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13章 新帝登基,漢王鄭均

第213章新帝登基,漢王鄭均  秦王已經是眾矢之的了,這是毋庸置疑。

  帶著妖魔屠戮神京,殺害侄子。

  這樣的人,就算是周圍的趙王、晉王,怕是都不會給予秦王馳援。

  秦王以妖魔為將這件事,對全天下的負面影響太大了。

  特別是神京,這可是帝都所在,舉世唯一正統,三朝五國之都!

  歷朝歷代,屠戮京師的隊伍,都是不入流的貨色,也會引起其他各地百姓的恐慌。

  畢竟,連他媽的神京都被屠戮了,他們這些普通地方的普通百姓,該怎么辦?

  因為此等事,以至于趙王對他的這個兄長都頗有微詞,面對秦王的一些請求都充耳不聞了起來。

  畢竟肅州受過‘狄災’,對于比‘狄災’更恐怖的妖魔,百姓們自是更加抵觸,麾下文臣武將也是對秦王頗有抵觸,故秦王現在也能說是孤立無援。

  “秦王與那妖魔勾結,已是大逆不道之舉。”

  武黎揚深吸一口氣,抬起冷眸,張口道:“天下人人得而誅之。”

  先前只有通竅妖魔,其實是可以接受的。

  畢竟歷代爭霸天下,總有一些在郁郁不得志的妖魔,想要靠著投奔人類,搖身一變,成為鎮國神獸。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

  秦王現在勾結的,可是貨真價實的妖王!

  要知道,除卻北海、東海二地的化外妖魔,其余每一尊的妖王,都是有名有姓的,若是化外大妖,也是有來往途徑,譬如那北海的蛟龍一家,就是通過西狄大祭司的路子來到了肅州,來路明確。

  而跟在秦王身邊的這位黑袍妖王,藏頭藏尾,顯然是來自中土的某一尊妖王。

  這就很嚴重了。

  秦王此舉,無異于自絕于天下了。

  而蔡抗和盧正林兩人彼此之間對視一眼,盧正林不由干咳一聲,張口道:“稍挫秦王,倒是無妨…只不過我等不能久留于此,畢竟宣州、博州也是茲事體大。”

  歸根結底,其實就只有一個意思。

  可以幫你打一仗,但不能天天留在這里。

  畢竟嵐州是鄭均的,宣州和博州是他們自己的。

  他們也有各自面臨的壓力,不能棄之不顧。

  武黎揚在一旁思忖片刻后,同樣張口道:“若是對付那妖王,武某可以出手。”

  意思就是對付秦王就不會出手了。

  鄭均聞言,微微頷首。

  無所謂,他這次的目標也其實就是那黑袍妖王。

  畢竟對于鄭均而言,人類武者和妖魔是完全不同的。

  人類武者殺了只能增加償還進度。

  而妖魔殺了,除了能夠增加償還進度之外,還能用他的妖丹修行突破!

  一尊元丹境現殺現宰的妖王內丹,鄭均都不敢想這其中蘊藏著多大的能量。

  就算無法讓自己的虛丹凝聚成實質,也足以讓這個進度推進一大部分了。

  鄭均雖然有些胸有成竹,覺得他們正義的四打二,應該能夠將那頭黑袍妖王斬殺了。

  但其他三人,卻并不是這么想。

  畢竟…

  元丹武圣有點過于難殺了。

  擊敗容易,擊殺難。

  先前在今州城,七尊元丹武圣一起出手,其中有一個還是偷襲的,七個打三個,這才勉強逼退二人,又七打一,才將永昌皇帝鎮殺。

  當然,他們自然不知道永昌皇帝甚至都沒有死,而是去了伏龍島投奔其世伯上洞伏龍真君。

  由此可見,元丹武圣的韌性了。

  想要斬殺一尊元丹武圣,代價是巨大的。

  而他們三尊元丹外加一尊半步元丹,對決敵軍兩名元丹武圣,在盧正林看來,擊敗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但想要擊殺,是十分困難的。

