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20章 東進

第120章東進  一夜過去。

  五月初八。

  日頭未起,長安城西北角那座并不如何堅固的漢軍營壘中,升起了顯眼至極的炊煙。

  長安城中的守軍一夜緊張,卻沒等到預想中的夜戰,此刻無奈換了一波人上城戍守。

  而漢軍經過了一日夜的休整,精神與體力恢復了七七八八,大體上有一戰之力了。

  太陽初升之時,細柳營及灃水東西兩營,共五萬余漢軍士卒與役夫徒隸,或牽著戰馬、馱畜,或護著輜重大車,往長安城西北角那座漢軍營壘移去。

  一時間鼓聲震天,旌旗遍野,煙塵大起,浩浩蕩蕩。

  而隨著漢軍越過那座營壘,長安城中的氣氛已經變得焦灼起來。

  如果驃騎將軍所料不錯,這座長安城兩日內恐怕就要易手了。

  雖然驃騎將軍說是什么壯士斷腕,以餌誘之,也確有其道理。

  但實際上,毌丘儉、令狐愚、秦朗諸將也都明白,這不過是前日灃水大營被蜀軍一夜速克,導致驃騎將軍倉促之間無法快速回援的無奈之舉罷了。

  不然的話,若是蜀寇頓兵于灃水大營攻之不下,那么就真的是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了。

  而既然灃水大營被奪,這灃水大營便與蜀寇在長安以北的幾座營壘連成一氣。

  如此,什么腹背受敵也就不復存在,反而是守備薄弱的長安直接暴露在蜀寇眼前。

  若非驃騎將軍歷事三朝,威望素著,總管荊豫諸軍事,又有速斬孟達的驚世戰功傍身,這長安城中守軍恐怕早被嚇得不戰而走了。

  一個時辰后,數萬漢軍已來到長安城正北的廚城門,從輜重車里取出戰甲兵刃列陣以待,大有一言不合便要攻城之意。

  然而出乎了毌丘儉、秦朗諸將的意料。

  漢軍的輜重部隊先是分了部分人手,在長安城正北方向的渭水石橋立了一寨。

  而后,另一部分繼續向東,半個時辰后,又在三四里外,長安城東北角的洛城門附近再立一寨。

  這一寨,卻是直接落在了皂渠與昆明渠這兩條長安漕渠的交匯點上,徹底阻斷了長安糧道,與昨日立下的西北角一寨,方才立下的石橋一寨,成三足鼎立之勢。

  長安城頭,夏侯楙、夏侯儒、夏侯褒及秦朗這幾位曹氏宗親,皆是不解起來。

  長安城就在眼前,而蜀軍也明明有實力一舉奪下長安,幾可謂唾手可得,何必兵分多路,搞什么截斷長安糧道的舉措?

  另一邊,毌丘儉卻是莫名忐忑起來。

  蜀軍近日的表現,足可謂其疾如風,侵略如火,所以驃騎將軍才讓他們暫時放棄長安,想以長安來驕敵之氣,分敵之兵。

  而如今長安在望卻不奪,蜀軍展現出來的這種克制,又足稱得上不動如山,難知如陰了。

  到了下午,蜀軍筑營已畢。

  在外列陣的士卒全部回營休息。

  寨中偃旗息鼓,寨外民夫與輔卒繼續加固工事。

  而東方十余二十里外,魏軍的牛金、王昶二將早早便帶著萬余戰卒來到了灞水東畔。

  本意是接應長安潰軍,然而觀察了大半日,卻也沒發現蜀軍有絲毫進攻的意圖。

  卻又不敢輕易渡過灞水,背水立寨。

  無疑是怕蜀軍突然棄了長安對他們展開攻勢。

  最后,只得在灞水東畔駐扎了下來。

  一日就這么過去。

  漢魏兩軍竟相安無事。

  翌日。

  五月初九清晨。

  又是一夜無事。

  炊煙照常升起。

  然而司馬懿派出來偵查的哨騎卻敏銳發現,漢軍那座細柳營以及從大魏手中奪下的灃水營中,炊煙幾近于無。

  司馬懿昨日便疑惑于蜀軍為何不進攻長安,收到了這則消息后,隨即親自勒馬前去。

  不過二十余里的距離,騎上戰馬幾乎瞬息便至。

  面對這一座空寨,司馬懿這一次沒有絲毫躊躇,直接派人進入灃水寨中一探究竟。

  結果很快便發現,這座毌丘儉營造了一月有余的堅寨,此刻竟真的已經成了空寨。

  除了寨外的一重木柵,里面的東西幾乎為之一空,更別提什么值錢的輜重糧草。

  司馬懿震驚之余,見渭北細柳營同樣偃旗息鼓。

  而通往渭北細柳營的木橋,居然未被拆除。

  隨即不作他想,又立刻派人往細柳營而去。

  被派過去的十余人戰戰兢兢,竟也成功過了橋。

  在寨外觀察了一番,沒能發現什么動靜后,又翻過營壘外面的溝溝坎坎成功入了寨。

  待他們的身影徹底消失在視線之中,不過十幾息工夫過去,渭水南畔的魏軍眾人,突然聞得細柳營中發出幾十聲哀嚎慘叫,其后便再也沒了動靜。

  司馬懿先是皺眉,其后卻是突然失笑:

