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病了!
這對于當前的大唐而言,絕對可以算的上是一件天大的事。
他如今雖然仍是那般很少干涉朝政。
但別忘了,他仍舊是大唐的皇帝。
而且太子李弘如今年紀還小。
稍微出現任何意外,對于一個王朝而言都算是重大的打擊!
顧靖當然也明白這一點,不得不選擇放下一切,立刻朝著洛陽趕了回去。
洛陽。
無形的陰霾彌漫在整個朝堂上空,李治這突然的病情就仿佛是給大唐的發展按下了暫停鍵。
也好在大唐當前的政治體系確實仍在巔峰。
包括御史臺如今也仍是穩定。
這寶成了大堂的下限,并未讓大唐出現什么混亂。
讓顧易比較詫異的是武則天竟然沒有選擇趁著這期間的空檔出手,甚至還拒絕了那些武氏的子弟。
她是真的有些忌憚顧靖。
哪怕是面對這種機會,她也根本不敢做些什么,生怕徹底惹惱了顧靖,再掀起其他的混亂了。
顧靖如今手中握著李世民圣旨的事可并不是什么秘密。
這就是一把天賜的圣劍,無時無刻都懸掛在所有人的頭上。
她這種人,又豈能看不明白這一點?
八月。
顧靖終究趕回了洛陽,得以面見李治。
洛陽宮。
顧靖緩緩踏入殿內,一股濃烈的藥味撲面而來,他的神色不由得微微一變。
“陛下…”
他輕聲喚著,走近龍榻。
榻上的李治瞬間睜開了眼睛,猛地循聲扭過頭來。那雙通紅的眼睛在捕捉到顧靖身影的剎那,驟然亮起:“是太傅嗎?”
“是太傅回來了嗎?”
他似乎視線模糊,緊接著臉上便浮起痛苦之色。
“陛下,是臣回來了。”顧靖疾步上前,也顧不得什么禮數了,一把緊緊握住了李治伸出的手。
“太傅!”李治的聲音帶著難以抑制的激動,立刻用力回握住顧靖的手,喟然長嘆,“太傅歸來,朕心…安矣。”
他是真的有些害怕,害怕這段空檔期間整個大唐出現什么亂子。
與所有人想的都不同。
李治是一個對于權力十分敏感之人。
也唯有顧靖這種背負著數百年家族之名再加上李世民托付天下之人,才能讓他真正的安心下來。
“陛下何止如此?”顧靖看著李治,整個人的表情極為復雜。
他萬萬想不到李治才如此年紀,身體就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甚至就連朝政都處理不了了。
這完全出乎了他的預料。
對于整個大唐的發展而言,這都算是極大的變數。
容不得他馬虎。
李治同樣也是深深的嘆了口氣,但卻終是未曾多說,就這樣攥著顧靖的手交代道:“太傅,這天下拜托了!”
他要讓顧靖來處理朝政了。
這與原本歷史已經發生了完全不同。
在原本歷史之中,武則天便是趁著這個機會開始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勢力,到最后甚至是直接架空了李治。
但如今,她沒有這個機會了!
顧靖不僅僅是李唐皇族的保護傘,同樣也是限制其他人沾染核心權力最大的顧忌!
