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稀里嘩啦的在后面一個月時間里,就把四部電影全部上映了!
王鑫導演的戲就這特點,每部投資就這么幾百萬,多耽誤一天都多少錢。
現在發哥、周星星、粱嘉輝都不拿片酬拿分成,成本就更壓得住,寧愿把場景做得更好點。
也不耽誤時間在精雕細琢上。
那部《籃網情深》不是他導的而是監制,甚至能明顯的看到什么花旗電影的痕跡,感覺就是抄襲的什么好萊塢運動題材電影。
換個導演絕對會覺得侮辱了自己的名號,對不起導演這個神圣的藝術創作身份。
這貨沒有,怎么趕緊拍完交貨,接著拍下部戲才是重點。
而且所有目的都是怎么迎合觀眾怎么來,盡可能票房大賣。
老板觀影后三天,《賭神》就在HK地區全面上映。
合勝全體上下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熱情,把五六款彩印的《賭神》海報,貼滿了HK大街小巷!
甚至河沙文那邊都糾集起一幫老鄉,按照兩張一塊錢的價碼,到處刷滿海報,尤其是在他們熟悉的南亞聚居區。
這也造成以前基本不看港片的南亞民工,都罕見的成群結隊走進影院。
挾發哥現在無與倫比的票房號召力,開畫第一天就過了四百萬!
然后報刊上登出全版海報:賭神一出,誰與爭鋒!
全港近三十家電影院紛紛加開“午夜場”和“凌晨四點場”。
就幾乎全港電影院從早到晚每場都排了這部片,還不夠,連半夜都新開來給人看。
在電影票普遍十多二十港幣一場的年代。
一座城市就有幾十萬觀眾走進影院。
堪稱奇跡。
報紙上當晚便開始出現各種觀影鼓吹:
“沒有幾部商業片敢于讓男主角大部分時間都在演白癡,發哥扮演的賭神有一多半的戲都是在演傻子,但傻子只要一回到賭桌面前,吃了幾塊巧克力就能神威猶在,這樣爐火純青的演技只有發哥可以稱神!”
“電影的主角,無疑,顯然,絕對,必須是發哥。這個男人,是造物的恩寵,天生的明星,天生的演員,耍得了酷,賣得了萌,帥的一塌糊涂。”
“本來睇見又是王鑫的爛片,那個死胖子,銀幕上出現時永遠都是一副賤男的模樣,不過這并不能阻擋人們對它的電影趨之若騖,好吧,他是天才。”
就顯著這部戲要是沒看,都是自己多大的損失了。
第二天更多人走進影院,530萬!
同時馬坎那邊也開始上映。
到處都在感嘆,發哥憑借《英雄本色》翻身之后,再次靠著《賭神》封神。
徹底改變了在HK影視圈的地位。
他不再是那個被各種裹挾著拼命拍戲的演員,隱隱然帶著王者氣度,開始在蜂擁而至的電視采訪面前談論自己從來不賭博,拍這樣的電影也是告誡大家賭到最后都是一場空,更愛好籃球,更想幫助所有HK的年輕人通過健康積極的體育運動,擁有陽光燦爛的明天。
這會兒的HK影視圈接受采訪,還沒這么都是ZZZQ,基本都是那種家長里短的很接地氣。
譬如粱謿偉和小倩被各種采訪包圍時,肯定被各種打聽你們是不是情侶,這倆都東拉西扯的發哥家狗子怎么,籃球館的魚丸面好吃。
發哥已經把二三十年后,好萊塢那些大腕影帝才有的范兒立起來。
偏偏觀眾們看了還覺得就應該是這樣!
那就再去看看電影,看看籃球…
渾沒想到這是在給他后面的籃球電影做鋪墊。
到處的報紙都在宣揚看第二遍、第三遍,電臺、電視臺都在津津樂道的談論電影里每個細節…
為了這部戲,姜佳玲特意跑電臺各種聯絡安排,蓉姑去TVB爭取采訪機會。
全方位烘托熱度。
于是十天HK本地票房突破三千萬!
在只要過千萬就肯定賺錢,兩千萬算火的八九十年代港片里,三千萬基本鎖定年度票房前三。
結果十五天四千萬,甚至已經超過了之前《英雄本色》的票房紀錄時。
好多HK市民才驚覺這是比《英雄本色》還好看的電影嗎,去看看…突然推出《籃網情深》,還是發哥主演!
其實整個八六到八七的這一年多都這樣,每個月都有發哥的新片上映。
各家電影公司完全不在乎是不是在過度消費發哥的票房號召力,瘋狂拍攝上映。
真的,換個演員一年上映十來部戲,銀幕形象準保已經崩了。
這就像演員熱衷于上綜藝賺錢一樣,混臉熟高曝光度絕對能吸引大量觀眾的好奇觀看,但演員應有的那份戲劇之外神秘感就沒了。
觀眾已經非常熟悉生活中是什么樣的人,好比周圍熟人朋友再演戲,就很難被當做戲劇角色代入感。
這種瘋狂密集上戲毀掉的演員數不勝數。
但發哥居然挺過來了,上兩千萬的就有四五部!
