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璀璨的大世。
在經過了多年的混亂之后,九州大地終于是迎來了些許平靜。
南北二劉對立——
且無論是劉裕也好,亦或是劉赫也罷。
能從這么多的諸侯之中殺出來,便足以說明了他們的不凡。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
要想徹底的掃平整個天下,對于二人而言亦是一件難事。
天無二日,更別說還是兩個劉姓的諸侯。
這場爭端不會結束。
且相比于以往,這次的爭斗將會更加漫長。
永初元年。
劉裕于建康登基,國號仍舊為漢,改元“永初”。
縱使天下大亂至今。
但“漢”之名依舊響徹,光憑著這些年來皆是以“劉氏”諸侯做主這一點便能夠看的出來。
長達六百于年的實際統治。
這對于九州所產生的影響是所有人都無法抹除的。
同時間,劉赫亦是稱帝,改元“昌靖”
相比于劉裕。
作為劉禪一脈的他只會更加占據著優勢。
雙方幾乎在同一時間為顧氏送去了請帖,于當今的天下而言。
若是他們其中一方能夠獲得顧氏。
那便可以稱之為有了能夠統一整個天下的能力!
顧氏雖然愈發衰弱。
但顧氏當朝所能帶來的盛世仍是在人們心中!
這,就是顧氏的重要性。
可顧氏豈會出山?
當顧氏從一開始選擇了這一條路之后,便注定隱世不出。
顧易更不會讓顧氏于現在出手。
他觀察過劉裕與劉赫二人。
劉裕且便不說了。
這劉赫同樣也是頗為不凡,堪稱當世之梟雄。
若是能得顧氏幫助,他們二人都有著一統天下的機會,甚至能夠再次創造出一個盛世來。
可這又能如何呢?
哪怕就算他再次操控為這個時代的技術進行下一次的革新,再次提高生產力。
但這終究也只是表面上。
封建王朝的根本并不會變,待到將來會再次出現亂世。
而隨著劉氏掌權的日子越來越久。
這會讓華夏子民失去骨子之中最為珍貴的韌性,整個九州都會完全沿著不同的脈絡發展。
而顧氏也將會承受其中之重。
不僅僅可能家族子嗣更加普通,甚至就連最基本的名望都會轉變。
若是真的到了那一步——
已經將所有成就點消耗殆盡的他又能改變些什么?
留給顧氏的唯有徹底敗亡!
九州需要變遷。
歷史同樣也需要不同的梟雄站出來,于這片充滿了無數傳說的土地上創造屬于自己的神話。
這才是歷史發展的核心。
并不需要顧易出手,有著當初他通過顧燁修繕的祖訓與家族大義在。
家族子弟們也會遵循著這一切。
不會在這個敏感的時期,為家族選擇站隊。
此舉更是讓兩人的局勢變的愈發僵持。
劉裕確實不凡。
相比于劉赫,其實他的血脈要遠上很多,不過他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便說明了他的能力。
民心在這種時候的重要性格外突出。
能夠獲得更多百姓的支持,便有著更強的兵力以及糧草。
他不遺余力的恢復著昔年的政策,并借此來宣誓自己與對于顧氏的態度。
但劉赫也不是傻子。
相反,占據著北方的他有著更大的優勢。
——顧氏祖地可在巨鹿!
