泰山到瑯琊臺奔波多日,當安定下來之后,一家人都睡下了。

  翌日,天還未亮的時候,扶蘇就睡醒了。

  田安一早就在劈柴了,他老人家的生活作風一貫地早起。

  海風迎面吹來,扶蘇道:“我今天請了徐福一起來觀海。”

  田安道:“公子,今天要準備什么吃食。”

  扶蘇笑道:“到了海邊就吃海鮮。”

  田安笑著點頭。

  早晨時分,瑯琊臺沒有什么政事,扶蘇早早就與田安來到了海灘邊。

  天剛亮的時候,漁民也出海回來了。

  田安看著他們運來的海鮮成色,一邊向公子解釋道:“這里的漁民天還未亮就要出海,等天亮的時候就能回來,早晨時分就可以將這些海鮮賣出去。”

  逛了一圈海邊的諸多攤販,田安挑選了一些較為鮮活的。

  等回來的時候,扶蘇與田安就在殿門口煎著海鮮吃。

  扶蘇將蝦放入銅鍋中先煎著,田安也將蛤蜊洗干凈了,還有三條漂亮的偏口魚。

  瑯琊臺內,嬴政才睡醒,就見到了殿內的案上放著不少吃食,其中就有煎好的魚蝦,正在冒著熱氣,還有熱油冒出來。

  更有一碗白粥放在案上。

  內侍回道:“天剛亮的時候,公子與田常侍就去準備這些了。”

  看著案上的吃食,嬴政想著一個人也吃不完,便問道:“李斯與王賁呢?”

  “已在殿外等著召見,說是有要事稟報。”

  嬴政自然知道他們要稟報的是何事,那都是有關越地的遷民之策,這件事從來瑯琊臺前就商議,還有李斯遲遲未敲定的禁學令。

  “讓他們兩人進來。”

  內侍將兩人請入瑯琊臺內。

  三人一邊吃著一邊說著現在的政事,得知這些菜肴都是公子扶蘇親自所烹,王賁吃得心安理得。

  李斯自然也是心安理得的,他還是公子的老師。

  用過早食,嬴政又帶著李斯與王賁,沿著瑯琊臺往下走,詢問道:“你打算遷多少越民?”

  李斯回道:“三萬戶。”

  “三萬戶入瑯琊?”

  “是。”

  嬴政忽然停下腳步。

  跟在后方的李斯與王賁也在后方停下腳步。

  “越地如今有多少戶?”

  聽到始皇帝的問話,李斯道:“三萬戶。”

  說起越地,嬴政低聲道:“朕想起了楚相屈原。”

  當年的越民屈原,成了楚相屈原。

  李斯道:“楚人都快忘了楚王有哪些,不過楚人一直記得楚相屈原。”

  正說著,嬴政站在瑯琊臺邊上的山頭,低頭看向海灘,就見到了正在海灘邊的一家子。

  王賁看到了女兒棠兒抱著孩子,就坐在海灘邊,王家婆婆正站在邊上。

  公子扶蘇與田安,還有一人坐在一艘小船上,就在不遠處。

  “船上的另一人是誰?”

  一旁的內侍回道:“公子于昨日派人去請博士徐福,徐福今天午時才來,與公子乘船觀海。”

  “李斯。”

  “臣在”

  “扶蘇真的從齊地帶了很多書嗎?”

  想到了李由的所作所為,李斯道:“公子…他的確將薛郡的書都收繳了,說是要了解齊地的人。”

  “扶蘇看那些書了嗎?”

  “沒看,現在就堆放在瑯琊臺下。”李斯如實回答,只是停頓了片刻,他又道:“齊郡的郡守來問,不知道公子是否要齊郡的書,他可以獻給公子扶蘇,臣還未與公子提及。”

  言罷,見始皇帝沉默不言,李斯與王賁不知道皇帝是喜是怒,只好躬身站在后方,同樣沉默不言。

大熊貓文學    秦人的悠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