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青禾修書一封,連帶喬天王和司徒大將軍的信,一同送到龐丞相手中。
裴青禾這封信,只有寥寥數語。歸結起來就只有一句。
我領兵打仗,其余諸事,就托付給丞相了。
龐丞相看完信后,久違的熱血涌動,情緒澎湃,久久難以平息。
他效忠輔佐的建安帝已死,年幼的太子也沒了。除了擁立裴青禾,他沒有更好的選擇。裴青禾心里也一定清楚,他和一眾文官已經無路可走。
裴青禾大可以晾一晾他們,可以用各種手段拿捏他們。然而,她不屑也不做那些小動作,就這么坦坦蕩蕩地告訴他這個前朝丞相。
盡管放手去做,我信任你。
君以國士待我,我唯有以國士報之。
龐丞相不再猶豫,讓人請秦侍郎等人過來,將喬天王和司徒大將軍的信傳看了一遍。
眾文官果然義憤填膺。
“喬賊言語輕浮可鄙,絲毫不敬重將軍!”
“司徒大將軍竟辱罵丞相和我等文官沒有氣節!他手握重兵割據秦州,出兵打洛陽,是為了先帝報仇,還是為了自家登基?”
龐丞相沉聲道:“這一場輿論戰,我們要打得精彩漂亮。喬賊是流寇亂匪,殺了皇室,屠戮京城,霍亂江山。這等逆賊,人人得而誅之。秦侍郎,你寫一篇檄文,討伐喬賊!”
秦侍郎不假思索地領命應下。他是正經的兩榜進士,做了數年禮部侍郎,引經據典占據道義罵人是他的專業領域。
龐丞相又道:“司徒大將軍指責我們,京城淪喪的血仇未報就擁立新天子,還辱罵我是個佞臣奸臣,說我等文官都沒骨頭。我就公開寫一篇文章,問一問司徒大將軍打下洛陽城后,準備擁立誰為新天子?”
“大家都有門生故舊親朋,速速寫信,讓能動的人都動起來。要讓輿論在我們這一邊,讓所有人都知道,裴將軍是承天命而生濟蒼生之人。裴氏一門忠烈,舊朝亡新朝不得不立,裴將軍要定都燕郡,以天子鎮守國門。這份慷慨豪氣,是真正的明君氣度!”
一眾文官摩拳擦掌,高聲領命。回家之后,紛紛執筆寫信。
不說別人,只說秦侍郎,用半日時間寫了一篇慷慨激烈的討伐喬賊的檄文。幾個心腹幕僚,奮筆疾書,熬了一夜抄錄出了上百份。天一亮,這些抄錄過的檄文就被四散送了出去。
秦侍郎又用兩日時間,不停寫信。
這年月能讀書做官的,多是書香門第,或是望族大姓。秦侍郎家世清貴,是傳承了幾代的官宦名門,故交滿天下。天下混亂動蕩,到底還沒徹底崩壞,具體到郡縣,總還有舊朝官員支撐。秦侍郎寫出的十六封信,正是給這些實權派的官員。
要打輿論戰,就要發動他們真正的優勢。讓文官們全部加入進來。
其余文官,也都有學有樣,不必一一西述。
龐丞相的一篇“三問司徒將軍”,更是以極快的速度席卷天下。
一問司徒將軍,既自詡忠臣,當日為何不來渤海郡向建安帝效忠?反而在秦州擁兵自重?
二問司徒將軍,屢次強拉壯丁入伍攻打洛陽城,可曾憐惜過無辜百姓?
三問司徒將軍,打下洛陽城后,準備擁立誰為天子?
最后一問,最為誅心。
皇室謝氏的正統血脈已經死光了。你扛著為謝氏報仇雪恨的旗幟去打洛陽城,那么打了勝仗之后,是不是自己要坐龍椅?
你自己要坐龍椅,有什么立場指責辱罵文官們沒有風骨?
文官們只是擁立新天子,你自己可是想建新朝想坐龍椅,你有什么臉說自己是忠臣?
輿論戰沸沸揚揚,甚至比之前裴家軍出兵向張氏尋仇更令人矚目,影響力也更深遠。
喬天王挨罵是常事。他本來就是反賊,京城是他打下來的,皇宮是他燒的,敬朝天子的的確確死在他手里。這都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心向著敬朝的文官們,時常寫文章罵他,他根本不在乎。
看到檄文后,喬天王不痛不癢,還令人準備了一份賀禮,送去燕郡,恭賀裴青禾即將登基。
倒是司徒大將軍,被龐丞相的“三問”氣得不輕。他將麾下文書都叫了過來,令文書們寫文章反駁罵回去?
幾個文書都苦著臉:“大將軍,這可是龐丞相寫的文章。我們幾個加起來的份量,也抵不上龐丞相手中一支筆。”
“是啊!我們就算反駁了,只怕也沒人在意。倒不如就此算了…”
司徒大將軍目光一寒,冷冷掃了一眼過去。
那個說就此算了的文書,渾身打了個寒顫,立刻閉嘴。
其余文書不敢再多說,齊聲道:“我們這就去寫。”
待司徒大將軍憤然離去,文書們才齊齊松口氣,然后再次苦著臉面面相覷。一個文書壓低了聲音嘆道:“現在該怎么辦?”
“還能怎么辦?”另一個文書嘆氣:“食君之祿,為君分憂。大將軍讓我們寫文章反駁,我們寫就是了。至于影響力如何,那就實在沒辦法了。”
這是真沒辦法。
輿論罵戰,本來就是文官們的戰場。他們這些文書,多是科舉不太得志之人。文筆誅伐,哪里罵得過以龐丞相為首的文官集團?
就算他們寫出了精彩的文章,又有多少人會竭力推動,讓文章傳遍天下?
退一步說,司徒大將軍到底是報國仇的忠臣良將,還是借機擁兵自重野心勃勃,難道你自己心里就沒點數嗎?
人家龐丞相哪一句罵錯了?
被戳了心肺說中痛處,現在怒不可遏,讓他們罵回去。他們要是有這等能耐,也都去做丞相了,哪里還會在軍帳里卑微地做文書?
文書們心里瘋狂腹誹,到底還是湊在一起,寫出了一篇反駁龐丞相的文章。
司徒大將軍看后,嫌罵的力度不夠,扔了回來。
文書們熬夜,改了又改,一直改到第九稿,才勉強通過司徒大將軍這一關:“將這份文章抄錄兩百份,傳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