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

  大本堂正式開課。

  對于馬鈺沒有參與之事,宋濂是非常失望的,還去找馬皇后詢問原因。

  馬皇后就將原因告訴了他,并且還說了教育尺度問題。

  宋濂大為震驚,尤其是對先明是非,再教權衡的理念,更是無比認同。

  連連自愧不如。

  得知了馬鈺家族留下的有成套學習計劃,他也只能無奈放棄收弟子的打算。

  但老頭心里也有自己的傲氣,我承認你背后的長輩很厲害。

  可我就不信,你憑借一套學習計劃,就能超過我悉心培養的弟子。

  于是老頭也制定了一整套的學習計劃。

  而且他的學習計劃,也參考了馬鈺提出的教育尺度理念。

  不再一味的教導儒家學問,還增加了許多了解民生和實踐的課程。

  馬鈺得知后,也不得不說一聲佩服。

  只是苦了朱標一干人,每天都被沉重課業壓的喘不過氣。

  與之相反的,馬鈺、朱樉和常升三人就太舒服了。

  每天按照馬鈺的計劃,上一節語文課、一節歷史、一節算學。

  語文課馬鈺倒是沒怎么亂來,除了正常的學習先賢經典,就是偶爾上一節詩詞賞析之類的。

  他也沒有貿然的采用前世思想解讀經典,而是先潛心學習。

  等真正了解了古人思想,再著手進行詮釋也不遲。

  他沒準備一步跨入現代化,那樣會扯著蛋的。

  在前人的基礎上慢慢前進才是最穩妥的。

  至于能走到哪一步,他也不知道。

  剩下的就真的只能相信‘后人’了。

  歷史課就更簡單了,從史記第一篇開始通讀一遍。

  史記讀完就讀漢書、三國志、后漢書等。

  把正史當故事書看一遍,然后再回頭仔細研究。

  數學課算是他改動最大的,沒有采用現行的算學經典,而是自己編寫了教材。

  深度也就相當于前世小學的樣子。

  他還毫不客氣的,把阿拉伯數字給引用了過來。

  來歷很簡單,家族長輩跟著極西來的胡商學的。

  不過算學教材并沒有編寫完成,而是前一天晚上編,第二天給兩個人用。

  可以根據兩人的接受能力,自由調整編寫進度。

  朱元璋和馬皇后什么都沒說,只是每天讓人過來查看學習進度,順便把當天的算學教材抄錄一份帶回宮。

  三門課程,每天也就學習兩個來時辰。

  然后朱樉和常升會自發的抽出半個時辰學習武藝。

  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想行俠仗義手底下功夫不硬怎么行。

  習武需要有個對手喂招,一般是那些禁衛充當,偶爾兩人也會相互對打喂招。

  別看常升年紀小了一兩歲,竟能與朱樉打的旗鼓相當,時不時的還能占點便宜。

  只能說不愧是常遇春的種。

  馬鈺也會跟著練習,只是他底子太差,鍛煉也只是為了強身健體而已,成為高手的夢還是別做了。

  總體算下來,三人每天學習鍛煉的時間也就三個時辰。

  與大本堂每天五個時辰相比,簡直不要太輕松。

  幸福是什么?

  答,幸福就是我比你過的好。

  朱樉再也不嫌學習累了,常升也不覺得學習無聊了。

  每天學習結束,三人都會結伴去大街上閑逛。

  馬鈺是為了更直觀的了解這個時代,朱樉和常升則是為了行俠仗義。

  那句話咋說的來著,皇天不負有心人。

  天天這么轉悠,還真就時不時的可以碰到幾個不開眼的。

  有小偷小摸,有地痞流氓,還有作威作福的官吏,自然也少不了仗勢欺人的紈绔子弟。

  不論對方有幾個人,是什么身份,倆人從來不怵。

  用朱樉的話來說就是:我從來不看對方的身份,反正沒我身份高。

  沒多久他們就打出了名聲,百姓見到他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甚至有百姓被欺負了,還會偷偷找他們通風報信。

  享受到被人贊美的樂趣,朱樉和常升就更積極了。

  慢慢的開始有好事少年加入他們,這其中以勛貴子弟居多。

  他們隊伍逐漸擴大,每次出門都是前呼后擁。

  然后馬鈺就不出意料的發現,勛貴們對他的態度越來越和善。

  大路上遇到了,都會停下來非常友好的打招呼。

  隔三岔五就會有認識不認識的勛貴,給他送點獵物打牙祭,或者送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

