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102【帝心如淵】

  南齊建武十二年,八月十二。

  北燕江華城守將孟智祥舉城歸降,至此沫陽路東南部改旗易幟,與靖州都督府在衡江北岸的實控區域連成一片。

  戰報以八百里快馬日夜不停、連續換人換馬送回永嘉,引來朝野震動萬民歡呼。

  國子監的書生們開懷暢飲詩詞唱和,只恨在沙場上沖鋒陷陣的人不是自己。

  皇城文德殿內,氣氛熱切而喜慶,一些文臣引經據典口若懸河,大肆稱頌著天子的英明神武。

  武勛班列之中,南衙大將軍李景達面上掛著笑容,心里卻在罵娘。

  這蕭望之和厲天潤簡直不當人子,讓南衙三軍充當攻城的炮灰,將北燕三路的兵力吸引到淮州北境,最后卻是給靖州都督府作嫁衣裳,也不肯分潤一些功勞,彼其娘之!

  雖然心里罵罵咧咧,李景達卻不敢在面上表露分毫,甚至一反常態地垂首縮肩,唯恐被龍椅上的天子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定威軍都指揮使徐溫通敵叛國的罪行已經暴露,現在被關在織經司的大牢里,秦正那廝正在一挖到底的追查。

  李景達暗中慶幸自己跟這件事無關,但他終究是徐溫的直屬上司,這個時候不低調一些肯定會吃掛落。

  待氣氛稍稍平靜,兵部尚書丁會與不遠處某位重臣眼神交錯,隨即出列奏道:“啟奏陛下,江北大勝彰顯我朝軍威,實乃普天同慶之喜事。臣為大齊賀!為陛下賀!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龍椅之上,天子李端微笑頷首。

  這位挽狂瀾于既倒、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延續大齊國祚的帝王時年三十七歲,其人中等身材膚色白皙,容貌頗為英俊,只不過眼底深處有幾分晦澀之意,許是長期操勞國事過于疲憊。

  丁會目不斜視,又道:“值此大喜之日,微臣本不該煞風景,然而職責在身又不能不提,還祈陛下恕罪。”

  李端平靜地說道:“丁尚書但說無妨。”

  丁會緩緩道:“微臣不知,此番邊軍用兵是否有提前上奏朝廷?從始至終,兵部沒有得到任何知會,敢問樞密大人是否知情?”

  群臣徹底安靜下來,紛紛看向武勛班首的樞密使郭從義。

  依齊國官制,樞密使、統率北衙六軍的上將軍、分掌南衙十二軍的兩位大將軍,這四人便構成軍方的核心中樞。

  一般而言,軍中大事都必須通過樞密院的決議,無論京軍還是邊軍,更不必說此番靖州和淮州兩地都督府共謀,總計動用兵力超過十五萬人的大型會戰。

  在群臣的注視中,郭從義沒有直接表態,而是微微昂首看向皇帝。

  這個舉動已經說明一切。

  丁會略顯強硬地說道:“陛下,淮州都督府反攻之舉通過廷議,大都督蕭望之揮軍北上無可指摘。但是接下來淮州軍主力西出盤龍關,靖州軍主力沿雙峰山脈北上,此事卻直接繞開陛下和朝廷,稱之為自作主張并不為過。”

  他微微一頓,神情肅然地道:“邊軍大捷值得嘉賞,收復故土更是功勛卓著,但如果邊境都督府往后盡皆效仿,沒有陛下的允準便斷然出兵挑起戰事,長此以往豈不是軍閥行事?”

  右相薛南亭眉頭緊皺,正要出班駁斥之時,龍椅上的天子卻比他先開口。

  李端淡然地說道:“丁尚書,蕭、厲兩位大都督在行軍之前,已經將此戰方略以密奏的方式呈遞御前,朕準了。”

  他轉頭目視肅立于旁的大太監,后者便從袖中取出兩封奏折。

  丁會一窒。

  李端語調溫和地說道:“丁尚書若不信,可以看一看這兩份奏折。”

  丁會大驚失色,連忙伏首請罪:“臣不敢!”

  李端嘴角微微勾起,心中終于有了些許暢快之意。

  他很清楚朝中大部分官員的想法,哪怕北伐這件事喊了十余年,每每到往下推行之時就會變得無比艱難,各層各級都會有極大的阻力。

  如今江北大勝終于帶給他足夠的底氣,在這種煌煌大勢之下,再固執的臣子都只能暫時偃旗息鼓。

  環視群臣,丁會忐忑不安,余者盡皆默不作聲。

  李端沒有被這份喜悅沖昏頭腦,稍作解釋道:“此事并非是朕要刻意瞞著眾卿家,只因蕭望之在奏折中說明定威軍都指揮使徐溫通敵叛國之事,故此朕便決定暫時保密,并未告知左右二相和郭樞密。”

  他看了一眼神色鎮定的左相李道彥,愧然道:“還望眾卿莫要埋怨朕。”

  這話便十分重了。

  群臣連連請罪,左相李道彥更是躬身說道:“陛下思慮周全,臣等不及萬一。徐溫之事恐非孤例,老臣懇請陛下命織經司嚴查朝中,以免再度禍出于內。”

  李端目光微凝。

  織經司是他手里極其重要的力量,幾乎等同于他的耳目,因此朝堂之上的文臣極其排斥這個特殊的衙門,對于秦正的權力范圍更是盯得很死,像今日這般主動引織經司調查朝臣,實在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

  這位老相爺為何要讓步呢?

