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594章 烏托邦大酒店

7月15號  汽車超級工廠的大部分區域,空調系統終于開始運轉了,驅散了所有悶熱。

再也不用一邊干活,一百年聞聞腋下:孜然的味道有的呢經歷了初期的布局,工廠的籌備也漸漸朝著精細化的方  賴磊回到辦公室時,已是深夜。他輕輕合上手中的技術方案,目光落在桌上那本泛黃的筆記本上。那是他重生前的筆記,里面記錄著無數未來的技術方向和制造思路。如今,這些曾經的“幻想”,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他沒有急著翻看筆記本,而是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研究院過去幾個月的點點滴滴。

  從9000噸壓鑄機試制成功,到法蘭克福展會上的驚艷亮相;從技術輸出的爭議,到“高端制造技術研究中心”的掛牌成立…每一步,都走得不輕松,但也走得堅定。

  “賴總,您還沒回去?”助理小林推門進來,手里端著一杯熱茶。

  “嗯。”賴磊睜開眼,接過茶杯,“你也加班?”

  “是啊,最近事情太多,大家都主動留下來了。”小林笑了笑,“聽說明天上午有個新項目評審會,許總讓我把資料整理好。”

  賴磊點點頭:“辛苦了。”

  “不辛苦。”小林頓了頓,語氣認真,“賴總,我有時候在想,我們做的事情,真的能改變什么嗎?”

  賴磊看著他,眼中閃過一絲溫和的笑意:“你覺得呢?”

  小林沉思片刻,緩緩道:“我覺得…我們在創造一個未來。”

  賴磊輕輕點頭:“是的。我們不是在復制別人,而是在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次日一早,研究院會議室內,氣氛嚴肅而緊張。

  “賴總,這個‘一體化智能壓鑄系統’的項目,預算超出了預期。”財務部的李主任皺眉道,“而且,技術整合的難度比我們預想的要大得多。”

  賴磊坐在主位,神情平靜:“我知道。但這是我們必須邁出的一步。”

  “可是…”李主任還想說什么,卻被許學軍打斷。

  “老李,你聽賴總說完。”

  賴磊環視一圈,緩緩開口:“我們不能再停留在單一設備的輸出上。未來,汽車制造的趨勢是模塊化、智能化、一體化。我們要做的,是打造一整套完整的制造系統,讓客戶拿到的不只是機器,而是一整套解決方案。”

  “可是…這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技術部的王工皺眉,“而且,我們現有的團隊,恐怕難以支撐這么大的項目。”

  “所以我打算引進外部資源。”賴磊目光堅定,“我已經和清華、哈工大那邊溝通,他們會派出一個聯合技術團隊,協助我們進行系統整合。”

  “清華?”眾人一驚。

  “是的。”賴磊點頭,“不只是清華,北航、中科院材料所,也會參與進來。這不是研究院一家的事,而是整個中國高端制造的一次躍遷。”

  會議室陷入短暫的沉默。

  “賴總…”許學軍低聲道,“你這是要打造一個‘制造生態’。”

  “沒錯。”賴磊嘴角微揚,“我們要做的,不是一臺機器,而是一個體系。一個屬于中國制造的高端制造體系。”

  接下來的幾個月,研究院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強度運轉。

  技術團隊日夜攻關,不斷優化壓鑄工藝與模具設計;自動化團隊與德國合作方緊密協作,開發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統;材料研究所則與中科院合作,研發更高性能的特種合金材料。

  而賴磊本人,則親自帶隊,深入一線,與工程師們并肩作戰。

  “賴總,您已經三天沒休息了。”武茗遞來一杯咖啡,語氣中帶著擔憂。

  “沒事。”賴磊接過咖啡,笑道,“我記得你以前說過,技術是人類雙手與智慧的結晶。現在,我們正在用雙手,創造屬于我們的結晶。”

  武茗沉默片刻,點頭道:“是的。但您也得注意身體。”

  “放心。”賴磊輕聲道,“等系統上線那天,我一定好好休息。”

  半年后,一體化智能壓鑄系統正式上線。

  在研究院的測試車間里,一臺全新的9000噸壓鑄機與智能控制系統無縫連接,機械臂精準地將模具安裝到位,整套流程完全由ai調度,誤差控制在0001毫米以內。

  “溫度穩定,壓力正常,模具閉合精度達標。”檢測員的聲音再次響起,這次,卻多了一份自豪。

  “這意味著什么?”許學軍站在賴磊身旁,低聲問道。

  “意味著,我們真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高端制造體系。”賴磊目光深沉,“從設計到制造,從材料到工藝,從設備到系統,我們實現了全鏈條自主可控。”

  許學軍深吸一口氣,重重點頭:“賴總,我們真的做到了。”

  系統上線后,研究院迎來了一波新的高潮。

  來自全球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不僅有汽車廠商,還有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的客戶。

  而賴磊,也再次踏上國際舞臺。

  這一次,他站在日內瓦的世界工業技術峰會上,面對來自全球的專家和企業代表,發表了主題演講。

  “技術不是壁壘,而是橋梁。”他站在講臺上,語氣堅定,“中國制造,不是廉價的代名詞,而是創新與品質的代名詞。我們愿意與全球伙伴分享我們的技術,但前提是我們要共同推動人類制造的進步。”

