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三顆恒星彼此間的引力撕扯讓恒星系的軌跡毫無邏輯,在光錐望遠鏡的顯示屏里擠成一團混亂的光斑。三顆恒星各自邊緣的等離子體焰流因劇烈的引力擾動而扭曲成雜亂的火舌,時而又猛地散開,各自占據一方天區。
當其中一顆因距離變化而顯露出清晰的橙紅色圓面時,另一顆則縮成刺眼的藍白色亮點,第三顆則處于遙遠的背景中,散發著微弱光暈。
通過對光錐望遠鏡鏡片的微角度調整,人類才勉強將這一場狂亂的恒星之舞全部囊括在觀察視界之中。
固定了恒星的視角之后,恐龍技術員配合人類工程師用了很大的功夫,來尋找那顆地球的宿敵。
四光年的距離實在是太遙遠了,哪怕是光錐望遠鏡也仔細的搜索了許久,最終才在三體星從某顆恒星的光暈中掠過時成功鎖定了對方。
那是一顆暗銀色的星球,地表沒有海洋,觀察不到大氣,表面被照亮的部分泛著金屬光澤 就這。
沒有穩定的星軌,沒有規律的明暗交替。在過去一個地球月的觀察中,三體星的日夜交替已經發生了數百次。三體星剛剛還在兩顆恒星間形成的短暫陰影帶中,數小時后就被第三顆恒星的突然靠近驅散進入白晝。
盡管知道看的是四年前的影像,人類還是驚出了一身冷汗。
這…也太嚇人了吧。
甚至在過去的一周內的某段時間,人們注意到三顆恒星的光芒迭加在一起,三顆太陽形成了三重日食,其引力連珠效應將三體星朝著其中最近恒星的表面拽去。
幾乎就在三體星即將進入洛希極限之前,下一刻,另外兩顆恒星又迅速墜入遙遠的暗區,引力連珠的破壞讓三體星被重新甩了出去。
人類見證了一次三體星的頂級三體災難:三日連珠 人們還注意到,在這片混亂的光海之外,除了三體星和三顆恒星之外,整個恒星系再無它物,只剩下了只孤零零的三體星。人類絕不相信三體星系只有一顆行星。至少在吞食帝國的觀察記錄里,六萬年前,三體星系曾經至少擁有四顆行星。
短短六萬年的時間,就剩下了三體星一顆獨苗。
光錐望遠鏡可以依稀看見,稀疏的星際塵埃被恒星風推搡著,形成不斷流動的霧靄,它們被不同恒星的光染成橙、白、藍三色,這大概是其他行星被恒星吞噬后的遺跡。
一場永不停歇光、熱、力的狂舞仍在奮力舞動中。
后來,不知道誰將這份本應該嚴格保密的視頻影像資料泄露在了網絡世界中,這立刻引起了網民輿論的軒然大波。
瞧見那地獄般的行星環境之后,人們似乎一下子就帶入了三體人的生存環境中,理解了三體文明侵略地球的難言之隱。
人類社會是存在極少數的親三體世界的非eto組織的,尤其是得知了三體世界存在三體地球組織這種親地球的三體人勢力之后。
視頻泄露導致的輿論風波甚至反過來影響了即將召開的太陽系智慧生命大會。
輿論中,現代人這種莫名其妙的同理心也得到了一些公元人的怒噴。
“同情侵略者你們現代人是腦抽嗎?”
“恐龍和人類好歹同根同源,吞食戰爭是兄弟內斗,三體人是什么他們也配”
“你們這些真是忘了被三體人稱呼為蟲子的輕蔑了。”
“ETO恐怖襲擊,智子科技封鎖,大低谷,這些仇不記了你們新人類濫發善心,我們老一輩的公元人可還活著呢!”
