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
危機紀元203年9月14日 太陽系艦隊和吞食艦隊的最大規模混戰在柯伊伯帶爆發了。
人類已經數不清這是與吞食艦隊的第幾次交鋒了,當柯伊伯帶外圍的吞食艦隊再次呈楔形隊列交織前進時,柯伊伯帶的防御艦隊又一次拉響了入侵警報,在泛柯伊伯帶防御體系上,無數充當星際烽煙的氫彈點燃了,廣泛存在于柯伊伯帶的油膜物質在這些氫彈爆炸后持續閃爍著。
一條條星際狼煙在暗黑的背景中燃燒。
油膜物質最初在海王星的星環中被發現的,其核心特性是高溫下迅速汽化并擴散為納米級塵埃,且形成的塵埃云難以被太陽風驅散。這種特性使其成為理想的“太空畫布”——少量物質即可覆蓋廣闊空間,并且能長期穩定存在。
得益于油膜物質可以折射光波,且無法被輕易驅散的特性,太陽系艦隊將其開發成為了星際烽火般的作用,用來標識吞食艦隊入侵的區域,直接引導艦隊對“狼煙”區域開展火力覆蓋。
雙方的首次交鋒時間是太陽系標準時9點24分。
冥王星方向的柯伊伯帶外側突然亮起橙色的核聚變輝光,能量輝光很快交織成一大片,很快,約三千艘暴君級戰艦以0.01倍光速撕裂星際塵埃,朝著柯伊伯帶防御區的側翼斜切進來。
柯伊伯帶環內側的一千艘處于巡航狀態的行星級戰艦同步進入[前進三],同時以0.01倍光速進行加速巡航,這一千顆金色的星辰壓過了吞食艦隊的三千顆橙色光暈,隨著金色星辰的亮起,星際核地雷的光輝也開始在吞食艦隊前鋒的方向陸續爆炸,閃耀的核爆球體吞沒了一些橙色,但很快又被更多的橙色所填滿了。
約15萬枚電磁炮彈從行星級戰艦群中釋放,受限于功率以及電磁加速軌道長度,行星級戰艦的電磁軌道炮的初速度只有1光速。威力遜色于恒星級戰艦的電磁炮,但加持了戰艦本身的速度迭加,從不同角度射出,以1%~2%光速的不同速度發射而出,錯落有致的形成廣袤的打擊區來攔截吞食艦隊前鋒。
吞食艦隊前鋒頂著密集的電磁炮彈雨幕繼續向柯伊伯帶推進,暴君級戰艦大面積的伽馬射線炮朝著人類的艦隊方向橫掃,行星級戰艦群同樣使用伽馬射線炮進行反擊,雙方在跨越兩億公里的距離展開了大規模的激光對轟,雙方各有損傷,但人類的行星級戰艦憑借著納米材料防護的優勢和機動防守的機動能力,以遠小于吞食艦隊前鋒的戰損打贏了此輪星際塹壕戰。
柯伊伯帶大型隕石上搭載的的星際核魚雷開始陸續激發,大量化學工質推進的星際核魚雷在漆黑的深空中劃出上萬道交織的銀白色軌跡,那是燃燒后的太空煙塵,這些星際核魚雷的推進器是通過太空爆震發動機推進,其速度同樣可以通過四級加速系統來到接近3%光速的速度,且擁有一定變軌能力,每一顆都擁有著人類在21世紀初洲際導彈的威力。
但,夜幕中忽然涌出密密麻麻的灰黑色鐵三角錐…這是吞食帝國早先就下令進入1%光速滑行,隨后關閉發動機躲過了太空的光學偵察進行靜謐突襲的大三角壁壘艦隊。
忽然涌現的大三角壁壘組成了在太空陣列中密集的盾墻,掩護著暴君級戰斗群持續推進,上萬顆星際核魚雷轟炸在了這些邊長10公里,堪比小型城市大小的三角塊上,其上搭載的普通氫彈武器未能對這些大三角壁壘造成根本性損傷。
最終還是二十顆恒星型氫彈的爆炸,將這道太空鐵壁撕開了一個巨大口子,猛烈的電磁炮彈雨立刻通過這些防御缺口鉆入了吞食艦隊的陣列之內,砸出團團火光。
人類贏得了這場突襲戰開幕的微弱勝利。
但這場小勝利并沒有讓前線艦隊放松下來,太陽系艦隊指揮中心的警報聲刺破了冥王星前哨站的寧靜。太空沙盤上,代表吞食大環的紅色光環正沿著黃道面緩慢蠕動,柯伊伯帶的隕石已經明顯受到了大環引力場的擾動…
大環要來了。
太陽系艦隊的三大司令此刻都在冥王星,這其中也包括亞洲艦隊司令。
實際上,亞洲艦隊司令已經暗中完成了對亞洲艦隊內部關于思想鋼印加持下太空軍的數量排查,其審查部門反饋上來的數據讓他感到觸目驚心。窺一斑而窺全豹,可以猜到歐洲艦隊與美洲艦隊的情況只會比亞洲艦隊更糟。
但他并沒有時間去對艦隊內進行人事調整了,也不能去通知兩位友軍艦隊,尤其是在前線的將士都在奮勇作戰的情況下,這時候召回前線的亞洲艦隊所屬絕對不是明智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除了審查部的兩名低級太空軍軍官:少尉張挺,少尉李靜在萬戶號恒星級戰艦審查過程中發現的那一行鉛筆寫出的疑似逃亡主義字跡之外,他沒有任何‘證據’,可以直接指控前線奮勇作戰的將士是潛在的逃亡主義者。
要知道在前線,已經有不少所謂的‘逃亡主義者’犧牲在了對抗吞食艦隊的第一線中,他們都是人類的英雄,也是亞洲艦隊司令心中的英雄,讓英雄被扣上逃亡主義的帽子,是絕對不行的。
