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定!
你吹牛逼!
作為比亞迪的掌門人,作為造車的前輩,作為新能源的探索者,王川福保持了最基本的風范,沒有把自己心里涌出的第一反應說出來。
比亞迪是兼顧傳統和新能源的車企,最是明白行業里的彎彎繞繞,不少車企都是通過訂單數量的統計來營造市場熱度,像這次聽到網傳的“小定”,有的就是經銷商為提前備貨而向主機廠提交的批發訂單,這一類的不僅提交小定,為了搶占熱門車型的配額還提交不退的大定。
反正,熱度先上來,后續趨勢怎么走是后面的事。
比亞迪上個月發布“唐”的時候也搞過熱度,是在21日凌晨5點42分通過自家平臺啟動限量100臺的預售,通稿標題則是“12分鐘售罄100臺的行業震撼”,而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時間是為了凸顯“542”戰略。
可是,可是,碳硅集團是宣稱的直營啊。
這訂單里面肯定就沒有經銷商的壓貨。
王川福舔了舔嘴唇,腦海里閃過諸多念頭,最終在沉默過后帶著難以置信的委婉:“俞總,你們,你們的門店是20家?”
他迅速的憑借行業經驗抓住了疑似的問題。
碳硅的數據很好算,因為只有4天,如果小定1萬,單天單店的平均小定數字就是125單。
這是一個很夸張的數字。
因為,不是所有到店的人都會百分百轉化為小定客戶,假設小定轉化比例是行業里極高極高的30,也就需要至少416組進店客戶。
比亞迪自家的進店客戶在周末能達到一天30組左右。
碳硅能做到比亞迪的14倍???
“嗯,是啊,就20家,門店壓力太大了,我們又在長三角這邊新搞了10家用來轉化客戶。”俞興沒想到那么多,只是分享經驗,“我們在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門店,引流效果相當好,官網和APP的線上反饋也很不錯,王總,你們后面也可以試試線上的渠道。”
王川福再次沉默了。
嗯?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門店?
這觸及到比亞迪的知識盲區了。
這個引流效果相當好是怎么個好法啊?
他的喉頭上下滑動,思緒確實被對方的成績和話給打亂了。
俞興繼續分享經驗:“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確實不一樣,抖音這次幫碳硅搞了推流,效果十分不錯,哦對,我今天開會的時候才明確門店的這一點,一線城市要搞核心店,二三線城市做標準店。”
王川福聽著俞總的語氣,感覺是挺真誠的經驗分享,莫名的也想和對方分享分享經驗,再度打破沉默:“俞總,恭喜,恭喜你們的開門紅,小定過萬,牛逼啊,俞總,一定要注意產能的跟進啊,我們去年做‘秦DM’,單月訂單做到8000輛,但是電池產能出現了限制,單月只能交800輛,交付周期搞到半年,市場熱度都給搞沒了。”
比亞迪去年5月的秦拿到8000單,但全年累計銷量只有1.47萬輛,月均1100輛,產能出現嚴重的限制。
俞興笑道:“王總這點提醒的對,我們傍晚的會議就是在聊產能的問題。”
王川福控制自己的吸氣聲,忽然覺得沒什么話想說了,要么是對面吹牛逼,要么是對面太牛逼,兩種情況都需要消化。
但他沒法這么生硬的結束通話,便找了最后一個話題:“俞總,我定了一輛九州,還是Max版的,記得早點給我發貨。”
“王總,還是你眼光好,搜狐的張朝陽張總,他昨天催我發貨,我一看,他居然定的是Pro版,我靠,我讓他轉定一輛Max的,我們頂配受到的歡迎力度很大,大定比例超過20了。”俞興感慨道,“用戶也是真懂我們的用料啊。”
碳硅第一天的大定有3成是頂配Max版,隨著訂單總量的進一步增加,這個比例下滑到2成,但也遠超預料,所以,頂配的排產反而慢一些的需要24周。
王川福在一通電話里陷入第三次的沉默。
沒記錯的話,頂配Max是38.58萬的吧,去掉補貼和小定現金優惠,落地也得32.68萬,這就是實打實的跨過30萬的門檻了,還不像Pro版落地不到29萬。
王川福把手機拿到眼前看了看,隨后才放回到耳邊:“俞總,恭喜,我們要向你學習,國內新能源未來可期。”
“相互學習。”俞興笑道,“我絕對相信這一點,這是產業革新的序幕。”
王川福最后再度恭喜,隨即掛斷電話,摘下了眼鏡,顯得有些茫然。
辦公室里的通話環境很安靜,但只能聽到電話另一端小部分的聲音。
三位攛掇老板的副總裁瞧著他的反應,面面相覷,“過萬”的信息是聽到的,后面則斷斷續續,但王總三度的沉默顯得震耳欲聾。
不至于真就相信了吧?