只可惜公元人的體量太小,社會的輿論并不占據社會主流,甚至還有部分本應該服務于公元人的社會組織也開始倒戈,帶頭發出了同情三體世界的聲音。
至于是哪個組織,組織負責人又是誰,這里就不點名批評了。
但太陽系很大,也有人并沒有被這場輿論浪潮所打擾。
在人類社會將注意力放在光錐望遠鏡的觀察成果時。
在幾乎被忽視的林格斐茲羅監測站中。
看著忽然暗淡下來的監控屏幕,羅賓遜原本咪著的眼睛忽然睜圓,他急忙叫醒了在一旁深睡的肯。
肯是物理學家,羅賓遜則是艦隊國際的代表,自從斐茲羅將軍和林格博士之后,太空望遠鏡監測站中就沿用了這種一名軍人加一名科學家的搭檔習慣。
“探測器消失了。”
“什么消失了”肯剛被晃醒,此刻意識還有些模糊 “探測器!就是三體世界發射的探測器,不是總共發射了10個嗎,其中一顆提前抵達了太陽系,正在被我們的艦隊押送著朝著木星軌道駛去,另外探測器的不見了。”
“探測器總共有9顆,全都不見了”
“對。”
“等會,你說的全都不見了是什么意思,是看不見了還是消失了”
“你自己來看吧。”
肯被羅賓遜推到了觀察窗口面前,只見那本應該在同一個方向的余下9顆探測器確實消失了,但是肯以物理學家的直覺告訴他,這9顆探測器仍然在觀察窗口的觀察范圍之內。
只是這9顆探測器全部失去了所有的可見光,以至于基于光學捕捉的斐茲羅林格觀測系統無法‘看見’到這9顆探測器。
在先前,為了保證談判的誠意,在那顆探測器被艦隊國際的恒星級戰艦給俘虜之后,艦隊國際向六維智子另外提出了一個談判條件,那就是讓另外的9顆探測器全部啟動減速引擎,通過引擎發出的可見光,以便于人類進行鎖定和觀察。
三體人答應了。
畢竟,如果這些探測器不發出可見光的情況下,說實話以人類的觀察體系很難找準這這些小玩意兒。
肯一屁股坐在了身后的沙發上。
“通報艦隊國際了沒有。”
“哪有啊…我又不懂這個,怕系統故障,我先把你喊醒的。”
“系統沒故障,確實看不見了,你給你的上級回消息,如實匯報,你最好再申請一下大環上面的光錐望遠鏡,那個大家伙的精度比我們用的觀測系統要強上幾千上萬倍。用光錐系統觀測哪怕這些小東西不發出可見光,但只要它還對外反射星光,光錐系統就仍然能夠捕捉到。”肯說。
羅賓遜無奈道:“那個大環上的望遠鏡都用來看三體星系了,看完三體星系之后的觀察目標也應該是去看三體艦隊,怎么可能去關注這幾個小玩意兒”
盡管語氣中滿是對同伴的懷疑,但羅賓遜還是照著肯說的做了,就在他即將撥通上級的聯絡器時,肯忽然叫住了他。
“等等,你知道那顆被五艘恒星級戰艦押送的探測器到哪兒了嗎”
“好像…快到木星軌道了吧。”
失去其他9顆探測器蹤跡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三大艦隊。
三大艦隊雖然對此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懷疑與擔憂,但正在人類的思想鋼印大排查中,又臨逢大會召開,光是安排各種外星客人就已經牽扯了他們的心神,更別說絕大多數恒星級戰艦正在進行星際閱兵的排列,實在是很難抽出精力來處理這件事。
而且在其他9顆探測器在失蹤之前,距離太陽系仍然有100個天文單位的距離,也就是說,探測器們仍在柯伊伯粉塵帶之外。
(注,吞食大環戰爭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根據柯伊伯帶的事實分布狀態,將柯伊伯帶正式更名為柯伊伯粉塵帶)
而根據已捕獲的探測器來推斷,剩下的9顆探測器也無非是一些在長達四光年的星際跋涉中而破破爛爛的小型物體,外表脆弱,幾乎不存在高威脅。
哪怕是以這些探測器的理論最大航速航行,也最多相當于一枚電磁炮炮彈的破壞力。
至于肯和羅賓遜,這對斐茲羅——林格望遠鏡的觀察員申請使用光錐觀察系統來掃描那幾顆探測器所在的方位的請求,也不出意料的被負責人和負責恐龍同時拒絕了。
恐龍拒絕的原因是,以大環僅剩下的輕核聚變所能提供的能源來看,大幅度調整光錐望遠鏡會讓大環再一次陷入能源困境。
而大環上駐守的的光錐負責人的理由則就要簡單多了。讓光錐觀察系統無論是繼續觀察三體星還是監視三體第一艦隊那1000艘破爛戰艦的動向,都遠比要觀察這幾顆小探測器重要的多。
不能只顧找芝麻而忽視西瓜。
