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74章 這才叫憋屈

  大多數人都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只能做事,無法謀事。

  一旦謀事,就只會基于自身意愿去抉擇——如果只基于自己的意愿,往往就只有一個選擇。

  就像董太后或何進那樣,明明有很多機會,但他們只能看到自己眼前那個唯一的選項。

  哪怕是許多現代人,即便是站在上帝視角,也只會按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既不會換位思考,也不會考慮其它任何因素——甚至連時間地點環境等客觀因素都不考慮,只考慮自身的意愿。

  這不是因為愚昧,而是因為私心。

  實際上,任何事都有很多種選擇。

  但可選項的數量,取決于能站在多少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既要考慮自己,又要考慮敵人,還要考慮雙方盟友,更要考慮其它所有看似無關的人和勢力。

  有人能考慮到敵我兩方,這得付出雙倍腦力,也會多得到一種選擇。

  有人能考慮到雙方以及雙方的盟友,這要付出四倍以上的腦力,能有這水平的已經足以做謀事之臣,得到的選項也會更多。

  如賈詡這樣,能站在幾乎所有不同立場考慮問題的人,那是鳳毛麟角,要付出十倍以上的腦力,而可選的方案就會特別多。

  賈詡這樣的人,會讓人覺得,他似乎總是能輕描淡寫的給出好主意。

  但實際上,是因為他用盡了全力去思考問題,所以才能毫不費力的解決問題。

  不過,并不是腦子聰明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有些人能考慮到大多數立場,但其自身卻陷于局中——自己就是立場之一,那么即便原本有多個選擇,現在也頂多只能二選一。

  就像當初的盧植,他身在局中,辭官其實是當時最好的抉擇。

  哪怕是賈詡,當初陷在雒陽受其師牽連得不到助力的時候,也無從選擇。

  善謀者可以躬身入局,但必須先在局外給自己布置好選項,不能陷于局中才被迫抉擇。

  一旦被迫抉擇,那就是敵人出題。

  這時候,有十倍的腦力也無濟于事,因為敵人有可能出的是道生死題。

  這就是陷敵于兩難。

  許攸現在就是如此。

  他能看出劉備的意圖,但他給袁紹的建議,卻是身陷局內的被迫選擇。

  袁紹面對的是利益抉擇,而許攸面對的卻是生死局,他不想死。

  弄死劉備和劉協,當然能解決袁紹的問題,但這是在賭博,而且后遺癥非常多。

  實際上袁紹還有很多別的選擇。

  但所有其它的選擇,都對許攸不利。

  因為行刺劉協的事就是許攸安排的,刺殺劉虞導致劉備母親去世也是許攸安排的,李移子等流寇也是許攸安排的。

  許攸與劉備和劉協都有仇——戴著面具出現在劉備面前,就是因為心虛…

  牽招直接以手戟扔許攸,也是因為牽招明白,許攸脫不了干系。

  同時,許攸現在受了重傷,背上插著手戟,無法移動。

  如果袁紹快速離開,重傷的許攸肯定跑不掉,馬車都能顛死他。

  如果袁紹放棄名聲搞血親復仇,兩邊不擇手段的互相仇殺,許攸大概率也是第一個死的。

  如果袁紹選擇拖字訣,推個臨時工當替死鬼——那許攸就是最有說服力的那個替死鬼,反正都已經重傷了…

  也就是說,只要劉備與劉協活著,許攸大概率是沒活路的。

  就是因為許攸考慮到了這些,所以他排除了其它對袁紹更有利的選項,只給了一個對他自身更有利的選擇——讓袁紹留在這里,除掉劉備和劉協。

  即便弄不死劉備,至少袁紹不會拋下他不管。

  一旦袁紹做了這樣的抉擇,那就無法回頭了,且必須保住許攸。

  自私么?

  當然,可許攸是為了保命。

  而且干掉劉備確實也能解決問題。

  這就是為什么站在上帝視角看,會看到精明的謀士也會做出看似不智的抉擇——因為這不是基于最有利原則,而是基于保全自身,保命才是第一原則。

  (注:后續不再解釋類似情況。)

  “本初,此刻劉備只有不到千騎,且皆耗損馬力難以久戰,眼下是最好的破敵機會…若是等其援軍追上來,便難以對付了。”

  許攸說道:“速將劉備殺之,帶走或除去董侯,不可多等…”

  許攸的心態當然會影響袁紹。

  尤其是許攸現在奄奄一息的樣子,更能影響袁紹的決斷。

  而且許攸說得沒錯,現在是弄死劉備最好的機會。

  七千打一千,劉備剛經過了好幾十里的奔走,人和馬都沒得到休息。

  而袁紹的部隊是以逸待勞的。

  “大兄,若如此攻擊儲君,豈非落定了謀逆?那之前種種忍讓,豈不都白費了嗎?”

  淳于瓊卻是有些擔憂的。

  “主君,劉備就是在故意引誘我等停留,我等當反其道而行…”

  逢紀正準備從旁勸說,但看了看重傷的許攸,卻又閉上了口。

  如果這時候直接退走,許攸就會被留在這里,必死無疑。

  袁紹緊皺著眉頭,難以決斷。

  他現在也不知道如何抉擇才是最好的。

  如果追來的人只有劉備,袁紹會毫不猶豫的開打。

  但劉協的麾蓋在對面…

  暗中刺殺儲君可以是懸案,但當面去攻殺那可就不是懸案了,手底下七千人馬,難保沒幾個二五仔,干了這事可就沒法辯了。

  就算袁紹自己愿意這么干,手下也愿意干這事么?

