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兄,若要與天下名門以名相抗,豈非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得知劉備要編忠臣傳和奸臣錄,簡雍趕回來試圖勸阻。
確實,如果按照常規方式考量,劉備目前用這種方式,最多打個兩敗俱傷。
因為劉備可以發行傳記刊印天下,敵人也能。
雖然劉備掌握著大義名分,有天子作官方背書,在庶民黔首眼里信任度會高很多,但名門世家的讀書人更多。
劉備能大量印刷紙質刊物,算是個先發優勢;但雕版印刷技術無法長期保密的,頂多兩三年后,各豪門就能用同樣的手段混淆視聽——劉備能發奸臣錄,豪門就能發權臣錄、佞臣錄、游俠錄…
結果只能是大家相互抹黑,誰都不是好東西。
不過…劉備知道,有位偉人曾用這種方式擊敗過當時已經壟斷軍、政、錢、糧、人的世家,而且依靠的大多是不識字的普通人。
“敵之強,便是敵之弱。”
劉備已經沒有了那種焦躁急迫的心態:“憲和,你可還記得受笞而喜的孝名是怎么來的?難道是靠名門或士人傳揚的嗎?”
之前得了賈詡提醒,劉備現在又有了當初的沉穩,看待事情的方式也不再是短期的勝負,而是長遠的成敗。
“…是弟兄們與街坊們口口相傳的…”
簡雍當然知道他自己的名頭是靠商旅和游俠兒傳播的。
這事最初是劉備讓游俠兒們在酒舍餐館等地方,以飯間笑料的方式傳出去的,街坊鄰居們當時也常打趣,總讓簡雍的母親沒事多抽簡雍幾頓…
這種笑料并不妨礙簡雍得到真正受人尊重的孝順名聲,而且因為這種方式親民,使得很多人效仿——這當然是不需要士族刻意宣傳的。
“這便是了,我等傳忠奸并非以短擊長…恰恰相反,我們才是站在多數人一方的。”
劉備指了指簡雍和自己:“這天下,是名門出身的人更多,還是寒士庶民更多?”
“那自然是寒士…大兄策試取士,使天下寒士有了進身之階,必能得寒士之心。”
簡雍點了點頭,但又問道:“可是,名門更擅于傳名啊,他們相互結交,門生無數,又家家都有經義傳繼…”
“但哪些人才是最在乎忠奸之臣的呢?誰會更樂意四處辯論忠奸?”
劉備笑了:“是庶民黔首,還是官宦世家?”
“當然是庶民…庶民無法爭權奪利,只能爭辯忠奸,以宣泄心中之郁…”
簡雍似乎明白了:“但庶民不識文字啊…”
“庶民平日里能接觸的,是寒士還是名門子弟?”
劉備又問了一句。
簡雍大概懂了:“寒士…”
“這就是了,我們只需要讓寒士和庶民認同即可,名士認不認都沒關系,讓他們圈地自樂便是…”
劉備拍著簡雍的肩說道:“我正在讓益德刊印忠臣列傳,我要發的不是文字傳記,而是連環畫本,不認識字也看得懂。憲和難道沒見過益德的畫本?”
“咳…房中術倒是見過…”
簡雍露出了一副男人都懂的邪惡笑容。
“嘿嘿…益德這手本事,一般人很難學的,這天下,僅有益德的藝術學院能學到…益德之畫,其實也是征戰之術啊。”
劉備也笑得很邪惡:“名士們再會傳名,也抵不過連環畫本的…甚至還能因此增長天下人口。”
簡雍恍然大悟:“若是如此…那雍這便去安排人手早做準備,益德何時發布畫冊?大兄記得給雍留幾套好的…”
想要脅迫敵人,其實是不需要人質的。
尤其是自身代表了官方正溯的時候。
名,就是所有名門世家最強之處,但也正是他們最薄弱的地方。
這大漢,有很多人不怕死,有很多人不怕落罪,有些人甚至不在乎父母兒女。
但不怕落個萬世惡名的,卻很少很少。
被朝廷視為叛逆沒關系,因為失敗了才是叛逆,歷史是勝利者寫的。
但若是在還沒勝利的時候就被天下人認定是個大奸臣,那即便最終勝利了,也未必洗得掉污點。
尤其是私德上的污點,如果被廣為傳播,那可真就是禍連子孫萬代,怎么也洗不清的…
這年頭要舉孝廉,這不僅是舉薦做官的規則,也是獲取一個有朝廷背書的私德包裝。
孝廉當然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但卻能給人加上一層保護罩。
因為人們總是喜歡以私德去評估一個人的功過,以人的私德去評估其所代表的群體,基本不看實績——這本來就是所有名門千年來不斷維持的模式。
尤其是大漢,幾乎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思維。
私德有虧便是‘壞人’,壞人做的任何事都會被視為‘壞事’,壞人所代表的群體一定也不是好東西,壞人的敵人當然是‘好人’…
——絕大多數人就是這樣非黑即白的,沒人在乎這個‘壞人’到底做了些什么事。
想要抹黑一個人,或是想要抹黑一件事,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這個人身上的污點,尤其是個人私德上的污點,然后廣為傳播。
這種路數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而且…這甚至都不需要真實。
哪怕本身沒有私德污點,只要傳得夠廣,人們照樣會信以為真。
司馬遷寫商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史記太出名,大多數人都信,于是紂王荒淫的故事被萬世唾罵,紂王所做的一切也全都被否定。
紂王被定性成了無道昏君,他的敵人自然也就全都成了‘天命所歸’。
司馬遷寫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說其殘暴昏庸沉迷女色,可是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烽火最多只能傳三十到五十里,誰家諸侯這么近,就在隔壁街道駐扎?
