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前言番外暗流涌動

  1945年,隨著二戰逐漸落下帷幕,美蘇兩大巨頭也開始逐漸產生了對抗。

  在朝鮮半島,日本的投降時,兩國約定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

  分界線以北由蘇俄受降托管,分界線以南由美國受降托管。

  不過這條邊界線的劃分,絲毫沒有考慮朝鮮半島的人文歷史和地理。

  只是隨意的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而已。

  邊界線直接切開了無數的無數的村莊、河流和山脈。

  有的人睡覺翻個身都會出國。

  生活在三八線附近的平民,用了很長時間,才終于搞明白這條虛無縹緲的邊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而美蘇兩國也以三八線為界,將北朝和南朝各自當成了在亞洲的橋頭堡。

  他們開始不約而同的開始培養代理人,準備為自己大軍撤走后,繼續保持控制做準備。

  不過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還沒散去,對于世界大戰的慘烈,無論是美國還是蘇俄都是心有余悸。

  沒人想在這個時候整出一個第三次世界大戰來。

  因此,兩國在朝鮮半島上的政策,極為默契的保持了一致。

  他們各自約束著代理人,嚴令禁止主動惹對方。

  美蘇兩國的底線,就是別讓對方把自己的代理人給吃掉。

  基于此背景,美蘇作為朝鮮半島的實際控制者,對各自代理人的軍事力量發展都非常克制。

  不過隨著世界局勢的不斷發展,特別是1948年5月柏林危機爆發后,美蘇兩國之間的關系越發緊張。

  在僅僅相隔一條三八線的朝鮮,雙方的矛盾沖突一直在不斷升級。

  由于此時蘇俄的戰略重心放在了歐洲地區,亞洲地區主要采取守勢,因此權衡利弊之后,Stalin決定盡量緩和朝鮮地區的局勢。

  蘇俄開始主動呼吁兩國共同從朝鮮撤軍,畢竟朝鮮不是戰敗國,美蘇都沒有駐軍權。

  不僅如此,為了促使美軍撤離,蘇軍主動在1948年底把部隊全部撤出了朝鮮。

  突然達到人生巔峰的北朝年輕領袖Kim,心情難以言表。

  蘇軍的撤出,意味著他從此不再是蘇俄的提線木偶,真正的成為了北朝實際控制人。

  但與此同時,一個巨大的問題也撲面而來:北朝的軍事力量實在是太弱了。

  因為之前的限制,此時北朝只有兩個師的編制。

  而且因抗日而大量流落在中國,已經加入G軍的朝鮮士兵,被蘇俄嚴禁回國。

  只有部分抗聯國際旅的朝鮮軍官,可以以平民的身份進入朝鮮境內。

  在蘇軍撤退后,北朝雖然有不少作戰經驗豐富的軍官,但是士兵和武器卻嚴重缺乏。

  北朝的這兩個師,即使加上文職和后勤人員都不足三萬人。

  處于一線作戰的士兵甚至還有些人沒有槍。

  與之相比的是南朝軍隊。

  美軍幫南朝訓練了一支超過六萬人的現代軍隊。

  這支軍隊裝備齊全,與美軍相比,他們唯一缺乏的,就只有坦克、重炮這類用于進攻的重武器。

  除此之外,南朝還有一支超過三萬人的警察部隊,他們的輕武器同樣齊備。

  最關鍵的是,南朝總統李承龍一直都堅持武力北進。

  亡國危機迫在眉睫,因此在蘇軍撤離后沒多久,北朝就急迫的不停向蘇俄報告“南朝鮮正在三八線瘋狂試探,隨時準備侵略”的消息。

  同時北朝還希望蘇俄能支援武器,并同意北朝軍隊擴編。

  此時,已經撤離北朝的蘇俄也發現美國確實有些過分。

  而且北朝軍隊與南朝軍隊相比過于弱小,根本沒有自保的能力。

  為了確保在北朝的代理人能維持政權,蘇俄很快就同意了北朝的軍事援助請求,而且還給的非常慷慨。

  北朝開出的軍援清單,蘇俄照單滿足。

  這份清單里,甚至包含了先進的T34坦克。

  確認武器有了,北朝又開始頭疼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軍隊,現在北朝沒有時間招募新兵從頭訓練。

  而蘇俄一點也沒含糊,直接給北朝指了一條明路:去中國。

  1949年5月,就在渡江戰役如火如荼的時候,北平來了一位焦急的外交使者。

  使者帶來了Kim的親筆信。

  他請求將原朝鮮戰士返還朝鮮。

  然而北朝敢開這個口,也確實有他的底氣。

  信中提及的往日情分,并不是一句客套話。

  當年在東北戰局最危險的時候,北朝為東野南滿部隊提供了安全的大后方,收納了一萬多傷兵和十幾萬戰士家屬。

  同時北朝還為南滿部隊提供了超過二十萬噸的物資補給,其中包含大量的日本軍用物資。

  這為東北的解放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雖說當時北朝處于蘇俄的掌控,大部分功勞應該算到蘇俄頭上,但不管怎么說,的確是朝鮮人民提供了幫助。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北朝在危難的時候幫助過中國,現在日子好起來了,北朝求助,中國自然也要全力提供幫助。

