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四章 價值五百美元的彩鉛畫

  “這是你畫的?”

  顧老爺子思索了片刻,問了一個自己說出來都覺得很蠢的問題。

  可是他想不明白,一個年輕人怎么可能擁有這樣好的繪畫技巧。

  這都不是用突飛猛進可以解釋的了,簡直是頓悟,是他媽的原地飛升。

  要不是自己親眼在窗外看見這是自己孫子一筆一筆的畫出來作品,他都以為是大師級藝術家的手筆。

  “你們學校換了新的美術教授?”

  緬甸本地的普通學校很少有開設專門的藝術班,和大多數東方家庭一樣,顧家在教育上向來并不吝嗇。

  顧為經上的是一所仰光很有名的私立國際中學的美術班,當然它的學費和他的教育質量一樣有名。

  要是學校能請到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授狠抓基本功的話,也…

  “也難。”

  顧老爺子看著眼前的彩鉛畫,判斷道。

  這不是換老師的問題。

  他也在城市本地算小有名氣了,實話實說,他覺得的自己二十年前正值繪畫技藝巔峰的時候,也差點意思,畢竟作為一名職業畫家,誰也不是每天就光練基本功不干別的的。

  而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的手已經沒有以前穩了。

  “不,這是剛剛狀態非常好,讓我再來一次,我肯定畫不出這樣的作品。”顧為經老老實實的回答。

  “也已經不錯了。”

  老爺子點點頭,明明想要裝的嚴肅一些,不讓自己的孫子過于驕傲,可嘴角還是略微抑制不住的向上抿起。

  “就算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也是熟能生巧的積累。我在你這個年紀…總得來說,比這樣的運筆水準還是要稍微差一些的嘛。”

  這話說得顧童祥老爺子自己都有些臉紅。

  真是老了,他在心中想。

  顧老爺子找來一個大小合適的畫框,讓顧為經在白邊處簽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將這張小畫幅的彩色鉛筆畫簡單固定在了畫框中。

  “為什么要拿畫框?”

  顧為經有些奇怪,素描和彩色鉛筆畫不同于油畫,除非非常珍貴的作品,很少會用畫框來裝裱的。

  講究些的,也大多只是噴點定畫液就收到畫桶中了事。

  像這種練習的作品,直接銷毀扔掉也是常有的事。

  他聽說上世紀八十年代,甚至有人就靠著翻大師家的垃圾桶賺了不菲的收入。

  當然這都是老黃歷了,現在專業的畫室,都有一套很成熟的流程,處理廢稿時往往都會用上碎紙機,防止自家的畫師作品意外流出。

  “我本來想再教育教育你,不過,看了你這幅畫,我覺得已經沒什么需要我再說的了。”

  “爺爺,你誤會了,這不是我的日常水平。”顧為經還沒有這么厚的臉皮。

  “無妨,你才十七歲,還有漫長的職業生涯。能畫出第一張,就能畫出第二張,總有一天,這會成為你的正常水平。”

  顧老爺子挑選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將畫框掛在一幅購買自一名參加過一次藝術展的紐約藝術家畫的印象派油畫旁邊,用鋼筆在畫框旁邊的便簽上寫著。

  類別:彩色鉛筆畫(11×15英寸)

  藝術家:顧為經(姓名縮寫G·W)

  售價:500$(MMK:1,061,500)

  “500美元?”

  顧為經看著標價。

  MMK是緬甸幣的國際代碼,一百多萬緬幣再加上緬甸幣日常換匯的波動,差不多也是五百美元,他有些無奈:“爺爺,沒有哪個游客會花500美元買一張我的鉛筆畫的。”

  很多人都不明白書畫店或者畫廊的運營模式。

  畫廊分為幾種,像Galerie Perrotin、Lisson Gallery、Gagosian Gallery…這種巨頭畫廊,他們可以說是整個藝術品市場的掌舵人。

  以目前最為著名的Gagosian Gallery(高古軒)為例,他的創始人是著名的藝術沙皇拉力·高古軒,一個在紅燈區里開藝術品畫廊的狂人。

  有人愛他,也有人恨他。他的畫廊開在倫敦、羅馬、巴黎、東京、香港…全世界有超過十幾家名為高古軒畫廊,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簽約畫家,每年的交易額要以十億美元作為計量單位。