副總裁宿飛鵬說道:“碳硅九成九的是在搞熱度啊,不管怎么樣,先搞出來訂單量,有了能夠宣傳的點,后面不管是生產線有問題,還是供應商有限制,都能解釋。”
另一位副總裁嚴叔寧剛才聽到老板在電話這端的話,也琢磨道:“過萬的小定,按這口吻肯定是1萬剛出頭,就算作1萬,碳硅集團壓根沒那么大的承載能力啊,俞總吹牛不打草稿。”
王川福揉了揉臉,沒有給出判斷,看向最后一位沒說話的副總高錦川,問道:“老高,你覺得呢?”
高錦川有些猶豫:“按理說,這個數字是不太可能,新車上市搞點離譜的東西也能理解,但這個30萬級別的車,這樣的訂單,太離譜了反而…”
太過離譜反而讓他將信將疑了。
王川福拿俞總的話來問:“俞總說一線核心商圈門店的引流效果極好極好,你們怎么看?”
三個人同時沉默,比亞迪現在并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片刻之后,宿飛鵬搖頭道:“就算極好,好到BBA核心商圈門店的那種程度,我又不是沒從旁邊走過,也不至于到那種程度,不對,不太對,這不符合常規啊。”
這話略顯心酸,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王川福往椅子上一靠,感嘆道:“常規常規,新能源的車本身不就是在打破行業過去的常規嗎?”
比亞迪今年重推“542”戰略,又以“唐”的上市作為中心,會在年中開展“唐戰番邦”挑戰賽,主要內容是0200米加速和越野挑戰,而在13年“秦”上市的時候就舉辦過“秦戰列國”擂臺賽,那時候比的是0400米加速。
這就是在彰顯新能源車在性能上對常規的打破。
只是,這種活動在圈內沒搞成大新聞,還招來了外資高管的冷嘲熱諷——“跑得快又不是賣得掉”。
如果碳硅集團新車過萬的訂單沒有水分,不,應該說,沒有太大水分,這無疑就是在“賣得掉”上面打破常規了。
王川福又想起俞總之前來鵬城的交流,想起他當時“比亞迪的總部在鵬城卻沒有座椅通風”的故作費解。
他搖搖頭:“客戶需求是需要重視的,我們在這方面需要多下功夫,俞總上次過來,說要把補貼當作抓手,現在看,他要賭贏一半了。”
宿飛鵬有些不服氣的說道:“內飾搞起來還不簡單嗎?”
王川福皺了皺眉:“唐為什么一開始不上座椅通風?價位上來了,我看一些成本確實沒必要太省,碳硅把800V降到400V,這個決策也確實更適應如今的市場。”
宿飛鵬心里滿是對九州訂單的疑問,聽到老板這么說,又嘀咕了一句:“我們800V是技術路線。”
“碳硅的那個一體化壓鑄不是技術嗎?那個一體化壓鑄衍生出來的免熱處理鋁合金不是技術嗎?”王川福眉頭更緊,“碳硅不是沒有技術,客戶需求和技術路線不是非此即彼,宿飛鵬,你得好好想想。”
宿飛鵬沒想到老板直接這么幫碳硅說話,頓時尷尬起來。
“王總,這個不能怪老宿,誰聽了都得心里犯嘀咕啊。”將信將疑的高錦川出聲幫忙解圍,又打趣道,“碳硅的訂單真實性還沒確定呢,王總,我看你現在快成‘州吹’了,你現在就很相信俞總的話嗎?”
