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482章 攔阻降落

  三架飛機開始協調轉向。

  隨著高度降低,海岸線的輪廓逐漸清晰,旁邊那座模擬航母甲板的陸上訓練設施格外醒目。

  “07號機,進入三邊,高度3000米,速度500。”鄭輝報告著自己的位置,同時開始進行著陸前的檢查程序。

  “07號機,可以進入四邊,風向280,風速8米。”塔臺管制員回應道。

  鄭輝熟練地操縱著飛機,依次完成轉彎、放襟翼、放起落架等動作。

  雖然這次是陸基降落,但他們仍然按照航母著艦的標準程序進行操作——這是艦載機部隊的鐵律,每一次起降都是訓練。

  “07號機,進入五邊,對準跑道。”鄭輝全神貫注地控制著飛機,確保下滑道和航向都完美無缺。

  “07號機,可以著陸。”塔臺發出最終許可。

  鄭輝輕輕調整操縱桿,讓飛機沿著理想的下滑軌跡接近跑道——

  艦載機的降落過程相當反直覺,由于降落平臺本身不完全穩定,因此成功與否并不完全取決于飛行員的技能。

  時刻都要做好復飛準備。

  不僅油門需要保持一定開度,減速板更是絕對不能升起來,以免影響加速。

  “尾鉤放下。”鄭輝按照程序操作,同時注視著前方的攔阻索位置。

  在觸地前的最后一刻,他微微拉起機頭,讓主起落架率先接地。

  飛機平穩地落在跑道上,隨著一陣劇烈的震動,鄭輝感覺到飛機被猛地拉了一下。

  尾鉤成功掛上了第二條攔阻索。飛機在短短不到百米的距離內迅速減速,最終完全停下。

  “07號機,攔阻著陸完成。”

  鄭輝報告道,同時開始進行關車程序。

  與此同時,08號機和03號機也相繼著陸。林書巖的著艦稍顯保守,下降率偏低,導致他錯過了前兩條攔阻索,但最終還是成功掛上了最后一條。王煒則和鄭輝一樣,完美地掛上了第二條索。

  與此同時,塔臺內,常浩南和畢奉春等人正通過望遠鏡觀察著每一架飛機的降落過程。

  當看到三架飛機全部安全著陸后,一眾人不約而同地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電磁攔阻系統的表現很穩定嘛。”

  常浩南突然說道,語氣中帶著幾分肯定。

  “常院士,您怎么知道我們用的是電磁攔阻?”畢奉春驚訝地轉過頭,“我好像沒跟您提過這個細節。”

  作為一名普通的副師級干部,他對于常浩南的認識其實也大多來自于上級給出的有限介紹。

  概括地說,就是知道是個猛的人,但是不知道具體猛在哪。

  常浩南并沒有放下望遠鏡,只是一笑:

  “傳統的液壓攔阻系統會讓飛機在減速過程中有明顯的頓挫感,但從剛才三架飛機的減速曲線來看,力度非常均勻。這種平順性只有電磁系統能做到。”

  畢奉春眼中的驚訝更甚:“這您也能看出來?”

  “略懂一二。”常浩南謙虛地說,“我看你們這套系統的表現,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了。”

  “確實如此…”

  畢奉春點點頭,接著又補充道:

  “雖然16號艦沒有彈射器,攔阻儲能大部分都只能浪費掉,但電磁攔阻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精確控制力度,對飛機和系統的損傷都更小…所以海軍決定直接跳過傳統的液壓攔阻,采用這套電磁系統,從目前的測試數據來看,效果非常好。”

  這個時候,旁邊另一名軍官也插進話來:

  “因為福特號的建造工作延期,所以不出意外的話,16號應該會是全世界第一艘采用這項技術的航空母艦…”

  控制明室里面頓時彌漫起一陣快活的空氣。

  停機坪上,地勤人員已經開始圍著三架降落的飛機忙碌起來,飛行員們也陸續從座艙中爬出。

  鄭輝剛踏上地面,就看到了走過來的常浩南和畢奉春。

  立刻立正敬禮:“報告首長,07號機完成任務歸來!“

  常浩南上前,按照慣例把一捧花束遞到對方手里:“辛苦了,鄭輝同志,任務完成得很出色。”

  鄭輝有些受寵若驚,但一時間又覺得有點別扭。

  只好有些僵硬地回答道: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常院士。”

  “走,一起去看看數據。”常浩南在前面帶頭,“我需要聽聽你們飛行員的直接感受。”

  一小時后,基地數據分析中心。

  巨大的屏幕上已經顯示出了剛才任務的各種參數曲線,技術人員正在忙碌地整理數據,不時低聲討論著。

  “從傳感器記錄來看,導彈的脫離和點火過程一切正常。”常浩南走到主控臺前,調出了導彈發射前后的關鍵數據:“你在11500米高度的感覺如何?”

