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嚴河給顏良準備的電影劇本,已經寫好的,放在電腦里的,就不下五個。
那都是他和李治百都演不了的。
當然,并不是說這些就不能給別人演,但肯定是優先給顏良。
除了顏良,還有誰會因為陸嚴河一句“你以后可以試試動作片”,就開始學習武術。
當時為了積攢動作片的拍攝經驗,《龍門客棧》的男配角他也愿意演。
陸嚴河的這些劇本,肯定都是優先給他留著的。
當然,李治百這邊,陸嚴河也幫他準備了劇本。
獨木不成林。
好萊塢這邊,陸嚴河現在算是已經站穩腳跟,一只腳踏進了好萊塢的核心圈。
顏良靠著《捕蠅紙》幾部戲小有名氣,等著《生死時速》上映、蓄勢待發。
而李治百一部《活埋》有了姓名,后面幾部戲,有關注,卻沒有成為氣候,要真的成氣候,還需要一兩部全球票房大爆的作品。
說實在的,陸嚴河從來沒有想過要幫溫生明、江軍、陳碧舸他們去“規劃”所謂的演藝事業。
他們雖然也是特別熟的朋友,到底不一樣。
陸嚴河也不覺得自己有資格幫他們“規劃”事業。他們都是已經在這個行業打拼了很多年、非常成熟的演員。
哪怕江軍在《魷魚游戲》之前并不出名,可在業內也是有著“無冕之王”稱號的。
在陸嚴河這里,從來是在一個項目出來后,把適合他們的角色留給他們。
即使沒有陸嚴河,他們也早已在這個行業取得自己的成績、榮譽。
不是說李治百和顏良就依賴陸嚴河。
不是這個意思。
但是,李治百和顏良是不一樣的。
在陸嚴河的心中,陸嚴河是把他們兩個人的事業發展背在自己身上的。
他對他們——是無條件地希望他們更好,這種友情,真的也只有他們兩個人。相識于微時的人,總是不一樣,人生的出場順序,太重要。
在《黑衣人》這個系列之后,陸嚴河在好萊塢的第二個大制作系列,就是《黑客帝國》。
這個電影系列,陸嚴河是留給顏良的。
這件事,他還沒有跟任何人說,包括顏良本人。
因為在《黑衣人》取得成功之后,再啟動這個系列,才能夠為他、為顏良都爭取到更好的條件。
陸嚴河篤定地相信,《黑衣人》一定會成,一定會取得跟平行時空一樣的成功。
顏良殺青離開劇組,陸嚴河也請假,跟顏良一起回國了。
這個假期是早就請好了。
《舟》在國內清明節檔期上映,陸嚴河要趕回去,參加幾個宣傳行程。
這是他作為主演的責任。
這部電影并沒有采取大片的宣傳方式,而是走的“文藝片”路線。
電影在三月底就已經開啟了小規模點映的模式——
包括校園行。
這一次不是陸嚴河建議的,而是于孟令提出來的。作為這個電影項目的發起人,于孟令對這部電影儼然有著清晰的判斷。
雖然電影也可以用這樣的演員陣容,去做大片式的宣傳,打出一個頂級演員陣容,靠著前面一兩天,收割預售票房,那絕對可以在預售和首映幾天的期間就賣出好幾個億的票房——
然而,這樣做絕對會毀掉電影的觀眾口碑。
因為藝術電影必須面臨一個現實情況,它的觀影門坎是高的,對大部分走近電影院就圖一個“感官刺激”的觀眾來說,它是達不到他們的閾值的。
于孟令在宣傳階段毫不避諱電影主題本身的晦澀、節奏的平緩,包括整體風格的藝術性,這樣做,無疑會讓很多觀眾望而卻步,選擇不去觀看這部演員陣容“非常頂級”的電影,但也會因此篩選掉很多的“非目標觀眾”,從而在輿論場上保住電影本身的口碑。
很多電影,其實成色還不錯,上映階段卻崩得一塌糊涂,很多時候就是宣傳階段出了大問題。
目前國內電影,大部分都有這樣的問題。
不是沒有意識到,而是不敢放棄“虛假宣傳”或者“不對位宣傳”帶來的“即時票房”。
雖然它會崩盤,但是不這樣做的話,說不定“即時票房”都沒有呢。
陸嚴河回國,主要是四個行程。
第一個行程是八家媒體的訪談——
這個行程分散在國內兩天各個工作之間。
像陸嚴河這種級別的頂級藝人,一般來說,給媒體預留的采訪時間是十五到三十分鐘。
但陸嚴河給每家媒體都留了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在陸嚴河心中,時間不夠,采訪出來的東西就是“面上”的。
“面上”的東西,只能獲得曝光度,卻無法把曝光度轉化為大家對觀看這部電影的驅動力。
事實上,為什么陸嚴河的公眾形象這么好?