聞言,顧靖沒有絲毫遲疑,肅然頷首:“陛下安心休養,有臣在——”
他聲音沉凝,字字千鈞:
“大唐,亂不了。”
話音落下的剎那,李治緊握的手終于松開了。他默默躺回龍榻,合上了眼。
顧靖也不再言語。
他朝著榻上君王鄭重一拱手,旋即轉身,大步向殿外走去。
局勢突變。
顧靖的歸來就仿佛是讓整個大唐朝堂再次有了主心骨一般,因為李治暴病所造成的影響幾乎瞬間便被他壓了下去。
這還是顧靖第一次直接參與朝政,去主導整個大唐的發展路線。
顧靖當然不會進行大規模的變動。
大唐當前的根基便已經足夠了,憑著這段時期的空擋期便能看出來。
他真正需要做的只是穩住朝堂的人心罷了。
壓制住一些人的野心,同樣也可以借此來控制整個朝堂的平衡。
并未出乎顧易的預料。
當一件事發展的愈發順利之后那從中所延伸出的制度便會隨著時間而一點點的完善。
就在永輝十年五月,隨著又一批商隊相繼返回。
那些來自海外的商賈同樣也是抵達了九州。
就在番禺之地聚集了起來。
顧靖的內政能力雖然不算是頂級,但他的眼光卻也是絲毫不差,在群臣的議論之后,他迅速便敲定了此事。
在整個番禺之地建立蕃坊。
并制定出了一套詳細針對外商們的制度,允許他們在番禺之地做生意。
在此其中,進行關稅制度。
包括市舶司在這其中同樣有著大用。
這一系列的制度對于當前的大唐海上計劃都算是一件極大的進步。
能夠趕來九州之地的商人可不是什么小商人,他們所攜帶的資本可不是什么小數字,這能夠給大唐帶來極高的收入。
當然,其中自是有著限制。
無論是禁止與大唐百姓通婚也好,亦或是禁止他們傳教,包括讓他們完全遵守大唐的律法,必須要兌換大唐的貨幣等等一切都是限制。
顧靖對于這些外商的監管遠遠超過了原本的歷史。
這只是顧易在干涉其中,用通靈玉來干涉顧靖的一些想法。
他想要發展海上貿易,除了是想繼續擴大顧氏的影響之外,是想要讓九州率先看到世界,看到這其中所隱藏著的利益。
而不是害了整個九州。
顧易記得很清楚,在原本歷史之中。
尤其是在唐末時期這,些人給大唐帶來了極大的麻煩,無論是從經濟上也好亦或是異教習俗包括買官勾結海盜等等。
雖然這一切如今看起來都變了。
大唐的海上貿易發展遠超原本歷史,而且國力同樣也是十分強大,但既有好處那便就一定會有壞處。
他這樣做就是在防范這些。
大唐如今看起來確實很強,但后世如何誰人能夠知曉?
沒有長存的王朝,大唐也不可能保證永遠的強盛。
顧易必須要做好萬全的準備,以免將來鬧出太大的變動。
時間匆匆而逝。
或許是因為顧靖回京的速度太快,大唐的發展絲毫沒有受到半點的影響,并且隨著外商的引入。
整個番禺也再次迎來了一次大規模的發展。
尤其是港口。
發展速度甚至都已經超出了顧易的判斷,并且影響也不僅僅是這些。
當所有人都認識到海上貿易所能帶來的利益之后。
那哪怕朝廷不再去發展,民間也會自然而然的繼續去沿著朝廷已經走出的方向繼續發展。
明州、東萊等臨近大海之地,已經有商賈開始自發的組織起了修建港口之事。
無論是從各個方面來看,整個大唐都再次呈現出了一股欣欣向榮之勢。
這一系列從昔年炎漢之時被顧燁制定。
再到從貞觀之初就確定方向的旅程,終在時光流轉間,綻出灼灼繁花,結下累累碩果。
這種變化甚至都讓顧易心中生出了一股難以言明的滋味。
就是這一代代人的努力。
才終是讓這苦足足跨越了如此時間的計劃得以施展,他又怎么可能不感慨呢?
雖然以現代的目光來看,這一切都不值得一提。
但只要將目光放在長久的發展之上。
這一切能夠為九州所帶來的影響,是難以想象的,能夠發展才成如今這般,其實便已經極為的難得了!
對于這些港口,朝廷自是不會放棄監管。
顧易當初在操控顧燁之時其實便已經想到了海上茂業大規模發展之后可能帶來的弊端,并且留下了不少資料。
顧靖自是對這一切深以為然。
他一直都在對著一切進行著監管,就是通過御史臺來控制著一切,保證著整個大唐的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吐蕃內部再次生出了動亂。
顧靖的震懾計劃雖然沒有完全實行成功,但吐蕃內部的矛盾與分裂在他送去了顧氏旌旗之后,終是徹底被點燃了。
這也是必然的。
吐蕃本就是部落制聯盟,各個聯盟之間的關系本就十分復雜。
在面對大唐面對顧氏這種龐然大物之時。
各部落之間的想法自然是也有著不同。
再加上對外擴張的壓力始終都盤旋在整個吐蕃之上,就在這意見分歧之間,來自內部的矛盾便率先爆發了。
歷史之中所發生的大敗完全沒有發生,這甚至都超出了顧易的判斷。
但隨之而來的同樣還有著擔憂。
原本歷史之中的多次大戰完全避開了,包括武則天至今仍是沒有半點上位的契機,甚至顧易都覺著她已經完全沒有機會上位了。
包括各項制度的發展速度。
這一切如今都已經有了這么大的改變,那顧氏到底是要承擔多大的壓力?
