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贍部洲。
灌江口處。
二郎真君神殿內。
聽聞楊戩說東華帝君造反了,要殺上天庭了。
哪吒當即就表示,想去幫幫場子,殺上天庭,砍了李靖。
想當年,哪吒出生的時候,是個大肉丸子,李靖將其視為妖孽,往肉球上一劍砍去,要殺哪吒。
后來,哪吒殺了敖丙之后,李靖知道后,恐生后患,又要殺哪吒。
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以還父母恩情。
再回來,哪吒心懷復活之念,弄了個泥塑金身,想著借助香火之力重塑肉身,重新活過來。
然而,李靖得知此事后,竟毫不留情地徹底打碎了哪吒的泥塑金身,又要殺哪吒。
有道是:“養不教,父之過。”
哪吒其實變成這種“殺童”的性格,可能和李靖的“家庭教育”其實還是有一定關系的。
這哪有父親,動不動就要殺兒子的。
這般“父慈子孝”的教育方式,又怎能培養出溫良恭儉讓的孩子呢?
此后,哪吒雖得太乙真人以蓮花重塑肉身,得以重生。
但李靖和哪吒,這父子之間恩怨已深,難以化解。
是以托塔李天王一向“托塔”在手。
雙方雖然表面上“父慈子孝”。
但一旦李靖未曾托著那塔,就恐哪吒有報仇之意,嚇個大驚失色。
此時此刻。
楊戩看著身旁滿心憤懣的哪吒,無奈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道:
“哪吒兄弟,你就收了這個心吧。”
“這天地三界,父為大,孝為大。”
“你若真殺了李靖,以子弒父,恐怕這偌大的三界,從此便再無你容身之地了。”
哪吒聞言,雙眼圓睜,滿臉的不服之色。
他梗著脖子,咬牙切齒,聲音中滿是決絕與不甘:
“我早已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他們生養之恩。”
“此后,我與他們,便再無半點瓜葛!”
“他們,又有何資格再來管我!”
楊戩長嘆一聲,再次語重心長地說道:
“二哥知道你心中的委屈,也明白你覺得自己已經和他們斷絕了關系。”
“然而,你終究是他生的,這世道,父權大于天,以子弒父,世所不容也。”
“我這也是為了你好,不愿你因一時沖動,而鑄成大錯。”
楊戩深知,即便哪吒自認為與李靖斷絕了關系,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了。
但在三界眾神的眼中,哪吒和李靖的父子之名,卻始終如影隨形,難以磨滅。
若哪吒真的弒父,殺了李靖,必將背負千古罵名,成為三界公敵。
到時候,即便哪吒就算有再大的本事,也難以在這三界之中立足了。
古代的父權便是如此,父權大于天,難以違抗。
帝王直接賜死皇子者,不計其數,可以說是帝王手段。
但皇子哪怕不遵守帝王的旨意,奪了父親的位置,便會留下千古罵名。
更別說傷害父王了,哪吒還真不能這么做。
此時此刻。
東華帝君正向三界眾神傳音,許諾道:
“任爾仙道逍遙,從此不必再受那諸多繁文縟節之束縛,無需再為那渺茫功德奔波勞碌。”
“在這仙途之上,爾等可隨心所欲,暢游天地之間,賞遍三界美景,悟盡大道玄機…”
玉帝面前的千里眼、順風耳神將,也就是高明與高覺兩兄弟,乍聞此等消息,皆是面色驟然一滯,呼吸也瞬間變得急促起來。
東華帝君這話,可真是說到他們心坎里去了!
通明殿后,祥云翻涌,仙氣氤氳卻隱隱透著一絲肅殺之氣。
玉帝端坐于寶座之上,輕輕撫摸著袖袍中暗藏的封神榜。
那封神榜似有靈性,在玉帝的輕撫下微微顫動,散發著神秘而威嚴的光芒。
“東王公…東華…”
玉帝的面色一冷,如寒霜籠罩,陰晴變幻不定。
他目光如炬,凝視著眼前戰戰兢兢、身軀微微顫抖的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將,仿佛已將他們內心的波瀾洞察得一清二楚。
玉帝緩緩起身,目光投向方丈仙山的方向,久久凝視后,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意,緩緩說道:
“東華此番布局,倒是精妙得很吶。”
說罷,玉帝的目光又落在了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將身上,似笑非笑地問道:
“你們倆,也心動了?”
