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0596 君臣相得

  殿試只考一天,日出入場,日暮交卷。

  題目也只有一道,而且一般情況也不往下刷人。

  殿試存在的意義,大概只是給皇帝一點參與感。

  一般來說,除非像王敞那樣的倒霉蛋,能從會試第三,掉到二甲倒數第三,大多數該在前面的人還是會在前面。

  所以殿試考完,大家都松了口氣,當晚就相約去坊市嗨皮了。

  或許是因為有宵禁的原因,時間比較趕,許多人都感覺自己沒發揮好。

  裴元的小弟們都事先得了吩咐,沒敢尋上門來。

  唐皋三人倒是第一時間要來智化寺相見,可到了地方卻被告知,千戶這些日子有事,暫時不在這里。

  三人都對不能第一時間和裴千戶分享心中喜悅,有些惋惜,怏怏的回了龍華寺。

  第二日,就是讀卷的日子,也就是給考生們打分的時候。

  大明自建國以來,選取讀卷官的標準,一直有所變動。

  前期的時候,比較注重學術能力,還會選擇一些國子監的官員擔任。

  到了現在這個時間點,就更注重結果的權威性,讀卷官一般從兩大群體中產生。

  首先是九常。

  九常屬于執政大臣,在這樣的文科考試中,能夠更好的把握意識形態的方向。

  其次是翰林院。

  因為翰林院里的人,都是歷代的學霸,有翰林院官員的參與,那些還在應試的小卡拉米們就不敢對殿試結果有所質疑。

  或許有人奇怪,為何內閣大臣不在其列呢?

  那是因為,內閣是翰林院的下屬單位。

  弘治、萬歷兩朝,曾經兩次修訂大明會典,在大明會典中,都明確了內閣隸屬翰林院的組織結構。

  所以內閣大臣是以翰林的資歷參與閱卷的。

  這樣一個人數高達十七人的讀卷團隊,再加上參與的又是不用刷人的殿試,自然就洋溢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團結氛圍。

  甚至,說是一次凝聚共識的團建也不為過。

  大明早期的時候,閱卷時間較短,只有半天時間。

  因為反正也看不完,讀卷團基本上一邊喝茶一邊聊天,樂呵呵的就把(○),(△),(、)給隨便畫了。

  弘治六年的時候,皇帝覺得這也太離譜了,就把閱卷時間延長到一天,改為隔一日再放榜。

  這個老實皇帝的訴求只有一句,大家好好閱卷吧,球球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輕松寫意的閱卷氛圍,朝廷對殿試卷的防范,也不是那么嚴格。

  按照科舉的規矩,不管是鄉試還是會試,為了防止閱卷人認出答題人的筆跡,或者隱藏的一些記號,考卷都需要找人重新謄抄。

  等到謄抄結束后,再把名字糊住,然后再進行統一閱卷。

  但等到殿試,就只需要象征性的糊名,并不需要重新謄抄。

  那為什么糊名,是象征性的糊名呢?

  因為,在讀卷官們畫(○),(△),(、)正式打分之前,一甲的前三名已經送去走程序了。

  這時候大家是不是發現了盲點…

  那為什么卷子還沒打分,一甲就已經在走程序了呢?

  別問,問就是來不及了,考生都等著呢,你趕緊回去打分吧。

  此事在葉盛的《水東日記》中有過詳細的記述,因為在景泰二年的那次殿試中,葉盛就是負責糊名的那個彌封官。

  當時他還沒封完卷子呢,一甲就定出來了。

  然后剩下的卷子,分給讀卷團開始打分,中午吃飯唱歌,然后直接填黃榜。

  是不是就很離譜?

  正德三年的時候,焦芳的兒子焦黃中參與科舉,按照規矩,焦芳應該避嫌不參與閱卷。

  當時的焦芳正是最強盛的時候,又有“甲申十人眾”作為后盾,于是焦芳就想讓自己的兒子焦黃中當那一科的狀元。

  結果李東陽和王鏊雖然沒敢得罪焦芳,卻也不敢做的太過離譜,為天下人所恥笑,就給焦黃中了個二甲第一。

  等到閱卷結束,焦芳跑去問李東陽。

  李東陽很委婉的表示,你的兒子才學很高,大家給他的打分排了第一名。

  誰料焦芳卻不好糊弄,當場就對李東陽破口大罵。

  “狗東西耍老子,老子要的是打分第一嗎?”

  “老子要的是不打分的第一!”

  兩個原本一起倒戈的戰友就此決裂,為了幫他們擺和頭酒,劉瑾都出來說話了。

  此事也被焦芳視為平生一大恨事。

  我那肥頭大耳,嬌憨可愛的兒子啊,竟然痛失狀元!