  畢竟盧正林壽元將近、蔡抗有傷在身、鄭均半步元丹。

  只有武黎揚算是正常元丹武圣,他們這四人嚴格來說,單打獨斗沒有比對面更強的。

  對面的兩尊,可都是全盛姿態。

  不過鄭均,則是微微露出了一抹微笑,接著便道:“諸位在城外也是諸多不便,還請入城詳談。”

  說罷,便指引三尊元丹武圣一同入城。

  伴隨著鄭均的指引,三尊元丹武圣一同入城。

  嵐州城內,街道兩側黑甲士卒肅立如林,鄭均親自引路,將三人帶至節度使府內的議事廳。

  而廳內早已備好靈茶靈果,鄭均落座后,率先拱手道:“三位前輩遠道而來,鄭某也是感激不盡,秦逆叛軍估計就在這幾日了。”

  “不過在下此番突破半步元丹,雖有所得,但距離真正的元丹境尚有一步之遙,不知三位前輩可否指點一二?”

  鄭均的姿態十分謙虛,頗有一副謙謙有禮的姿態。

  盧正林聞言,當即輕搖羽扇,沉吟道:“元丹之境,重在‘凝實’二字。你如今五行合一,虛丹已成,接下來可以以以天地靈物為引,將虛丹淬煉為實。老夫當年突破時,曾尋得一枚‘玄冥寒玉’,借其極寒之力穩固丹形。”

  蔡抗點頭附和:“不錯,老夫當年為凝聚元丹,也是去了北海之地,斬殺了數頭通竅妖魔之后,借助一處地脈凝丹而成,不過鄭小子你如今坐擁嵐州地脈,倒是不需要去偷其他地方的地脈了。”

  而武黎揚冷峻道:“我觀你體內五行循環已臻圓滿,但缺一絲‘契機’。元丹乃武道之根,需與自身武道真意相合。你修的是何種武道?”

  鄭均坦然道:“我所修乃‘太虛凝玉篇’,講究以虛化實,包容萬象。”

  盧正林和武黎揚聞言,皆面露驚訝之色。

  “是南楚碎玉門當年的不傳之秘?”

  盧正林撫掌笑道:“難怪你能以弱冠之齡至此境界!除卻天賦異稟之外,只怕這‘太虛凝玉’也是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此功法傳聞源自上古,威勢極大。”

  蔡抗不語,因為他是知曉此事。

  蔡家甚至還收藏了‘碎玉功’秘籍。

  只不過對于‘太虛凝玉篇’,蔡抗也渾然不知,但也是有所推測了不少。

  而見到三人沒有什么抗拒之意,鄭均當即拱手道:“既如此,那就麻煩三位前輩,為晚輩解惑吧。”

  “不錯。”

  盧正林、蔡抗點頭同意,然后看向了一旁的武黎揚。

  他們兩個無所謂的,鄭均是他們的女婿,一個女婿半個兒,未來家族榮辱系于鄭均之身,他們教導鄭均是很正常的行為。

  而武黎揚不同。

  他可是純路人,和鄭均沒什么關系。

  天下自然沒有白來的午餐,誰會隨隨便便就點播傳授心得?

  所以,兩人同時看向了武黎揚。

  而武黎揚則是沉思了片刻后,張口道:“秦王勢大,若是鄭嵐州能夠精進修為,也是極好的。”

  聽到武黎揚的話語,鄭均正欲拱手告謝,卻忽然聽到武黎揚又道:“不過鄭嵐州,若是來日西狄犯邊,武某希望鄭嵐州可以記得今日之事,來助武某一臂之力,”

  聽到了武黎揚的話語,鄭均當即一笑,張口道:“武肅州請放心,若是西狄犯境,鄭某定率軍馳援,所謂‘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我中原內部如何暫且不論,那西狄若是來犯,必然出擊。”

  “既如此,那武某愿傾囊相助。”

  武黎揚當即拱手笑道。

  旋即,四人便于迎客廳中,開始論起‘元丹大道’。

  不多時,迎客廳中便爆發出數道元丹武圣的威壓,惹得嵐州節度使府的數位武者常來敬畏,不敢多言。

  而此刻,聽聞城中足足有三尊元丹武圣的景王十分激動,甚至在房中來回踱步,感覺自己大業已成,好不自在。

  甚至已經開始腦補自己登基之后,要怎么嘉獎這幾位大大的忠臣了!