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將聞言,更是嚇得魂飛魄散,仿佛聽到了世間最可怕的話語。
他們連忙拜倒在地,額頭緊緊貼著地面,聲音顫抖地說道:
“陛下,臣不敢。”
“臣等對陛下忠心耿耿,絕無二心。”
一時間。
通明殿內,寂靜無聲,落針可聞。
氣氛壓抑得令人窒息。
此時此刻,東華帝君那充滿誘惑的聲音仍在三界回蕩:
“仙道本應逍遙自在,不應受制于那封神榜之上,淪為天界的奴仆,為奴為婢,任人驅使。”
“我東華帝君若是成了天帝,當還爾等自由之身,讓爾等在這三界之中,真正成為逍遙仙神!”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人心向背,社稷傾塌。
這封神榜,又可以稱之為“奴役榜”。
往昔里,玉帝手握封神榜,號令榜上群神,掌控著三界的神仙事務。
然而,此刻的局勢卻發生了微妙而危險的變化。
但,東華帝君竟也以封神榜為棋子,巧妙地將了玉帝一軍。
玉帝心中明白,若他再以封神榜之力,強迫封神榜上的諸神前去平叛,反倒顯得他這個玉帝里外不是人了。
正所謂:“兵對兵,將對將,帝對帝。”
他一個三界之主,也不可能自己親自去打那些小雜兵,太跌份了。
玉帝略作沉吟,向身旁的張天師吩咐道:
“傳天蓬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圣保德真君、靈應佑圣真君四位真君,即刻覲見。”
通明殿內,金碧輝煌,祥云繚繞,瑞氣千條。
玉帝端坐于寶座之上,面色凝重,目光如炬,凝視著殿外。
不多時,殿外云霧翻涌,霞光繚繞,便有四位神將踏著祥云,魚貫而入,氣勢磅礴。
“天蓬,拜見陛下!”
但見那為首者,赤發如焰,俊朗非凡,金盔熠熠生輝,腮邊帶緊系,勒甲絲絳之上,蟒紋隱現,仿若真龍鱗甲。
其腰間一彎金弓,形似半月,寒光凜冽;手中上寶沁金耙,金光閃閃,威勢逼人。腰間更懸天蓬印與天蓬鐘,兩物相映生輝,更添幾分威嚴。
此神將正是那“天蓬元帥真君”,簡稱“天蓬元帥”。
三界之內,地貌紛繁復雜,故此天庭有擅長水戰的水軍,有騰云駕霧的空軍,幽冥界亦有陰森鬼兵…各路兵種,各展所長。
在水軍將領之中,天蓬元帥善水戰。
他統御天河,水戰之技,于北極四圣中獨占鰲頭,乃至整個天界,亦是屈指可數。
故此,天蓬元帥得以掌八萬天河水軍,手握天庭之護城河——“天河弱水”。
和凡間城池一樣,凌霄寶殿也有護城河,正是天河弱水。
天河弱水,鴻毛不浮,飛鳥難過,肉身難渡。
欲從外部,打進三十三天,先過天河弱水這條護城河。
即便是那齊天大圣孫悟空,戰力超群,神通廣大,卻也難以擔任“天河元帥”一職。
無他,孫悟空水戰能力一般。
戰力都是相對的,即便是孫悟空在水中,也難以與天蓬元帥相抗衡。
而,水軍元帥之長,在于水戰,若讓他去陸戰,那便非其所長了。
要知道,天庭兵部之主李靖,也不過統兵十萬天兵天將。
而斗部成立之初,斗姆元君執掌金闕,坐鎮斗府,居周天烈宿之首,也不過統率八萬四千群星惡煞。
楊戩手下不過一千二百草頭神。
而天蓬元帥便直接統率八萬水軍,是天庭掌握實打實的,手握兵權的元帥。
“天猷,恭敬拜謁陛下!”
