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486章 在軌加注

  火星土壤也稱“風化層細粒物質”,其物理化學性質與月壤有顯著差異。較高的鐵含量使其具有更好的微波吸收特性,而存在的水合礦物則可能在燒結過程中起到粘結劑作用。

  果然,吳記立即予以回應:

  “梅院士的設計非常出色,但同樣的原理完全可以應用于火星。”他調出一組對比數據,“實際上,火星土壤的顆粒特性反而更適合原位生產——平均粒徑50微米,形狀系數0.7,且含有23的氧化鐵,這些都是理想的燒結原料,而且據我所知,京航大學方面已經進行過不少相關研究。”

  “另外。”不等梅元洪有所反應,他又繼續道,“火星大氣雖然稀薄,但仍然能提供約5地球表面的大氣壓力,這對充氣結構的應力要求更低,即便從使用壽命和失效概率的角度,火星也更具優勢。”

  “各位,請允許我插一句。”緊跟著吳記的發言,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喬突然開口:“根據螢火一號的磁力探測數據,我們發現火星表面存在局部強磁異常區。”

  他調出一張火星磁場分布圖:

  “我們知道,火星沒有很強的固有磁場,但其地殼中仍保留了古代磁場的‘化石’記錄。這些磁異常區域跨度可達1000公里,強度在101500nt之間,能偏轉部分太陽高能粒子。特別是在南半球高地,磁場強度可達地球表面的15,雖然不足以完全阻擋宇宙射線,但仍然可以提供足夠的輻射防護。”

  張榮喬展示了最新的輻射劑量模擬結果:

  “在磁異常區的地表,如果結合必要的防護技術,設備,或者宇航員接受的年輻射劑量可控制在150msv以下,基本相當于國際空間站的水平,這比月球表面的500msv要安全得多。”

  會場內又一次活躍起來。

  只不過,大家的興趣被轉移到了火星上面。

  “但登陸火星的難度呢?”

  顧印東不能放任大好的局勢反轉,只好祭出殺招:

  “月球只有地球六分之一重力,而火星是三分之一,著陸過程需要更復雜的減速系統,更不用說運載能力的問題…我們眼下最強大的運載火箭是長征五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有大約14噸,但要將載荷送往火星,由于需要更高的逃逸速度和更長的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會大幅下降至5噸左右。”

  “即便是計劃中的長征九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預計140噸,火星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也只有20噸左右,對于載人任務來說仍然非常極限,而且就算成功,也會像阿波羅任務那樣,無法開展太多復雜的研究活動。”

  說到這里,他敲了敲面前的桌面,以示強調:

  “而如果要建設科研站乃至基地,那就需要單次50噸甚至更高的火星轉移能力…這樣的數據,即便放眼整個人類航天史,也只有僅停留在設想階段的祝融星大力神火箭能夠實現,而至少在可見的未來內,我們還沒有這一級別運載火箭的研發計劃。”

  祝融星大力神是能源項目的最終版本,體量幾乎兩倍于運送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能源號。

  因為指標過于夸張,一般都被算作是“設想”范疇。

  應該說,顧印東這一波確實命中了火星計劃的死穴。

  上限偏低。

  爭奪領導權這種事情主要看一個噱頭,在這種事情上,你哪怕發射一百個無人探測器,也不如真的把人送上去一次。

  而以10年的窗口期來算,搞出支持載人登月的長征9號尚有可能,但要在此基礎上再增加近一倍的推力…

  時間方面屬實來不及。

  一直沒有明確表態的孫燕來局長也緊跟著開口:“張總師,你們的發現確實重要,但正如顧院士所說,登陸火星本身的技術挑戰仍然存在…“

  會場陷入了沉默。每個人都知道他說的是事實——

  除非有什么革命性的技術突破。

  就在這僵持時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平建清了清嗓子:“各位,我想提一個可能被忽視的方案。”他停頓了一下,“常浩南院士在幾年前曾提出過一個深空探測中轉站的設想”

  會場立刻響起一陣低聲議論。

  在座的絕大多數人其實都聽說過這個項目,只是都沒有被納入到“未來十年”這個期限的考慮當中。

  實際上,如果換個人提出類似設想,那么甚至都不會被當做一個正經的“項目”來看待。

  最多只能算是規劃。

  也就是常浩南今年還不到四十歲,眼瞅著未來還有二三十年能親自跟進,所以才多了幾分嚴肅性。

  孫燕來微微皺眉:“周總師,那個項目太過超前了。在地月拉格朗日點建設中轉站,需要的技術和資源——“

  “但理論上可行,“周平建堅持道,調出一張軌道力學示意圖,“如果在l4點建立中轉站,我們可以分階段向火星,或者月球運送物資和人員。先使用常規火箭將組件運到中轉站,在那里進行在軌加注,或者組裝成更大的飛船。”

  他事先并沒有進行這方面的準備,因此只好臨時繪制一個簡單的圖形演示:“如果考慮在軌加注的方案,那么無論月球還是火星,單次發射的質量要求都會大大降低了,更重要的是,從中轉站出發的任務可以容許更大范圍的時間窗口,使用更低能量的轉移軌道,節省3040的推進劑。”

  這一次,就連最先主張瞄準火星的吳記都忍不住搖頭:

  “可是那需要數十次發射和太空組裝,前置的成本和時間都難以估量,而且更關鍵的問題是,相關技術還全都處在技術論證乃至初步方案階段,很難說什么時候才能正式轉入開發階段…”

  他想要推進火星項目不假,但還不至于為此而不擇手段。

  現場的環境重新變得嘈雜起來,來自不同單位和研究方向的技術人員紛紛發表看法,一時間竟顯得有些焦灼。

  突然,會議室角落的小門被推開。

  一名年輕的聯絡員快步走了進來,臉上帶著掩飾不住的興奮,并快步來到孫燕來局長身后,俯下身子低聲說了幾句話。

  在近百道目光中,孫燕來的表情從一開始的驚訝變成茫然,接著迅速轉為震驚。

  他先是抬起頭,扯過話筒,似乎想要對所有人說些什么,但猶豫片刻之后又重新捂住麥克風,再次跟那名聯絡員耳語了幾句。

  直到后者連續點了三次頭之后,孫燕來終于深吸一口氣,重新看向面前的幾十號人。

  幾秒鐘后,才抬起雙手向下壓了壓,示意所有人安靜:

  “各位,我們剛剛收到消息…”

  直到此時,他的聲音仍然有些顫抖:

  “常浩南院士和彭覺先院士主持的核反應堆磁流體發電驗證專項,于昨天晚上在金城504廠成功實現臨界,至今已穩定輸出12小時,功率穩定在7.7兆瓦。”

  會議室里響起一陣掌聲,但明顯滯后了片刻。

  很明顯,仍然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么。

  孫燕來給出了更直接的解釋:

  “這項技術,就是老周剛才提到過的,空間轉移基地的核心。”

  現場瞬間炸開了鍋——

  幾分鐘前,他們還在說著不能把這東西納入中短期的考慮。

  結果反轉竟然來的如此之快。

  核心技術的驗證竟然在不聲不響當中就完成了?

  孫燕來這會兒也同樣處于懵逼之中,大腦幾乎停轉。

  只不過作為領導,不能表現得過于明顯。

  只好祭出緩兵之計。

  “常院士正在趕來的路上,他將在下午的會議上詳細介紹這一成果…所以我們暫時休會”

  孫燕來環視眾人:

  “我想,我們需要重新評估所有選項了。”

  (本章完)

大熊貓文學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