  而就在鄭均與三人論道第四日,一隊斥候風塵仆仆沖入府中,單膝跪地急報:“啟稟大都督!秦軍十萬已攻破宣陵郡,正朝新驛郡進發!秦王遣使送來書信!”

  這道急促的稟報聲打斷了鄭均等四人的論道。

  鄭均從這種論道的狀態中退了出來,已然收獲頗豐。

  畢竟三個名師給自己一個人指導,而且指導的是他們自己的自身經歷,這自然是讓鄭均受益匪淺,對凝聚元丹的理解加深了不少。

  唯一的問題是自己現在理論知識十足,但沒有實踐經驗。

  所以,鄭均現在更想要實踐一些。

  “呼”

  鄭均呼出一口氣,站起身來,望向那斥候的秦王書信,展開一看,略顯古怪。

  上面的內容讓鄭均一度懷疑秦王是不是傻了。

  “孤聞君坐擁嵐州八郡,統御山河,雄才大略,實乃當世豪杰…”

  “今特遣使致書,愿與君共謀大業。若君能舉嵐州八郡歸順,孤必以國士待之,冊封君為嵐州四郡都督,仍領舊部…”

  “然若君執迷不悟,負隅頑抗,待孤大軍壓境,恐悔之晚矣!”

  望著秦王發來的書信,鄭均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了。

  我現在坐擁八郡,你說我投降,然后可以坐擁四郡?

  這是人類能寫出來的書信嗎?

  鄭均覺得秦王或許和妖魔混跡在一起,把腦子混傻了。

  鄭均隨手將這書信一丟,深吸一口氣,當即下令道:“滄刀、驍果二軍,整軍,三日后出征!”

  “至于這三日間…”

  鄭均回頭看了一眼三尊元丹武圣,當即道:“三位前輩,不如我們來商議一番,立新帝之事?”

  “可也。”

  盧正林微微一笑,當即點頭。

  他來這里,就是為了這個目的的。

  至于要不要選個黃道吉日之類的,完全不重要。

  左右一個傀儡皇帝罷了,能有什么作用?

  鄭均張口道:“前番日子,我令戶部尚書劉大人去尋禮部幸難之人商議先帝謚號、廟號,現已定好,禮部的意思是給先帝定謚號為慜皇帝,廟號哀宗。”

  “諸位以為如何?”

  在國遭憂曰愍,恭仁短折曰哀。

  周哀宗慜皇帝。

  倒是頗為符合永昌皇帝的處境和總結。

  只不過…

  還不等三尊元丹武圣答復,鄭均便繼續道:“我覺得這個廟號、謚號不好,先帝御駕平叛,被小人所害,當尊為昭皇帝,上廟號烈宗!”

  明德有功曰昭,業成無兢曰烈。

  三人聞言,彼此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讀出了深意。

  蔡抗捋須沉吟,意味深長地看了鄭均一眼:“如今我們擁立新君,更要讓天下人明白,這‘周德雖衰,天命未改’。”

  他們都明白,只有給永昌皇帝一個積極正面的廟號,才更符合他們這個小朝廷的正統性,先前的哀、慜,太不積極了。

  這禮部里面有壞人吶!

  要好好查查。

  三人議定后,鄭均目光一凝,也是繼續沉聲道:“既已定策,何須拖延?今日便讓景王正位!”

  也不拖了,趕緊草草登基,宣布正統吧!

  對此,蔡抗、盧正林自然無二話,而武黎揚似乎想要說些什么,但想著大敵當前,也沒有出聲。

  鄭均當即下令親衛傳令,召集嵐州城內所有外罡境以上的文武大臣即刻至節度使府集結,同時命魏權率黑甲鐵騎封鎖景王府周邊街道,以防有人要趁機作亂。

  景王暫居之所內,李鉞正坐立不安,反復踱步。

  自被鄭均救回嵐州后,他雖知自己可能被擁立,卻始終未得準信。

  “亞父該不會反悔了,好叫我那兩個侄兒當皇帝吧?”