這能給他做表面功夫的機會就更多了一些,雙方就在這種情況之下進行著比拼。
同時間,他們的摩擦也從未爭端。
但亂世這東西就是如此。
當群雄并起之時,想要滅掉一個諸侯并不算太難。
但當前南北之勢已成。
且雙方的君主才能也相差的不多,想在這種情況之下直接分出勝負那便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漸漸地,劉裕劉赫兩人也發現了這一點。
在知曉短時間不能一統之后。
他們便立刻圍繞著國力以及國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整頓吏治,抑制豪族;
顧氏曾經所做過的事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施展。
除此之外兩人亦是各展手段。
競爭會促進進步。
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如此。
南北二漢,各地根據著自己的地勢情況,不斷發展著各自的產業。
就連顧易都不得不承認。
這兩人絕對算得上是這個時代的梟雄,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加劇了他們一統的難度。
通過帝王的道路之上,向來都是一條獨行路,只能讓一人同行。
時間匆匆而逝。
劉裕劉赫兩人于這亂世之中相互攻伐,互有勝負。
天下各地爭執不休。
無論這兩位帝王再怎么不凡,終是倒在了歲月之下,懷揣著無限的雄心相繼離世。
歲月無情——
縱使天大的英雄,有多么不凡的志向,都將消散在歲月之中。
而隨著二人的相繼離世。
天下更是難得迎來了一陣短暫的和平期。
無論是劉裕也好,亦或是劉赫也罷。
這兩人對于子嗣的教育都十分的看重,他們的子嗣皆是有能力之人,完全承繼了他們為國家制定的國策。
但又與他們不同。
這兩人并未有著那么強的一統之心。
他們更加專注于國內的發展,按照他們的話來說就算開打也只是影響國力。
如今雙方實力接近,且不如等等。
正是因為如此。
——治世在臨九州。
可這又能持續多久?
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能承繼先人之志,這無關于教育完全因為性格。
尤其是在當前的這種天下二分之勢的時候。
總會出現雄心壯闊的帝王,重新發動這場一統之戰。
大戰再起。
但在當前這種情況下,除非是曠世之梟雄不然何以能夠平定天下?
隨著時間的不斷逝去,封建王朝的弊端再次展現的淋漓盡致。
雙方漸漸便轉變成了比爛環節。
隨著一眾明君賢臣的離去,歷史仿佛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錨點。
只不過———
這一次并未有顧琛那樣能夠鎮壓一個時代的人物出現。
整個天下都在隨著顧氏的漸漸隱退,重新回到它原本該走的路線。
雖然這其中仍是有顧氏帶來的影響。
但也只是一些小事。
于大事上,歷史正在漸漸交合。
劉裕與劉赫兩人的王朝并未持續多久。
帝王昏庸,吏治腐敗;
等等王朝末年才會出現的嚴重問題很早的便降臨在了他們的王朝之上。
天下也是在一次從南北之爭演變成了內部的消耗。
歷史的教訓就是從不會吸取教訓。
四方諸侯于南北朝中爭奪帝位,各地風云再起。
要說有什么不同.就是他們都姓劉。
無論是自己起勢的諸侯也好,亦或是被他人操控的傀儡也罷。
姓“劉”仿佛已經成為了一個入場券。
只有有這個入場券才能參與到這場爭斗之中,締造屬于自己的傳奇。
但天下混亂仍是未止。
顧易始終都未曾出手,默默關注著顧氏默默關注著天下。
他們從萬般蛛絲馬跡之中感受到人心的變化。
隨著天下始終不定。
一個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問題,終于是漸漸再次被人提了出來。
“憑什么只有姓劉的才能統治天下?”
這絕對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面對始終混亂的天下,屬于這個時代的梟雄終是有人不甘心受人把控,想到了這一點。
天下混亂多年,劉姓諸侯猶如過江之鯽。
若劉姓當真還有天命庇佑,為何天下始終不定?
各種傳聞相繼而出。
這自然而然便提到了顧氏,在各種傳聞的發酵之下。
終是有人說出了劉氏棄顧不得天眷之事。
有人在刻意的傳播著這件事,但卻始終都沒有人踏出那一步。
就算有異姓之人出世。
他們也會給自己冠上劉姓的外衣,一切都還需要時間。
王朝不斷更迭。
雖然這一系列的王朝都秉持著“漢”名。
但在持續的混亂之下,距離徹底一統天下卻好像是越來越遠。
可有亂就會有治。
終是有人于時代的變遷之中,站了出來。
大象二年。
北漢。
楊堅看著于皇宮之中陪著宮女玩樂的皇帝,凌厲的眼神之中閃過了一絲厭惡。
“廢物!”
