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截運之道,單指截天之劍。
作為江生修行以來自行參悟演化的最強神通,亦是江生道果道法,道心道意之承載體現,截天之劍所代表的,絕非簡簡單單一劍通玄那么簡單。
一開始的風雷水火之術,再到四象陰陽之道,再到三災劫滅之意,直至如今,光陰、因果,盡在一劍之中。
截天之劍,截字劍訣,那個截字,已經被江生領悟出了不同的意境,故而有《陰陽劫滅三化五行妙法》。
而九尾大圣的天狐密箓之中,則記載了九尾大圣自己對純陽的感悟和體會,對入道之境和持道之境的一些見解。
所謂入道純陽,持道純陽,并非單一對某一條大道的掌控,而是對大道的解與用。
大道從何而來?
何人開辟此道?
入道純陽,持道純陽,掌道真陽,那再往上又是如何?
九尾大圣記載的東西太多太雜,又太過觸目心驚,即便是江生看起來,都忍不住感慨這位大圣的想法之非凡。
修行,某種意義來說便是求道解惑見真的一個過程,這一點諸天萬界,萬族生靈都認可。
中下六境,從煉氣、筑基、紫府一步步到金丹、元嬰、化神,一步步夯實根基,升華己身,就是在一步步解惑求真。
而到了上三境,固然可稱得上壽與天齊,神通廣大,但窺見的那一絲道真,又能解多少迷因?
越是修行深入,越是道行高深,越是渴望解惑見真。
哪怕是純陽之境,已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亦是難解諸般迷因,難窺茫茫渾沌。
九尾大圣就深感自己難以見真,故而想要在大道之上更進一步,想要窺見古今。
為此,這位大圣甚至想過進入光陰長河,溯流逆上,去過往看一看。
不得不說,如果真讓九尾大圣回到了過去,說不定真能窺見不少迷因,由此踏足掌道真陽也不一定。
可惜,隨著九尾大圣逆流而上時,光陰長河一個浪潮打過來,九尾大圣當即被打出了光陰長河,差點被打掉了半條命。
也正因此,九尾大圣才一直在首丘秘境閉關,不是參法,而是在養傷。
等九尾大圣傷養的差不多了,乾天道君又來尋他,說愿意分享自身之道,供九尾大圣窺見命理真陽,九尾大圣也因此與乾坤道宗結盟。
而等待九尾大圣的,卻是被開元道君運足了法力砸下來的通天開元印 回憶著天狐密箓中看到的種種記載,江生面帶笑意,識海之中,那一片青玄交錯的蓮池之中滿是蓮華盛開,竹冠青袍模樣的真靈盤坐在蓮池之中,映襯著那一片片青蓮墨蓮,閃爍點點毫光。
“我之道,外人難解,外人亦難求。”
“我觀精氣神之三元,化虛象形之三分三才。”
“天狐密箓之煉神鍛意之法,又有三重三關。”
“此之法理,雖是為天狐一族所設,然妖靈精怪修之如常,我來借鑒一番,也未嘗不可。”
繼續翻看湘竹簡,江生看著自己鐫刻的九尾大圣對三重法的理解。
“修行九境,自煉氣到大乘,雖說分仙凡之隔,但以三重三關來化,卻也契合。”
“所謂三重,非中下六境與上三境之分,乃三重升華之分。”
“筑基凝丹第一重,元嬰育神第二重,三災五難第三重。”
“此等三重,意在夯基而定法,平相以升靈。”
“我若是完全照搬,卻是難合自身之法了。”
九尾大圣乃是天生神圣,乃是天狐之身。
契合天狐之身的三重法,用在江生這人身之上,必然有不協之處。
江生細細觀看著天狐密箓,同時又拿出一卷簡來鐫刻不斷,其心二分,一為演法,一為證道,在這麓云仙宮之中,燭火搖曳青煙飄渺之間,時間一點一點流逝。
不知不覺,便是百年光陰匆匆而過。
百年時間,修行之界固然舊人仍在,但凡俗之世卻已是滄海桑田。
封山百年的麓山,世人早已遺忘這片土地,以為是天生之禁地,唯有修行中人,唯有見證過那嵐山靈脈入麓的那些修士,才知道在這麓山之中,到底存在著怎樣一尊仙真。
麓云仙宮內,云爐燈盞,蓮開依舊。
青冠玄袍的道人盤坐那蒲團之上,周身風雷水火凝練為披帛天羽飄搖身后,身前懸著一方方閃爍著青金篆文的竹簡。
“修行九境,九之一用,是為之極。”
“不同三才四象,五行六演,七星八卦,九之宮闕,亦合生靈之九竅九關。”
“細分天狐三重法,演化生靈九重關,方為我之道。”
“是為通九竅而明宮,渡九劫而見真。”
細細記載下自己的見解和體悟,江生隨即露出滿意的笑容來:“此番耗費百年心力,總算有所收獲見解。”
天狐密箓,作為一尊持道之境的純陽大圣的心得體悟,其中多的是妙法天書,但不是所有妙法天書都可為自身所用,也不是所有好東西都契合己身。
需得從中去蕪存菁,繼而撿其精要,契合己道,貼合己心,方可一用。
即便如此,也需苦心鉆研,不斷推演,方可將其納入自己的道中。
江生修行至今,一千三百余載光陰,觀諸家之法,見諸家之道,整合而來的自身之道,雖說稱不上龐大繁雜,卻其精要簡簡單單也需三千言,再解析來,便是百萬不下。
想要增減一字,絕非易事。
然修行便是如此,求道見真,亦是做減求真,拋開外物所累,扔下繁文縟節,方可得見真我。
等江生什么時候能把三千言精要簡短為千言,三百言,三十言,三言時,江生也許能真正踏足己道,證得己道了。
解開一惑,精斂己法,江生心境暢快無比。
從蒲團之上起身,赤足踩在蓮池之上舒展了下身姿,隨即伸手虛探,一柄嵌著明珠玉玦,紋有青蓮四象,收斂于皂黑蓮紋劍鞘之中的三尺長劍被江生握在了手中。
青萍劍,江生的本命真寶,自江生筑基時伴隨江生至今,一千三百載光陰,為江生斬殺敵道無數,諸天萬界之中,隕落在這柄劍下的洞玄道果也有數位。
此劍飽飲煉虛仙真之血,可在江生看來,仍然不夠!
