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趙福生的目光落到這張家人的身上。
她對于張老頭兒的印象不佳。
這老頭兒精明吝嗇,又有些刻薄,行事還渾不講理,但就是這樣,他家的日子也不好過。
此時已經到了十月中旬,天色轉涼,張家女人們穿得都很單薄,衣裳上打滿了補丁。
三個女人都抱著孩子,旁邊還有幾個小孩緊摟著女人們細如麻桿似的腿,從空蕩蕩的爛衣裳后探出半個腦袋。
那些小孩臉瘦得變了形,顯得眼睛格外的大,卻又沒什么光彩,天真之中夾雜著一種不屬于孩童的世故與無法完全隱藏的敵意。
他們全都赤著腳,腳趾踩滿了泥。
趙福生轉頭看了赤腳的蒯滿周一眼,無聲的嘆了口氣。
“那一壇粟、粟米?”
老婆子有些不情愿,哭喪著臉:
“那可是全家最后的口糧。”
“叫你去就去!不要多啰嗦——”
張老頭兒此時又怕又心疼,大聲的喝斥了妻子一句,老婆子低頭抹淚進了房去。
他喝止了老婆子后,又想到痛失的一壇粟米,心疼得無以復加,索性眼不見心不煩:
“大人,我要去換條褲子——”
“去吧。”
趙福生擺了擺手。
她見到張家的景況后,對張老頭兒說話時語氣溫和了些:
“收拾完后再出來,我有話問你。”
“還有話問?!”
張老頭兒有些不情愿,曹大宗瞪了他一眼:
“你這是什么態度,大人有話問你是你的榮幸。”
“什么榮幸——我看是倒霉,回頭山大王們知道了,可沒我好果子吃。”
張老頭兒這會兒又煩又悔恨,說完又怕趙福生不快,又恨自己沒忍住氣,正要陪著笑臉,卻見趙福生笑意吟吟看著他:
“山大王們?稍后你跟我說說,有哪些山大王們。”
“…”張老頭兒雙手作揖,哪里還敢多說,迅速溜回房內。
等他一走后,張家人也去張羅著燒水煮吃食,大廳中趙福生、曹大宗及林老八等村民留了下來。
灶鬼已經被馭使,郭威丟失的記憶已經復蘇,他此時痛不欲生,又夾雜著大仇得報的慶幸。
待看到武少春手里提著的那幾塊已經分不清面目的‘臘肉’時,他想到妻兒俱在其中,又啼哭不止。
林老八看到‘臘肉’,面現畏懼,忐忑問起趙福生這些‘臘肉’如何處理。
“厲鬼的源頭已經解決,這些是死于鬼禍的人,已經無法分清,稍后由鎮府衙門的人挖坑將其掩埋。”
趙福生話音一落,村民們有些害怕,臉上露出不太情愿的神情:
“大人,我們擔憂這些人被鬼害死后,到時出現變異——”
“你們放心就是。”
趙福生耐著性子安撫了一聲:
“有鬼沒鬼,我們一眼就能認出來,這些尸體不會生事。”
她深知普通百姓迷信權威勢力,尤其是在蒯滿周、武少春先后展現出非凡力量的情況下,這些村民將他們敬若天神。
此時她語氣越篤定,百姓就越信任。
這話一說完,林老八等人果然露出放心的神情。
眾人說了會兒話,張老頭兒仍未現身,趙福生不耐煩,催促人去打發他出來。
“大人是想找張老頭兒問話?”
曹大宗年老成精,看出了趙福生心思。
他想起在來封門村的路上,趙福生提到過了四十三年前的紅鞋鬼案,當時也詢問過他,但他并不清楚此事,這會兒趙福生特意要留張老頭兒,估計是看張老頭兒年紀大了,想向他打聽此事。
“對。”
趙福生點了下頭,看向林老八:
“這張老三幾歲了?他是不是封門村本地人?”