  鄭輝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在這個高度下,飛機的動力表現非常出色,即便速度達到1650公里每小時,我仍然感覺發動機有充足的推力儲備…總之在有足夠時間爬升和加速的前提下,構成發射條件并不成問題。”

  “但在低空呢?”常浩南敏銳地追問,“我注意到你在6000米以下的高度時,操作輸入明顯增多了。”

  鄭輝點點頭:“是的,在相對低的高度,尤其是6000米以下,即使導彈掛在機腹中線位置,也能明顯感覺到額外的飛行阻力。”

  稍微停頓一下之后,他繼續補充道:

  “操作手感…怎么說呢,就像飛機突然變沉了。”

  王煒插話道:

  “從剛剛收集到的數據看,這種阻力增加主要集中在亞音速階段。一旦突破音障,情況反而會好轉。”

  常浩南盯著屏幕上的數據曲線,若有所思:

  “這符合乘波體的氣動特性,吻切錐設計重點優化了馬赫數5以上的升力系數,在更低的速度,尤其亞音速下主要提供的是阻力。”

  說完之后,又突然轉向技術人員:“把飛行迎角和速度的關聯曲線調出來。”

  一名上尉軍官迅速操作,幾條新的數據曲線隨之呈現出來。

  常浩南盯著看了一會兒,然后走到屏幕前,拿起一根伸縮天線指向其中一條:“在亞音速,尤其是800公里每小時以下的范圍內,帶彈飛機的操控特性主要受飛行迎角影響,而非速度本身。”

  他轉向畢奉春和飛行員們:“你們看這里——當飛機在爬升過程中,雖然速度有所降低,但控制響應反而更加線性。這是因為較大的迎角改變了彈體周圍的流場分布。”

  畢奉春若有所思:“所以問題不在于速度本身,而在于飛行姿態?”

  “正是如此。”常浩南肯定地說,“針對這個問題,我有兩個改進建議。”

  他拿起一支筆,在白板上畫了起來,

  “第一,從我們彈藥研制方的角度來講,未來的導彈可以加裝一個發射后可拋的整流罩,在亞音速階段改善氣動外形。”

  他的畫功這些年總算有了些進步,雖然還是很難稱得上好看,但至少不至于在別人面前露怯。

  “第二,載機方面…考慮到彈射型航母沒辦法給飛機施加初始迎角,所以殲15的前起落架可能需要一定的突伸能力,這樣在彈射起飛時能獲得更大的升力保障。”

  如果換成另外一個搞導彈的人,開口就要求飛機為了適應武器而做出什么什么樣的變化,那大家基本不會太當回事。

  但眼前這位顯然不一樣。

  王煒眼睛一亮:“突伸式前起?就像美國人的F35C那樣?”

  常浩南點點頭:“原理類似,但具體設計肯定會有所不同,這樣可以在不增加甲板風的情況下,提高離艦時的安全余度。”

  討論持續了將近兩個小時,技術人員記錄下了大量改進意見。

  會議結束時,夕陽已經西斜,為基地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

  那架午后起飛的電子戰飛機剛好從遠處的云層中現身,對準跑道緩緩下降高度。

  作為飛行員,鄭輝和林書巖最先走出會議室,而其他人還需要繼續整理數據。

  兩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長。

  林書巖活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體:“今天真是收獲滿滿啊。常院士果然名不虛傳,一眼就看出了問題的關鍵。”

  鄭輝點點頭:“是啊…”

  他和常浩南之間的關系仍然只有少數基地領導知道,并且也沒必要大肆聲張。

  林書巖只以為對方的注意力不在這個話題上面,于是順著鄭輝的目光望向遠處正在施工的二號跑道:“等電磁彈射器裝好了,等16號艦出海了…到時候,咱們就是中國第一批真正的艦載機飛行員了。”

  鄭輝這才回過神來。

  電磁彈射裝置在暮色下顯得格外壯觀。

  他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中國的航母編隊馳騁在遠海,而他們,將是那支鋼鐵雄鷹中的一員。

大熊貓文學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