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逢元圖,見過太后。”
逢紀身材不高,有些微胖,臉上總是帶著若有若無的笑,看著挺有親和力。
“你為袁紹那無道逆賊奔走…來此不懼死乎?”
太后還是會給人施壓的,只是多少有點沒底氣。
“就是因為懼死,所以才要來與太后商談啊…”
逢紀說起話來就像是一直在微笑:“臣之言事關重大,不能傳于六耳,請太后摒退左右。”
太后也知道,若是真有什么交易勾當,確實是不適合讓旁人聽見的,便揮手讓宮人和伏完都出去,只留了幾個膀大腰圓的嬤嬤算是護衛:“袁紹想做什么?”
“袁將軍并不想在雒陽拼得魚死網破,想與太后做個買賣。”
逢紀見沒了旁人,說話也直接了許多。
“買賣?”
太后皺了皺眉:“何等買賣?”
“臣需先問問太后,史侯乃太后親孫,太后可顧念親情?”
逢紀先問了個問題。
“…此事何須問…”
太后沒直接回答,但顯然是不能直接讓劉辯去死的。
雖然太后不喜歡劉辯,且接觸得太少,沒多少感情,但總歸是她孫子。
雖然劉辯有了不少傳言,但對太后而言,這謠言只是會讓劉辯失去百官認同,對她或劉協而言都是好事。
而且有了這個謠言在身的劉辯反而安全了,因為誰都用不著殺他,也誰都不能殺他。
“袁將軍欲將史侯送還太后身邊…袁將軍并無擅自擁立史侯之意,此前所為,皆是為了保護史侯安全。”
逢紀也不追問,點頭道:“但若要讓史侯還京,需得向太后換些人。”
“要換誰?”
這種買賣太后還是愿意做的。
“張讓、趙忠、段珪…以及黃門署任職過的所有閹宦。”
逢紀朝太后笑了笑:“以閹人換皇子,這是宦官該有的本分,也是他們的榮幸…”
“只為誅閹宦?”
聽聞只是要拿劉辯換取宮內閹宦,太后松了口氣,但又疑惑不解:“袁紹大逆不道,予已盡誅其雒陽族人…他如何還能與我商量這等買賣?你莫不是想騙予?!”
“大逆不道?從何談起?”
逢紀搖頭道:“朝中諸多官員皆受何大將軍征辟,百官中恐有一半曾奉大將軍令辦事。請問太后,如這般奉命之官,也算是無道逆賊嗎?”
“…那自然不算…”
太后皺了皺眉,但仍緩緩搖頭。
何進當初權重,曾奉何進軍令辦事的官員多得很,那些官員當然不能算是逆賊。
不僅官員,何進部下也有很多人被董卓收編,如果都算逆賊的話,那雒陽怕是有一半人都得算…
“既然如此,袁將軍與臣亦是一樣的啊…
逢紀點頭道:“袁將軍本乃何大將軍幕府僚臣,其所做所為皆是奉大將軍之令。彼時何大將軍與閹宦相殺,又與何苗相殺,京中紛亂,袁本初奉軍令保護史侯出外,乃是其本分,不當言罪吧?”
太后沒說話。
這事如果真是何進下的命令,那確實不能算袁紹的罪——至少不算首惡。
逢紀繼續說道:“得知何大將軍謀逆后,袁將軍便立刻脫離了何進所部,在小平津擊破了何進部曲,率部保護史侯。這說起來已經是及時投效朝廷撥亂反正了…可朝中卻有奸人阻止袁將軍回歸朝廷,還把持朝堂,擅殺袁將軍族人…誰是逆賊,那可真不好說啊…”
“逢元圖,你此言何意?”
太后臉色難看,畢竟殺死袁家族人是她下的令:“袁紹攻擊禁中導致陛下駕崩,在南宮屠盡內宦侍臣,又擄走史侯為質,如今又挾史侯寇擊雒陽…此等大逆不道之賊,難道還想洗凈其罪?!”
“攻擊禁中乃何進軍令,軍令不得不遵,但袁將軍并未援助何進,而是保護史侯及時離開了雒陽兵禍之地…此乃忠臣典范!”
逢紀依然保持著淡淡的笑:“如今袁將軍陳兵雒陽,那是因為族人被害,袁將軍必報此仇…此乃孝義之行…”
“…你來此只是為顛倒黑白為袁紹脫罪嗎?袁氏滿門已被誅殺,已是生死之敵,為其辯罪又有何用?!”
