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77章 六零農場系統(44)

  八三看書,快穿:回收金手指從種田開始!

  秋收后有一段農閑時光。

  其他知青有的去公社逛街逛公園,有的去其他大隊的知青所串門,也有的不聲不響談起了對象。

  唯獨謝姎一直在伴月山上搞大清理。

  來招娣偶爾過來幫她一起干活,順便說起陸潔瓊跟林博宇處上對象了、馮雪梅和第三生產隊的一個后生好像在交往…

  說著說著,來招娣忽然想起一件事:“姎姎,前幾天是不是有嬸子來找你拉家常?”

  謝姎手上的活沒停:“好像是有一個。不過我不知道她來找我干嘛,東拉西扯說半天,我趕著上山沒工夫和她嘮閑嗑,她咕噥了幾句就回去了。”

  “噗…”來招娣忍不住笑起來,“我也是事后才聽說,她大約是想介紹她娘家侄子跟你認識。”

  “你這是什么表情?你長得好看又能干,誰家沒動心?哪怕他們自己沒兒子、或是兒子早有對象,那不還有侄子、外甥嗎?

  就是吧,你老往伴月山跑,又見你力氣大得一拳就能揍暈一頭大野豬,擔心要是娶了你,回頭你們小兩口吵架、他們孩子吃虧,這才遲遲沒敢行動。這次見你秋收分到那么多糧、得到那么多獎勵,又開始心動了唄。”

  謝姎抽了抽嘴角。

  這些人把她當什么了?砧板上的肉、隨時待價而沽嗎?

  他們心動,她就得嫁嗎?

  不說她沒遇到合眼緣的,就是遇到了誰規定她一定要嫁,娶不行嗎?

  但八字沒一撇的事,她提都懶得提,有這工夫還不如嘮點實在的。

  “對了招娣,我打算趁農閑在這山腳蓋間房子,到時候就不住宿舍了。”

  招娣誤會了,以為謝姎是想通過這個方式,讓那些蠢蠢欲動想娶她當媳婦的人家自動死心。

  于是,有人找她打聽謝姎時,她就透露了這個消息。

  那些人就犯起了嘀咕:

  “謝知青打算在伴月山腳下建房?她一個女知青,建房干什么?遲早要嫁人,這不瞎浪費錢嗎?”

  “哦喲!怎么跑那邊蓋房子去了?大隊又不是沒有好的宅基地,曬谷場東邊那片多好啊!謝知青要是能在那兒批到一塊宅基地,我立馬托人去說媒。”

  “不是說表現好,還是有回城指標的嗎?小謝同志這是不打算回城了?我還想著把她介紹給我娘家侄子,到時候好帶著我侄子一起回城呢!”

  大家想不通謝姎一個女知青為什么要蓋房,蓋就蓋吧還選在伴月山山腳下那種不吉利的地方。

  遂一個個打起了退堂鼓。

  謝姎樂得沒人來打擾她。

  她帶著適應了鄉下生活后越來越能干的宋·小弟·銘鈺清理干凈寺廟廢墟后,挖通了一條從山頂到山腳的排水溝渠,鋪上挖空的竹管,從山頂的古井汲水引流。

  如此一來,梯田灌溉、豬圈用水以及山腳生活的飲用水無需等下雨或是大老遠去月彎湖挑水了。

  謝姎盼望已久的獨立小院也趕在入冬前蓋了起來。

  木石結合的主體構架堅固耐用、土坯鑲嵌鵝卵石的墻體簡樸美觀、茅草屋頂底下鋪著擋風御寒的防雨布。

  屋子雖然只蓋了三間,但院子很大——

  竹篾編起來的籬笆墻,纏滿了山里移栽的藤系野花。

  院門到正屋鋪了一條石頭小路。

  鋪路的石頭是宋小弟幫她從月彎湖畔撿回來的,大大小小都有,唯一的共性是被湖水沖洗掉了棱角。

  這些鵝卵石一塊緊挨著一塊嵌入泥地,雨天進出鞋子就不會帶起泥了。

  石頭路左邊開了一畦菜地,右邊蓋了一間雞舍,養了兩只小雞。

  屋后也鋪了一條石頭小路,通往伴月山入山口。

  后院的空間也不小,沿著籬笆墻種了一圈山里移栽的野果樹。

  雖然果子酸澀,但回頭想個辦法給它們嫁接一下,野果樹一樣能迎來它們的春天!

  子系統:宿主,你的小院跟偶空間里的很相似呢!就差一條小溪和一個咸水池塘啦!

  謝姎摩挲著下巴尋思:小溪有竹管引流的古井水了,有沒有無所謂。咸水池塘不現實,但淡水池塘可以試試啊。

  于是,她在靠近山腳的宅基地邊緣,挖了個小土坑。

  坑里引入空間里的溪水,順便弄了幾尾溪里的魚蝦養著。

  沿著池塘搭了一圈架子,明年春天去山里再找找有沒有老藤的野葡萄樹,移栽一株。

  再不濟,也可以種絲瓜、黃瓜、葫蘆、扁豆等會攀爬的瓜果蔬菜。

  到過年時,小院已經被謝姎捯飭得有模有樣了。

  不少社員和知青沒少在背后議論她,覺得她大費周章建這樣一座房子純屬浪費。

  父母是雙職工的城里人,過慣了城里方便、舒心的好日子,哪里吃得慣鄉下的苦?

  即便她力氣夠大,什么農活都搞得定,可鄉下要什么沒什么,時間一長等著瞧吧,肯定待不住!

  將來有機會回城,她會不回去?

  回去了這屋子不是白蓋了嗎?真是瞎折騰!

  幾乎沒幾個人認為謝姎會留下來、一輩子留在月灣大隊。

  大部分人覺得只要有機會,她肯定會回城。

  甚至還在私底下打起了賭,賭謝姎什么時候受不了鄉下的生活,拿“畝產千斤”的大功勞換一個回城指標。

  然而,直到大隊拿到第一個回城指標、直到公社下發了若干個工農兵大學推薦名額、直到高考恢復…

  一批又一批知青陸續離開月灣大隊,有的得以回家,有的考上了其他城市的大學。

  就連宋書鶴祖孫也被一輛軍用吉普接走了。

  唯獨謝姎,哪兒都沒去。

  她放棄大隊長送到她面前的返城機會,放棄老宋同志幫她爭取到的去首都就讀工農兵大學的名額,甚至,放棄了高考!

  她數年如一日,悠然地生活在用心打造的農家小院里,迎來送往有序四時。

  每天規律地上工、下工。

  她負責的試驗田,每個季節都在持續穩定地輸出顆粒飽滿的糧種。

  山腰往上一直到山頂的焦土廢墟,南坡被她閑暇之余開墾成了茶園,北坡陸續種上了從深山里移栽的松樹苗,逐漸發展成了一片小松林。

  原想著炒點茶葉,弄點松子、松露、松雞吃,結果刨坑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座密室,里面摞著好幾箱不知哪個朝代遺留下來的金銀元寶、珠玉瑪瑙。

大熊貓文學    快穿:回收金手指從種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