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對與錯

  看著眼前厚厚的奏書,李皇帝猶豫了一下,才伸手接了過來,他瞥了一眼四個人,問道:“你們都看過了?”

  四個人都低頭,應了聲是。

  李皇帝這才明白過來,他自嘲一笑:“原來方才,不是在試探我的態度,是為了與這份文書…”

  “撇清關系。”

  他看了看手里的這份文書,瞇了瞇眼睛:“那這里頭寫的,想必不是什么好話了?”

  杜相公猶豫了一下,開口道:“確有一些大逆不道之言,但也有說陛下好的好話。”

  李皇帝想了想,把這份陶文淵的遺言,放在了自己的桌案上,然后看了看四個宰相,開口道:“這事跟你們沒有關系,你們各回各處罷。”

  四個人低頭,都是長出了一口氣,這才小心翼翼的離開了甘露殿。

  等他們離開之后,李云才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看著桌子上的文書,悶哼道:“我倒要看看,有什么話是你死了之后才敢說的。”

  “有什么話,是你家后人拼死也要送到中書,中書四個宰相,要一起送到我這里來的。”

  他翻開這份文書,才發現非是奏折模樣,而是一張張紙,被線裝在了一起,如同一本小書一般。

  掃了一眼厚度,差不多有萬字左右。

  翻開第一頁,只見上面寫著幾個字。

  “臣陶文淵,冒死言章武朝十事。”

  “第一事。”

  “陛下出身草莽,一意求功,一意求快。”

  “長此以往,便國朝興旺,然道德不修,必然人心敗壞,自上而下,莫不如此。”

  “長此以往,天下必重功利而輕忠義,寡廉恥而多惡俗。”

  “不重道德,朝廷勢大,尚可維持,一日朝廷勢弱,則二日國家破亡。”

  陶相公洋洋灑灑千余字。

  “第二事,陛下分權不慎。”

  “大將領軍在外,朝廷一概不問,全然不管,今國朝初年,陛下天威震懾,可以統攝軍隊,傳之后世,則必然深種禍根。”

  “第三事。”

  “自古朝廷之權,難以涉縣,各縣縣官,只能與地方鄉紳共治,以求太平。”

  “因此,才有嚴限戶籍之法。”

  “今陛下武德昌盛,朝廷軍威雄厚,地方民眾流動,尚可以維持,異日朝廷一旦衰弱,或有天災,但凡有歹人異心,哪怕一縣之地,也可以憑空生出十數萬叛軍…”

  “第四事…陛下常有婦人之仁。”

  “事涉大統,當殺則除惡務盡,陛下對官員百姓,多有優柔。”

  “朝廷寬人,然人未必知恩。”

  “不除盡,則禍根深種。”

  “第五事…”

  “第六事…”

  “第十事。”

  一萬個字,李云看了大半個時辰,才看到末尾,看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李皇帝合上文書,目光已經開始起伏不定。

  他的確動了怒火。

  陶文淵在中書多年,天下各府道州縣的文書,他都可以看,這么多年,也不知道看了多少。

  因此,他說的每一件事,都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有時候,還能列出不少事例佐證,看起來完全沒有問題。

  十件事情里,他的確有夸獎李云的話語,但是更多是在說,李云的一些政策,太過想當然。

  一些政策,現如今能夠維系,是因為他李云可以維系,他的章武朝可以維系,后世之君一旦稍弱,國家立刻就會風雨飄搖。

  一些國政,是李云“婦人之仁”。

  因為想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從而壞了朝廷統治的根基,壞了朝廷存在的穩定基石。

  最典型的就是民眾流動。

  這個時代,朝廷官府最怕的就是人員流動。

  從前的路引制度,一個縣能夠流動,或者說能夠活動的人口,可能就是一百個,兩百個,甚至更少。

  而現在,可能是十萬人級別的人口活動!

  人一旦動起來,就意味著巨大的危險,畢竟這個時候的地方衙門是小政府,根本抵御不了這些波動。

  而這個時代,人數多就是可以為所欲為。

  李皇帝看了這些內容之后,內心第一時間是憤怒。

  他覺得陶文淵在胡說八道,詆毀自己花費心血設計出來的新政。

  有一瞬間,他甚至想,立刻派人把陶家后人,統統緝拿下獄審問!