雖然里面的人是北漢的皇帝,但他也仍是不掩蓋自己對其的厭惡。
作為北漢托孤大臣,朝中最有權勢的左丞相,這些年來又屢建戰功。
楊堅在北漢之中的權勢可不是其他人可比肩的。
這只知道玩樂的小皇帝,他自然不在乎。
楊堅真的十分生氣。
甚至連想見皇帝的心思都沒有了,罵了一聲后便直接轉身而去,離開了皇宮。
他令人喚來了自己的一眾心腹。
作為托孤丞相,他可是有著開府之權的。
而他的性格魅力與能力,更是直接吸引了一批忠心于他的心腹。
其實楊堅早就已經有著很大的不滿了。
他父親楊忠對北漢而言就是大功勞,完全不是那幾個昏君能比的。
在這天下大段之勢竟然還要聽令他人。
差的便是一個姓氏。
丞相府。
一眾心腹依次趕來,方甫入殿便察覺出楊堅表情的不對。
“丞相何以動怒?”
眾人都是楊堅的心腹,也沒有什么藏著掖著的,直接便開口問道。
“我剛剛去了皇宮!”
楊堅也未曾隱瞞,之類開口眼神緊緊看向眾人:“陛下明知我要前來,竟仍在與宮女嬉戲。”
“此乃昏君爾!”
堂內氣氛瞬間一變。
楊堅這種話猛地聽上去,無論是誰都會覺著心驚膽戰。
但畢竟這些人是他的心腹。
尤其是那幾個陪他打過大勝仗的武將,更是直接便開口問道:“丞相打算如何?”
“哼!”楊堅冷哼了一聲,眼神掃視眾人,聲音如鐵,“天下大亂多年。”
“自戾皇帝之后,諸劉登場。”
“可這天下如何?”
他的表情絲毫不亂,像是已經思考這個問題很久很久了一般:“至今未止兵戈!”
“我志于有生之年掃平天下,再造社稷。”
“可若是這昏君當朝———”
他并沒有再說下去,但話中的意思卻是十分明顯。
“丞相是想行霍光之事?”立刻便有人開口。
廢帝!
這也唯有楊堅這種大權臣能夠做的出來。
但楊堅的眼神之中卻閃過了一絲失望,不過卻還是點了點頭:
“為天下計,理當如此!”
聽到這話,眾人只是短暫的沉默了一下,旋即便立刻點了點頭。
楊堅隨后立刻便和眾人說出了自己的計劃。
待議論完畢,他擺了擺手,示意眾人離去,但卻留下了最看重的謀臣高颎。
“丞相是不是還有什么話沒說?”高颎似乎也早有預料,不過卻未曾點破。
看透不說透,這才是聰明人。
楊堅也是并未隱瞞,緊緊的盯著高颎,直接便道:“昭玄啊。”
“我不懂”
“這皇帝憑什么非要劉氏之人來坐?”
他說的十分直接。
雖然高颎早就已經有了猜測,但不由得還是表情微變。
“天下大亂至今,諸劉天子之中沒有一人有能力掃平天下?”
“這豈不就是再說劉氏已經失去了天命?”
“哼!”
楊堅冷哼了一聲,緩緩的站了起來:“遙想先秦之時,天下萬國可有劉姓諸侯?”
“高祖劉邦卻非凡人,能以那般出身而起勢。”
“然縱觀天下至今劉氏群雄。”
“又有幾人能有昔年高祖光武那般的氣魄?”
他語氣微微一頓,此時剛好也走到了高颎面前,在高颎驚詫的表情之下接著道出了幾個字:
“我時常便在想———”
“若無昭烈候之能,饒是中祖昭武皇帝,就真的能再次掃平天下嗎?”
“自戾皇帝拒顧之后.”
“這天下又有哪里能夠看得出來劉氏乃天授之人?”
“縱貫南北,皆宵小爾!”
———石破天驚!
雖然這些年來人心已經逐漸動蕩,但這種甚至都提到了劉備的話,高颎還是第一次聽到。
他表情極為復雜。
饒是早已做出萬全的準備,此時此刻他心中仍是難以平靜。
但高颎同樣也非凡人。
他只是沉默了一會兒,旋即便直接朝著楊堅一拜,也不問楊堅要做什么,只是堅定的做出承諾:
“無論丞相要做些什么。在下都愿意接受驅使。”
“即使事業不能成功,我也不怕滅族之災。”
他的聲音亦是鏗鏘。
楊堅眼神猛地一亮,立刻便握住了高颎的手,大笑著道了一聲: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