他沒和俞興接觸過,對方上次來鵬城那次因為出差也沒打過照面,只在別人嘴里和新聞里了解這位,不清楚到底是個什么路數。
“阿里的馬總都說俞總是待人以誠,我感覺他電話里說話還是很有誠意的。”王川福這么說著,又揉了揉臉,忽然笑了笑,“哎,大俞總的誠意有點傷害到我了。”
辦公室里一時無言。
王川福點了一支煙,抽了半根之后給了自己的想法:“雖然夸張,但線下門店的問題是能緩解的,我傾向于相信俞總那邊的訂單數量。”
三位副總再次面面相覷,老板這么判斷,也許大概就是真的吧。
嚴叔寧想著臨港這邊的車型定位,喃喃道:“這樣火爆的訂單,碳硅集團是要爆炸啊…”
高錦川搖頭道:“爆不得,它也是磷酸鐵鋰。”
嚴叔寧白了一眼:“你…你這不好笑。”
王川福的一支煙抽完,復雜的情緒也緩和了,轉而考慮這件事對于整個行業的意義,說道:“碳硅的車如果能持續熱賣,這確實是產業革新的序幕,中高端如能立起來,國內的新能源都能獲得更好的空間,這是好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當當‘州吹’也無妨。”
他說完這句又落在自家業務上面:“騰勢那種探索是可以更用功夫的。”
比亞迪在品牌定位上是有劣勢的,但在2010年就和奔馳探討合作并在次年成立各占50股份的“騰勢”,目標正是高端新能源汽車。
這樁合作里,比亞迪負責三電系統,奔馳則負責整車設計與制造,去年已經推出面向市場的騰勢400。
比亞迪對騰勢的期望是比較高的,去年的鵬城首任車主交車儀式是王川福和戴姆勒董事唐仕凱一起出席交車——這位車主是時任華為終端BG董事長的余承東。
只是,騰勢在市場里被認為既不奔馳,也不比亞迪,今年定了3000輛的銷售目標,從上個月的完成數字來看恐怕是很難達成。
王川福對于首款騰勢車型的設計是有意見的,但兩者合作的模式早就確定是由奔馳負責這些方面,也只能無可奈何。
他現在聽到“九州”的熱銷,再看騰勢便覺得,或許沒有奔馳,也未必不行。
三位副總裁聽到這話便各有心思,騰勢的投入是相當大的,如果出現變化,未必不是一個更好的擔子。
碳硅如果能成,那就證明國內高端市場完全可以做成,那么,騰勢為什么不能成?
辦公室里煙霧繚繞,驚愕、疑問、震驚交織在四人心頭。
二月的最后一周,碳硅集團明確了當前階段的兩條首要原則。
保轉化,保交付。
自發布會首日的數據出爐以來,管理層就意識到一線門店將會承受的巨大壓力,因為,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而一旦無法順利消化,市場熱情會很快冷卻。
所以,如何保轉化就成了首要的事情,先有轉化,才能有不斷的交付。
碳硅集團是在第三天按照行業經驗啟動的“直達”活動,通過小定來分批聯系潛在客戶,然后大巴車一輛輛的拉來臨港工廠,而在申城以為則是圍繞倉儲物流中心啟動臨時網點。
不過,這個應對只在半天之后就進一步得到優化。
俞興在樓上辦公室瞧見大巴車的時候忽然想到一個問題,雖然這種大巴車拉一批人的效率看起來很高,但即便配備了車上的員工也難以把中途時間有效的利用起來。
反正都是拉來臨港,不如直接把一輛輛“九州”派出去,這樣在來到臨港的途中就能直接獲得試乘體驗,包括副駕與后排的娛樂屏都可以播放車型的配置講解。
一輛大巴車能一次性拉來五六十人,一輛“九州”去掉駕駛員和講解員工,只能拉四個人,但碳硅集團就是車多。
前者只是單純的運輸,后者則可以視為一次比較完整的轉化活動。
而且,副駕、后排的乘坐體驗本身便會是優勢點的展現。
“九州”是一輛六座中大型SUV,愿意考慮這種車型實際上就是完成一次普遍的篩選,他們更在意多人出行場景,也就更在意家庭成員的乘坐體驗,而不是自己的駕駛體驗。
由此而來的小定客戶便是更進一步的篩選轉化。
所以,乘坐“九州”前往臨港雖然人數效率上降低,但這個過程就是在把車型優勢與他們需求結合在一起。
俞興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負責銷售工作的蔡俊輝、賈啟東討論,立即便被確定為更新的解決方案,臨時抽調公司里的新進員工來充當“開車”與“陪車”角色,算是一次輪崗。
大家把它命名為“螞蟻搬家”。
碳硅集團是一家新車企,流程沒那么死板,迅速更改方案并試驗后便立即認為這種把轉化放在路上的效果更為出色。
全國一共20家門店,原本一家平均需要處理125組小定用戶,現在則是前端門店、中端九州、后端臨港或者倉儲來共同消化特殊時期的客流壓力。