  淳于瓊就明顯不愿意啊…

  擊敗劉備是有可能的,但即便滅殺劉備,自己能有好下場嗎?

  “主君!敵軍開始進攻了!”

  就在袁紹還在糾結的時候,劉備那邊開始徐徐向前了。

  按理說,兩邊相距三百步,這是騎兵最佳的沖鋒距離。

  但劉備那邊沒有沖鋒,而是緩慢的向前逼近,前進得很慢,但很堅定。

  袁紹沒有思考的時間了,只能快速決定。

  “仲簡,出兵…擊破劉備!”

  看著劉備的部隊逐漸逼近,但己方部隊卻不敢放箭阻擊,袁紹忍不住了,轉頭看向淳于瓊。

  “大兄…這…”

  淳于瓊明顯不樂意。

  “你若不愿…便去成皋接應我吧!”

  袁紹咬了咬牙,拔劍而出:“全軍列陣,向前!”

  袁紹喊得挺有氣勢,但部隊卻沒多少氣勢,淳于瓊和吳匡的部隊都沒有立刻出戰。

  淳于瓊部剛撤回來,現在猶猶豫豫的沒有陣列。

  而吳匡部有些磨蹭,顯然也沒下定決心。

  眼見隊列松散,袁紹不得不親自來到陣中,舉劍領軍,聚攏部隊向前。

  可是,見袁紹部隊出來…劉備卻開始退了。

  退得比較慢,看起來似乎不想與袁紹正面作戰。

  但袁紹回頭看了一眼,很輕易的就了解了劉備的意圖——淳于瓊和吳匡的部隊都沒怎么動,隊列被拖得有點亂。

  這是要把原本的以逸待勞變成遭遇戰。

  劉備的部隊依然在后退。

  不是放風箏,而是整體慢慢向后,就像之前緩慢向前的時候一樣,完全沒打算殺傷。

  “止步!”

  袁紹咬著牙,讓近衛傳令兵揮舞起了令旗,停下了軍陣。

  但這一停,劉備那邊也停了…

  隨后張飛沖出陣列,帶了三百騎兵來了一趟騎射。

  劉備手下的騎兵騎射功夫仍然很差…沒造成太大的殺傷,但相當煩人。

  袁紹指揮騎軍上前截擊張飛。

  見袁紹側翼騎軍出動,趙云領著四百甲騎出陣,正面迎擊,只一個照面就把袁軍騎督何茂刺于馬下。

  袁紹的騎兵大概有七百騎,但與甲騎完全沒法相提并論,剛一接觸便倒了一片。

  不過,劉備身邊此時已經只有兩三百人了。

  袁紹再度揮軍向前沖鋒,數千部隊向橫幅下的劉備沖去。

  可劉備調轉馬頭,帶著衛隊轉身就跑…

  橫幅依然立著,但已插在了地上。

  劉協的麾蓋同樣被插在了地上。

  劉備帶著衛隊跑得賊快。

  袁紹渾身發抖,舉劍大罵:“劉備!你個小賊!你不是要報仇嗎?來呀!”

  劉備當然不會上前作戰,劉協真的在他懷里…

  劉協的旗幟儀仗可不是假冒的,是真貨,袁紹也看到與劉備同乘一馬的劉協了。

  可袁紹的騎兵被趙云截住了,即便劉備耗損的馬力并未恢復,步兵想在短距離內追上劉備也是不可能的。

  袁紹眼見劉備又一次跑到三百步之外,而且又停下了…

  張飛也不再襲擾,而是沖出了袁紹因追擊劉備而略顯混亂的軍陣,從戰場邊緣退向劉備方向。

  趙云則在另一側,也領著甲騎繞開,袁紹側翼的騎兵有些畏懼,不敢追擊趙云。

  戰場變得有些亂,但劉備部隊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拖綴。

  戰馬確實疲乏,但并不需要一直維持高消耗運動,這也不是游擊戰。

  袁紹若退,那就慢慢跟著,騎兵輪流騷擾。

  袁紹若進,那就阻截其騎軍,慢慢后退,但只退到三百步外…只要保持在敵軍射程外,且短時間內不會被干掉就行。

  不打正面戰,也不追求殺傷,就是純粹讓袁紹難以脫身。

  趙云其實也沒有刻意追求殺傷,只是為了阻截袁紹的騎兵。

  若袁紹不想打了,想快速退走,那至少得丟下袁氏族人的尸體,還得留下部分兵力斷后。

  但如果袁紹真的不打,丟下尸體快速跑路,劉備是有騎兵優勢的…

  待關羽援軍趕到,戰馬也休息好了,就真的會大舉追殺了。

  袁紹能想到這些。

  但也正是因為能想到,所以他很糾結——他領著優勢兵力,卻難以抉擇,這太憋屈了。

  而更讓他憋屈的還在后面。

  董卓的前軍輕騎斥候來到了此處,只有一隊,五個騎兵——真的就是斥候。

  但斥候來了,就說明董卓的大部隊很快就會來了。

  劉備也完全放下了心。

  這地方開闊,袁紹也看到了董卓的斥候騎,涼州騎兵的裝扮在白天看起來是很明顯的。

  袁紹恨恨的看了劉備一眼,傳令全軍后退。

大熊貓文學    二手穿越:大耳賊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