盡管如此,三大艦隊還是各自派出了手中一些盈余的行星級戰艦,封鎖了木星軌道的同時,又以1光速的最大行速朝著那些探測器黯滅的方向飛去。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行星級戰艦們應該可以正好截住這剩下的9顆探測器。
這么做是有理由的。
探測器在失去光芒的情況下,就意味著它本身的發動機熄滅,這也就說明探測器將無法進行任何的機動飛行,只能憑借本身的慣性,繼續朝著太陽系滑行。
也就是說沿著對方熄滅前滑行的軌跡,肯定是能夠對這些探測器實現有效攔截,如果這些探測器實在無法攔截成功,那么艦隊國際也授權了前線的行星級戰艦群使用伽馬激光射線摧毀這些探測器。
只保留一顆樣本就足夠了。
寧摧毀不遺漏,從這方面來看,太陽系艦隊還是十分警惕的。
但即使是剩余的探測器以方向不變的恒定速度朝著太陽系的方向直線滑行,行星級戰艦群們依舊很難精確鎖定這些小東西的位置。
除非是這剩余的9顆探測器可以剛好掠過人類的與吞食帝國作戰時,在柯伊伯帶防線中殘存的偵查傳感器。
但這個概率實在是太低了。
為了幫助行星級戰艦能夠精確鎖定這余下9顆傳感器的位置,歐洲艦隊授權其中一艘行星級戰艦使用了一顆油膜核彈。
油膜核彈顧名思義是用油膜物質包裹的恒星型氫彈,這種在柯伊伯帶邊緣以及冥王星軌道發現的油膜物質擁有著良好的擴散性與遮蔽性,通過核彈將油膜物質炸開之后,可以形成不亞于太陽體積的太空油膜區域,這些納米級的星際塵埃會讓那些在太空中幾乎隱形的探測器從中顯形,從而被行星級戰艦們發現、捕捉、攔截或摧毀。
一艘行星級戰艦很快將油膜氫彈布置完畢,15分鐘后氫彈將被引爆,如果探測器速度不變的情況下,那么將在兩小時之后經過此處。
油膜氫彈爆炸后所形成的直徑達到200萬公里的納米級星際塵埃物質云,會讓這些探測器全部現形。
對于三體現對探測器的航速,其實人類也早有研究。
早在林格博士和斐茲羅將軍時期,兩人早就發現了探測器的飛行速度疑點。后續觀察也證實,早在奧特星云之外,三體艦隊探測器就已經開始了減速。
人們首次觀察到這星際塵埃云中顯現的10顆‘刷毛’時,這10根刷毛正處于最大航速,也就是接近8光速的狀態。
但這一狀態只維持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很快這些探測器。就在漫長的征途中跌到了2的光速乃至更低,不然也不至于用足足200年的時間才能飛到太陽系附近。
這個漫長的低速飛行時間讓人類早已懷疑,這些探測器的真正速度,實際上很可能并沒有8的光速。
在十枚探測器被三體艦隊拋出時的8的光速,很可能是三體人使用了類似人類的軌道電磁炮技術,通過電磁軌道彈射加速,將這些探測器一次性發射到8的最大光速。
三體艦隊試圖用這種技術落后的方式,盡可能提高10顆探測器的速度,使其盡快的抵達地球附近。
但沒有想到由于承受了太多星際塵埃物質的撞擊,讓這些探測器的速度很快的跌落了下來。
以至于到最后探測器只能使用自己本身2光速的發動機來進行推進。
以上這個推測,是目前太陽系艦隊對于三體艦隊探測器飛行速度最合理最廣泛的推測。
畢竟,如果持續8的光速朝著地球飛,那么早在危機紀元80年左右這10顆探測器就應該抵達地球附近了,而沒有這么做的原因,顯然并不是因為三體人不想,而是沒有能力。
2光速探測器能帶來多大的危害?
人類的恒星級戰艦發射的電磁動能炮炮彈都有3光速的初速度。
盡管在100多年前面壁者曾坦言,等這些探測器抵達太陽系之后,他會守在冥王星邊界,將這些探測器全部砍碎,但是已經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的人類自然不需要勞煩面壁者出手。
而后者正在閉關,也確實沒有出手的意思。
事實上,如果讓這10枚2%光速飛行的卡車大小探測器在危機紀元早期抵達地球,那確實能夠對地球人類造成極其重大的殺傷。
單單是在大氣層內部以2的光速進行飛行所激起的空氣震爆就可以毀滅絕大多數的地面城市。
但話又說回來,科學家們并不認為這種探測器可以在濃稠的大氣層內以2的光速進行飛行,要知道人類目前所有能夠以大于1光速速度航行的宏觀物體都是在真空中進行的。
能夠在大氣層乃至液體、固體中,以低亞光速進行運動的個體,目前只有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