現在更有四千五百萬票房的超級大贏家握在手中,聽聞他新拍了籃球題材的電影,影迷紛紛入場。
然后全都有些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港片?
但又確實飽含了港片那種濃烈街頭氣息,乍一看甚至有點像什么黑幫片。
瘸著腿的“小馬哥”嘛。
年輕時候斷了腿的前籃球運動員,最后落魄到只能在地下車庫洗車、吃盒飯。
仿佛都讓人以為他要大殺四方了。
接下來卻不是大哥找他去復仇,而是看見幾個街頭小子打球,回想自己最純粹的少年時代。
閑極無聊的開始召集這幫家伙練球。
雖然行動不便,但千萬次肌肉記憶的結果,讓他在三分線外依舊百發百中,收服了本來桀驁不馴的街頭小子們。
故事這才沿著內部不團結打架斗毆、嫖賭毒的焦頭爛額,到年輕人對夢想的追求,夾雜音樂、籃球,最后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就能到達勝利的彼岸的美式套路展開。
利用配樂的海邊晨跑鏡頭,拳拳到肉的比賽中汗水四濺撞擊,迅速演繹出讓人熱血翻涌的口號,去直面HK當下那些殘酷的現實…
電影中甚至調侃了《英雄本色》,小馬哥拿起槍去大殺四方的鏡頭畫面,在這部戲里不過是場夢。
每個人都想這樣快意恩仇,肆意殺戮,可現實是必須按照社會規則去生活。
還是那句話,看清生活的殘酷本質真相,依舊熱愛生活積極生活的人,才是英雄。
電影人首先還是文化人,連王鑫這樣的家伙,剛入行的時候,也覺得自己是個文藝青年。
他不親自導演這部戲,就是怕自己又噼噼啪啪的拍成了那套賺錢戲。
但找來的導演硬是把這部戲演繹成了勇敢者內心的史詩,也唯有發哥可以不用畫外音,就能演出那種來自心靈深處的獨白。
總之誰都沒想到,發哥會在演了這部戲之后,就停下已經瘋狂一兩年的拍片腳步。
第一天的觀眾甚至有點失望,完全不是大殺四方的爽嘛,這都演的什么文藝片路數啊。
兩百多萬的票房,在別人肯定是喜不自禁的好成績,對發哥來說則屬于看在他面子上換來的勉強及格線。
他這一年也出了幾部爛片,而且是喜劇片、愛情片、槍戰片、恐怖片什么都演過。
觀眾其實也知道他不是每部戲都叫好又叫座。
但現在都會來捧捧場。
感覺這部戲也就是這類了。
沒想到第二天開始報紙、雜志甚至各種專欄作家才開始鋪天蓋地的談論這部戲,對當前HK年輕人有什么影響。
絕對不是買的槍手,更不是花錢請人吹噓。
而是在HK這個文化人比例相當高的城市,得到了一大片共鳴。
甚至在反思之前我們的電影到底給年輕人傳遞了什么樣的價值觀…
文化人嘛,最擅長擺出這種濁世清流的高姿態了。
甚至把這部電影譽為:發哥作為電影人在最榮耀狀態下的個人表達。
意思就是他拍《英雄本色》之前還處在迷茫自己到底要怎么才能紅起來的階段,等這一兩年瘋狂拍片,死一邊拍都有一兩千萬票房打底之后,直到這部商業化的巔峰之作《賭神》終于讓他達到了紅起來的巔峰。
終于開始表述自己的內心。
把讓衛東和發哥笑死掉,他有屁的個內心表述。
的確是想給年輕人們表達下籃球可以是青春釋放和人生攀登的工具,哪有這么深的想法,還連帶對自己的職業人生都開始反思了。
但真的把票房拉到了四五百萬的日報數。
在十來天后,還是把票房攢到了兩千萬,這個票房數字對這類文藝片絕對不少,而且各方都在喊這部戲要成為明年HK金像獎的有力爭奪者。
讓衛東和發哥就有點商量了:“要不真的讓你來當這個教練,你去奧運會上露臉,反正實際上的具體事務還是花旗來的教練團隊做,你也趁機放假休息這大半年,帶著球隊去全世界旅行。”
之前就很想出去到處走走,感受人生旅行而不是只能日復一日拍片的發哥驚喜半秒就答應了。
但走前還是想看看粱嘉輝的《棋王》和周星星的喜劇片能反響如何。
起碼到這時候,電影公司已經靠發哥的兩部戲賺錢了。
請: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