這種壓力會隨著上市熱度與新門店的建設在3月中下旬獲得緩解。
當然了,壓力太大需要處理,壓力太小也會讓人擔憂。
申城市場因為存在牌照因素,因為牌照價值,它是碳硅集團在全國市場里反響第一的城市。
所以,碳硅集團會參加4月22日至29日舉辦的申城國際車展,結合“九州”上市所帶來的反響,預計將會再度提高一波銷售的熱度,屆時便就有更多消化的基礎與經驗。
2月26日,俞興又過了一把在碳硅總部臨時充當講解的銷售癮,剛返回辦公室就接到了朱澤輝主任的電話。
朱主任同樣十分關心碳硅集團,但對網傳數據的反應明顯慢了兩拍,這通電話便是詢問具體的情況。
俞興這次就沒談小定的數字,而是告訴對方“九州”截止到目前為止的交付量。
五天時間,碳硅集團交付了713輛九州。
從小定到大定,因為大定存在72小時的鎖單時間,所以,實際交付相較于大小定的增長是存在滯后的。
“713??”朱澤輝聽到數字后明明聽明白卻又追問道,“什么?俞總,我沒聽清,你再說一遍!”
俞興一字一頓的說道:“主任,我是說,我們到今天為止已經交付了713輛九州汽車,其中有534輛Pro版,有179輛Max版,申城這邊是交了257輛,占了3成多,不愧是咱們的大本營。”
朱澤輝像是從嗓子眼里發出的聲音:“呃,呃,呃…”
俞興真怕對方在辦公室里噎住了。
“這才幾天啊?這…”朱澤輝陷入巨大的震驚與困惑,“你,你上次不是說‘還不錯’嗎?這是還不錯嗎?!”
俞興確認道:“是啊,還不錯。”
朱澤輝再次追問:“不是,我認為你上次的‘還不錯’是一個月能賣到1000來輛…”
俞興吹捧道:“主任高見,后面幾天再交交,我們二月確實只能賣1000來輛。”
二月只要28天,眼看就要結束了,三月第一天是周日,正好可以發銷量周榜。
朱澤輝安靜了。
他上次和關心碳硅集團的市里領導說了,碳硅集團一個月賣一千輛就是成績合格,現在…現在這特么,這特么的以后你來當臨港的主任啊?
朱澤輝迅速從巨大驚喜中平緩下來,謹慎的問道:“俞總,我和你是一起看著碳硅集團從無到有的,我對碳硅集團也是絕對的,你們現在這個情況能不能持續?下個月會怎么樣?領導問起來,你覺得…怎么是合適的?”
他現在感覺隔壁的碳硅集團完全失真了,本能懷疑數據真偽,但別的數據可以造假,這實際交車必然是水分很少,713輛只是用百計算,可是,這已經賣出去2億多的營收了!
這就是30萬價位的車啊!
俞興輕巧的說道:“不知道啊,我肯定希望繼續賣得好,可是,也說不準啊。”
朱澤輝用手抓了兩下頭皮,問道:“你覺得碳硅集團可以實現今年3萬輛的目標嗎?”
俞興認為這個問法就很不錯,答道:“只要供應穩定,我覺得今年的目標可以是56萬輛。”
朱澤輝大喜,還沒說話就聽到對面繼續往下說。
“不過,我們已經在籌備生產線的擴產了。”俞興接著說道,“不管今年還能不能繼續提高到7、8萬輛,我們對明年的期望已經更高了。”
雖然明年的補貼肯定會下滑,但不會減少太高,而考慮隨著“九州”交付量與進一步的宣傳推廣,明年有理由相信會迎來不小的漲幅爆發。
俞興最后說道:“如果市場的銷售情況能順利,我們會考慮啟動赴美上市的籌備,因為SEC那邊的流程需要很久,假如10月或11月申請,可能得等到明年六月才能正式上市,但我們可以用新興成長公司EGC的簡化披露規則,整體流程或許能更快一些。”
朱澤輝吃了一驚,他之前都是聽過俞總的構想,但都只以為屬于類似畫餅的描述,現在這邊首款車型剛開售沒幾天,那邊就考慮赴美上市。
他不知道什么EGC簡化披露,就覺得俞總這種口吻是對流程已經有了解的。
“俞總,碳硅集團這么快上市的考慮是什么?”朱澤輝沉吟道。
俞興答道:“九州已經上市了,而且反響不錯,我們認為這不光是因為存在補貼,也是因為我們對市場的定位是準確的,一旦規模上來,即便補貼滑坡,我們也能擁有競爭力。”
“補貼推了我們一把,但九州本身的產品力是很強的,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二級市場的資本運作,繼續把這種定位的市場吃下來,也為后續更多的車型競爭做準備。”
“IPO的資金會拿來做研發和二期工廠的建設。”
這是俞興之前考慮到的規劃,九州在市場上的初步驗證可以繼續往這個方向推進。
朱澤輝只覺腦子暈暈的,連續的大消息都需要好好消化。
他自己都有點不知道說了什么的鼓勵兩句,掛完電話就開始抽煙,如此連續抽了三支之后終于悠然嘆息。
這一頓抽煙是抽過癮了。
朱澤輝也回過味了,碳硅集團就是新能源產業的排頭兵!
