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093章 網絡接通

  成功點火,只是神舟五號任務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已。

  因此,指揮控制大廳中的氣氛,并沒有因為火箭起飛而出現絲毫松懈。

  后面的嘉賓席上,有幾個人本已經抬起手來,顯然是準備鼓掌,但注意到周圍的嚴肅氣氛之后,還是停下了動作。

  “東風,程序轉彎!”

  發射幾秒鐘后,第一條控制指令響起。

  火箭隨之由垂直上升改為向東方45°傾斜爬升。

  而與此同時,由于火箭相對攝像機的視角發生變化,尾噴口后方突然出現了一團明顯的白色煙霧,并且迅速變長。

  僅僅幾秒鐘的功夫,竟然幾乎將整個箭體完全遮住。

  對于第一次觀看火箭發射的人來說,這絕對是極為揪心的時刻。

  常浩南甚至隱約聽到,身后傳來幾陣短促的驚呼聲。

  不過,令人擔心的情況并沒有維持太長時間。

  “肅州,光學跟蹤正常,東風,飛行正常!”

  “青山,USB雷達跟蹤正常…”

  一道道清晰的口令,仍然在照常傳出。

  現場的觀眾雖然多是外行,但“正常”兩個字還是不難聽懂的。

  氣氛也隨之重歸于平靜。

  然而,載人飛天的嘗試注定不可能毫無波瀾。

  很多細節,也沒辦法完全靠無人飛船完全驗證…

  火箭發射后的120.17秒,逃逸塔與箭體分離。

  不知是不是受到這個動作的影響,艙內攝像機回傳的畫面突然開始劇烈抖動。

  單從振幅來看,程度似乎并不嚴重。

  至少不會對火箭或者飛船產生影響。

  但橫躺在座椅上一動不動的航天員,卻讓人難免有些擔憂。

  此時飛船還處在整流罩當中,只有靠返回艙中的燈光提供照明。

  而航天服面罩帶來的反光,加上分辨率本就不是特別理想的攝像機,又讓地面工作人員很難清晰地看到航天員的面部細節。

  其實客觀來講,從飛船發射,到最終入軌,總共也就不到十分鐘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航天員穿著厚重的航天服,被固定在座椅上面,還要忍受著加速帶來的持續性高G力和振動。

  一動不動也很正常。

  但地面上的人顯然不可能這么輕描淡寫。

  尤其一些發射崗位的同志,眼下屬于他們的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有閑工夫看著前面屏幕上的畫面。

  結果反而更緊張了…

  實際上,別說其他人。

  常浩南作為一個看過航天員回憶錄的人,面對此情此景都做不到完全的平常心。

  只能說,不對發射過程進行直播,這個決策確實沒問題…

  而接下來,又是一串連續的動作。

  140秒,拋助推器。

  161秒,一二級分離。

  此時,座艙畫面中的低頻振動已經結束,但航天員仍然維持著之前的動作。

  好在專門負責生物信息監測的團隊并未進行任何報告,說明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

  常浩南帶著些許好奇,往那邊瞥了一眼。

  靠著過人的視力,他發現即便在這個時候,航天員的心跳仍然維持在70下不到的水平上。

  “拋整流罩!”

  9時03分20秒,在起飛200秒之后,運載火箭徹底離開大氣層,原本用于保護飛船的整流罩失去作用,沿箭體縱向分成兩半并被拋離。

  和大多數必定會在大氣層中被燒為灰燼的零零碎碎不同,整流罩在多數情況下都能落到地面。

  由于強度夠高,還可能保持結構的完整性。

  甚至發生過整流罩殘骸被吃瓜群眾撿走,然后在被有關部門找到之前光速做成防雨棚的事情。

  最后也只好不了了之。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現在,神舟五號第一次直接暴露在太空環境當中。

  陽光也隨之透過舷窗,照在了航天員的臉上。

  頭盔面罩內部的圖像很快變得清晰。

  就在某個瞬間,幾乎所有人都看到。

  航天員輕輕眨了一下眼睛。

  不知道是誰,突然興奮地喊了一聲:

  “快看!他眨眼了!”