亞洲艦隊司令是政治的老手,他知道該怎么做。
一切想法都需暫時按在心底,他需要專心指揮艦隊對敵。
通過對引力場的檢測,大環那堪比地球的重力已經開始擾動柯伊伯帶的衛星群,與此同時,廣袤的柯伊伯帶戰場上,跨越120個天文單位的距離里,有九支規模上萬吞食艦隊組成了弧形攻擊隊列,發動了對柯伊伯帶防區的全面進攻,類似吞食前鋒艦隊的規模,又突然暴增了九倍。截至此時,吞食艦隊對柯伊伯帶防區投入的大型戰艦數量已經達到了36000艘。
在這個弧形防線中,986艘恒星級戰艦與19100艘行星級戰艦分散在柯伊伯帶四處,在這個遍布隕石的戰場上,對抗、反擊、消滅著吞食艦隊的分散性進攻。
太陽系艦隊很想復現遠征艦隊的大勝利,但已經全面分散開了的吞食艦隊是不可能再給人類這個機會了。而且在吞食帝國與太陽系艦隊較量的這一年內,吞食帝國的艦隊指揮能力也在急速攀升,其太空戰術策略并不比人類差,對于艦隊運用也并不比人類少。
畢竟都是一個娘胎里出來的。
吞食艦隊已經用數量來彌補上了質量的劣勢,并始終對太陽系艦隊保持著攻勢。
這個存在了6000萬年的古老帝國已經去掉了所有的傲慢,拿出了全部的精力來應對這個強大的蟲蟲文明。
吞食艦隊可以通過暫時熄滅核聚變發動機來在漆黑的太空中隱藏自己,但大環不行,大環的方向始終在人類艦隊的掌控之中。更何況除了光學觀察之外,人類還釋放了大量基于電磁波的探測波。
但部署在柯伊伯帶的太空雷達也有許多缺憾,柯伊伯帶的空間尺度極大,以至于人類在柯伊伯帶部署的雷達體系中至少由上千顆雷達構成,但這些電磁波雷達信號會按照距離平方衰減,遠距離探測時,回波信號極弱,實時性差,難以快速響應動態目標。
以人類目前的技術,只能做到對柯伊伯帶內區域吞食艦隊的準確定位,對于柯伊伯帶之外的吞食艦隊很難做到完全掌握。
這些劣勢使得太空雷達更適合中近距離探測,在太陽系級別的超遠距離探測中,太陽系艦隊更傾向于使用光學、射電望遠鏡。
但此時此刻,太陽系艦隊已經清楚了吞食艦隊的后續進攻策略,知曉吞食艦隊的齒輪攻擊并非是大規模的佯攻,而是貨真價實的主力突進。
至于情報來源,自然是坐鎮在太陽系的面壁者。
這位面壁者雖然神念的半徑距離只能持續到冥王星軌道,大概距離地球53天文單位,但他已經學會通過將神念凝成絲線,來進行跨越200天文單位的來回掃描,像是真正的太陽系雷達,每隔半個小時就會向太陽系艦隊匯報一次敵人的艦隊動況。
因此吞食艦隊的大規模突襲一開始,就遭到了人類的針對性的頑強阻擊。
大環來襲的方向已經上傳到了前線艦隊的各處。目前能對大環造成有效傷害的除了恒星級戰艦所配備的恒星型氫彈武器。就只有柯伊伯帶區域四大矮行星冥王星、鬩神星、鳥神星、妊神星所搭載的超大功率伽馬激光射線了。
這四大矮行星所搭載的超大功率激光伽馬射線炮的威力不遜色于吞食巨環的那350門伽馬射線主炮,由大功率的可控核聚變設施進行直接供能。
但這四顆矮行星都是柯伊伯帶帶的內側行星,此刻由于軌道問題,大多都無法直接參與本次作戰。
畢竟人類還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給這些矮行星制造行星發動機來進行航線控制,人類目前的工業規模雖然很強,但這種強,距離地球越遠也就衰減的越厲害,木星軌道是人類地月系統之外,最大的太空工業中心。
但也有一個例外,鬩神星。
鬩神星是離地球最遠矮行星,且鬩神星的軌道極為偏心,其遠日點距離太陽約97.56個天文單位,換算后約146億公里,而此刻,鬩神星恰巧處于遠日點,而鬩神星的遠日點正是大環的主要進攻方向,這使得距離太陽接近100個天文單位的鬩神星直接可以參與對大環的阻擊戰。
矮行星顧名思義叫矮行星,就是因為體積的原因,‘矮’字意同‘小’字,矮行星鬩神星的體積極小,體積約為地球的0.5,哪怕是和月球比,也僅相當于月球的2。實際上四大矮行星的體積,鬩神星已經算是比較大的了,僅次于冥王星的0.6個地球。相比之下鳥神星僅有0.3個地球體積,妊神星更是只有0.17個地球體積,最小的這個甚至連球體都無法維持,只能是扁圓狀。
雖然小,但鬩神星的直徑也有2000公里了,這種體積下想要承載超大規模電磁炮打擊矩陣雖然不夠,但整個鬩神星已經裝載了一門超大功率的伽馬激光炮。
這是人類迄今為止威力最大的伽馬激光射線炮,足以對巨環本體造成有效傷害。
戰爭爆發三分鐘后。
太陽系艦隊授權鬩神星正式參與柯伊伯帶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