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515章 少年與晨光是同一種顏色

  燈光一點點亮起,銀幕上的最后一幀漸漸隱沒。

  柏林電影宮主廳里,短暫的靜默,仿佛凝固了幾秒,空氣仍舊緊繃得仿佛能聽見心跳。

  隨即,掌聲轟然炸開,從前排傳到后排,潮水般洶涌而來。

  觀眾紛紛起立,掌聲在穹頂下回蕩。

  有人紅著眼眶,默默擦拭;有人卻手忙腳亂地翻開筆記本,急切地想把剛才的感受記錄下來,卻又遲遲落不下筆。

  “拍的好啊.這個戰場馬拉松,從傳令兵的角度切入,比起宏大的戰場更真實。”

  張藝某鼓掌的同時忍不住點評著。

  “謝謝師兄.”

  “張益、李敢,你兩拍的也不錯,既是師徒也形同父子,帶有普世性,能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謝謝張導夸獎!”

  張益謙虛地應了下來,李敢則略顯激動了幾分。

  劉伊菲則是一臉高興地聽著眾人對于《1939》的評價。

  而此時后排萊昂納多和馬丁·斯科塞斯對視一眼,前者忍不住驚嘆:

  “我竟然完全看懂了這個中國獨有的故事,吳拍的真好,竟然只用了兩個人就把這種希望與傳承講述清楚了.”

  “因為吳處理的好,像魏這個角色,既是父親,也是兄長,師傅,他的犧牲很容易打動我們這些西方觀眾,這個角色我們可以直接類比《辛德勒名單》的‘守護者’形象.

  確實是一部很棒的電影,更讓我難以置信的是他對于鏡頭的處理,非常巧妙.”

  馬丁·斯科塞斯鼓掌的同時和萊昂納多探討劇情。

  “我看過吳的資料,他是北電攝影系出身”萊昂納多補充著。

  “北電攝影系現在這么強的嘛?以前有個張,現在又來了一個吳,完全看不見剪輯痕跡,雖然我知道這個偽一鏡到底.”

  身為紐約大學電影系的斯科塞斯還是夾著一絲驚訝。

  而此時的媒體席,媒體區徹底炸了。

  有記者忍不住和同伴交換眼神,口型清楚:“難以置信”。

  在吳宸領著張益和李敢兩人接受著全場的鼓掌后,《1939》在柏林電影節的首映算是完成了一部分了。

  因為待會還有一個媒體環節,作為閉幕式影片這個是逃不掉的。

  而在結束的瞬間,沒參與過觀影的媒體記者們搶著奔向出口,一邊掏手機,一邊飛快記錄下剛才的觀影感受。

  歐洲記者的聲音很興奮:“我終于知道為什么柏林拿它來當閉幕式影片也依舊讓它入圍了”

  “趕緊的吧。”

  《銀幕》的記者聞言笑了笑,第一時間打出大綱:

  前所未見的一鏡到底戰爭體驗,《1939》刷新影像認知.

  日本媒體早早退場后,只是在場外呆著,見狀忍不住上前提了一嘴《毛毛蟲》,結果引來了一陣尷尬。

  影迷們退場時還陷入在劇情的狂熱中。

  “這就是我今年看到的最震撼的電影,我感覺我還在代入”

  “我好像跟著他們跑了幾十里路,但我停不下來,因為這是真正的戰爭,但是他們有新的希望,那抹晨曦下的奔跑,給我看哭了”

  “韓董、明廠長、怎么樣.”

  人該散的已經散的差不多了,吳宸隨即也起身,朝兩人笑問道。

  “不用說的別了,拿不拿獎我和明廠長已經不在乎了,說吧,想要幾號上映,我給你排除所有困難.”

  韓三評就很霸氣,直接撂下話來。

  “真的假的,那我不參加閉幕式了?”

  話音一落,韓三評還是連忙補了一句,“那能拿還是要拿的,不能浪費,你說對吧。”

  “哈哈哈”

  明振江、劉伊菲、張益、李敢眾人隨即都笑出了聲來。

  “對了,收到組委會的通知了嗎?能拿獎嗎?”

  “這下不好說,因為閉幕式影片的肯定要參加閉幕式的,所以組委會不會提前告知”

  吳宸也有點尷尬。

  這時工作人員走了過來提醒。

  吳宸領著張益和李敢率先進入了專場媒體區。

  無數話筒和長槍短炮對著他,記者的問題接連不斷。

  “吳,為什么要選擇一鏡到底?”