緊隨其后,但見一尊神將身披璀璨金甲,外罩朱紅戰袍,面容冷峻如鐵,他手執鋒利戈矛,腰間懸著玄妙法印,周身紫氣氤氳,似有星斗流轉回護,氣勢磅礴。
此神將,正是那“天猷副元帥真君”,簡稱“天猷副帥”。
天猷副帥,主要輔佐北極紫微大帝,行事低調,在天界名聲不顯。
“黑煞,參見陛下!”
再往后,又一位神將踏步而出,身形魁梧如山岳,面色黝黑似鐵鑄,手持粗重鎖鏈與神秘符咒,雙目如炬,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虛妄。
周身散發著幽冥黑氣,陰森恐怖,令人望而生畏。
此神將,乃“翊圣保德真君”,世人亦稱“黑煞將軍”。
黑煞將軍,不常居于天界,而是常駐于地界。
黑煞將軍鎮守幽冥,專司斷絕鬼門、攝除五瘟之重任,統御酆都陰兵。
“真武,叩見陛下!”
最后一位神將,金甲熠熠生輝,黑袍隨風飄揚,腳踏龜蛇神獸,手持斷魔雄劍,雙目如星,背懸皂雕旗,周身環繞北斗星辰,熠熠生輝。
此乃“佑圣真君”,又名“玄武將軍”、“真武將軍”。
他們四神將,正是:“北極四圣”。
初升仙界之時,幾人修為相差不大。
但后來,佑圣真君飛升仙界后,實力突飛猛進,一日千里,后來者居上了。
再后來,佑圣真君主下界蕩魔事宜,于南贍部洲有道場武當山,多次下界蕩妖除魔,人間顯圣,香火鼎盛,更被下界之人供奉為“玄武大帝”,又名“真武大帝。”
北極四圣之中,有天蓬、天猷正副兩元帥,再配黑煞、真武兩將軍。
天庭的這套軍權體系,正是古代皇宮禁衛軍統軍的標配。
如:唐玄宗時期設左右萬騎軍、左右羽林軍為“北門四軍”,其中的大將軍由皇帝親信擔任,標配“御賜之節”與金印。
和“北門四軍”一樣,在“北極四圣”之中,天蓬元帥作為北極四圣之首,自然成為“持節者”。
西游記中,也正是玉帝賜給天蓬元帥“御節”,而不是賜給真武大帝。
其中有詩曰這件事情:
“(玉帝)敕封元帥號天蓬,欽賜‘釘耙為御節’。”
在這個階段,北極四圣在天界的職責各不相同。
天庭是水軍、空軍、幽冥界也有鬼兵…兵種都不一樣。
天蓬元帥,掌天河水軍;天猷副帥,輔佐北極紫微大帝;黑煞將軍,鎮守幽冥界;真武將軍,在下界蕩魔除妖。
若不在下界降魔之時,真武將軍便如四大天王一般,為北天門之守將,鎮守天庭北天門。
北極四圣,多為下界修仙之士,歷經千辛萬苦,終得飛升天界,被玉帝親自接見,冊封為神。
可以說,北極四圣都是玉帝的親信。
天蓬元帥是:“功圓行滿卻飛升,天仙對對來迎接…玉皇設宴會群仙,各分品級排班列。敕封元帥管天河,總督水兵稱憲節。”
而后,天蓬元帥更是直接被玉帝:“敕封元帥號天蓬,欽賜‘釘耙為御節’。”
這御節的“節”是什么?
舉個例子,比如某人功勞巨大,古代皇帝賜他“假節鉞”,此節為身份之象征,可調動軍隊,先斬后奏,權勢滔天,等同皇帝。
漢末三國,整個劉備之季漢朝廷,唯有關羽一人得此殊榮,持“假節鉞”,鎮守荊州。
就連張飛、諸葛亮、趙云…都沒有這個權力。
就是因為關羽有“假節鉞”,所以關羽在荊州調兵打曹操,可以不用稟報劉備,直接打曹操。
再舉個例子:
在唐朝,有一個官職,叫“節度使”。
節度使掌管數區域之地,在其地軍政合一,權勢滔天,可以說,相當于是唐朝的一方“諸侯王”了。
唐玄宗時期,唐朝鼎盛,版圖遼闊,足有331個州和800多個羈縻州,然節度使僅10人。
安祿山,便是自當了“節度使”之后,心生異志,起兵造反。
這節度使,為什么叫“節”度使?