什么叫排頭兵?
敢闖敢試!先行先試!
臨港呢?
那就是未來新能源產業集群與創新高地!
他端起茶杯,喝了半杯涼茶,挪動屁股想去碳硅看看情況又覺自己會影響人家正常的工作,最終還是帶著滿意、驚訝乃至于一絲竊喜的穩坐在辦公室里。
另一邊的俞興和領導簡單聊了公司今年大的動作,很快就繼續處理自己手上的工作,又約好了與幾家主要供應商在下周的見面。
只是,傍晚的時候,秘書章陽煦匆匆走進辦公室,提到一個來自友商的消息。
廣汽豐田的副總經理李暉接受媒體采訪,公開談論了一體化壓鑄技術的不確定性,認為這種沒有經過驗證的技術不應該草率的放在汽車這類產品之上。
俞興皺眉看了看微博上第一時間的報道內容,發現對方除了炮轟一體化壓鑄技術,還委婉的聊了行業里訂單注水的亂象。
毫無疑問,這同樣是在針對“九州”網傳的數據。
碳硅集團是沒有公開小定訂單的,當然,不是不愿意聊,而是要用更權威的數據來制作周榜,小定數據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的,但外界已經傳得風風火火。
最早是出自百曉生論壇上的供應商員工爆料貼,后來微博上也有動靜,而隨著比亞迪高管在朋友圈的短評與祝賀,“九州”熱賣似乎成了較為確鑿的消息。
“李暉,廣汽豐田的,他挺還敏銳啊。”俞興搖搖頭,“不用管他,我們自己手上的事都忙不過來呢。”
章陽煦見老板這么說,也就只留個注意力。
不過,李暉確實很敏銳。
他是廣汽豐田的副總經理,手上就負責著漢蘭達的業務。
雖然沒來參加碳硅集團的發布會,也還是對這家新車企有好奇的,尤其聽說對方有和漢蘭達進行對比,就更是有了留意。
李暉是23號抵達的申城,到這邊是為改款漢蘭達在申城車展的亮相做一些籌備工作,他在24號聽到了網絡流傳的數據,對于九州數千的訂單只是置之一笑。
新車企炒熱度的稚嫩手段罷了。
然而,事情在24日的深夜出現變化。
李暉在晚上十點多結束酒局,乘車路過浦東的世紀匯購物中心,忽然不經意的瞧見了“碳硅”的名字,勾著腦袋回頭看就覺那邊燈火通明的還有人在。
他立即讓司機從路口調頭,再次路過的確認了這家碳硅集團4S店的情況。
臨近深夜11點,怎么還會有員工和顧客在?
李暉愕然的下車,走進一瞧便被當成顧客接待,至此才真正見到“九州”的實物,摸到了車內的用料,瞧見了豐富的配置。
“先生,我們要下班了,明天或者哪天你有時間,我們可以接你試駕。”員工禮貌的詢問李暉,“您留個聯系方式,看看哪天方便呢?”