  因此中央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北朝的請求。

  不僅如此,中央不但把部隊劃給了北朝,連同武器裝備也一并送給了北朝。

  本來幾乎是一窮二白的北朝,一下子擁有了一大批先進的蘇制裝備,和幾萬名身經百戰的精兵。

  北朝的底氣瞬間變得無比的充足。

  六月份,美軍從南朝撤離。

  七月份,齊裝滿員的朝鮮師開入境內。

  再加上從蘇軍撤退后,北朝就一刻不停的爆兵,此時北朝已經有了一支相當像回事的部隊。

  不過雖然南朝看起來無比廢物,北朝也不敢輕易發動攻。

  在攻擊之前,北朝必須要征得老大哥的同意才行。

  但是蘇俄的答復很簡單:不行。

  蘇俄的主要精力一直在歐洲,這個時候后院起火,于局勢不利。

  當初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蘇軍才撤出的北朝,現在自然是不希望北朝搞事。

  不過隨著10月1號過去,整個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十二月,在新中國成立剛剛兩個月的時候,中央首長選擇了單刀赴會。

  一套組合拳下來,蘇俄被迫重新簽訂了一系列協議。

  原先的不平等條約被推翻,旅順、大連、中長鐵路被收回。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廢棄,徹底改變了蘇俄在亞洲的利益。

  在被迫歸還旅順、大連、中長鐵路之后,蘇俄好不容在遠東取得的不凍港又一次消失了。

  此時,蘇俄急切的想要找到下一個出海口。

  克宮。

  “遠東艦隊失去旅順港影響太大,在撤出之前,必須要有新的不凍港代替。”

  Stalin想起新簽的協約就一陣頭疼,對方實在是太強硬了。

  “代替旅順的出海口一直就在眼前。”

  “哪里?”

  “朝鮮半島的釜山、仁川、濟州島都是適合蘇俄使用的優質港口。”

  看著地圖,Stalin想了起來,早在45年,外交部就向他有過報告。

  不過這三個港口一直在美國的控制范圍之內,加上當時蘇俄已經從常瑞元手里拿到了旅順,因此蘇俄沒有與美國較勁的動力。

  不過現在情況變了,旅順馬上就要被中國收回,他必須要在朝鮮半島做文章了。

  很快,一個龐大的連環計成型了。

  “通知外交部,邀請Kim訪問蘇俄。”

  “是!”.

  1950年4月,一輛火車從平壤秘密出發了。

  抵達莫斯科后Stalin與Kim進行了一次秘密會談。

  蘇俄正式批準了北朝向南進攻的計劃。

  此時美國剛好聲明放棄了南朝,這是千載難逢的最佳時機。

  “我立刻返回準備。”Kim異常興奮,他等的早就不耐煩了。

  “等一下。”

  “你在進攻之前,必須要得到中國的許可。”

  Kim聞言愣了一下。

  老大哥都同意了,他動手就是了,怎么還要得到中國的許可?

  北朝與中國是兄弟,但不代表自己要聽中國的。

  再說了,中國沒有任何理由不同意,或者說不同意也不行。

  Stalin沒有解釋,而是強調道:“這是先決條件,如果中國的同志不同意,你就不能發動進攻。”

  這是Stalin計劃的關鍵一步,只要中國同意了北朝的進攻計劃,無論進攻是否成功,蘇俄都能實現找回不凍港的夢想。

  如果北朝進攻成功,整個朝鮮半島將歸于一統。

  這個時候,作為北朝的背后大佬,蘇俄可以輕而易舉的要到一個港口。

  這個要求并不過分,畢竟北朝的所有武器都是蘇俄支援的。

  相反,如果北朝進攻失敗,那就代表美國也加入了戰場。

  畢竟在中蘇的協助下,北朝打南朝就像大人打小孩,美國不下場的話,南朝必敗無疑。。

  可如果美國下場,就會導致一個結果,中國受到了美國的戰爭威脅。

  在剛簽訂的協定協議中,有這么一條補充條款:

  當中蘇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勾結的其他國家的軍事威脅時,中蘇兩國可共同使用旅順口海軍基地,以便于共同作戰。

  根據這個條款,一旦美軍加入戰爭,蘇俄就可以理所當然的待在旅順不走。

  也就是說,無論結果如何,蘇俄一定能在遠東得到自己的出海口。

  當然,還有另一個可能,那就是北朝被南朝完全吞并,美軍一路打到鴨綠江邊。

  這個時候,中國的東北將岌岌可危。

  在Stalin眼中,中國根本沒有和美軍一戰的能力。

  一旦美軍出現在鴨綠江邊,中國將毫無選擇,只能請求蘇俄大家直接進駐東北。

  到時候,可就不是一個旅順港那么簡單了。

  在Stalin看來,這個陽謀,無解。

  北朝的請求,讓中國陷入兩難。

  此時中國正計劃收復臺灣,G軍已經在東南沿海進行最后的準備工作了。

  在這個節骨眼上,蘇俄批準了北朝動手,對中國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最關鍵的是,中國也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或者是想拒絕也不行。

  中國只能做出當下唯一的選擇,點頭同意北朝的攻擊計劃。

  得到許可的北Kim興高采烈的開始策劃戰爭。

  他對北朝的實力有著無比的自信,因此在計劃開始的后,中國直接被拋到了腦后。

  北朝從未向中國通報任何戰事消息。

  不過與樂觀的北朝不同,在生死間奮戰了無數日夜的,已經預感到了暴風雨的來臨。

大熊貓文學    亮劍:從晉西北打到上甘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