  這些畫廊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推手,藝術媒體稱他們具有點石成金的魔力,一張畫值一百萬還是一千萬由這些畫廊說的算。

  剩下的就是世界上成千上萬家不知名的小畫廊了,他們就像一家家開在社區里的小型藝術博物館,對公眾免費開放。

  在歐美的很多國家,人們是有逛畫廊的習慣的,一些很小型的私人畫廊每天都人來人往絡繹不絕。畫廊就像是公園、咖啡館和電影院一樣是人們日常休息的場所,老人來這里散步,年輕人來這里進行第一次約會…如果看到中意的作品,他們也會愿意會支出一些看上去很昂貴的花銷。

  仰光歷史上曾是一座外國人不少的城市,這樣的過去可以追尋到上百年前。連著名的作家奧威爾或者毛姆,人們都戲稱他們為半個緬甸人。

  每天仰光河上漂的多都是載滿外國游客的游輪,這種游覽汽輪也只有國際游客坐的起,有些法國人或者英國人都已經家族好幾代都把有大金塔的仰光或更繁華的泰國當作度假勝地了。

  但隨著環境越發惡劣與混亂,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喪盡天良的惡棍還會把目標當成貨物賣掉。

  有些地方甚至堪稱人間煉獄。

  游客數量也因此在瘋狂的銳減。

  顧氏書畫鋪的日常收入也大多是這些外國游客提供的。發達國家的人們更愛去畫廊,其實倒不一定是藝術細胞的問題。

  根本的原因其實很俗氣,因為他們普遍更富裕。

  “瘋了嘛?畫廊里一幅畫家畫了兩個月手繪的油畫要賣3000美元,網上類似的印刷品只要30美元,加5美元還多送個畫框!”——這是人們的正常心理。

  家里你爸媽都要餓死了,你還拿著每個月微薄的薪水去買高價油畫,這不叫高雅,這叫傻嗶——。

  顧為經聽說過歌劇圈里有個定律——“一個城市人均GDP到達一萬美元,是歌劇行業興起的開端。”

  十九世紀的英國,二十世紀的美國、八十年代的日本、兩千年以后大陸的各大主要城市,歌劇都開始變的百花齊放,就是這個道理。

  藝術品相關市場其實大多遵循大差不差的規律。

  最后就是數量多如牛毛的微型畫廊了,那是真正的大浪淘沙,美院還沒畢業,兩三個人在租間房就也敢稱自己為藝術品畫廊,絕大多數人幾個月就散伙了。但也有例外,高古軒就是拿著75美分在陽臺上賣海報起家的。

  這張畫值500美元么?當然值,也當然不值。

  一張畫作是否能賣上高價,三分看畫作本身的水平,另外七分則要看市場的認可度。

  如果說這張畫是阿道夫·門采爾本人畫的,五千美元屬于白菜價大慈善,愿意搶購這幅畫的人能從這里一直這里一直排到仰光河中去,這還是因為這位老先生相比名氣,拍賣市場比較冷的原因。

  但同樣的畫,掛的是顧為經的名字,就不值這個錢。至少現在絕對不值這個錢,遠遠不值。

  “不,這張畫已經被人買下來了。”

  顧童祥搖搖頭,他從一邊的桌子里取出一個藍色的小圓點標簽,貼在這張作品的標識牌上。

  這是已售出的標志。

  書畫店內貼著藍色標簽的作品還有幾幅,這是都已經有了付款的買家,在它們的相應展期結束后,就會寄送給各自預定的買主。

  顧未經疑惑的看著爺爺從一邊的存放貴重物品和畫作的小型保險柜中取出一個信封,從里面抽出五張嶄新的富蘭克林,好笑的拍了拍額頭。

  “這就沒有必要了吧,自賣自夸,還搞得這么正式。不過,爺爺你這次到是大方,五百美元,我原本幾年的零花錢都沒有這么多。”

  顧為經微笑的想要接過錢,卻被老爺子一把拍掉了手。

  “年輕人,這是你賣出的第一幅作品,這種態度是不合格的。”

  顧童祥老爺子一臉嚴肅,臉上毫無笑意。

大熊貓文學    全能大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