  惜敗!

  所以正德六年,楊慎的狀元有多大的成色呢?

  不知道。

  因為他是沒打分的第一。

  連打分的卷子都能讓焦黃中這種貨色當上第一,不打分的第一,就更不好說了。

  那這個流程是什么時候改變的呢?

  嘉靖五年。

  嘉靖五年的時候,發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隨著大禮議塵埃落定,獲得大勝的“張璁霍韜桂萼”一黨即將入閣執政的態勢越發明顯。

  政治猛獸張璁正在對前盟友楊一清,以及剛回來的老同志費宏等人,一個個的進行政治追殺。

  與此同時,張璁也大刀闊斧的對科舉進行改革。

  身為張璁政治盟友的禮部尚書席書,就聞弦歌而知雅意,為革除弊政,保障殿試的公平性,主動向皇帝建議,試卷應該“糊名混送”,鼎甲三名的人選,亦應由眾讀卷官共同商議決定。

  此外,他還向世宗建議,“彌封官不得預送,讀卷官退朝直宿禮部”,不得回宿私第。

  從此以后,殿試才總算是廢除了內閣保送一甲的制度。

  所以說,如果一個穿越者,說他在嘉靖五年之前,靠自己八股文的實力考上了狀元,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狀元不是考的。

  今年的這次恩科,楊廷和是帶著強烈的目的性來的。

  因此,當彌封官拿出試卷準備彌封的時候,楊廷和就直接揮退了彌封官,上去翻起了卷子。

  這是傳統程序了,大家也都沒意外。

  大學士的兒子屠殺兩百多人都能被輕拿輕放的好吧,自己定一甲怎么了?

  但是隨著時間一點點的過去,等待讀卷的眾人,這才察覺出了不對勁。

  按照以往的流程,內閣大學士一般是心中早就有了人選,這才在彌封卷子之前,跑來按照名字直接挑走一甲。

  但是楊廷和不同,他根本沒理會那些卷子上的名字是什么,而是在走馬觀花的看著上面的內容。

  只有偶爾的時候,才會慢下來讀一讀。

  眾人都注意到,那些被他偶爾停下來讀一讀的文章,都會被他另外放在左手邊。

  讀卷官們不由面面相覷。

  楊廷和這是怎么了?還真要為國選才啊?

  正在他們交流眼色的時候,忽然聽到楊廷和拍掌說了一句“好”。

  眾人都來了精神,再次看向楊廷和。

  卻見楊廷和將手中的卷子拿起來,一字字仔細讀了。

  然后將那一份放在身邊,又直接一掃,將之前放在左手邊的其他卷子丟了。

  眾人看明白了,似乎是那份卷子提高了楊廷和的選擇標準。

  接著,楊廷和像是吃了大補丸一樣,再次找尋了起來。

  底下等候的眾多讀卷官再次面面相覷了,按照以往的流程,這會兒大家已經一邊喝茶一邊閱卷了,可是現在連第一步的內閣選卷還未完成。

  好在楊廷和在提高了選卷標準后,速度也加快了許多。

  一般的卷子已經懶得多看幾眼了。

  一直到又選了了另外七八份,才意猶未盡的那些卷子收好,對彌封官吩咐道,“糊卷子吧。”

  那彌封官乃是新任的禮部儀制清吏司郎中賈詠,他猶豫了下,說道,“按照慣例,大學士只合挑走一甲的卷子。”

  楊廷和瞥了賈詠一眼道,“為國選才何必拘泥這些?這幾份也是極好的,當一并呈送御覽。”

  賈詠不敢多言,先把楊廷和手中的幾份彌封了,然后才帶著禮部官員將剩下的卷子彌封之后,發放給各閱卷官。

  眾多閱卷官見已經接近中午了,都忍不住滿腹牢騷起來。

  不少人更是連卷子都沒看兩行,就開始在上面胡亂畫著成績。

  那等待結果的近兩百貢士,就這么被急著吃飯的讀卷官們,草草的決定了人生的難易模式。

  楊廷和則神色沉靜的拿著手中的幾份卷子,前去求見天子。

  朱厚照哪怕再頑劣,也知道科舉是朝廷大典,何況他這次還存了點別的心思,所以今天難得耐心的等在宮殿里,并沒有去永壽伯府玩耍。

  見楊廷和被內侍引進來,立刻關心的笑問道,“楊卿,殿試的情況如何了?”