  他差一點,就要叫人了。

  不過,到最后,李皇帝還是冷靜了下來,他深呼吸了一口氣,又看了第二遍。

  第三遍。

  看到第四遍的時候,外面的天色已經全黑了,李皇帝把這份文書,放在一邊,沉默了許久之后,才開口說道:“去請杜相公過來。”

  外面的宮人立刻低頭應了聲是,沒過多久,宰相杜謙,就小心翼翼的進了甘露殿,對著李云作揖行禮。

  “臣杜謙,拜見陛下。”

  李皇帝看了他一眼,默默說道:“受益兄來的好快。”

  杜謙低頭道:“臣今夜在中書值班,因此來的快。”

  李皇帝指了指椅子,示意他坐下,然后開口說道:“是在中書等著我召你過來說話罷?”

  杜相公低著頭,沒有反駁。

  李皇帝指了指桌子上的文書,低頭喝茶,然后緩緩說道:“陶文淵的意思,是不是我李唐,要二世而亡?”

  常人聽了這話,估計要嚇個半死,但是杜相公卻十分平靜,他想了想,開口說道:“陛下,臣仔細看過這份文書,陶先生的意思是,陛下的一些政策,隱患重重。”

  “等到朝廷衰弱的時候,便會爆發出來。”

  “古往今來,王朝興盛約莫百年,陶先生的意思可能是,百年之后,天下可能會生變…”

  說到這里,杜謙又說道:“不過,陛下的政策如果一直持續下去,大唐朝廷說不定會永遠強盛下去,真要能如此,陶先生就是杞人憂天了。”

  李云冷笑了一聲:“永遠強盛?”

  “可能嗎?”

  杜謙老老實實的低頭道:“不太可能,所以古往今來,朝廷設立規矩,設立政策,都不是為強盛時期的朝廷量身定制,而是…”

  “而是為了孱弱的朝廷量身定制。”

  杜相公不疾不徐的說道:“編戶齊民就是如此,編戶齊民,百姓們沒有辦法隨意活動,沒有辦法更易行業。”

  “就沒有辦法生出大的動亂,哪怕朝廷虛弱,也可以很快平定。”

  李皇帝瞇了瞇眼睛:“要是好用,先朝代為什么會覆亡?”

  “覆滅國家的,少有平民百姓。”

  杜相公繼續說道:“更多的是軍閥爭斗,是內臣傾覆。”

  皇帝沉默了片刻,才意味不明的“嗬”了一聲:“還是你們這些讀書人,懂得如何做皇帝。”

  他看了看杜謙,緩緩說道:“陶文淵的奏書,我翻來覆去的看了四遍,其中有一些,還是有道理的。”

  “我心中預想的政策。”

  李皇帝沉默了片刻,才繼續說道:“也許并不一定完全適合眼下,也許應該結合實踐,重新做出相應的修正。”

  他看著杜謙,聲音堅定:“但是我不認為,陶文淵的想法是對的。”

  杜相公深深低頭:“臣明白陛下,陛下愛民…”

  “勝過朝廷。”

  李皇帝擺手道:“我不如是看,在我看來,只要朝廷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吃飽飯,百姓沒有道理非要與朝廷作對。”

  杜謙想了想,回答道:“很多讀書人覺得,百姓愚陋,甚至刁惡,不會知恩,更不會圖報。”

  李皇帝拍了拍桌子,怒聲道:“那就教一教他們,開啟民智!”

  杜謙低著頭,不說話了。

  李云深呼吸了幾口氣,心里也生出一股無奈。

  這太難了,他有生之年,很難辦得到。

  或者說,需要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幫他才行,他自己…是絕難辦到的。

  杜相公見李云冷靜下來了,才開口說道:“陶先生更相信制度規矩,他覺得,給百姓套上枷鎖,天下才會安定。”

  “而陛下…則是想讓天下黎庶都過上好日子。”

  說到這里,杜謙的語氣有些迷茫:“此是術治與道治之別,臣也不知道誰對誰錯,或者說…”

  他看著李云,開口說道:“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一位天子,像陛下這樣,因此非得等到將來,陛下的國政推行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于五十年后。”

  “才能分得清對錯。”

  杜相公喃喃道:“陛下與章武一朝,都太過強大了。”

  “強大到,即便可能有一些錯處,這些錯處…”

  “這些錯處,也不會在章武一朝爆發。”

  李皇帝閉上眼睛。

  “陶文淵的奏書,誰也不許宣揚出去,包括陶家人,只當是沒有這份文書。”

  “至于對錯,我覺得我未必錯了,而且,對與錯…”

  皇帝睜開眼睛,聲音平靜了下來。

  “也許并不一定在于朝廷是否長久。”

大熊貓文學    賊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