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02章 科舉的意義

  左文康不知道邊城的嫡支還想恢復昔日的榮光。

  反正這些榮光,與他們關西左氏無關。

  青山書院山長方墨林在考察過甘露川的環境,住了半個月后,全家決定在此地定居。

  并還想在甘露川新城重開書院。

  開書院。

  不是衛所學堂的這種。

  而是正兒八經的科考書院,給國家輸送人才的書院。

  消息一傳開。

  關西的左家人就知道,他們的下一代又多了一條出路。

  不是衛所的學堂不好。

  學堂用的是軍事鍛體,文化課和技能課并進的教學模式。

  孩子們在學堂畢業后,無論入伍還是在衛所的幾大工坊里上工,都夠他們養家糊口的。

  但,這些終究不是正統儒學!

  士農工商。

  士在前!

  千百年來,大環境就是如此。

  他們現在已經是軍籍了。

  軍籍后代是可以科舉的!

  左家的孩子,比那些軍戶小孩們受教育的基礎更好。

  就像回回考第一的左馳瑕。

  方墨林對他的評價是:

  “是個讀書的好苗子,這幾年的生活閱歷讓他的心性更堅韌豁達,適合走仕途。”

  不說佘氏心心念念的就是兒子的前程,做為左馳瑕的師娘,她也樂意為孩子創造更好的讀書條件。

  山長不是想開書院嗎?

  甘家人都去了商都,今后是不會再回來住的。

  索性就把將軍府隔壁的甘府,送給了方墨林。

  三進的院子,最后一進住人,前面兩進用來做書院,總夠用的吧?

  方墨林受寵若驚:

  “夠的,夠的!老朽如今的身體大不如以前,學生貴精不貴多。”

  方墨林最近天天混跡學堂。

  之后,還在衛所走訪過幾百個家庭。

  他是萬萬沒想到,關西這樣偏遠的衛所,除了上年紀的老人,大人小孩基本都是識字的。

  尤其是孩子。

  雖然在他眼中,學堂里學的那些個技能與科舉沒有直接的關系。

  但對普通百姓來說,是真的很實用。

  實用到,他都愿意讓自家孫女去女校,專攻醫學這個學科。

  太醫院國手親自授課,教的內容通俗易懂。

  要能學個三五年的,于自己、于家人都是終身受益。

  甘將軍還讓他在學堂里擇優選學生。

  在他看過男校所有學生的考試成績,并與這些孩子們交流過后,還真是發現了不少好苗子。

  就是吧。

  令這位在大名府都很有名望的山長,跌破眼鏡的是,被他首批挑選出來的五十個學生,一大半都想留在學堂。

  不樂意去青山書院,接受他這個大儒的親自授課!

  方墨林可是曾經的兩榜進士,他教過的學生,考中進士、舉人的不低于一百。

  居然被一群小家伙給嫌棄了!

  老先生風中凌亂:這是為啥呀?

  那個最被他看好,入學才一年,自帶過目不忘本領的大頭娃娃,反問他:“科舉有啥用?”

  方墨林老神在在:“科舉可以為官啊。”

  小家伙吸溜著面條子,頭也不抬:“為官又如何?”

  方墨林當即選用名人名言,格局大開:

  “為官可以為民生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小家伙搖頭晃腦。

  幾口把碗里的面條湯汁呼嚕進嘴里,抹了抹油光的小嘴,質問他對面的老頭子:

  “那前朝的官員們不是科舉出來的么?他們飽讀經書,寒窗苦讀十多年最后才學有所成,但在流民起義前,這些官員們可管過百姓的死活?”

  方墨林停滯了幾息,想從根源上分析:

  “那是前朝,前朝老皇帝昏庸信任閹黨,重用佞臣才使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幼帝登基,皇權旁落”

  小家伙執拗的問:

  “皇帝昏庸是誰之過?如果皇帝是昏庸的,臣子們為何要選他當皇帝?”

  方墨林:“”

  皇帝還真不是選出來的!

  這是人家的祖業。

  但明顯的,這個異常聰慧的孩子,對皇權和官場都沒有絲毫的好感。

  有過目不忘本來的聰慧孩子,就是圓通。

  小家伙來了甘露川后,與肥仔同吃同住,肥仔上學,他也跟著上學。

  師兄圓智教將軍親兵打拳也教得很愉快。

  對這么一個武力值超強,十歲孩子心智的首領,綠沉、蘆葉、虎頭等人都是極其喜愛的。

  師兄弟倆在甘露川混得如魚得水。

  圓通用他的雙眼觀察,他眼中的甘露川就是個桃花源。

  這里的百姓,人人能吃飽飯、穿暖棉,通過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都能住上好房子。

  入伍的,有軍餉。

  種地的,種出來的糧食和瓜果,吃不完的可以直接賣給衛所換銀子。

  甘露川商鋪的買賣很火紅。

  其他衛所的商人們,都會跑來這里進貨。

  家中有富裕勞動力的。

  婦人們可以進棉布坊、織錦坊、蠶室、果脯加工坊等工坊里上工,掙的工錢一點都比男人少。

  同樣的,供男人們上工的地方也很多。

  想賣苦力的,可以去磚瓦窯的干活。

  甘露川出產的青磚黛瓦,價廉物美,不僅關西各衛所前來采買,本地的土著們都在排隊。

  有手藝的,木工坊、瓷器坊、釀酒坊里的大師傅,月俸最高的超過了五兩銀。

  體力不足,也沒有手藝的,插阡果樹苗和嫁接果樹,也是甘露川的一項特色產業。

  甘露川沒有窮人。

  是真的沒有窮人!

  他經常聽那些移民們說,這里的日子,比戰亂前商都百姓的日子都要好。

  而管理這些百姓的,不是科舉出來的文官,而是文化水平只有半桶水的武人。

  那些個伍長、什長、百夫長、千夫長,讓他們去科舉,估計連童生都考不過。

  但,他們還是把甘露川上下六萬九千多人,管理得井井有條。

  即使對非軍籍的移民,這些關軍也不敢枉顧人命,有軍規約束著他們的行為。

  甘露川的軍規,涉及的是方方面面。

  三五不時的。

  學堂里的學生就會去村里,給那些百姓們宣讀。

  他來的這一年時間里,從來沒有聽過一起關軍欺負平民百姓的事件發生。

  所以。

  圓通有理由懷疑,那些只會讀書的人,根本就不會當官!

大熊貓文學    豬肉西施她,干活比殺豬還絲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