就是因為,節度史有“御賜之節”。
“節”是權力的來源,也是權力的象征。
在唐制,節度使賜雙旌雙節。旌以專賞,節以專殺!
而在天庭百官之中,天蓬元帥就有玉帝親賜的“御賜之節”。
其真可謂,權勢滔天,牛逼得不行。
天河之上,天蓬元帥要是遇到什么異常情況,可以無需稟報玉帝,直接手持“御節”,調兵遣將,先斬后奏!
由此可見天蓬元帥地位之尊崇。
豬八戒曾道:
“就是你老子有虔心,請下‘九天蕩魔祖師’下界,我也‘曾與他做過相識’,他也不敢怎的我。”
這還真不算豬八戒吹牛逼,雖然他失了權勢,失了官位,佑圣真君也升職了,成了九天蕩魔祖師。
但佑圣真君畢竟還是他曾經的小弟,大家有一些情面在。
當然了,這也很正常。
回溯往昔,古往今來,在那朝堂之上為官之人,能力出眾與否,不是最重要的,你能不能打,也不是最重要的。
簡在帝心,才是最重要的。
你能不能懂帝王的心意,為帝王所用,才是最重要的。
畢竟啊,帝王金口一開,那便是決定命運的無上旨意。
任你才華橫溢、戰功赫赫,若不得帝王青睞,不得帝王信任,那也不過是鏡花水月,一場空談。
反之,即便資質平平,卻能深得帝王信任,那便猶如乘風破浪之舟,一路順風順水,平步青云亦非難事。
你再能打,玉帝不信任你,有屁用,還不是閑置在家,養馬養樹。
北極四圣之中的真武大帝則是:
“幼而勇猛,長而神靈。不慕塵世王位之尊,惟一心向道修行。歷經無數磨難,功完行滿之際,終得白日飛升之奇景。”
“玉皇敕號,真武之名。玄虛上應,龜蛇合形。劫終劫始,剪伐魔精。”
真武大帝亦是得玉帝親自面見,賜予其真武之尊號。
但是,真武大帝的待遇對比天蓬元帥,如:“天仙對對來迎接、玉皇設宴會群仙、敕封元帥號天蓬、欽賜釘耙為御節…”
就差了很多了。
當時孫悟空大鬧天宮之時,在天宮之中棒東打西敵。
封神榜上諸神,如武財神趙公明、斗姆元君金靈圣母、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聞仲…均袖手旁觀,并未出手阻攔。
關鍵時刻,便是北極四圣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靈官執殿,王靈官掣金鞭近前擋住孫悟空。
再有“佑圣真君”出手,又差將佐發文到雷府,調三十六員雷將齊來,將那大圣圍在垓心,各展神通,鏖戰正酣。
與此同時,“翊圣保德真君”則與游弈靈官奉玉帝旨意,前往西天,傳“召如來降妖”之命。
待如來佛祖降妖之后,“天蓬、天佑(猷)兩位真君”急出靈霄寶殿,攔住如來佛祖,恭請其面見玉帝,以表敬意。
可以說,在最關鍵的時刻,玉帝最信任的,便是這北極四圣了。
這北極四圣,皆是玉帝親自面試、親自招攬、親自冊封之人,可謂玉帝的心腹之臣,擎天之柱。
正所謂: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在關鍵時刻,北極四圣也是真出力,忙前忙后,不含糊。
此時此刻。
“參加陛下…”
天蓬元帥、天猷副帥、黑煞將軍、真武將軍踏入通明殿,各自向玉帝行禮,氣勢磅礴,威震四方。
玉帝目光掃過四位神將,緩緩開口:
“天蓬、天猷、翊圣、佑圣,爾等乃朕之親信。今日召爾等來,乃有要事相商。”
天蓬元帥聞聽此言,當即上前一步,率先表明心跡,拱手恭聲道:
“陛下,臣等蒙陛下厚愛,得以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今日陛下召見,定當竭盡全力,為陛下分憂!”
“無論何處,臣等自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天蓬元帥語氣堅定,擲地有聲,言語間滿是對玉帝的忠誠之意。
“嗯…”
玉帝看著天蓬元帥,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才是朕的心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