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9章 沒頭蒼蠅

  馬皇后心中甜蜜,嘴上卻笑道:

  “你個老不修的,都這般大年紀了,還胡說八道。”

  朱元璋‘嘿嘿’笑道:“咱這是心里話,一輩子都說不夠。”

  夫妻倆膩歪了好一會兒,才開始談起正事。

  朝堂的事情,軍事方面的事情,民生問題,新占領的土地如何治理等等。

  夫妻倆將這些天積累的問題,全都商討了一遍,并給出初步的意見。

  更詳細的處理方法,自然是交給下面的臣子去做。

  說起臣子問題,馬皇后突然嘆道:

  “百室越來越過了,竟然當著我和標兒的面羞辱大臣。”

  “如此下去,我怕不但會耽誤了政務,他自己也會滿朝皆敵啊。”

  說起此事朱元璋也非常不滿:“百室的脾氣就是這樣,咱勸了他多次都沒用。”

  “以前咱們沒得天下,他還知道忍讓。”

  “現在完全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了。”

  “李飲冰、楊希圣只是與他意見不合,他就辱罵二人,還參他們不尊上令。”

  “咱不想他丟了面子,就處置了二人。”

  “哪知他不但不能體會咱的苦心,竟變本加厲。”

  莫說是新加入的,就連以前的老臣,他也是一個不順心就呵斥羞辱。

  “本來咱想扶持劉伯溫來牽制他,讓他有所顧忌。”

  “誰知他劉伯溫不識抬舉,否則咱也不至于這般為難。”

  馬皇后搖搖頭,說道:“劉伯溫也有他的難處。”

  “若他真的與百室正面抗衡,必將遭到更激烈的打擊。”

  “到時淮右老臣和浙東官吏也都會被牽連進去,朝廷馬上就會陷入黨爭。”

  “大明草創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劉伯溫選擇隱忍,也是為了大局考慮。”

  朱元璋無奈的道:“你說的咱何嘗不知道,可除了這個法子,咱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了。”

  然后瞅了瞅門外,壓低聲音說道:“妹子咱也不瞞你,咱這么做也是為了防患于未然。”

  馬皇后心中一動說道:“你是說…”

  朱元璋點點頭道:“百室的威望太高了,他的話比標兒的話都管用。”

  怕馬皇后誤會,他又連忙解釋道:

  “咱不是懷疑他有異心,是杜絕一切可能。”

  “這樣對咱們、對大明、對他自己都好。”

  對淮右那幫子老臣來說,姓朱的當皇帝,還是姓李的當皇帝有區別嗎?

  沒有。

  反正都是一個鍋里吃飯的老兄弟,只要能保證大家的利益,其實區別不大的。

  真要是發生了類似的事情,估計也就湯和、徐達、常遇春等人,才會死保朱元璋。

  要不然,胡惟庸一個后起之秀,憑什么架空皇權。

  朱元璋雖然不知道未來胡惟庸會造反,但不妨礙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所以他扶持劉伯溫等人,不光是為了和牽制李善長,還為了稀釋淮右派系手中的權力。

  馬皇后豈能不知道這一點,但事情的走向依然讓她很是傷感:

  “現在我愈發明白馬鈺的話了。”

  “坐在這個位置上,有些事情必須得去做,由不得我們。”

  朱元璋見她能理解自己,心中很是開心,對馬鈺也生出了一丟丟好感:

  “是啊,當了皇帝很多東西確實不一樣了,那馬鈺還算是有幾分見識。”

  “你在信里說想赦免他,咱覺得可行。”

  “也不用找別的理由,等殷商禮器找到,就以獻寶為由將他赦免。”

  “既不違反禮法,也能體現朝廷對殷商禮器的重視。”

  馬皇后知道他有意轉移話題,她也不想繼續談這么傷感情的事情,順著他的話說道:

  “我還以為你會將他處死,然后找別人代替他領這個功勞呢。”

  朱元璋眼睛一瞪,不開心的道:“妹子你這話可傷咱的心了,咱是這樣的人嗎。”

  馬皇后笑道:“好好好,是我冤枉你了。宰相肚里能撐船,重八肚里能裝天下。”

  朱元璋頓時眉開眼笑,然后說道:

  “找人頂替他領這個功勞倒也不是不行,只是代價很大。”

  “知道此事的人不多,但也不少。”

  “真要這么做,得把宋濂和當時在場的拱衛司密探全部處死。”

  “而且咱們對馬鈺的家世一無所知,他說自己家人全部命喪亂世,萬一此言不實呢?”

  “宋之問的前車之鑒不遠矣。”

  宋之問是標準的小人,他外甥劉希夷才華橫溢,寫了唐詩名篇白頭吟。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更是其中名句。

  宋之問竟然厚顏無恥,想讓劉希夷把署名權讓給他。

  劉希夷自然不愿意,就拒絕了這個無理要求。

  然而誰都沒想到,他竟然為此殺了親外甥。

  宋之問自以為做的隱蔽沒有人知道,可不照樣被世人所知了。

  隔墻有耳,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就是這個意思。

  朱元璋的想法也是如此,自以為做的隱蔽,萬一消息走漏呢?