“張老頭兒這人壽命長,已經六十幾了,祖上都住封門村,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林老八說道。
正在這時,躲在屋里的老頭兒被兩個村民架了出來,一路罵罵咧咧:
“老子自己會走,一輩子兩人抬的大轎沒坐過,這會兒倒享了次福。”
他一臉晦氣,枯瘦的上身被抬起,兩條細麻桿似的腿蜷縮著,腳尖絞纏,一晃一蕩的,像是個大馬猴,十分滑稽。
‘噗嗤。’
趙福生忍不住笑。
本來還罵個不停的張老頭兒怏怏住嘴。
兩個村民被他罵了半天,早煩他了,將他扔落在地,他雙手作揖,哭喪著臉拱手:
“見過大人。”
“張老三,聽說你今年六十幾了?”趙福生笑瞇瞇的問。
張老頭兒本能警惕。
不知為什么,這位大人年紀不大,說話也溫聲細語,并沒有兇神惡煞的喝令,也沒有令人鞭斥他,可他對趙福生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畏懼。
仿佛她笑著笑著就能吃人。
他想到了郭家之中,被趙福生送去喂鬼的李大齙子,心中一慌,老老實實的跪著道:
“大人,已經六十有七了,老嘍,活不了幾年了。”
“你這個歲數可是少見的高壽啊——”
趙福生嘆了口氣,接著語調一轉:
“43年前,你才二十四吧,正當壯年呢。”
“43年前?”
張老頭兒一聽這話,頓時后背發麻,臉頰松垮的肉都抖了幾下,嘴唇子顫個不停。
人的下意識反應不能騙人。
更何況張老頭兒只是個普通人,他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反應,他這會兒眼神亂瞟,身體又開始抖,險些陷入了某種恐怖的回憶里。
林老八等人不明就里,面面相覷。
對于這個時代的普通人來說,意外與疾病環伺在側,早死是常態,四十三年的時光足以使一個村莊換了好幾代人。
早年經歷過鬼案的人對于曾經的恐怖記憶諱莫如深,恨不能將其從腦海里挖出去,不再想起。
幾十年后,年輕的一輩對于曾經的往事半點兒都不知道——就是聽說了一些端倪,也變成一種真假難辯的傳說而已。
“我、我,大人,饒命啊。”
張老頭兒拼命的叩頭,又開始求饒。
“看來你想起來了一些事。”趙福生話音剛落,張老頭兒就搖頭:
“想不起來,想不起來。”
“真想不起來了?”趙福生收了笑意,再問了一聲。
她這反常的語氣令得張老頭兒有些警覺。
他本來想要搖頭,但又隱隱覺得不對勁兒。
這位大人的脾氣性情他覺得不像是這么好說話的人,張老頭兒自己不是什么好人,也時常以陰暗的心理去猜想別人:
“如果我想不起來,大人——”
“是這樣的,我本來有一樁案子想要問你。我這個人恩怨分明,有功就賞,有過就罰,你如果回答得好,提供了我線索,我原本是想減免你家一定稅賦——”
趙福生說到這里,先前還要死不活的張老頭兒倏地跪直起身,那雙渾黃的眼睛瞬間瞪得極大,將眼角的褶子都撐平了:
“大人此話當真?”
“當然真的,但你既然年老昏庸,想不起來了,我問問村里其他人。”
趙福生故意轉頭看向林老八等。
林老八等人先前聽到趙福生提起‘減免稅賦’幾個字,早就心急如焚,此時一見她轉頭,許多人都道:
“大人,大人想知道什么,我娘也五十一了——”
武少春愣了愣,接著想起趙福生進狗頭村辦案時的情景。
那時他與狗頭村的村民們也因為減免稅賦而歡喜慶幸,他剛想笑,隨即想起死去的母親,那揚起的嘴角又垂了下去,眼眶有些濕潤。
“不不不,我都知道,狗東西,小兔崽子,這封門村有幾個比我年長的,大人要問什么你們知道嗎?”
張老頭兒一見眾人和自己爭執,頓時又慌又急,十分不講武德的對著幾個村民吐口水:
“滾滾滾!你娘才五十一,四十三年前她自己都是個黃毛丫頭,還不知道在哪個旮旯角里背背簍呢。”
其他人見他惡心,都露出反感的神情,張老頭兒卻不管這些人,深怕錯失減免稅收的良機:
“大人,你是不是想問四十三年前的封門村鬼案?”
“是。”趙福生見他終于識趣,也就不再拐彎抹腳,而是點頭應了一聲。
減免稅賦這一招對于窮苦的村民來說百試百靈。
但趙福生的心情并沒有因此而舒暢,她此時沒有心思去細想背后的根源問題,而是定了定神,看向張老頭兒:
“四十三年前,封門村也發生過鬼案,我看過鎮魔司的卷宗記錄,當時封門村的村民喬大牛一家俱因厲鬼而死。”
“什么?我們村以前也鬧過鬼?”
“誰是喬大牛?”
