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求我發個釋義,我看留言回復字數限制寫不下,發個免費章吧。
農策賦:
惟坤德之載物,辨百谷以養民。昔后稷播時之訓,范氏匡廩之陳。
然秘術或藏于府庫,良法每敝于荊榛。
唯君子承弘猷制農書,開云漢以照黎烝。
觀其綱列三辰,目分九壤,析土脈于圭臬,授天時于指掌。
洫渠疏瀹之規,耒耜精微之象,驅螟蝗有術,御霜露成章。
譬若禹鼎鑄形,使妖災莫隱;羲和執策,令晷刻無荒。
于是頒玉版于四野,馳丹詔于閭閻。合天地之良方,以簡繪通兆民。
黌序設犁鋤之教,田畯傳浸種之簽。釋老農辨菽之惑,啟稚子知穡之緣。
但使青徐無廢壤,幽冀有余廛。嘉穗垂而如云,倉囷聳而接天。
嗟乎!周宮垂稻人之篇,漢闕集代田之議,曷若此帙包羅八荒,惠流千古?
觀夫野老立耒而誦,蠶婦倚壁而讀,方知哲人德昭于民,乃同河岳之永立。
釋義:
大地厚德載物,人類學會辨別百谷養育眾生。昔日周祖后稷傳授給人們播種之術,范蠡有“谷賤傷農”的倉廩之術。
然而精妙的農術常被深藏于官宦顯貴府中不傳民間,好的方法往往埋沒于草野不為人知。
唯有德之人承繼先祖之志,編纂農書,如撥開煙云照亮黑暗,普惠黎民眾生。
農策根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土壤等分別列出了不同的方法,無論是地氣還是天時都有對應的詳述。
涉及溝渠規劃,農具的構造方式,驅蟲防災,應對寒暑等皆有章法,是系統的農學體系。
就像大禹鑄鼎使妖魔現形一般,農書也能讓災害無所遁形;又像羲和駕車掌管時令一樣,農書也令農時精準不誤,功同上古先賢。
將這些技法制作成書傳遍鄉野,并以朝廷詔令直達民間。集合了各種治理天地的良方,并以最簡單的圖畫使得每個平民都能看懂。
有屯田官教授農耕技術,有農官教導播種方式,能幫助老農解除困難,也能啟迪孩童知曉農事之本。
希望青徐再也沒有荒蕪的天地,愿幽冀糧糧食滿倉堆放不下。希望能見到稻穗低垂如云海,谷倉高聳接天際。
周朝設了稻官之職,漢代傳了代田法,都是一時的善政,但怎能比得這本農書包羅萬象,惠澤千秋萬代?
能見到老農扶著犁參考,能看到蠶婦倚墻閱讀,每個人都能讀書并得到知識收益,這才是哲人傳道之德,必然如山河般永存。
這是贊頌賦,也是蔡邕常寫的那種賦。
這種賦是漢代的詠嘆碑文體裁,主要是記錄彰顯,同時歌頌贊美。
通常這種賦是有標準結構的。
先是闡明要義,說清矛盾——耕種是最重要的事,但好的方法往往難以傳播,或是因為戰亂災害等失傳。普通農民有時候能掌握新技術,但由于地位不高或是家人斷代,新技術也流傳不下來。
然后表達要歌頌的主體——農策的意義、價值、作用、以及應用場景,做到言之有物,以實際出發。
再歌頌主體的特色——之前商朝漢代都有新技術推廣應用,但都是一刀切,不如農策做得詳盡,也不如農策能夠分別根據不同情況全部列出對應方案。
最后抬高升華一下——尤其是能用圖畫使得每個老農村婦都看得懂,這才是真正的傳道,是能福澤千秋萬代的大功德,必定能如山河一般永世流傳。
每個句子在表述時,大多都以上古先賢的事跡來表現,既能參照功績,又能抬高被歌頌的主體,使其與先賢并列。
整體邏輯就是這樣。
寫贊頌賦其實是不難的,對上古的先祖事跡比較熟悉寫起來就很容易,比唐宋的詩詞簡單多了。
當然,我的水平是遠遠不如蔡邕的…蔡邕的辭賦相當華美,我這屬于畫虎類犬,還差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