  李鉞在居所小院之中來回踱步,內心忐忑不安至極。額頭冷汗涔涔。

  雖然李鉞覺得自己的機會很大,但太孫李璟和春生侯李豐的存在始終如芒在背。

  尤其是聽聞鄭均近日頻繁召見戶部尚書劉虎、禮部侍郎周勉等人密議,在會議廳內同三尊元丹武圣密探,更讓他如坐針氈。

  “莫非…亞父改了主意?”

  景王喃喃自語,手指無意識地掐進掌心:“太孫是正統皇嗣,春生侯背后又有楚王支持,而我…不過是個灌頂而成的廢物外罡…”

  正胡思亂想間,院外突然傳來密集的腳步聲。

  聽到這個聲音,李鉞渾身一顫,雙腿瞬間脫力,‘撲通’一聲癱坐在地。

  “完了…定是來殺我滅口的!”

  瞬間,李鉞面如土色,腦中閃過歷代宮廷政變中‘暴斃’的親王,喉嚨里擠出半聲嗚咽:“大都督終究選了太孫…我、我命休矣!”

  房門被猛地推開,魏權大步踏入,見景王癱軟在地,先是一愣,隨即抱拳道:“陛下!大都督已率文武百官至府外,請陛下即刻更衣受璽,登基大典就在今日!”

  雖然這種貨色有些垃圾,但魏權還是給予了李鉞足夠的尊重,抱拳。

  至于行禮就差不多得了。

  “登…登基?”

  李鉞茫然抬頭,半晌才反應過來,狂喜與驚懼交織下竟‘哇’地哭出聲來,“我…不,朕莫不是在做夢?”

  魏權面無表情地命令麾下親兵遞上繡龍冕服:“請陛下速速更衣,莫誤吉時。”

  “好好好,朕這就穿!”

  李鉞欣喜若狂,當即取來冕服,甚至還不等人來侍奉他,他便胡亂的穿戴了起來。

  魏權在一旁看著,沉默不語。

  大都督府,臨時敕造的高臺之上。

  鄭均立于高階,與盧正林、蔡抗、武黎揚三人并立。

  而臺下,則是嵐州尚在的軍中諸將及逃難至嵐州的神京舊臣。

  見魏權帶著穿戴好冕服的李鉞出現,鄭均上前三步,聲震全城:“國不可一日無君!今太孫年幼,春生侯孱弱,唯景王殿下乃烈宗血脈,仁厚賢明,當承大統!”

  “萬歲!”

  文武百官齊聲山呼,聲浪如潮。

  李鉞被推上龍輦時仍在發抖,直到鄭均親手將一枚臨時仿制的傳國玉璽塞入他懷中,才如夢初醒般抓住鄭均衣袖:“亞父!朕…朕必不負你!”

  鄭均微微一笑,接著道:“儲貳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貞萬邦,今以為先帝上尊號烈宗趙皇帝,景王殿下,還是請為先帝靈柩前扶柩了。”

  先帝當然沒有尸體存留下來了。

  這只是衣冠冢,按照禮部的模式進行一比一復刻而已。

  李鉞聞言,顫抖著心,當即上前去,跟隨著禮部的禮儀進行步驟去走。

  按照皇朝規矩來說,新帝應該在先帝的靈柩前大哭特哭,以表孝道。

  但奈何李鉞現在是半點兒眼淚都沒有,甚至差點笑出聲來。

  畢竟,雖然永昌皇帝乃是景王李鉞生父,但對于這種級別的兒子,永昌皇帝向來是不在意的,父子倆根本沒什么感情。

  李鉞,根本哭不出來。

  所以,群臣只能看著李鉞如同小丑一般在靈柩上干嚎,半天也見下雨。

  這種模樣,當即讓底下的嵐州群臣有些忍俊不禁。

  獨孤愿、于慎等臣更是憤懣不平,不知道為什么大都督不自己當皇帝,反而擁立這么個貨色。

  然而,這副怯懦模樣落在某些人眼中,卻顯得格外刺眼。

  太孫李璟站在群臣前列,雙手緊握成拳,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他死死盯著高臺上的景王,眼中幾乎要噴出火來。

  “皇叔這般輕佻怯懦,如何能擔得起大周江山?!”