  他沒有和之前那樣拒絕,而是全部收下。

  如此,勛貴們就更高興了。

  事實上,這也是他和常升交好,后續又結交勛貴子弟的原因之一。

  這個世界就是圈子套圈子,想融入進去必須要加入圈子。

  想做事情,也必須要借用圈子的力量。

  明初哪個圈子實力最強?毫無疑問勛貴集團。

  他又是馬皇后的從侄,那必須要將這個身份利用好。

  事實證明,這一招確實好用。

  當他和這些二代們玩到一起之后,勛貴對他的態度截然不同了。

  說的直白點,認可了他的身份。

  你就是皇后娘娘的從侄,我們認了。

  但他這么做也毫不意外的得罪了浙東集團,甚至很多南方系的官吏,都開始看他不順眼。

  對此他早有準備,并未太過放在心上。

  不過他也并不是什么都沒做。

  他很清楚,拉著二皇子結交勛貴子弟很敏感。

  如果不做點補救,勢必會被人抓著不放。

  所以他時不時的就會把朱標叫過來,一來二去大家就都成了太子黨。

  但即便如此,隨著隊伍的壯大,彈劾他們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其中浙東派系就是主力。

  朱元璋全部駁回,私下里對馬皇后說道:

  “把標兒也拉進去,算他小子識相。”

  馬皇后笑道:“難道你就不擔心有一天標兒造你的反?”

  朱元璋咧嘴笑道:“咱就怕他沒這個膽子。”

  馬皇后笑了笑沒有搭話,她知道朱元璋不是希望朱標造反,而是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會造反。

  而且他也對自己有著絕對的自信。

  從元末群雄里殺出來,還能被一群半大小子給拿捏了不成?

  所以他和別的皇帝對太子嚴防死守不一樣,而是拼了命的將人才往太子身邊放。

  想盡辦法增強太子黨。

  怕的就是太子實力太弱,無法坐穩那個位置。

  對此,馬皇后自然也是喜聞樂見的。

  又聊了一會兒那群小子,馬皇后轉移話題道:

  “寶鼎的事情你真的想好了?”

  朱元璋頷首道:“等天德和伯仁拿下大都,咱就放出消息,這是禹王鼎。”

  裹挾大勝之勢,禹王鼎之事就基本能坐實了。

  就算有人懷疑,也掀不起什么浪花。

  馬皇后表情凝重的道:“走了這一步,就沒有回頭路了。”

  “如果將來這尊鼎被證實不是禹王鼎,即便你沒有承認過,也會被人嘲笑的。”

  不要把別人都當成傻子,聰明人誰看不出來是你朱元璋在引導話題啊。

  又當又立,只會讓人笑的更大聲。

  朱元璋表情不變,篤定的道:“這一點咱也考慮到了,也有了應對之法。”

  “你放心,咱不會給任何人驗證它真假的機會的。”

  馬皇后心頭一震,說道:“你準備將它毀掉?”

  只有這一種辦法,才能確保永遠不會有人知道它的真假。

  朱元璋笑道:“不是毀掉,咱怎么能毀掉禹王鼎呢。”

  “等咱統一了天下,就效仿大禹,從天下各地收集銅料。”

  “與禹王鼎融為一爐,重鑄王鼎鎮壓山河。”

  馬皇后眼睛也亮了起來,欣喜的道:

  “好辦法,如此一來一切都合情合理。”

  “后世人縱使懷疑,也無法驗證真偽了。”

  “你是不是早就想到這個法子了?”

  朱元璋得意的道:“馬鈺和咱說這個計劃的時候,咱就已經想到了。”

  “若不是想到了解決之法,咱怎么會采納這個計劃。”

  說到這里,他就開始了語言攻擊:

  “那小子雖然見識不凡,但還是太稚嫩了。”

  “冒充禹王鼎這種事情都能想的出來,簡直把軍國大事當成兒戲。”

  “估計現在他還以為,咱采納他的計策,是因為他計策好。”

  “咱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當他得知咱要重鑄王鼎的消息后,會是什么樣的表情。”

  “只是想想,咱就覺得痛快,哇哈哈…”

  馬皇后心下莞爾:“你啊,整天和小孩子置什么氣。”

  他們并不覺得,融掉一尊古鼎有什么可惜的。

  歷朝歷代挖出來的青銅器實在太多了,基本都被熔鑄成了銅錢和新的銅器。

  他們將古鼎熔鑄成新鼎鎮壓山河,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接著夫妻倆開始認真討論,新的王鼎如何鑄造,采用什么形制,鑄造幾尊之類的。