  “戰爭是碎片化的,但人的記憶是連貫的,傳遞情報不可中斷,所以鏡頭也不能中斷,當然我也希望你們能像士兵一樣,沒有喘息機會”

  “啪啪啪”

  掌聲頓時響起,隨即一連串的技術問題,但是也有一些懂行的影評人看到了更深層次的環境和人物的關系。

  “吳,您的電影臺詞并沒有很多,卻通過環境和人物營造出一種強烈的情感。請問夜晚在影片中意味著什么?”

  吳宸沉思片刻,目光微微低垂,語調卻很平穩:

  “夜晚是黑暗的,但更是未知的。對我們民族來說,那個年代的夜,不只是自然的黑夜,而是民族在存亡邊緣的困境”

  另一位記者接過話茬:

  “那拂曉前的那段壓迫感呢?”

  “拂曉前是最冷、也最難的時刻,你無法看清前路,卻必須繼續前行,無論是否要付出生命,因為黎明不是等來的,而是挺身‘走’出來的”

  歐洲的媒體一陣沉默,反法西斯時期便是如此。

  “小戰士黃小山奔跑時,銀幕上已經有了晨曦。他在黎明初起時沖線,這有什么寓意?”一位法裔影評人追問。

  吳宸點頭,笑意很淺:

  “他16歲,本身就是‘晨曦’。那段不是‘夜里逃生’,而是‘在光里承擔’。

  他跑的不是個人命,而是把幾封沒能送達的命令、幾位倒下的兄弟,在日出的第一道光里接力跑完。

  所以我們把奔跑放在晨色初開的時間點因為少年與晨光是同一種顏色。

  當然我知道你們還想問最后的陽光灑遍大地,我覺得這個你們心里應該有答案了”

  短促的安靜之后,是一陣不約而同的掌聲。

  影評人和媒體瘋狂的記錄著,采訪結束。

  央視的工作人員走了上來。

  吳宸以為還有什么問題,后者笑著搖頭:“吳導,我們沒有問題了,剛才我們已經聽到了想聽的答案,祝賀吳宸在接下來的閉幕式頒獎典禮上有所斬獲”

  “謝謝!”

  吳宸點頭,隨即揮手。

  他也得為傍晚的紅毯和典禮做好準備了。

  而此時閉幕式影片的特殊待遇,意味著柏林官方必須第一時間做出評論。

  新聞中心里,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考斯里克面對媒體鏡頭,慎重而又鄭重地評價:

  “這是一部會寫進柏林史冊的電影。它讓我們看到了影像的極限,同時也讓人看到了戰爭帶來的痛苦與民族自強不息的尊嚴.”

  柏林電影節媒體以及場刊也在紛紛跟進。

  柏林閉幕式驚艷:來自中國的《1939》震撼全場!

  《1939》:黑夜與晨曦之間的詩意長鏡頭。

  《1939》讓戰爭的敘事回到個體,讓晨曦與少年重迭,像一首沒有旁白的詩!

當所有人以為戰爭題材已被耗盡時,《1939》用一鏡到底重新定義了觀眾的呼吸節奏,這部中國影片以近乎極限的長鏡手法,將戰爭置于時間的真實中  農歷新年剛過幾天,國內的報紙與電視新聞迅速做出反應。

  《電影報》在文化版整版刊出長文,標題莊重:《1939》:黑夜與晨曦的見證。

  報道開篇就寫道:

  “在柏林的銀幕上,16歲的少年奔跑在晨曦中,他與光交融,他的腳步不僅是個體的求生,更是民族的堅持。

  黑夜終會過去,黎明必將到來.”

  各大門戶網站紛紛在首頁推送:

  “《1939》登上柏林閉幕式,吳宸直言少年與晨曦同色.”

  “來自東方的晨曦”——海外媒體齊聲盛贊《1939》!”

  “《1939》觀眾全場起立鼓掌,外媒:今年柏林最受討論影片!”

  “從個體到民族:為什么《1939》是柏林六十周年的最大懸念?”

此時,微博上,話題#1939柏林#、#1939閉幕#瞬間登頂熱門

大熊貓文學    華娛之攝影系大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