  李璟心中怒吼,牙齒咬得咯咯作響。

  他自幼被立為太孫,受的是儲君教育,自認比景王更有資格繼承大統。

  可如今,鄭均卻選了這樣一個廢物登基,而自己竟只能站在臺下,眼睜睜看著皇位旁落!

  “鄭均…你今日選他,來日必會后悔!”

  李璟心中恨意翻涌,但面上卻不敢表露分毫,只能低下頭,掩飾自己赤紅的雙目。

  而除了鄭均以外,盧正林、蔡抗以及武黎揚都成了李璟記恨的目標。

  若是有朝一日,他重新掌權,成就曾祖父那樣的偉業,定要將這四人抽筋剝皮!

  另一邊,春生侯李豐站在角落里,懶洋洋地打了個哈欠,眼角甚至滲出一點淚。

  他年紀尚小,對朝堂爭斗毫無興趣,只覺得這冗長的儀式無聊至極。

  而高臺之上,鄭均目光掃過臺下眾人,將李璟的憤恨和李豐的漠然盡收眼底,嘴角微不可察地勾了勾,心中已有計較。

  “太孫不甘,日后必生事端,需得派人盯緊。”

  “春生侯無知無覺,倒是省心,正好送去楚州,賣楚王一個人情。”

  他收回目光,轉身向景王躬身行禮,高聲道:“臣鄭均,恭賀陛下登基!愿陛下承天受命,中興大周!”

  “至此,年號‘景隆’,是為我大周景隆皇帝!”

  文武百官齊聲附和,山呼萬歲。

  一旁的三尊元丹武圣也和鄭均一樣,象征性的拱手見禮,并沒有把這位‘皇帝’當回事兒。

  景隆皇帝李鉞身著臨時趕制的龍袍,站在高臺上正欲發表登基后的第一道詔令,忽見戶部尚書劉虎快步上前,躬身遞上一份奏折。

  李鉞展開一看,眼中閃過一絲錯愕,但很快被諂媚的笑容取代。

  奏折所列封賞之重,遠超他預料,卻也在情理之中。

  劉虎高聲道:“陛下初登大寶,當以厚賞定人心!鄭大都督誅逆賊、護社稷,武、盧、蔡三位元丹武圣匡扶正統,皆應加殊榮以彰其功!”

  臺下文武百官屏息,目光聚焦于鄭均。

  只見鄭均神色淡然,似早已知曉此事。

  而武黎揚撫須冷笑,盧正林與蔡抗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出一絲玩味。

  而看了這個奏疏之后,景隆皇帝也毫不猶豫,當即揚聲道:“朕膺昊天之眷命,承祖宗之洪業,統御萬方,撫綏兆庶。今海內初定,社稷攸寧,賴諸卿戮力同心,共襄大業。茲特頒恩詔,以彰殊勛,以酬忠勇,以固邦本!”

  “嵐州節度使鄭均,秉性剛毅,謀略深遠,戰功赫赫,威震華夷。今封為漢王,加九錫,授中樞右丞相,假節,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嵐州、關中、直隸諸軍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以彰其功,以顯其榮。”

  “肅州節度使武黎揚,勇冠三軍,忠貞不貳,掃蕩邊陲,安定疆宇。今封為肅王,加九錫,授驃騎將軍,假節,開府儀同三司,都督肅州、漠北諸軍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以酬其勞,以勵其志。”

  “宣州節度使盧正林,智略超群,德才兼備,撫民安境,功在社稷。今封為安王,加九錫,授中樞左丞相,假節,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宣州諸軍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以表其能,以固其位。”

  “博州節度使蔡抗,忠勤體國,謀猷深遠,鎮守要沖,功業昭著。今封為寧王,加九錫,授車騎將軍,假節,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博州、今州諸軍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以彰其績,以慰其心!”

  一瞬間,在場四人盡數封王!