  “我道諸葛亮連這細柳營也棄了呢,若果真如此,我倒懼他兩分。

  “但如今看來,誠不足慮。”

  “驃騎將軍何出此言?”文欽疑惑問道。

  如今蜀軍非但沒有如這位驃騎將軍所愿直接攻打長安,反而坐營立寨于長安漕渠之上。

  顯然,這是真存了逼大魏在長安城下列陣野戰,決一勝負之意。

  長安糧道被阻塞,接下來這一戰已是避無可避了。

  而蜀軍最近展現出來的駭人戰力,又讓文欽不得不慎重對待。

  這位驃騎將軍雖一直表現得胸有成竹。

  可事實上,那日魏延前來挑戰而驃騎將軍避戰不出,結果被蜀軍趁機奪下毌丘儉營壘,已損害了這位驃騎將軍的威望。

  軍中不少將士對他的表現及言語,已是將信將疑的態度。

  甚至還有不少將士私底下對這驃騎將軍生出了譏諷的言行。

  若再不從蜀軍手中斬獲一勝,魏軍將士的軍心士氣,恐怕有大亂崩潰之虞。

  馬背上的司馬懿雙手輕輕握住韁繩,從容開口:

  “長安唾手可得,諸葛亮卻不敢徑奪長安。

  “欲與我在長安決戰,又以這細柳營為一后路。

  “如此處處謹慎,所謂未慮勝先慮敗,本來無錯。

  “然而他一不敢攜破竹之勢克定長安。

  “二不敢于攻破灃水營后以一往無前之勢東擊霸陵、新豐。

  “三不敢在與我約戰后舉軍盡出,至灃水之畔阻我大軍回返,與我在灃水畔決勝負之戰。

  “反而在長安城下分兵連營。

  “此其優柔寡斷,不能自信也。

  “夫戰,勇氣也。

  “諸葛亮既無一往無前之勇氣,兩日都未敢往攻長安,那這長安他便斷然無法攻下了。

  “待我大軍入得長安城,便是蜀軍敗走之日。”

  文欽聞言沉默不語。

  誘諸葛亮攻打長安,說以長安削弱分散諸葛亮兵力的人是你。

  現在諸葛亮不如你所愿去攻打長安,反而養精蓄銳,你馬上又是另一套說辭了。

  誰說得過你啊。

  司馬懿看了眼文欽,心知文欽心中在想什么,卻也并不在意,臉上只是笑笑。

  其后先是命人將木橋燒毀,之后又去了一趟長安。

  長安城打開了城南安門,把司馬懿及隨行數百騎接入城中。

  司馬懿在城中馳道上一路北馳,很快來到城樓之上。

  面北背南,居高臨下觀察起了蜀軍在長安城北的三座營地。

  營地建得很大,一眼望去,每座都能容納兩萬余人駐扎。

  中間那座營寨干脆橫跨渭水,將渭水上唯一一座石橋包裹了進去。

  戰事一起,有這座橋面寬闊,橋基穩固的石橋在,不論進退都很方便迅速。

  事實上,這座石橋南邊本是有一寨由大魏駐扎其間的。

  但在毌丘儉營壘一夜被破后,守將夏侯褒、秦朗等人便直接放棄了這座營壘,聚兵于長安城中保命。

  沒辦法,他們本來是防備渭北之敵的,誰曾想敵人竟能突然出現在屁股后面?

  說一千道一萬,這是司馬懿跟毌丘儉這些頂在前線之人的失職,不是他們的失職。

  司馬懿對此也無話可說,更別提這兩位都是宗親,就算蜀軍自渭北而來,這兩位同樣棄寨而走,他也照樣是沒話可說的。

  但不論他苛責失寨之人與否,此寨一失,確實是徹底讓長安變成了一座無援的孤城,他也才無可奈何地做出了放棄長安的決定。

  然而事情吊詭在于,蜀軍竟沒有攻打長安,那么夏侯褒、秦朗兩位宗親倒還真逃對了。

  不然的話,這支軍隊孤懸死地,南北受敵,蜀軍必然是會圍點打援的。

  在明知道蜀軍有一夜破寨之實力的情況下,誰敢不發兵去救這兩位宗親嗎?