雖然這一切如今尚且未曾表現出來。
但顧易能夠感覺的出來,這種壓力可能絲毫不會弱于昔年顧琛那時所帶來的影響,這是他必須要關注的。
時間飛逝。
在這一樁樁大事的推動下,大唐國力亦如旭日東升,日益強盛。
這,正是華夏民族的非凡之處。
一旦邊疆靖綏,百業勃興,這片土地深植的稟賦便會粲然綻放。
農業仍舊是其核心所在,但在農業之外,華夏民族的創造力同樣也是極為驚人,并且海納百川,兼容并蓄。
雖然海上茂業之勢仍是在初步階段未曾完全打開。
但這對于九州各方面的刺激卻也已經足夠了!
來自各國之人總是會帶來不同的東西,雖然他們的國家從各個方面來看如今都要遜色于大唐,但總是會有全新的東西。
這些東西都會被整個九州迅速吸收,并加以改進創造出更為不凡的東西來。
這一切都在提升著大唐的實力。
最為駭人的還是人口。
雖然才短短數年時間,但整個大唐的人口便已經提升到了近四千萬。
這絕對是一個極為驚人的數字。
與原本歷史相比,甚至都已經翻倍了。
當然,這不僅僅是顧靖這一代人的功勞,顧氏的出現本就已經讓整個九州免去了很多的災難。
這正是一代代人傳承的結果。
對于這一切的變化,群臣自然也是無比的高興。
整個大唐朝堂內的風氣甚至都已經受到了影響,雖然比不過貞觀時期的那種諫言之風,但在整體之上還是向上為主。
這就是大環境不同所帶來的影響。
沒有任何讀書人不愿意名垂青史,當盛世已經完全鋪開,并且還有著監管之時,群臣們自然而然就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來。
這是一定的。
通過原本歷史之中的很多例子便能看的出來,很多在歷史上有著極大罵名的奸臣,在真正走進朝廷核心之前,其中很多人都有著賢名。
只是在走入朝堂之后,被整體的大環境所影響而發生了改變而已。
而當這種盛世的氣息愈發明顯之時。
另一件事便會自然而然的被人提出來。
——泰山封禪!
其實早在貞觀一朝便已經有不少的大臣提出過此事,只不過是因為李世民的志向太過于高遠,認為一切都還沒有達到頂點。
所以他不愿意去進行泰山封禪。
但現在則完全不同了,貞觀朝所定下的各種大事已經逐步展開。
群臣們根本就想不到接下來還會有什么事能夠影響大唐。
而這泰山封禪,自然而然便會被提出來!.
永徽九年秋,上不豫,詔太傅顧靖總攝朝政。
次年,海舶云集番禺,蕃商輻輳,珍寶山積。
靖承先志,立宏綱:明華夷之序,掌海舶之利,固國家之本。
其策風行,明、萊、泉諸州商民競效,自筑港津,千帆競發。
萬里海疆,頓成黃金商道,歲入之豐,曠古未有。
殊方異物、海外奇技,隨波匯入,百工為之精進。
值此海通大盛,吐蕃內釁自起,諸部相攻,西塞久寧,此亦靖運籌帷幄,承累世之智所成。
靖秉政期間,大唐臻于極盛:
農桑遍野,粟腐貫朽;
工肆精器,海舶珍奇;
生齒殷繁,口逾四千萬;
府庫充韌,甲兵耀日;
四夷君長,冠蓋相望,請隸稱藩。
論曰:永徽海陸之隆,冠絕古今,靖總攬樞機,開物成務,納寰宇之利而守華夏之基。
溯其源流,乃承炎漢昭烈侯顧琛之烈、景襄侯顧燁啟海之謀,歷數百年,至靖而大成。
顧氏翼護華夏之功,光耀青史。
——《唐書.顧靖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