  關鍵是,完全沒那個必要冒這個險。

  “而且馬鈺本身也是有才之人,就這樣處死太過可惜了。”

  “咱豈會做出此等下作且不智之事。”

  馬皇后笑道:“我就知道你不是短視之人。”

  朱元璋又說道:“不過咱得先去見一見他,看看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才好決定如何用他。”

  “這是應該的。”馬皇后點點頭,不動聲色的道:

  “只是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免得到時候被氣到。”

  朱元璋眉頭一挑,說道:“哦,他還敢在咱面前放肆不成?”

  馬皇后無奈的道:“我信里與你說了,因為被冤枉入獄的事情,他對大明是有成見的。”

  “若不是標兒和樉兒幫著化解,恐怕你就算想用他,人家還不肯效力呢。”

  “狂妄。”朱元璋很是不悅,但更多的還是針對貪官污吏:

  “那些貪官污吏,天下就是壞在他們手里,咱恨不得將他們全都千刀萬剮了。”

  接著夫妻倆順著話題,又聊起了大明律的事情,這可以說是目前大明朝堂矛盾的焦點。

  朱元璋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儒家那一套就是忽悠人的,治國當用重典。

  并且他還拿了馬鈺的話來攻擊孔子虛偽,順帶著說孟子無君無父。

  “不過他們的仁義、王道等思想,還是有些道理的,可以以此教化百姓。”

  馬皇后連忙勸道:“刑罰嚴苛,恐會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秦因此亡國,前車之鑒不可或忘啊。”

  朱元璋擺擺手說道:“咱自然知道,所以咱就想,對貪官污吏施以重刑,對百姓行以慎行。”

  “如此震懾百官,使他們不敢貪張枉法禍害百姓,而百姓卻可盡享其利,豈不兩全其美?”

  “這…”馬皇后臉上堆滿了擔憂。

  以前朱元璋雖然也傾向于法家思想,可表現的并沒有那么激進,對刑罰的使用還是比較慎重的。

  沒想到竟然因為馬鈺的一番話倒向法家,還要以重刑思想制定大明律。

  雖然只是針對官吏重刑,可當官的掌握權力,自己受了罪會不折騰百姓嗎?

  這讓她如何能不擔心。

  只是她畢竟不是研究律法的,能意識到這么做有問題,可卻說不上來問題在哪。

  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么勸才好。

  不過大明律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弄好的,等后面找宋濂和劉伯溫談談,他們當能察覺到問題所在。

  而且她也愈加的感覺到,大明目前這個團隊的缺陷。

  以前亂世,大家的頭等大事是活下去,在生死面前很多矛盾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團隊尚能團結一心。

  現在勝利在望天下即將一統,大家的心思也活泛了。

  各種矛盾開始爆發。

  關鍵是,他們作為統治者,也沒有一個清晰的治國思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他們拿不出大框架,下面的人也和沒頭蒼蠅一樣,自然是各說各的。

  加劇了朝堂矛盾,致使內斗不斷。

  此時她多么希望,能有一個人站出來,給他們一些指點。

  馬鈺的身影不由自主的浮現在腦海里。

  只是…

  這個少年確實有些本事,也懂治國之道。

  可他畢竟才十三四歲,真的有能力承擔這個重任嗎。

  馬皇后也無法給出答案,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希望他能再給自己一些驚喜吧。

  -----------------

  冷靜下來后的朱元璋,反倒不急著去見馬鈺了。

  除了關于殷商禮器的事情,馬鈺別的方面對他并沒有什么吸引力。

  但短期內是不太可能去那邊挖掘禮器的,所以現在見不見他都沒啥關系。

  更何況他離京那么多天,雖然有馬皇后幫忙處理政務,可依然積累了不少事情,需要他親自過問。

  所以接下來幾天,他一直在忙這些事情。

  關于大明律的制定,他也給出了自己的指示。

  重刑和慎刑同時上,前者針對官吏,后者針對百姓。

  他本以為,這個方法既采納了法家的思想,又滿足了儒家仁政要求。

  雙方應該一致贊同并通過才對。

  然而就在他準備迎接歌頌聲的時候,卻發現遭到了雙方的一致反對。

  李善長為首的法家派系認為,法令應當統一。

  商鞅在秦國變法,強調“壹刑”、“壹賞”、“壹教”。

  即刑罰、獎賞和教育都要統一。

  法不統一會給執法帶來不便,也會導致人心失衡,最終讓國家陷入混亂。

  儒家反對的原因自不用多說,他們的終極目標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你現在要對當官的使用嚴刑峻法,這不是要我們的命嗎。