  楊廷和躬身道,“臣已經為陛下取來了本次恩科最好的文章,請陛下預覽。”

  朱厚照生怕那三人不在其中,主動說道,“朕今日頗有余閑,可以多選一點看看,也好見識下我大明的英杰人物。”

  說著,朱厚照就打算讓記了句子的那幾個太監,去前面挑選試卷,

  卻不想,楊廷和臉上露出一絲笑容,滿意道,“老臣正與陛下不謀而合,所以多取來了幾份。”

  說著,楊廷和便將那幾份卷子取出,讓內侍遞給了朱厚照。

  朱厚照聽得傻了眼,這老東西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眼見自己的計劃要落空,朱厚照卻也只能硬著頭皮翻看起了手中的卷子。

  一邊翻看著,朱厚照還一邊尋思著,該怎么尋個借口,讓人去前面挑選卷子。

  然而當他翻到第二篇的時候,立刻就看到了其中兩句,早就記得滾瓜爛熟的話。

  朱厚照不由大喜過望,心中也松了口氣。

  沒想到那三人確實有兩下子,殿試的卷子竟然直接被楊廷和拿了過來。

  朱厚照匆匆看了幾眼,就對楊廷和稱贊道,“這篇文章果然極好,以朕來看,足以有一甲之才。”

  楊廷和自己挑來的文章,對文章的大致情況,當然心里有數。

  他見朱厚照對文章中的觀點不但沒有反感,還對其中一篇稱贊有加,臉上的笑意更多了幾分,“陛下慧眼如炬,自然明斷秋毫。”

  不一會兒,朱厚照就又發現了一篇。

  這下,連朱厚照都不敢置信起來。

  難道裴元那家伙真的有識人之能,還真的依靠一次仗義解圍,把一甲三人都送到京里來了?

  這個想法雖然有些夸張,但確實為朱厚照滋生了不小的期待。

  他忍不住繼續翻開了下面一篇,結果這剛剛還患得患失的期待,瞬間就轉化為了驚喜。

  剩下的那個人,居然還真的也出現在了其余卷子里。

  當朱厚照意識到這意味著什么時候,都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翹起的嘴角了。

  這可不怪我啊!

  雖然我是打算搞事來著,但是沒想到自己還沒出手,楊廷和就把那三人送到自己手中了。

  那這還用選嗎?

  朱厚照又裝模作樣的看了看剩下的文章,然后將那三份試卷拿出,對楊廷和道,“這就是本科的一甲了。”

  楊廷和聽到朱厚照的這話,頓時松了口氣。

  他要的是一個結果,要的是當朝天子對如此處理此事的認可。

  楊廷和當即趁熱打鐵道,“那就拆除彌封,請陛下定下進士及第的先后。”

  一般來說,皇帝最終確定一甲之后,皇帝會看看名字,然后排定位次的。

  因為他就這么點權力,總得選個看著舒心的。

  而又一般而言,皇帝也不會平白多事,因為額外的偏心惹來非議。

  當然,任性的除外。

  比如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聲稱夢到姓丁的是狀元,就把排名一百多的丁顯點為狀元。

  永樂二十二年的時候,狀元原本應該是孫曰恭,但是這個時代的文字是豎著讀的。孫曰恭看上去就和孫暴差不多。于是狀元也沒了。

  嘉靖二十三年,考生吳情姓名諧音“無情”,被萬壽帝君認為可能是個渣男,于是也取消狀元資格。

  只不過,這次一向喜歡別出心裁的朱厚照卻顯得很懂事。

  他看著深陷麻煩而不自知的楊廷和微笑道,“不必了。都是朕的子民百姓,我又何必偏私哪個?先定等次,再拆彌封吧。”

  說著,目光在那三份卷子上掃過。

  腦海中一邊確認著事先記下的暗語,一邊回憶著那些小太監說的甲、乙、丙的對照關系。

  他手中不停,揚起一份,“這是狀元。”

  又隨意的拿起另一份,“這是榜眼。”

  隨后目光看向第三份,“這是探花。”

  楊廷和接過狀元卷一看,正是那份讓他擊掌叫好的文章。

  這篇文章里大量引用了他兒子的一些論點,雖然冒昧了點吧,但是…,兒子的文章讀起來就很親近呢。

  關鍵是后續還能自圓其說,將王道與變革聯系在了一起。

  楊廷和又拿過剩下的兩份,也都很合心意。

  他心中感觸,一時贊嘆于此時的君臣相得。

  朱厚照也很高興,他壓抑著心中的惡意,看著楊廷和,微笑著說道,“那就,由大學士拆除彌封吧。。”

大熊貓文學    沒錢當什么亂臣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