太后咬著后槽牙問道。
能把不忠不孝說成忠孝典范,逢紀真是挺厲害的。
“太后,若是袁將軍身負重罪,無路可退,當然是必須舍命一搏的。袁將軍最終是生是死不一定…但卻一定能拉著整個雒陽與其陪葬…
逢紀也攤開了說道:“但若是袁將軍有仇可報,有路可退,那自然也沒必要與雒陽魚死網破…太后,我不是在為袁將軍辯罪,而是在為太后脫罪啊…”
“為予脫罪?予有何罪?!”
太后神色不善,但卻有些緊張。
“殺袁氏滿門之罪…”
逢紀微微一笑:“袁將軍必報舉族被殺之血仇,否則不可能退兵。所以我來與太后買賣,讓袁氏族人被閹宦所殺…”
太后沉默了一陣,她大概明白逢紀的意圖了:“逢元圖,你想怎么做?”
“袁將軍是為誅滅閹宦而來,太后可當眾稱何進與閹宦相爭誤國,將張讓、趙忠等閹惡綁縛出城,便可換史侯歸來。”
逢紀直接說道:“袁將軍送還了史侯,也就沒有了圖謀擁立之意,同時也沒有了進兵的名義,麾下兵將也不可能再攻雒陽,雒陽之困自解。”
“待盡誅閹宦,袁將軍便會退兵,雒陽安全了,袁將軍也沒了罪孽…豈非皆大歡喜?”
太后皺著眉頭,想了好一陣:“…逢紀,袁紹果真有此意?他舉族皆亡…”
太后還是不太相信。
畢竟她剛下令殺了袁家族人。
“不僅袁將軍有此意,其部下也有此意,雒陽百官皆有此意…沒人愿意死在雒陽,不是嗎?”
逢紀攤開了手:“袁將軍負無道之罪,若是不以此緩和,那便只能血戰到底,直至殺盡百官,屠盡雒陽,湮滅悠悠眾口…太后,且先縛閹宦出城,換取史侯歸來,便可見袁將軍誠意。”
“…來人!”
太后思索了很久,終于起身叫來伏完,讓其抓捕張讓、趙忠、段珪等宦官。
畢竟…太后自己也想除掉張讓等人。
黃昏,在最后一片夕陽映射下,太后帶著百官,押著張讓趙忠等十幾個宦官來到谷門城樓。
逢紀押著宦官們出城,從袁紹手里換回了劉辯。
袁紹確實很守信的沒有攻城,投石車也沒再發射。
待張讓趙忠等人被送到護城河旁,袁紹來到張讓身旁,指了指雒陽的護城河,附耳低聲道:“張公為保雒陽赴義而死,也算有身后之名,不使子孫失卻前途。”
“陛下…臣來尋你了。”
張讓自知這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至少有個全尸,轉身朝著雒陽城大禮叩拜,隨后跳下了護城河。
趙忠、段珪等人也有樣學樣,十幾個宦官當著城樓內外所有官員與軍將的面,皆跳河自沒。
他們都綁著繩索,只片刻便全部溺斃在了城下。
劉辯也被送還到了城內。
隨后,袁紹面朝北邙方向叩拜大哭,并請太后送還袁家族人尸體:“臣奉大將軍令誅滅閹宦,保護史侯,卻不曾想竟被誤會至此,以至累死親人…紹不敢怨懟朝廷,只求取親人遺骸歸鄉安葬…”
哭泣是會傳染的,百官見此皆頗為動容,紛紛求情。
夏門那邊,董卓和呂布也因此停了戰。
待夜色降臨時,袁紹將‘誅閹’大旗插到了護城河,帶著部曲運送數百具袁家尸體退了兵。
呂布、張楊、夏牟等人沒有跟著退兵…因為他們名義上是投奔劉辯的,如今劉辯回了京,他們自然也就不會一直跟著袁紹。
唯有淳于瓊和吳匡與袁紹同路,袁紹身邊的部隊減少到了七千人。
袁紹帶兵從城北繞到城東,往兗州方向行去,是真的撤退了。
而呂布卻是慌了。
史侯進了雒陽,袁紹把他們丟在雒陽了,而且還丟得有理有據…
——現在的局面,便成了袁紹本只是奉何進命令行事,隨后被朝廷‘誤解’與‘迫害’,以至于族人‘被宦官所殺’。袁紹誅滅宦官,且無視自身得失送還史侯劉辯,然后運送族人尸骸回鄉安葬…
這怎么看都是忠孝兩全的悲情英雄角色啊,朝廷拿的反而是誤會忠臣殺人全家的邪惡劇本…若是再以關東筆法修飾一番…
請: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