  只不過…

  盧正林看了一眼鄭均,并不明白鄭均為自己謀求的漢王是什么意思。

  這嵐州之地,從來沒有漢國啊。

  武黎揚的肅王、蔡抗的寧王和自己的安王,都是有歷史依據的,所在各州皆有此等王爵曾經割據。

  但鄭均這個漢王,有點沒想明白。

  不過無所謂了,名號而已。

  并不在意。

  “臣謝陛下皇恩。”

  鄭均當即淺笑吟吟的開口,接著便站在了景隆帝身旁,張口笑道:“既如此,今日合該全軍…”

  話音未落,那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驥突然沖出,厲喝:“此乃僭越!四王并立,國將不國!”

  此言一出,全場震驚。

  就連太孫李璟都震驚的看向了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驥,心中嘆息不已。

  你為什么要出來送人頭?

  王驥話音未落,整個高臺驟然陷入死寂。

  這位三朝老臣須發皆張,手中象牙笏板直指鄭均,官袍補子上的獬豸獸紋在風中劇烈抖動,仿佛下一刻就要撲出撕咬。

  “王御史!”

  景隆帝李鉞嚇得從龍椅上滑落半截,慌忙抓住扶手才沒癱軟在地,聲音帶著哭腔:“今日是朕登基大典,你這是作甚?”

  你!要!干!什!么!

  之前你天天來找朕密謀,現在你搞這一手,亞父不會懷疑是我要陷害他吧?!

  “陛下!”

  王驥重重叩首,額頭在青石板上撞出血痕:“老臣受太祖皇帝知遇之恩,今日寧可血濺丹墀,也要誅此欺君罔上之賊!”

  看著這御史,鄭均也不想在今日斬了他,耽誤了好日子,便道:如今天子年幼,天下之事只不過是我等群賢暫未攝政,王御史誤會我們了。”

  景隆帝雖然已經三十五歲,但鄭均說他年幼就年幼!

  “天下之事在天子,在諸位大臣!而你,只不過是…”

  鄭均聽到這里,眼中寒芒驟現,周身青金真元如狂濤翻涌,未待王驥再吐半字,右掌凌空一壓,真元凝作萬千鋒刃,裹挾著撕裂虛空之勢傾瀉而下!

  去你媽的。

  你以為你是袁紹,我是董卓?

  鬧麻了!

  “轟!”

  鄭均真元如山,浩瀚而來!

  王驥駭然暴退,卻見那青金光華竟如影隨形,瞬息穿透其護體罡氣。

  一聲悶響過后,王驥身軀僵直,眉心浮現一道血線,繼而周身經脈寸寸崩裂!

  堂堂通竅二境的武者,竟被鄭均隔空一擊震碎元神,當場道消身殞!

  甚至,只是死了神魂元神,肉身竟只有眉心的一條血線。

  看到鄭均出手之后,那三尊元丹武圣同時眼神一瞇。

  雖然鄭均并沒有全力出手,但窺一斑而知全豹,這等手段足以證明鄭均的實力了。

  畢竟鎮殺通竅并不算難事,但在讓對方肉身不潰的情況下鎮殺,還是比較困難。

  看來這位鄭嵐州,頗有手段。

  武黎揚在心中想著。

  而鄭均現在的心情自然是不太好,他懶得看那些神京舊臣,大手一揮,接著道:“秦逆來襲,已達新驛城下,三日之后全軍出征,陛下當為將士祈福,御駕親征!”

  “陛下,接下來還有一些受封名單,譬如封平州劉氏老祖劉諳為荊王、隴州趙氏老祖趙煒為慶王、膠東秦存海為萊王、蜀中張本功為巴王、云州遼東總兵王成棟為遼王!”

  鄭均深吸一口氣。

  除了他們三個之外,其他的各地元丹老祖也要封王。

  鄭均甚至要把秦存海和張本功都封王。

  有棗沒棗,打兩桿。

  李氏宗王很多?

  那大家都別玩了,人人都是王!

  至于王號為什么都有些抽象…沒辦法,好王號都被神武皇帝封完了。

  總不能封大伙當郡王吧?太寒磣了。

  (本章完)

大熊貓文學    貸款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