  往蜀軍三座營地觀察了兩刻鐘時間,沒能發現什么破綻,司馬懿又觀察感受了下風向。

  仍是東南風,風力還不弱,能將旗吹得展開。

  蜀軍在北,若是強來攻城,或是爆發決戰,這一次東南風助的就是大魏而不是蜀國了。

  “司馬公,蜀寇既不攻長安,也不集中優勢兵力于一處,反而分兵立寨,是何用意?”監軍驍騎將軍秦朗溫聲相問。

  秦朗身份比較尷尬,說是宗親,卻與曹氏沒有任何血緣關系,跟何晏一樣,都是其母為曹操所納。

  只是其人比起何晏的高調張揚,卻是向來低調謙和。

  司馬懿答:“這是逼我大軍不得不與他決戰。”

  秦朗想了想,點頭:

  “這我倒知曉,蜀軍坐斷漕河,我大魏便不得不與他在此決一勝負了,可既然如此,他何不將兵力全部聚于漕河那座營壘中?”

  司馬懿知道秦朗一直生活在洛陽,不曉軍數也屬自然,便解釋:

  “他怕我大軍回到長安后,不與他決戰,而是繞到灞陵與王昶、牛金合兵一處,接續糧道。

  “又怕我并州有輕騎馳援,恐遲則生變。

  “我若仍往灞陵去,對他挑戰置之不理,他便要強攻長安了。

  “分三處立寨,便是讓長安守軍不知他主力在何處,他好暗中集中優勢兵力強攻城上一點。

  “對付守備不足的大城,這確是最常規的攻城之法。”

  秦朗仍有不解:“既然諸葛亮這么想與司馬公決戰,何不在灃水阻截司馬公,不讓司馬公回長安?”

  司馬懿笑了一下:“他真敢來阻截,我大可沿秦嶺山腳東進,他如何敢深入六十里,使腹背皆暴露于我大魏面前?

  “一旦在彼處戰敗,他便是死無葬身之地。

  “而依著渭水,北有細柳、棘門諸寨,縱是敗軍,他也可從容撤走,沿著渭水抵抗。

  “諸葛亮到底是謹慎之人,總想先立于不敗,再待敵之可勝,可天下戰事豈有萬全?有七成把握,便值得一搏了。

  “我若與他易地而處,必不如此。”

  不多時,司馬懿便帶著數百騎離開了長安,回到了大軍所在地。

  大軍帶著四萬石糧草與無數輜重,實在走不快。

  許多士卒走一二里便要折返一趟去取物資。

  一個時辰后,到了申正時分。

  日漸西斜,司馬懿下令,命大軍原地立寨休整。

  此地距長安不足二十里了,今夜大軍駐扎此地。

  明日傍晚,便能進入長安。

  樹蔭下,司馬懿斜倚大樹,手持一卷漢書優哉游哉地翻看。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則在幾步外練劍。

  一名司馬懿的親兵突然引著一員哨騎自遠處急趨而來,二人神色皆是慌慌張張。

  “不好了!”

  “驃騎將軍不好了!”

  “諸葛亮半個時辰前舉軍往灞水去了!”

  本來斜倚在樹上的司馬懿當即直立而起,手中簡牘收起,臉上神色斂起。

  而另一邊,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二人已俱是駭然相覷。

  片刻后,司馬懿冷靜下來,對著那員哨騎沉聲相問:“可能探知去了多少人?”

  那哨騎答曰:

  “旗鼓宣天,塵埃大作,難以知曉!

  “但…只怕不下四五萬人!”

  “四五萬人?”司馬懿先是一滯,而后本能地反復撫著須胡,陷入沉思。

  “這四五萬人到底有多少是役夫輔卒,有多少戰兵?”司馬師在一旁愕然出聲。

  “若有三萬戰兵往東,蜀軍還有多少多少戰兵,能留在長安城北的幾座營壘中?”

  “不好,蜀寇昨日派出去的騎兵,恐怕已到王昶、牛金他們身后了!”司馬懿撫須的手突然一滯,似是自語。

  不及多想,司馬懿迅速擂起聚將鼓,將諸將全部召至中軍大帳,隨即當著眾將之面簽署正式將令。

  “文欽,你速領三千騎往灞水去,搶在諸葛亮之前渡到霸水東畔!

  “若諸葛亮敢強渡灞水,你便尋機擊之!”

  文欽當即領命離去。

  司馬懿也不多想,繼續下令:

  “周當、魏平、賈栩…你們五人速至長安,引長安守軍進攻蜀軍長安城北幾座營寨!

  “陳圭、州泰、孫禮、王觀,你們四人引后軍立時拔營跟上!”

  (本章完)

大熊貓文學    三國:王業不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