而且烽火臺是漢代為了防匈奴才開始大規模建造的…
反正幽王被萬世唾罵,卻沒人在乎申侯(外戚)因儲君之爭而串通西夷犬戎謀逆之事。
——幽王立褒姒為王后,褒姒的孩子姬伯服被立為了太子。而申侯在串通犬戎干掉周幽王之后,將女兒申后所生的王子姬宜臼立為了東周王。
為什么叫東周?
因為首都鎬京被申侯送給了犬戎燒殺掠奪,申侯帶著姬宜臼跑路到雒陽建了東都。
褒姒是王后,她的孩子名字帶‘伯’字,意味著什么?
當然,誰是嫡誰是庶其實無所謂,反正申侯確實勾結游牧民族謀逆了…是的,就是以殺戮劫掠為生的游牧犬戎。
申侯賣掉了一半的國土,賣掉了首都鎬京,犬戎則成了天然的滅口者,真相和不明真相的百姓都淹沒在了屠刀中。
是的,這就是賣國奪權,而且是性質最惡劣那種。
但這樣的事,仍然能被包裝成“撥亂反正”,只以“嫡庶之爭”就草草帶過,后世知道申侯的寥寥無幾。
其實,如果周幽王真有那么不堪,如果申侯真的能得到普遍支持,他就不需要勾結外族了…
周幽王死后數百年,春秋戰國,諸侯并起…
諸侯們因王室衰敗而解脫了中央束縛,當然不會再去澄清真相。
于是申侯賣國求榮禍亂天下之事無人提及,而周幽王成了無道昏君被萬世唾罵。
周幽王大概確實能力不濟…但論及具體行為,誰才是無道?
——想要抹黑一個人就是這么簡單,哪怕他是君王,只要一直說他荒淫無道,再編個‘震驚體’的故事,能吸引眼球就行。
手里有官方背書,大多數人都會信的。
其實真不真實都無所謂,反正大多數人是沒常識的。
只要傳播力度夠大,官方名義夠硬,想給人制造個遺臭萬年的罵名真的不難。
同樣的,想要把臣子包裝成忠義典范,那也很簡單…
照樣不需要實績,只要編幾個故事,說此人誠實可靠、孝順后媽、言而有信、清廉如水——舉孝廉嘛,就是這個路數。
反正只要個人品行編得足夠好,人們就會認為這是大忠臣,而忠臣就會被視為能臣,能臣就會被視為功臣…人的大腦都具備這種詭異的聯想機制。
哪怕此人庸碌無能,為官毫無實績,導致任職之地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只要說他窮得兩袖清風,兒女都差點餓死,卻堅決不沾銅臭,每天都在街上哭著對窮苦百姓表示同情——那這人就是忠臣,就是好官,就是萬民眼里的青天了。
至于那種能使一方富庶平安,百姓不受天災人禍之困,當地生活一直在變好的官員…即便能力卓絕造福一方,但只要此人私德有虧,照樣會被視為贓官惡官貪官。
人嘛,就是這樣。
張飛目前正在熬夜加班,帶著藝術學院的學生們繪刻連環畫的雕版。
張飛負責繪,學生們負責刻。
有幾個“天資聰穎”的學生已經可以幫張飛繪制草圖了——都是張飛的親信部曲,長期耳濡目染之下,也染上了畫插…圖的習慣。
畢竟這是段颎傳下來的訓練科目,張飛當然也要用來訓練自己的部下。
其中有個高手名叫張達,平原人,目前僅十八歲。由于張達個性沖動,張飛像段颎那樣用了高標準嚴要求,眼下張達的雕刻水平已經很不錯了。
給張飛提供劇本的,是賈詡、劉備、簡雍、徐庶等老中青三代黑社會,除此之外還有稷下學宮各個學院的學生,以及來自各地的寒門士子。
其實賈詡和徐庶都不在臨淄,但簡雍在各縣贈設了投稿箱,稿件每天會隨著縣吏傳告公務一起運回臨淄。
陳封負責選稿,選得眼都花了。
劇本稿件只需要簡短的文字傳記即可,而且著書立傳屬于策試的一部分。
若投稿能被選用,就等于策論通過了,可以直接參加文書類職務的面試考核——面試上了就會馬上就地從事文宣工作,可以選擇隸屬右將軍府,也可以隸屬東閣書庫校書郎。
反正結合實際情況編故事嘛…又不需要文筆,只要編得像那么回事就行。
就算不打算當文書吏,投稿被選中后的稿酬也是極其豐厚的,一字百錢,只要選中一篇就能發家致富。
五月初。
在張飛等人全力運轉加班加點之下,第一批連環畫開始發行了。
連環畫當然是一本一本發的,一本一個人。