村民們一聽鬼案,都頭皮發麻,相互交頭接耳,細聲討論。
張老頭兒眼中露出恐懼之色,他吞了口唾沫,點了點頭:
“是有這么回事。”
事實上趙福生在郭家的時候除了觀察郭威以及尋找厲鬼蹤跡,也在觀察這老頭兒。
在得知郭家有鬼后,其他人先是半信半疑,就他表現最為害怕。
事后厲鬼真的出現殺人,眾人雖說恐懼,但人多壯膽,村民表現還算鎮定,唯有這張老頭兒被嚇破了膽子,屎尿淌了一地。
這種情況有兩個可能:
一是他膽小如鼠;還有一種情況則是他曾見過厲鬼,所以對鬼格外畏懼,見到郭家有鬼后,才會大小便失禁。
結合他的年紀,趙福生猜測是后者,所以才將他留下問話。
不知為什么,她總覺得能從這喜歡偷窺、監視別人生活的老頭兒口中得知一些鎮魔司卷宗上沒有的線索。
張老頭兒此時又怕又興奮。
怕是在于這事關鬼案,厲鬼的可怕之處他是親眼目睹的,哪怕事隔了四十多年,當初厲鬼給他帶來的恐懼至今仍沒抹去。
而興奮則又在于趙福生做出的減免稅賦的承諾。
張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雖說不像郭家一樣有了上頓沒下頓,但張老頭兒年輕時差點兒被餓死,對糧食很是看重,如果每年張家要交的稅賦能少一半,對他而言無異于天上掉餡餅。
相比起來,鬼又算什么?
“鎮魔司的卷宗上記錄,43年前,封門村喬大牛一家六口俱被厲鬼所害,鬼物從始至終沒有現形,喬家所有人臨死前都有一個癥狀,一只腳上穿了只紅色的鞋子。”
“左腳。”
張老頭兒憶起過往,嚇得癱軟在地。
趙福生聽到這話,不由怪異的看了他一眼:
“你親眼目睹了。”
她是肯定句,而非疑問。
“是,我親眼目睹的。”張老頭兒用力的點頭,說完又腆著臉道:
“大人,我親眼看到了喬家人死前的樣子,對大人總有幫助,這個稅收能不能多免一些?”
武少春一聽這話,皺眉斥道:
“大人是為了你們村在辦鬼案,你這老頭兒不識好歹,還敢討價還價,真是沒見識。”
張老頭兒被這一斥,表情訕訕:
“村里這么多人,辦不辦鬼案的,跟我有什么關系——”
趙福生搖了搖頭,示意武少春稍安勿躁:
“你放心,只要你說的話對我有幫助,我自然會酌情考慮減稅之事。”
“多謝大人!”張老頭兒一聽這話,頓時大喜。
他此時興奮大過于恐懼,想了想:
“其實喬家在鬧鬼之前,村里當時已經死了好些戶人,死前都沒癥狀呢,突然一家人說消失就消失了——”
最初發現不對勁兒,是村長的堂親。
他家里五代同堂,一共十七八口人,前一天還齊齊整整的,到了第二天,他家的田坎夜里被人糊了泥,將水蓄積在田中,下游的田地水被堵住。
“被堵的高老七要去尋他說理,把門拍破了也沒見人來開門。鬧到村長家,村長讓人破了門進去看,門當時還從內上了拴,屋里卻一個人都沒有,怪得很。”
張老頭兒說到過往,打了個寒顫。
“屋里當時有股味兒,好像殺豬后,有股腥氣,但又不見血,之后村長組織人手找了許久,也沒找到端倪。”
他搖了搖頭:
“然后就有人發現近來總有一些人家陸陸續續失蹤。”
其實此時人拖家帶口失蹤是常態。
大漢朝苛捐雜稅太多,除了稅賦之外,還有大量徭役,按規定每家每戶的十三歲男丁都要服此役,不服的人得要交納大量的‘買身錢’。
此時服役可非同一般,死在服役路的人多得是,這‘買身錢’相當于是買命的。
可惜數量太高,不少人家交不起,又怕家里男丁死亡,到了交稅時節,許多人便恐懼之下逃入山中,或是改頭換面,奔往其他縣區。
“不過其他人能跑,村長家的親戚肯定是不會跑的,這會兒一家十幾口神秘失蹤,便有人說鬧了鬼,大家思索了半個月,才決定報官的。”
“真有你的!”
一名年輕差役不屑的道:
“村子都鬧鬼了,還敢商議半個月才去報官,真怕死的人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