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常浩南和蘭新志二人在對話時習慣性壓低了聲音,但卻并沒有躲著會議室里的其他人。
一方面,能參加今天這場會議的本身就是涉密等級頗高的核心人員,像這種涉及到SpaceX的消息,會后很快就會通報過去。
另一方面,太平洋兩岸此時還沒有設立類似“熱線”的直接聯絡機制,華盛頓是由常規渠道通報的這件事。
而考慮到西方媒體那無孔不入的程度,恐怕過不了幾天,就會有所謂“相關知情人士”出面爆料。
因此,恰好端著筆記本準備上來匯報一下學習情況的李仁平,得以捕捉到一些只言片語。
主要是蘭新志剛才所說的部分。
他猶豫片刻,最終還是把攤開的筆記本輕輕合上,聲音不高地問道:
“常院士,蘭主任…情況是不是…有緩和的可能?”
語氣中還帶著些許擔憂——
現在一切都已經箭在弦上,倘若因局勢緩和導致原本放在“信標”計劃的戰略重心轉移,資源投入減弱,那這千辛萬苦才撕開的技術曙光,很可能又被按回漫長的摸索期。
常浩南的目光重新從屏幕上那些復雜的拓撲圖示和特征矩陣上移開,落在李仁平的臉上。
“放心,‘信標’計劃不是星球大戰,無論外界情況如何,我們都一定會推進到底。”
他當然理解這位老航天人的顧慮,于是立即打消對方的顧慮:
“再者說,要是對方能在半年之前及時收手,退回到原有的框架內,或許還有坐下來談的空間,大家勉強維持一個斗而不破的局面…”
“但現在,力量的對比已經發生改變,天平明顯開始向我們傾斜…這時候想起來喊停,早干什么去了?天底下沒有這么便宜的事!”
嚴格來說,常浩南在這個問題上并沒有決策權。
但早在之前籌備“信標”和聚變示范堆兩項計劃的時候,他就跟上級討論過此事。
因此對情況非常篤定。
一旁的蘭新志此時也接過話頭,比喻道:“這就好比德國人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之后突然說要停戰,退回1941年6月22號之前的邊界…你覺得莫斯科可能答應么?只有打到柏林,徹底清算,才是唯一的結局。”
說到這里,他突然停頓,并露出冷笑:
“技術優勢的窗口一旦打開,就必須牢牢抓住,直至形成代差。這是國運之爭,容不得半點心慈手軟和戰略誤判…緩和?談判桌下必須有壓倒性的實力做支撐,否則就是城下之盟。”
蘭新志已經基本確定成為下一任的工建委主任,因此也不再避諱這類旗幟鮮明的表態。
聽著兩人斬釘截鐵的分析,李仁平心頭那塊懸著的巨石終于落了地。
他長舒一口氣,隨即重新拿起筆記本,準備繼續被打斷的匯報。
然而,常浩南卻話鋒一轉,語氣中帶上了些許玩笑的意味:
“話雖如此,但華盛頓遞這個話頭,至少說明他們內部有人是真的急了,急到想用SpaceX這張牌來換口喘息的機會,而上面為了分化他們,也為了引入更多資源,并非不可能批準SpaceX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生產工廠甚至火箭發射場。而且…”
常浩南的目光掃過會議桌周圍的其他一眾核心專家,意味深長地說:
“上級或許會進一步放開,甚至鼓勵民間資本有序進入航天領域,特別是商業發射和空間應用服務這塊…到時候,你們面對的就不只是國家任務的壓力,還有潛在的、更靈活的競爭對手…戰術層面上,該有的危機感也不能少啊…”
實際上,常浩南確實是對SpaceX來華夏投資抱有積極的態度。
但充其量也就是停留在開放市場和予以地方性政策支持的程度而已。
如今長征九號的兩種主要動力——YF177和YF90都已經步入正軌,又不是離開獵鷹重型就玩不轉了。
如果華盛頓方面覺得能用這點籌碼換來無事發生,那只能說是癡心妄想。
但并不妨礙他以此給李仁平提供一些動力。
李仁平當然聽得出常浩南是在有意給自己上強度。
但內心的迫切感確實增強了不少。
SpaceX的獵鷹系列火箭及其梅林發動機,在商業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其快速迭代和成本控制能力,也給傳統航天巨頭們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他下意識挺直腰背,對常浩南和蘭新志表態道:
“請首長放心,六院已經得到了很多額外的幫助,其它領域我不敢保證,但在火箭動力這一塊,我們絕對有信心、有決心,也絕不會成為整個計劃的拖累!”
說完之后,他又將筆記本翻到前面幾頁,推到常浩南面前。
接著,手指點在一個用紅筆圈出的、格外緊湊的時間節點表上:“我們內部的計劃是,在2015年結束之前完成YF177和YF90的紙面設計以及原型機生產,并在2016年第一季度內擇機開始試車!”
常浩南仔細看著那份時間表,上面每一個節點都標注得相當清晰。
并且明顯都經過一次幅度巨大的修改。
他眼中流露出贊許的神色,滿意地點點頭。
但隨即又明顯愣了一下:“為什么從原型機完成生產,到啟動試車中間還要隔一段時間?”
常浩南之前參與過火箭研發工作,直到在測試用機下線之后,確實還要完成一系列驗收工作才能正式上臺子。
但無論如何用不了這么長時間才對。
“這個…”李仁平露出苦笑,“本來新的800噸級試車臺是和YF177一塊兒配套啟動建設的,計劃是三年內完工并投入使用,但是設計工作的進展…您知道,突然加快了,那邊又涉及到不少土建工程,實在有點跟不上進度…”
“就現在這時間表,都已經幾個兄弟單位緊趕慢趕之后才拿出來的結果了…”
常浩南面色一滯。
好嘛,鬧了半天又轉回到自己身上了。
只不過他確實也沒什么加快試車臺建設的辦法,只好轉移話題,鼓勵道:
“XS1空間核反應堆的核心部件已經進入總裝集成階段,長征五號C遙一火箭的箭體也在同步生產,整個“信標”計劃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不可逆的啟動狀態。”
“而為了最大化效率、減少在軌組裝風險,‘信標’的首批功能模塊,已經明確選擇了大型模組的方案,所以對運載能力的要求是硬指標…整個龐大計劃環環相扣,最終能否如期實現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的躍升,核心關鍵點,就落在你們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的研制進度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