李暉只是搖頭,不發一言的離開碳硅門店。
他坐進車里再看手表,時間已經超過11點。
李暉在門店里短短的十分鐘,除了感受到最后的顧客不是托,還很輕易的發現一個共同點,出聲的員工們都有些嗓音嘶啞。
百聞不如一見,見了之后再回想網傳數據,心里便有點不寒而栗了。
六座車型,家庭用戶,豐富配置,以及免費的牌照。
李暉迭加之前知道的消息,知道碳硅集團是一家真敢于把補貼用到車身上的車企,而它不同于比亞迪強調電機在車速上的優勢,已經開始貼合用戶們更真切的需求。
他心情有些沉重,隱約出現一個判斷,漢蘭達要迎來挑戰了。
李暉回到酒店,繼續檢索碳硅集團的相關消息,發現它并沒有官宣的數據,而相關媒體也沒進行過這樣的報道。
難道網傳數據還是有水分?只是申城門店的流量很大?又或者,碳硅集團在宣傳方面的經驗不足?
李暉心里存了疑問,轉而便交代秘書在次日蹲守碳硅門店,直接用最笨的方法,一組組的數著一天的客流量。
到了25日的晚上,結束工作的李暉招來秘書。
“李總,我今天一組組的數了,差不多有將近150組客戶。”秘書蹲了一天,也驚訝于碳硅門店的超負荷工作。
李暉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心里默算這種數據,認為碳硅的數千單確實摻水了,但沒摻太多。
與直覺不同,廣汽豐田的數據里顯示,其實中高端車型的進店轉化比率反而高于經濟型車型,前者的目標客群精準,甚至可以做到3040,后者則低到1015。
越是高端的車型,競品其實就那些,而經濟型車型早就是一片競爭激烈的紅海,客戶們可以比較的車型太多。
李暉今天特意沒有喝太多的酒,這會琢磨著碳硅集團的競爭,心里便直躊躇。
申城是漢蘭達的重點城市市場。
或者說,北上廣深這類被碳硅集團重點進攻的市場也是漢蘭達的傳統地盤,往年貢獻了超過40的年度銷量。
現在冒出來一款這樣的“九州”…最重要的是,新能源能夠提供免費的牌照,這會迭加很大的優勢。
漢蘭達今年改款,年度目標是保9沖10,如果被“九州”分走蛋糕,那就真是一個大麻煩,因為,它不會僅在這一年產生競爭。
李暉頗為煩躁的在酒店里走來走去,心里滿是對公司的抱怨。
他個人其實是比較看好新能源未來的,然而,廣汽豐田是合資,所有的決策都必須通過5人董事會的全體同意,而日方偏偏堅決反對并限制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投入。
截止到目前為止,廣汽豐田只搞了一個小型車的純電項目,這次也會在申城車展亮相,但它續航僅有128公里,設計又十分平庸,幾乎必然會是一款失敗貨。
李暉對于這種決策很無奈,好在手里的業務都是很不錯的。
九州會是個威脅。
李暉左想右想,致電了公司營銷部的郭百迅,談了自己的看法。
郭百迅頗有些不以為然:“李總,你是不是太重視了?他們這些搞電車的都是這么玩,比亞迪去年也是啊,一個月好幾千單,結果一年就一萬出頭,要搞就搞純電,碳硅搞個落后的增程,更是沒前途,估計就吃兩年補貼,最后不知道怎么接盤。”
這是當前市場的普遍看法。
李暉搖頭:“碳硅的這個九州不一樣。”
“它不是增程?”郭百迅笑道,“我相信咱們這肯定能出一款賣到30萬的車,但絕對不會是碳硅這種車企。”
“反正,你給我搞份能引起輿論討論的東西,我明天正好有采訪,再找媒體談談那個增程落后的技術,談談一體化壓鑄的成本。”李暉不耐煩了,“特么的,碳硅在申城的門店一天接待的客戶都是車展展臺級別的了,你有空自己去看看,這個對漢蘭達有威脅。”
漢蘭達是選擇了一個比較差異化的競爭路線,過去是沒有太多競爭的,也同樣因為如此,上限也比較難突破。
這些年的銷量都是在八萬九萬左右。
現在,九州是一條同樣差異化的競爭路線。
以及,李暉覺得自己簡直可以給個判斷,九州就像是一款集國內供應鏈大成的產品了。
寶鋼的鋼材、華娛的抬顯、寧德的電池…還有國外T1供應商的iBooster系統…
自主品牌當然可以很好,但現在的“九州”有點太好了。
李暉已經陸續看完碳硅集團的新車發布會,贊同俞興的產業變革看法,畢竟國內政策的力度很大,但是,首當其沖就是變到自己手里的業務,這怎么受得了?