  再說了,縱觀歷史各個朝代都優待官吏,因此才能盡收天下人心。

  沒有聽說哪個朝代,因為苛待官吏而強盛的。

  面對這個結果,朱元璋非常氣憤,但又無可奈何。

  此時大明還未一統天下。

  陜西、山西、山東、北平、遼東、兩廣、云貴等地,還都在元朝的統治之下。

  要真論實際控制的土地,新生的大明遠不如元朝的地盤大。

  說白了,他還不是后來乾綱獨斷的洪武大帝,必須要照顧群臣的想法。

  最終這件事情不得不暫時擱置。

  但這件事情遠未就此結束,朱元璋發現經此一事后,群臣似乎更愛提意見了。

  更準確說,是更喜歡反駁他,教他如何做事情了。

  就連李善長都是如此。

  反倒是劉伯溫,態度愈發的恭謹,處處維護他的權威。

  朱元璋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兒,內心非常的憤怒,立即做出了回應。

  提拔楊憲為中書左丞,調汪廣洋入京擔任中書參知政事。

  同時還給告病的宋濂‘知制誥’一職。

  知制誥就是書寫圣旨、詔書的權利,典型的位卑權大。

  如果說這種種任命,只是為了完善中樞各機構,還算是正常操作的話。

  那后面的操作指向性就非常明顯了。

  尤其是楊憲(楊希武)正是被李善長彈劾罷官的楊希圣的兄長。

  把仇人放在中書省眼皮子低下,其目的不言而喻。

  當有人再次參李善長羞辱大臣的時候,朱元璋沒有再給他留面子。

  當然也沒有當眾訓斥他,僅僅是罰俸三個月。

  可即便如此,這一系列變動聯系在一起,大家都知道皇帝的意思了。

  分李善長的相權。

  李善長臉色鐵青,卻也只能接受。

  浙東派系還沒來得及高興,朱元璋轉手就給了他們一記耳光。

  數位官吏或被罷免或被下獄,用的理由還和馬鈺有關。

  陷害馬鈺殺人的江寧縣縣令,就是浙東派系出身。

  這并不奇怪,朱元璋有意扶持浙東派和淮右打擂臺,肯定要給他們一些重要位置的。

  江寧縣是應天下轄的大縣,交給浙東派系的官吏,正好可以用來牽制中樞的李善長等人。

  等到馬鈺案爆發,這個縣令被下獄。

  浙東派自然不會輕易就放棄他,暗中出力保了他一手。

  他在監獄里聲稱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是被下面的人哄騙了。

  查辦此案的捕快等人,也都一致聲稱縣令不知道這事兒,都是他們所為。

  于是那個縣令就被判了個失察之罪給放了出來。

  只是他的江寧縣令也當不成了,只能外放。

  目前正在京中候補。

  朱元璋就以重新調查此案為理由,將那個縣令抓了起來。

  拱衛司十八般武藝還沒施展一遍,他就什么都招了。

  然后,當初舉薦他的,以及和他交往過密的官員,全部被處置。

  之前出面保他的官員,也全部被下獄。

  浙東系被這一記耳光抽的也頓時消停了。

  收拾完兩幫人,朱元璋依然氣不過。

  一次和劉伯溫談論過政務,閑聊的時候表達了對李善長的不滿。

  其實這也是一種暗示,我對李善長很不滿,你別害怕,站出來和他打擂臺吧。

  哪知,劉伯溫卻誠懇的道:“李相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

  “唯有他方能擔此要職。”

  見他不接招,朱元璋心中有些不喜,直接明示道:

  “咱想讓你當宰相,你覺得如何?”

  劉伯溫竟直接叩首道:“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梁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李相乃大木也,臣就如那細木如何能擔此大任,請陛下三思。”

  他一直不肯接招,朱元璋也沒有辦法,只能作罷。

  又聊了幾句,劉伯溫起身告退。

  直到走出老遠,確認朱元璋看不到自己,他才心有余悸的嘆了口氣。

  然后臉上露出一抹苦笑。

  皇帝的意思他豈能不知道,可他真的不想再陷入黨爭泥潭了。

  一來不論輸贏,自己都很難有好下場。

  二來他確實不喜歡這種勾心斗角,更想去做實事。

  只可惜,皇帝不肯給他這個機會。

  不過他到不擔心局勢會崩,天下遠還未平定,皇帝不會有什么大動作的。

  敲打一下淮右和浙東兩派系,已經是極限了。

  只是這種局勢不可能一直維系下去,早晚要有個了解。

  可他也沒有什么太好的破局之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一個字,難。

  朱元璋內心同樣很憋屈,咱沒當皇帝的時候和孫子一樣,當了皇帝怎么還和孫子一樣?

  這皇帝不是白當了嗎?

  馬皇后將這一切看在眼里,卻也只能干著急沒有任何辦法。

  她很清楚問題出在哪里。

  君主不能明確思想,下面的臣子自然會起心動念。

  倒不是他們想造反,而是會爭奪話語權。

  這就是人性。

  如果朱元璋能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治國總方略,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可這恰恰是他們欠缺的東西。

  想到這里,她目光再次看向應天府大牢的方向。

  于是當天下午就找到朱元璋說道:

  “重八,你不如去見一見那馬鈺,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大熊貓文學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