句容界一行,青丘幻境一戰,在與麒元、赤鵬、金羽的接連斗法之中,江生發現了一件事:自己的神通不夠快,不夠狠,青萍劍也還不夠鋒銳。
否則何至于與麒元等人鏖戰許久?
神通可以繼續練,但真寶的問題,就需要重新鍛造了。
實際上自江生破境煉虛以來,除卻破境后將自身的一眾法寶升為真寶,后面不是在斗法就是在斗法,一眾真寶雖然可得江生之法力蘊養,得天地之靈機修補,但終歸需要江生好好重鍛一番了。
早在山海界與那萬千鬼神斗法,與七妙墨蓮爭鋒時,一眾法寶就已經為江生出盡了力,若是不精心打磨一番,倒是對不住這些陪自己起家到現在的寶貝了。
而這,也是江生為何要把嵐山靈脈遷到麓山的原因。
單一一條靈脈,即便是仙階,也承受不住江生煉法鑄器的消耗,唯有兩條仙階靈脈,才能滿足江生所需。
此時悟法見真的江生心境暢快之余,袖中絕仙劍、陷仙劍趁勢飛出,圍繞著江生發出清脆的劍吟之聲。
江生信手一招,把釘在麓山靈脈和嵐山靈脈之上的誅仙劍、戮仙劍招回來,誅戮陷絕四劍圍繞著江生上下翻飛,青萍劍則在江生手中安靜如一。
深吸一口氣,江生掐動法訣,引動南北靈脈之力:“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
“引陰陽之化兮,混沌猶洪!”
“清濁合八卦,定鼎升銅爐,陰陽變真火,造化同天工。”
神通運轉之下,方圓三百萬里一時間地動山搖,無邊靈氣被江生攝來,引得風云色變,無窮雷火滋生彌漫,籠罩天地。
此時這方圓三百萬里間的修士生靈只覺靈氣好似瞬息枯竭了一般,抬頭望去,赫然看見五彩斑斕的靈機如同長河一般浩浩蕩蕩從四面八方涌向麓山,匯入麓山之巔的云宮仙殿之中。
浩瀚如海的靈機將整個麓山天穹暈染為五彩之色,泛起斑駁天華,激起無窮雷光。
悶雷轟鳴,罡風烈火激蕩如天瀑,馳騁四方,而在那無邊罡風雷火之間,在那麓山山巔之上,一方好似由無數靈機淬煉凝合而成的爐鼎卻是緩緩成形。
昔年江生觀青霄玉明真君煉丹,合天地之氣以成爐,那以天地大勢為己用的造化煉丹法,讓江生記憶猶新。
今日江生也是要以玉明真君那造化煉丹法,來助自己淬劍鋒芒,重鍛五劍。
但見一方千丈大小的天地氣爐懸于麓山之巔,放出萬千華光,此爐以江生合兩山靈脈之力,以棲云地脈氣脈為鍛塑造而成。
爐成千丈,寬六百丈,上紋九宮八卦,鍛風雷水火,應天地之清濁,合陰陽造化,爐成瞬息,便是風云激蕩,無邊雷火傾瀉而來。
沐浴在煌煌天威雷火之間,江生周身秋水橫波瀲滟一切威芒,而青萍劍與誅戮陷絕四劍卻是生生承受著雷擊火鍛,好似沐浴一般。
無邊天雷烈火之中,青冠玄袍的江生眸中精光燦燦,兩山靈脈被他盡數抽取而來,供養這一方天地氣爐,助燃這爐中終歸之火。
“三化五行法,陰陽劫滅意。”
“我以天地陰陽為造化之爐,以風雷水火為柴,混沌劫滅為薪,匯聚這一爐截火。”
“為你們重淬鋒刃,再鍛劍身。”
“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