郭百迅還是覺得李總言過其實,但也答應下來,掛掉電話之后就讓手底下的兄弟臨時加班,炮制了針對碳硅車型的探討內容。
到了2月26日,接受采訪前的李暉忽然接到郭百迅的電話。
郭百迅:“九州真的不一樣…”
李暉聽著對面和昨晚明顯不一樣的聲音,說道:“所以,我們要有一些正常的市場競爭。”
郭百迅贊同了這一點,又給予及時的提醒:“碳硅的俞興是個很有性格的人。”
他認為,有性格就有把對方拖入輿論的機會。
新能源車型的市場認識薄弱,輿論可以成為一部分決定銷量的力量,不管是技術落后還是電車玩具,標簽一旦打上就沒那么容易撕掉。
李暉明白老搭檔的意思,緊接著便在采訪中炮轟了新技術的應用,提及訂單注水的亂象,奉勸新車企造車要腳踏實地。
人是在申城,采訪是放在了網絡,名又點了碳硅集團,戳的是九州得意的一體化壓鑄,就等著撕一撕了。
作為廣汽豐田的副總經理,李暉在業內是有一定地位的。
他這一波下場,雖然沒立即看到當事人的回應,但也著實迎來不少幫腔,最主要便是對訂單注水的嘲諷,同時還有對九州配置的批評。
“這說的很明白了,百曉生論壇就是俞興的,他在上面炒作訂單罷了,什么供應商的員工,都是自說自話!”
“俞興好好做他的互聯網就行了,非要來蹚汽車的渾水。”
“車上連冰箱都要搞了,想不明白,這個車真是太花里胡哨了。”
“碳硅集團有研究冰箱彩電大沙發的時間,不如研究研究怎么把車做到更好,這是我個人對俞興的規勸。”
李暉的下場帶動了一批言論,而郭百迅的動作則證明微博的商業化確實比較領先。
不過,連他也沒想到的是,竟然還有新能源項目的創始人出來批評碳硅集團。
奇點汽車的沈海寅之前和俞興在臨港午宴有公開的交鋒,這次瞧見廣汽高管的批評,也在微博上表示:“我個人是不會買增程車的,不管它的配置有多高,因為,這樣一款技術路線過度的車型,開個兩三年就落伍了,只會傷害到那些新能源產業的消費者。”
李暉瞧見沈海寅這樣的言論,暗地里倒是有些樂了,他可以負責任的說,國內基建還需要時間,未來至少五到八年都會存在一定的里程焦慮。
這一位嘛…或者證明了俞興的人緣不太行。
連續兩天的輿論上了熱搜,但碳硅集團保持沉默的度過了二月份。
3月1日,《汽車商業評論》出了一期“何以稱‘九州’”的報道。
記者邱嘉佑揮揮灑灑的匯總近幾日的輿論風向,暗戳戳的把新技術的不穩定、增程路線落伍、消費者的顧慮、廣汽豐田高管的批評、新能源項目創始人的言語等問題匯聚在一起的進行了討論。
最后,他點題感慨:“碳硅集團把首款車型命名為‘九州’,自詡為華夏新能源汽車的代表,然而,這樣一款上市數天便引來諸多爭議的車型又何以稱九州呢?”
“汽車工業尚未成功,自主品牌仍需努力。”
李暉第一時間在微信朋友圈里轉載了這篇報道。
只是,還沒過多長時間,正當他在朋友圈里回復評論的時候,忽然瞧見另外一個人用“?”轉載了一則最新的報道。
——碳硅集團發布銷量二月第四周銷量周榜,九州銷售1215輛進入前十。
“2015年2月第4周,中大型SUV銷量榜。”
“第四名,碳硅·九州,1215輛。”
第四?1215輛??!
李暉愣住了,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之前還在陰陽碳硅那幾千的訂單是注水,現在這怎么可能實際交車就有一千多輛??
然而,榜單下面的小字給出數據來源,是出自中汽數據的上險量匯總!
李暉懵了,而伴隨他的難以置信,來自碳硅集團的周榜迅速席卷了整個行業,又繼續往業外蔓延。
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不可能,碳硅集團這樣一個新車企怎么可能殺入中大型SUV的銷量前十?
從沒有自主品牌站到過這個位置,更不用說是第四了!!
伴隨著碳硅集團的首次周榜面世,俞興還是給予它儀式感,在朋友圈里轉載了《汽車商業評論》的最新報道并給出五個字。
何以稱九州?
如此稱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