  聊著聊著,話題就轉到了北伐元大都的事情上。

  可以說這是目前最重要的一戰,也是真正決定天下歸屬的一戰。

  明軍順利拿下元大都,其它地方不說傳檄可定,抵抗力也會減弱許多。

  如果進攻受挫,敵對勢力軍心士氣大漲,大明一統天下的難度會增加許多。

  這也是為何這一戰,會出動徐、常二人的原因。

  而且在別的路,還有其他大將做策應。

  即便對他們的能力非常信任,夫妻倆內心深處依然是有擔憂的。

  這其實也是朱元璋拿大鼎做文章的原因之一。

  但為了寬慰對方,他們又都表現的充滿信心。

  聊了幾句北伐,話題就順其自然的,轉移到拿下元大都一統天下之后,具體該如何治國。

  對這一點,夫妻倆其實都沒有什么太好的章程,也沒有任何經驗。

  討論半天也不得要領。

  馬皇后只得說道:“如此大事,還是與群臣商討為好。”

  朱元璋冷笑一聲道:“群臣?能信任的不懂,懂的人不愿意開口,只能靠咱們自己。”

  馬皇后知道他說的是江南那一群官僚,這些人是懂很多治國之策的。

  但那些人的圖謀,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中樞想要與天子共治天下。

  在基層想要恢復元蒙時期,由儒戶官吏治理的模式。

  在稅務方面,想繼續采用撲買制度。

  所謂撲買就是包稅制。

  朱元璋和馬皇后就算再沒有經驗,也知道這種法子是絕不可行的。

  否則大明到底是姓朱還是姓別的,就不好說了。

  而且現在的情況遠不止那么簡單。

  因為雙方互不信任,就算南方那群官僚真的給出了規劃,他們也不敢輕易相信。

  所以最終還是只能靠自己。

  不過現在,他們似乎有了另一個選擇。

  朱元璋說道:“馬鈺之前說他家族對此也有研究,你找機會套套他的話,看看到底是真是假。”

  “如果是真的,就趕緊給他入岳父家的族譜,然后再給找個婆娘趕緊把孩子生出來。”

  現在他孤身一人,大家很難真的對他放心,有了老婆孩子就不一樣了。

  如果他對國家制度懂的不多,倒不至于就反悔不認這個親戚了,但肯定不會那么重視就是了。

  馬皇后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頷首道:

  “過幾日我找機會去問一問,希望他學到了家族的真本領。”

  -----------------

  北伐元大都,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牽動著天下人的心。

  隨著徐、常二人的大軍逼近河西務(天津東北),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了過去。

  關于寶鼎的討論,都變少了許多。

  如果說有誰最輕松,那非馬鈺莫屬。

  原因很簡單,他已經從史書上知道結果了。

  不過這個理由自然不能對外人說,所以面對別人的詢問,他的回答就是:

  徐、常二帥聯手,天下莫能擋之。

  區區蒙元彈指可破,大家就等著捷報吧。

  雖然大家都很奇怪,你都沒見過二人,怎么就對他們如此信任?

  但他的這種態度,也確實獲得了勛貴集團的更多好感。

  這也算是個意外的收獲吧。

  而徐、常二將也果然不愧是時代天團,沒有辜負天下人對他們的厚望。

  八月十二日,大家如往常般出門,做著各自的營生。

  忽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響起,緊接著就聽一人大聲吶喊:

  “八百里加急,征虜大將軍攻克大都…”

  ‘嘩啦…’百姓們紛紛丟下手中的活,走出家門,圍在路兩邊探頭張望。

  很快信使就騎著駿馬疾馳而至:

  “征虜大將軍攻克大都…”

  眨眼間又消失不見,只留下一道煙塵。

  ‘嗡…’百姓們猶如炸開了鍋一般,又喊又叫,也有人喊吾皇萬歲。

  就算再無知的人也知道,攻陷元大都意味著什么。

  持續數十年的亂世,終于要結束了。

  好日子還會遠嗎。

  先后連續九道八百里加急捷報送到應天。

  徐、常二帥攻克元大都,元至正帝倉皇逃走。

  這一天,應天府陷入了狂歡之中。

  群臣紛紛上奏慶賀。

  朱元璋也高興的嘴巴都合不攏,完全不顧什么形象了。

  各種賞賜就更別提了,錢如流水一般的往外花。

  雖然他很‘摳’,但該花錢的時候從來不吝嗇。

  現在就是最該花錢的時候。

  馬鈺和他的小伙伴們,自然也是非常高興的。

  即便馬鈺已經從史書上知道了這個消息,可真實經歷一次,還是非常的興奮。

  畢竟,自契丹奪取華北平原至今已經五百余年,這是漢人軍隊第一次真正收復燕地。

  至于北宋末年聯金抗遼那一次不提也罷。

  當然最高興的還是常升,興奮的走路都是一蹦一跳的。

  也就在這個時候,關于古鼎的消息再次被人提起。

大熊貓文學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