  臺下掌聲雷動。

  回國后,賴磊沒有停歇,而是立刻投入了下一個項目。

  “賴總,您不累嗎?”小林忍不住問。

  “累。”賴磊笑了笑,“但我知道,只要我們繼續前行,未來就會更加清晰。”

  夜色中,研究院燈火通明,機器轟鳴。

  賴磊站在車間門口,望著那臺正在運行的壓鑄機,心中無比平靜。

  他知道,這條路還很長,但他也清楚,只要方向是對的,哪怕再難,也要走下去。

  “技術,從來不是終點。”他低聲自語,“而是。”

  而他,才剛剛開始。

  賴磊站在研究院的天臺,望著遠處的生產線,心中卻并不輕松。一體化智能壓鑄系統雖然成功上線,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賴總。”許學軍的聲音從身后傳來,“剛才工信部那邊來了電話,他們希望我們盡快提交一份關于‘高端制造技術輸出標準’的草案。”

  賴磊微微一笑:“看來,國家也開始重視技術輸出的戰略價值了。”

  “是啊。”許學軍點頭,“不過,這個標準怎么定?我們之前可沒做過這種事。”

  賴磊沉思片刻,緩緩道:“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地把技術賣出去,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讓技術輸出可控、可復制、可發展。”

  “你的意思是…我們要制定一個技術輸出的‘中國標準’?”許學軍眼中閃過一絲光芒。

  “沒錯。”賴磊目光堅定,“我們要讓‘中國制造’成為全球高端制造的新標準。”

  接下來的幾周,研究院成立了一個專門的技術標準研究小組,由賴磊親自牽頭,聯合清華、哈工大、中科院等單位,開始起草這份草案。

  “我們不能只考慮技術本身。”賴磊在會議上強調,“還要考慮知識產權、技術安全、合作模式、人才培養等多個維度。”

  “賴總說得對。”武茗點頭,“如果我們只是輸出技術,而不建立相應的保護機制,那很快就會被別人超越。”

  “所以,我們的標準,必須具備兩個核心:一是可控性,二是可持續性。”賴磊目光掃過眾人,“我們要讓技術輸出,成為推動整個行業發展的動力,而不是單方面的技術流失。”

  會議室內,眾人紛紛點頭。

  草案初稿完成后,賴磊親自前往北京,向工信部匯報。

  “你們的想法很大膽。”萬部長聽完匯報后,若有所思,“但也很現實。國家需要這樣的戰略思維。”

  “謝謝部長認可。”賴磊微笑,“我們希望,這個標準不僅能指導我們自己,也能成為未來國際合作的基礎。”

  萬部長沉吟片刻,點頭道:“好,我會安排相關部門配合你們。不過,你們得注意一點技術輸出,不能只靠我們自己,還需要企業的參與。”

  “我們已經聯系了幾家重點企業。”賴磊答道,“包括比亞迪、吉利、寧德時代,他們都表示愿意參與。”

  “很好。”萬部長滿意地點頭,“記住,技術輸出不是終點,而是。我們要做的,是讓中國制造,真正走向世界。”

  與此同時,研究院的訂單依舊源源不斷。

  “賴總,產能已經接近極限。”許學軍拿著報表走進辦公室,“現在排隊的客戶,已經排到了明年一季度。”

  賴磊翻看著報表,眉頭微皺:“我們的生產線,是不是該升級了?”

  “你是說…智能制造工廠?”許學軍一愣。

  “沒錯。”賴磊點頭,“我們不能只靠人工和傳統設備。要真正實現高端制造,必須擁抱智能化。”

  “可智能制造工廠的投入可不小。”許學軍皺眉,“而且,我們還得考慮供應鏈的問題。”

  “我已經和華為那邊談過。”賴磊淡淡一笑,“他們愿意提供工業互聯網平臺,幫我們實現設備互聯、數據驅動。”

  “華為?”許學軍眼睛一亮,“那我們的自動化水平,豈不是能提升一大截?”

  “沒錯。”賴磊目光深邃,“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制造一臺機器,而是打造一個智能制造生態。”

  幾天后,研究院正式啟動“智能制造工廠”項目。

  賴磊親自帶隊,深入一線,與工程師們一起研究自動化流程、優化生產布局。

  “賴總,您真的要親自下車間?”助理小林有些驚訝。

  “當然。”賴磊笑了笑,“技術不是紙上談兵,是靠雙手去打磨的。”

  時間悄然流逝,智能制造工廠的建設進展順利。

  而在國際上,研究院的技術輸出標準草案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賴先生,這是德國汽車協會的回信。”助理遞來一份文件。

  賴磊接過,快速瀏覽后,嘴角微揚:“他們愿意參考我們的標準,作為歐洲高端制造聯盟的參考模板。”

  “這意味著什么?”許學軍問。

  “意味著,中國制造,正在被世界認可。”賴磊語氣平靜,“而我們,也正在成為全球高端制造的引領者。”

  夜色中,研究院燈火通明,機器轟鳴。

  賴磊站在車間門口,望著那臺正在運行的壓鑄機,心中無比平靜。

  他知道,這條路還很長,但他也清楚,只要方向是對的,哪怕再難,也要走下去。

  “技術,從來不是終點。”他低聲自語,“而是。”

  而他,才剛剛開始。

大熊貓文學    重生08:裝備系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