  李端與角落里的秦正對視一眼,然后不動聲色地說道:“左相言之有理,那便讓織經司查一查。”

  李道彥稱頌道:“陛下圣明。”

  李端又對秦正說道:“秦卿,雖說織經司有監查之權,但是不可逾越朝廷法度,更不可影響各衙政務,當以謹慎切實為重。”

  秦正躬身行禮道:“臣領旨。”

  一些朝臣不由得眉頭微皺。

  沒人愿意被織經司這種衙門盯著,尤其秦正這個人軟硬不吃,堪稱皇帝最信任的忠犬,絕大多數人若是真落在他手里,不死也得脫層皮。

  然而大勢所趨無人能擋,沒見往常可以輕易左右天子態度的左相都選擇主動退讓一步?

  何為勢?

  淮州和靖州都督府通力合作,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接連大勝,如今更是一舉收復江北七城,這可是實打實的拓土之功。

  這個時候誰若是站在天子的對立面,必然會被天下人的口水淹沒。

  李端心中難免感慨,這還是織經司第一次堂而皇之地站上朝堂,往常他們雖有“三品以下先審后奏”的權力,但實際上這在京城根本行不通。

  因為哪怕只是一個七品小官兒,他背后都有可能站著一位衣紫重臣。

  但他并未就此得意忘形,反而沉靜地問道:“眾位卿家對于江北后續戰事有何看法,今日可以暢所欲言。”

  短暫的寂靜過后,戶部尚書先站了出來。

  這位老尚書時年五十三歲,資歷也很老,或許是因為壓力太大導致面相發苦。

  他先如數家珍一般陳述之前對淮州軍將士的封賞,然后又談這兩年國庫的匱乏和民生的艱難,再論邊軍靡費的糧草,最后則說起靖州軍如果要擴大戰爭規模帶來的影響。

  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目前的戰事已經達到朝廷能承受的極限,如果繼續往北,朝廷很難提供足夠的支持。

  接下來便是方才被李端敲打過的兵部尚書丁會,這次他可謂字斟句酌,小心翼翼地闡明軍械不足以支撐一場更大規模的戰事。

  又有工部侍郎細論大型攻城器械在江北之地制造的難度,禮部侍郎說起成州西邊的沙州七部屢屢犯境,鴻臚寺少卿言及西南面的南詔國蠢蠢欲動…

  總而言之,江北大捷固然可喜,但值此艱難之時,委實不宜繼續大動干戈,以免有動搖國本之憂。

  軍方重臣倒是無一人開口發言。

  左相李道彥靜靜地站著,仿若老態龍鐘格外疲憊。

  李端心里如明鏡一般,先前這位老相爺的讓步顯然就是為如今的場面鋪墊。

  朝堂之上的格局錯綜復雜,李道彥并不能決定所有人的想法,各大派系相互之間的傾軋也很嚴重,但是在反對北伐這件事上,大部分人都能形成統一的想法。

  李端對此早有預料,因此平靜地觀察著下面的聲浪,等殿內逐漸平息之后,他不疾不徐地說道:“眾卿家言之有理。朕也覺得北伐的時機還不成熟,便讓厲天潤暫時收兵,先穩住已經收復的地盤,日后再徐徐圖之。”

  清亮的聲音響徹殿內。

  很多大臣微微一怔,等他們反應過來時,這場短暫的朝會已經宣告結束。

  “陛下…圣明!”

  聲音稀稀落落,不比往日那般整齊。

  左相李道彥抬起頭來,望著轉入內殿的皇帝背影,蒼邁的老眼中閃過一抹意外的神色。

  約莫一炷香后,李端來到后宮某處樓閣,織經司提舉秦正亦步亦趨地跟著。

  “陛下切莫動怒,此事不可急于一時。”秦正懇切地勸解道。

  李端凝望著外面初秋的景色,淡淡微笑道:“朕不急。”

  秦正垂首道:“是臣多想了。”

  李端微微搖頭,隨即略帶振奮地說道:“告訴厲天潤和蕭望之,這一次朕不會再虧待他們,那些年輕俊彥不必再藏著掖著,盡數將名字報上來。此戰大捷天下皆知,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要給那些年輕人往上走的機會。”

  秦正拱手道:“臣領旨!”

  李端目光堅毅,低聲道:“不如此,怎能攪動這一潭死水。”

  (本章完)

大熊貓文學    九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