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9章你這下真是紅了

  國家研究所。

  天色已暗沉,老教授本來是要下班,隨后翻開醫學學報這期的期刊,他記了時間,忘了要下班。

  熱血沸騰了。

  “基因工程制藥,DNA重組。”

  “靠發酵將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化學工程學的基本原理有機的結合,有意思,太有意思了,小黃,你去了解一下這個漢城大學的老師。”

  “好的老師。”

  某南方藥科大學生物制藥實驗室。

  “酶制劑的來源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以微生物為主,酶的分離純化,酶和細胞的固定化。

  還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提取工藝,我們學校化學制藥那邊似乎達不到。”

  “老劉,漢城大學的藥學系已經這么先進了嗎?還有生物研究,我們不是國內首個生物制藥的專業學科嗎?

  這個陳勤之是哪個國家留學回來的?”

  “給我看看。”

  此時此刻,某個在美國的留學生。

  “酶的提取,細胞破碎,稀酸、稀堿溶液提取…,沉淀分離…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化學工藝技術。”

  看著論文,年輕男孩喃喃自語:“國內的醫藥已經發展這么快了嗎?看來,我也該帶著技術回去了。”

  醫學學報這期的全國發行達到了9萬冊,其中一半被郵寄去了國外。

  這是醫學學報從1979年創刊以后,從未有過的銷售,甚至近乎超越了近幾年的總銷量。

  醫學學報的那篇論文火了,陳勤之也火了。

  編輯部那邊的電話接不完,醫學科學院和協和醫院也是接不完的電話,看不完的信件。

  都是沖著陳勤之這篇論文來的。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說他瞎胡扯,說化學制藥和中藥才是未來大趨勢的聲音也很不少。

  漢城大學。

  周昌平的辦公室,還有梅盛林的辦公室,兩人的電話也被打爆了。

  都是來跟他們確認,陳勤之是不是漢城大學的,問漢城大學是不是準備申請獨立的生物制藥系?

  1990年,漢城大學還沒有獨立的生物制藥系,全國內有獨立學科的大學也只有一兩個,其他都是籠統的和中藥、化學制藥并在一起為藥學系。

  “老周,陳勤之是你們學校的老師吧,年輕人很有想法,很有創新。”

  “王部長您說的是,確實是個很有想法的年輕人。”

  “他這篇論文很不錯,你們學校有人才,你得好好利用起來,得好好發展。”

  “一定,我們一定會的。”

  打電話過來的是衛生部的一把手,他是醫藥出生,看到陳勤之這篇論文,就覺得我國醫藥會有大搞頭,大進步。

  所以,電話馬上打過來了。

  接完衛生部的電話,周昌平的臉火辣辣。

  自己還想壓著陳勤之這篇論不讓發,結果這篇論文反響這么大。

  這讓他的臉往哪擱?

  比起陳勤之給學校帶來的榮譽,周昌平更后悔自己當時沒有把他壓下去,讓自己打了臉。

  “老周,你們學校這次可要被表大彰了,你得請吃飯。”

  “盛林,那個提出生物制藥會成為大趨勢的陳勤之是你們學校的嗎?這年輕人很有想法嘛。”

  “老周,你們學校那個陳勤之很不錯嘛,你把他借給我們學校用一下。”

  與此同時,Nature Medicine雜志在最新的一期期刊居然破天荒的公開向中國學者邀稿,歡迎與中國學者一起對自然和科學進行探索研究。

  Nature期刊首版于1869年,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志之一,涉及各科學領域。

  在這之前,國內只有一位科學家成功在Nature發過期刊。

  那是19世紀末,中國現代科學教育的開創者,徐壽。

  徐壽老先生出生于1818年,江蘇無錫北鄉人,他涉獵的科技范圍極廣,音樂、幾何、重學(力學)、礦產、汽機、醫學、光學、電學無一不是他喜歡的。

  曾與華蘅芳等合制中國第一艘汽船,還參與翻譯了大量西方科學著作,系統介紹了西方近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并首創取西文第一音節造新漢字以命名化學元素。

  自徐壽老先生1878年之后,一直到1990年,再也未曾有科學家成功在Nature發表過論文。

  并且有專業人員在Cell發表了篇生物制藥和化學制藥的區別,似乎是在對陳勤之論文做出回應。

  這在以前也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那篇論文給大家科普了,生物制藥通常是使用再生源作為原料,這一點使得生物制藥在資源可持續性方面有更明顯的優勢,從反應條件和產物選擇性,生物制藥產物選擇性更高,有助于減少副產物的生產,提高產品的純度和質量。

  同時也表達了,生物制藥更加環保,能夠減少化學污染。

  從而在研發周期比化學制要短,研發成本低,藥品高全性更高,適應癥更廣泛等等。

  他們主要是討論的生物制藥和化學制藥,沒有妄論中藥。

  陳勤之的那篇論文,主要是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活性提取進行了工藝論述、藥理反應,以及生物制藥的科普和認可。

  “小陳,你這下真是紅了,這電話都打爆了,我接都接不過來。你說你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你還是悶頭干大事的啊。”

  陳勤之回到辦公室,姜玉娥又說他紅了,而且辦公室里已經有幾麻袋的信件。

  有很多同行想約他見面,想和他進行學術交流。

  她當這么多年的老師,搞這么多年的學術,就沒見過這樣的陣勢。

  陳勤之一笑:“姜老師,你又和我開玩笑了。”

  “開玩笑?你這論文都火到國外去了,這是開玩笑?”

  “小陳,你說這研究條件這么有限,你怎么想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你這腦子里面裝的都是什么?怎么就跟我們不一樣?”

  姜玉娥滔滔不絕的夸著陳勤之,她后悔啊。

  腸子都悔青了。

  早知道陳勤之的研究是對的,他說的生物制藥也還蠻有搞頭,他當時要把論文屬她名字的時候,她就應該答應的。

  這樣一來,她去申請副高,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后續再沾一點他的光,說不定在退休之前都能正高呢!

  錯過,錯過了啊!

  姜玉娥痛心疾首。

  自己咋就沒有相信他呢?

  姜玉娥話里話外的悔意,陳勤之聽樂了:“我就是閑著沒事瞎琢磨。對了姜老師,我現在整理一些以前的論文報告,想出一本書。”

  “姜老師你如果有時間的話,要不也參與一下?”

  姜玉娥一下站直了腰身,看著陳勤之問:“小陳,你看我這水平行嗎?”

  “沒問題的,你就你的專業知識寫,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那行,那我也參與一部分。”

  這次論文之前,陳勤之還沒有那么大的把握自己這書能找中國科技出版社,或者人民衛生出版社。

  這次的論文之后,陳勤之覺得人民衛生出版社肯定會歡迎他的。

  中國科技出版社,那也不難。

  兩人剛說完書的事情,旁邊的電話又響了,姜玉娥說:“肯定又是找你的,我先接電話。”

  “周校長啊,小陳啊,小陳他剛剛回辦公室。”

  “行,我跟小陳說一聲。”

  掛斷電話,姜玉娥看向了陳勤之:“小陳,周昌平讓你去他的辦公室一趟。”

大熊貓文學    1990:我在大學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