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42章 盜版捕食者

第442章盜版捕食者南太小島  “嗡嗡——”

  伴隨著汽油機的密集排氣聲,一架大型六軸無人機離開了地面。

  唐文看著它在空中靈活的左右騰挪,沒有上下翻飛。

  因為下面吊掛的160升超大油桶實在太重,翻跟頭百分百翻了就回不來。

  但即便如此,六軸無人機的機動性已經堪比這個時代的UFO。

  源自魔法般的控制讓它能夠隨時調整各個螺旋槳的輸出動力,能實現五個自由度的超靈活飛行,做出無法想象的規避動作。

  只有圍繞Z軸中心旋轉(即水平自旋)無法做到,因為螺旋槳的輸出軸無法調節傾角,只能通過動力差使整體無人機傾斜后,再調整輸出實現傾斜的非繞中心自旋。

  不過這無傷大雅,已經很能夠滿足唐文需求。

  這架無人機被他稱為T6,除此以外還有T4,是常布斯設計的小型四軸旋翼機。

  同樣以航模汽油馬達作為用力,只有2公斤載重,最大起飛重量不過12公斤,但體積縮小到了僅有50厘米x50厘米,噪音也大大降低,飛到50米高空馬達聲借助叢林掩護就不是很明顯了。

  載重只有兩公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黑盒占用了不少重量,原版灌膠后重達6公斤,唐文用更小更密集的真空管代替縮減到了1公斤。

  T4的最后缺點是滯空時間只有1個小時,唐文的計劃是將其作為T6無人機的附屬:

  將T6無人機原來的油桶縮減到100升,省出來的空間和重量用來掛4架T4,并且每架T4剛好能在腹部貼一塊1.6公斤的“闊劍”反步兵地雷。

  “闊劍”采用正面朝下的方式安裝,一旦在空中爆炸…哼哼。

  除了T4和T6,還有一架是Q97“捕食者”。

  別懷疑,這就是帝國都未曾正式裝備的MQ1“捕食者”無人機。

  但Q97沒有先進的C4I系統加持,也沒有昂貴而先進的雷達,更沒有協同指揮體系,這就是一架模仿捕食者外貌的航模。

  當然現在MQ1“捕食者”還處于開發階段,只有幾架原型機,并未正式量產服役,因為它太過復雜和精細,考驗的是體系而非單機。

  Q97裝備了一臺120馬力活塞引擎作為動力,倒V尾翼和長平直翼布局,飛行速度不過260公里/時,巡航速度150公里/時,最大升限7000米。

  但擁有5000公里的大航程,比原版MQ1捕食者的3700公里長的多。

  這是因為不需要搭載重型電子設備,只是裝模作樣的塞了一臺25公斤民用航海雷達天線以及重達30公斤的“大黑盒”,里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各種真空管。

  相比原版捕食者它多出了35的燃料,能夠維持33小時不間斷飛行,高空時雷達反射面很小并不起眼。

  不過僅僅如此當然做不到監視目的,在高空靠那臺瞎子雷達什么用都沒有,騙得了帝國騙不了自己。

  唐文額外為其留出了150公斤載重沒有安裝,這部分需要找國內要。

電科14所  “唐先生您好您好,久仰大名,您要的東西已經有眉目了。”

  秦光見到傳說中的首富頗為高興,因為就是這個大冤種投入了1500萬研究什么“洪水”。

  那筆預算拿到手后馬上被扔進了1491機載多普勒雷達和346海之星相控陣雷達研究中,然后將“洪水”干擾系統作為研究員的業余活動,在飯后午休的時候想一想。

  不是不重視,而是“洪水”的確沒什么技術含量。

  它的思路太簡單粗暴,就是使勁的堆功率用覆蓋各個頻段的強烈密集信號,使周圍的其他無線電設備通訊被阻塞無法使用。

  在60年代出現過一種“掃頻式干擾技術”,本身思路與技術路線跟全頻帶阻塞干擾完全一致。

  但在實際操作中,覆蓋所有頻段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想要一次性阻塞所有通道十分困難,并且一般僅對雷達奏效難以干擾通信,那需要極其夸張的功率。

  進入到70年代末,現代雷達就已經能想辦法從密集的干擾中找到目標,然后用反輻射導彈進行致命一擊。

  所以“洪水”的局限性實在太大,在現代社會經過仔細考量涌出來完全是弊大于利,繼續發展意義很小。

  但客戶是要求裝在船上、還不考慮功率和人員影響、完全無重量限制那可就簡單多了:

  無腦上數量、最大激發功率就行!

  一臺干擾機只能覆蓋有限的幾個頻段,那就加干擾機負責其他頻段,覆蓋區域太少,就增加干擾面。

  最終呈現給唐文的就是一套極其復雜而龐大的系統:

  “這是我們研制的初版‘洪水’系統,分為4個8度內傾斜角干擾面組成,能夠實現600公里超大范圍立體空間、覆蓋幾乎200到10Ghz所有波段的雷達干擾,并且能夠摧毀大部分通信設備。

  當然它的代價也很巨大,擁有22噸的甲板下重量和45噸上層重量,能夠維持長達10分鐘的4兆瓦干擾功率,瞬時最大激發功率達到了…20兆瓦!”

  秦光鼻子上的的玻璃鏡片閃過一道光,恰如其分的展示了一抹隱藏的瘋狂。

  “346的峰值功率是多少?”

  “5兆瓦多吧。”

  “所以洪水有20兆瓦?!”

  “您當時說對大小和功率沒要求,所以我就這么設計了,不過這只是極端情況,正常情況下也就3到4兆瓦,寫一小段代碼限制峰值輸出就行。”

  秦光有些不好意思,20兆瓦只是理論極限,實際哪里有船的供電有這么高,剛剛一不小心吹過頭了。

  雖然“洪水”本身技術路線落后,但簡單粗暴卻有種別樣的美感,研究員們做的使用都有點上頭。

  然而唐文卻若有所思道:

  “3到4兆瓦功率是按照一般的船用供電極限來的吧?”

  “當然,這對于軍艦已經很吃力了,考慮到轉化發電的損耗,已經是很夸張的數字了。

  4MW電力需要消耗6兆瓦的輪機動力,差不多9000匹馬力呢,船上還有其他地方需要用電,總不能全用來裝發電機吧?”

  唐文:“那如果我提供20兆瓦電力,重量再放寬一些,能做到持續20兆瓦輸出嗎?”

  秦光看向他的眼神變得奇怪起來,認真解釋道:

  “如果是20兆瓦輸出,光是散熱就是大問題,恐怕需要至少10兆瓦用來鋪設復雜的水冷系統才能頂得住,全系統重量將會輕松超過100噸。

  洪水系統需求就是30兆瓦電力,按照發電和傳輸效率就是需要45兆瓦功率,相當于6萬匹馬力。

  不僅僅是消耗6萬馬力動力,還需要額外塞下45兆瓦的發電機組的空間,如果是軍艦那么需要3萬噸的排水量才能塞的下,您明白嗎?”

  但唐文接下來的說的話幾乎令他暈倒:

  “才3萬噸?那增加到30兆瓦輸出,總共不超過50兆瓦功率吧,電力不是問題。”

  (本章完)

大熊貓文學    說好的民企,空天母艦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