就因為他本人很好嗎?明星藝人也不都是洪水猛獸,很多人到老年或者去世了,才被人深度報道他/她的一生,公眾才發現,噢,原來他/她是這么好的一個人。
為什么之前沒有人知道?是因為他們本身不夠有名嗎?或許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絕對繞不開媒體這個環節。媒體很少有機會采訪,或者是很少有機會去了解這樣的事情,又或者是沒有資源去將這些故事講到“人盡皆知”的地步。
陸嚴河的團隊跟媒體之間的關系,在國內娛樂圈,是絕對屬于首屈一指的關系。
像陸嚴河這樣始終接受要是采訪時間不夠、無法完成一篇稿子寫作的情況下、可以繼續約時間電話補采或者當面補采的藝人,屈指可數。
連李治百和顏良都幾乎做不到。這不是他們的問題,是各方面綜合在一起的原因。本身藝人的行程都很忙碌,沒有這樣的時間,加上有的時候,人善被人欺,媒體也不都是好的——有的媒體也會因為藝人配合好說話,蹬鼻子上臉。陸嚴河能百分之百地釋放善意,是因為他即使釋放善意,也沒有人敢蹬鼻子上臉,他早早就進入了資本和制作方的行列,而李治百和顏良不行。
自己“難搞”一點,別人才“不敢搞”一點。
但最后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國內媒體對陸嚴河的評價,絕對是平均值最高的。
基本上,媒體層面是不會出現對陸嚴河的大規模負面攻擊的——
除非是買黑稿了。
但是,另一方面,其實現在媒體要拿到陸嚴河的專訪機會也不容易。
八家媒體。
看上去,一口氣有八家。
實際上,其中三家是傳統紙媒,一家是主持人開的播客節目,兩家是很火的自媒體賬號,還有兩家,一個是自家的《跳起來》,另一個則是葉脈網。
都是不同的類型。
他們要拿到專訪機會,是要提前“競稿”的。
陸嚴河的團隊會給想要專訪的媒體發一個調查問卷,包括“這一次你最想了解陸嚴河什么方面的問題”“如果關于《舟》這部電影,你們只有三次提問的機會,你們會問陸嚴河什么?”等等。
團隊和陸嚴河本人再根據這些信息,選出八家媒體。
這樣做,就可以在集中訪談期間,盡可能避免回答重復的問題,確保訪談內容的獨特性和可讀性。
除了媒體采訪,陸嚴河要跟《舟》劇組回振華大學做一次青年論壇——
陸嚴河已經很久沒有回去過了。
他的母校。
他們將跟文學院的老師對談。
另外,就是電影頻道的專訪節目。
最后,就是一場電影的放映禮。
所有人盛裝出席。
圈內好友、媒體等等…
陸嚴河只有兩天時間,要做這么多事。
但為了給《舟》的上映造勢,這是必須要做的。
《舟》的票房預售到目前為止,一直都不如另一部懸疑犯罪類型的電影。
后者由劉澤凡主演,還有其他一些電影明星。
如今劉澤凡的人氣很高,粉絲很多,但這并不是這部電影預售高的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預告片出來以后,電影的“反殺”主題,引起了很多這個類型的觀眾的關注,非常期待這部電影。
陸嚴河也在一家自媒體的訪談中被問及了這個問題。
陸嚴河說:“我們必須要接受一件事,大部分觀眾走進電影院不是去看某一個演員的,我們演員要接受,大家也要接受。大家不要一邊貪戀著對電影故事的需求,一邊把電影觀眾的多少寄托在演員是誰上。”
“劉澤凡這幾年跟你合作很多,這件事會影響你們之間的關系嗎?”
陸嚴河大笑不已。
“你們覺得呢?”
陸嚴河最后很認真地說:“我由衷地希望,每個人認真做的事情,都能得到好的結果,未來有一天,如果劉澤凡演一部藝術電影,他能得到評論屆的認可,如果我演了一部商業電影,我也能得到票房上的反饋。我們都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從業者不是只有競爭一種關系,合作也是一種關系。甚至,競爭也好,合作也好,都不影響優秀的創作者之間惺惺相惜、默默支持。”
專訪稿出來,劉澤凡轉發了這篇稿子,沒有說一個字。
要說的,都在陸嚴河這篇稿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