最先發出去的忠臣傳,是《忠臣傳一·博陽定侯·丙吉》。
與丙吉傳同步發出的,是《奸臣錄一·袁紹》。
奸臣暫時只會發這一個,這就是純粹的為了定性,只是表示將來還會發,看誰敢蹦跶。
而忠臣傳第一個列丙吉,當然是因為丙吉的忠是沒有爭議的,但排在第一位很容易引發爭議——有人爭論才會有人關注。
丙吉是被大漢視為‘仁德表率’的人。
丙吉出身寒門,歷任魯國獄史,后遷廷尉右監(獄掾吏),受牽連免職后又任從事,都是吏職。
漢武帝末,巫蠱之禍時,丙吉監管郡邸獄(邸舍拘留所),當時皇孫劉病已(漢宣帝劉詢)剛出生幾個月,受戾太子劉據牽連,在獄中無人照料。
武帝末,巫蠱之禍相關的人和事是完全不能觸碰的,誰碰誰死。
但丙吉不忍嬰兒橫死,冒著死罪救護照料劉病已,并自己出錢請獄中的女囚為其哺乳。
獄中環境太差,嬰兒很難養活,劉病已幾度生病,都是丙吉找人暗中救治。先前哺乳的女囚刑滿釋放,丙吉還出錢雇傭她繼續照顧孩子。
武帝駕崩后,霍光提拔丙吉歷任將軍市令、大將軍長史、光祿大夫、給事中,并遣丙吉迎昌邑王劉賀即位。
劉賀繼位一月,因不守法度,霍光與丙吉又一同將其廢掉。
隨后霍光與張安世一同商議,又讓丙吉迎立劉病已,也就是宣帝。
宣帝即位后,丙吉絕口不提當年保護嬰兒之功,朝臣及宣帝都不知情。
此后丙吉擔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直到丙吉年邁,宣帝才從當年的乳母那里得知實情,封丙吉為博陽侯,幾年后接替魏相成為丞相。
而丙吉拜相后,為官施政都很寬和,各掾吏被人舉告,通常都是先讓人去職之后再查辦,還留下了‘丙吉問牛’的典故。
這是漢代少有的既拎得清本職,又能把貴族和農民都當人看的官員。
——丙吉寒門出身,保護了未來的皇帝,和霍光一起行廢立之事…
雖然丙吉名列麒麟閣,是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但真的很少有人記得他——如果老是提及霍光、蘇武,人們都太熟悉了,太過于熟悉,就不容易爭論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丙吉是整個大漢唯一一個寒門出身做到丞相的大臣,沒有之一。
至于奸臣袁紹…劉備倒是沒有瞎掰扯,因為根本不需要瞎掰。
最初舉孝廉入京,卻在雒陽蓄養死士到處作案,殘害無辜,對天子不忠。
做大將軍掾時,效力于何進,卻又私自攻擊皇宮,擄走皇子劉辯,背叛拋棄何進,導致何進身死。
擄走劉辯后,名義上效力于劉辯,但又下毒弒主,拋棄并殺死劉辯。
劉協登基后,袁紹又煽動關東士族挑起叛亂,而且再次拋棄盟主張邈潛逃…張邈沒死純屬命硬。
從頭到尾沒有半點忠義可言,效忠誰就害死誰,完全就是噬主成性,跟誰誰死,比三姓家奴厲害多了。
這當然是奸臣范例。
而且,劉備把驅使張闿作案、害死長公主劉華、煽動臨淄叛亂意圖弒君等事兒也栽到了袁紹頭上。
反正要搞臭就要臭到底,為了避免有傻子產生“有這種作案能力倒也是個人物”的心態,還專門羅列了搶人新娘、欠債不還、搬弄是非、不知感恩、推卸責任、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等等橋段。
——都是真事,但稍微加工了一下。
有些故事是編的,但基本都屬實,經得起查證。
而且這是連環畫…原本稱得上英俊的高富帥袁紹被畫得有些陰沉猥瑣,但也并沒有脫離原貌——畫得并不丑,但是看著會讓人覺得這不是好人。
劉備就不信了,這要是還有人跟袁紹混,那得是多蠢的人啊…
忠奸兩冊,各印制了十萬冊,隨后分作五十份,被發往關東各郡。
這可不是發給文化人看的,這是要發到各縣集市、酒舍等人群聚集地的。
請: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