  雖然只是一個人發出的聲音,但卻好像宣泄出了在場所有人的情緒——

  傳感器提供的冰冷數據是一回事,親眼看到航天員的動作是另一回事。

  現在,大家懸在半空中的心總算是徹底落了地。

  不久之后,島城測控站發來報告。

  “檢測到飛船進入預定軌道,船箭分離!”

  能夠成功入軌,基本意味著發射過程已經基本不再會有什么大的差錯。

  因此這一次,指揮控制大廳中總算發出了一陣短促的掌聲。

  當然,現在仍然不是能放開慶祝的時候。

  接下來,飛船將會短暫地離開信號傳輸范圍。

  如果能被下一個測控點準確捕獲,才算是完全確定航天器運行無誤。

  很快,來自艙內的畫面切斷,只剩下來自另外幾個測控站的雷達數據仍然在不斷變化。

  常浩南注意到,身邊的沈俊榮已經幾乎屏住了呼吸。

  他主持建設了十幾年的測控網能否真正發揮作用,將會在接下來的二十分鐘之內得到證明。

  不過,常浩南個人面前的顯控臺上,卻已經出現了新的變化。

  來自檀州遙感中心的畫面顯示,青鸞星座中顯示的可接入終端數量,突然發生了變化。

  前面幾個已經完成接入的,毫無疑問是四顆青鸞衛星本身、海洋一號衛星、檀州地面站,以及通過平流層飛艇轉接的鎬京地面站。

  而剛剛被搜索到,還沒有進入通信網絡的一批新終端,則毫無疑問來自還沒有飛出中繼工作區域的神舟五號。

  當然,入軌后前兩圈要完成的事情太多。

  所以第一次中繼通信測試會在繞地第三圈時才正式開始進行。

  隨后根據衛星群相對飛船軌道方位的不斷變化,可接入時間在第8圈和第9圈達到最高。

  但是,沒接入歸沒接入。

  有信號,就說明一切都和此前的計算能夠對上。

  這肯定不如測控點直接捕捉到目標那樣,有一錘定音的說服力。

  但至少也算是個旁證了。

  因此,常浩南輕輕拍了拍沈俊榮,向他示意了自己面前顯示的內容。

  后者隨之一愣,但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不由得輕輕點了點頭。

  原本緊繃著坐直的身體也總算稍微放松了一些。

  直到9時31分許,位于南太平洋上的“遠望”二號測量船發來報告,成功捕獲到飛船信息。

  幾秒鐘后,艙內的語音和圖像也重新出現在了大屏幕上。

  按照計劃,此時,航天員應當第一次與地面進行通話,確定自身以及艙內狀況。

  或許是冥冥中感受到了地面人員的心情,他在接通之后特地加上了一句:

  “我感覺良好!”

  地面醫學監督小組也確認,航天員身體情況正常。

  緊接著,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離開座位,緩步走上指揮臺,目光緩緩掃過整個控制大廳。

  此時此刻,所有專家、領導、工程師、媒體人員…

  除了少部分手上仍有工作的人以外,所有目光都匯集到了他的身上,等待著那個早就滿心期盼的結果。

  “我宣布,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總指揮的語氣,平穩而莊嚴。

  一瞬間,剛剛被壓抑了半個多小時的情緒,徹底爆發出來。

  如巨浪般的歡呼聲和掌聲頓時響徹整個大廳。

  華夏的載人航天夢想,即便從921工程立項之時算起,也已經持續了11年。

  而如果把更早的714工程納入其中,則等待了超過30年…

  歡騰的人群當中,有一名身穿軍裝的上校,在周圍一眾將領當中顯得格外耀眼。

  他并沒有歡呼,甚至沒有起身。

  只是略帶感慨地看著前方的大屏幕。

  李慶隆。

  當年通過選拔赴俄訓練的第一批航天員。

  也是華夏最早獲得國際航天員證書的兩人之一。

  但由于921工程的要求是“讓華夏自己培養的宇航員,乘坐華夏自行研制的飛船去實現千年飛天夢想”,作為“海歸”的他可以說注定無緣這第一次航天任務。

  而再往后,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能夠選上的概率也必將逐漸降低。

  作為航天員教練,要說內心完全沒有遺憾,那肯定是假的。

  但現在,看著眼前已經成功飛天的學生,他還是感覺到了幾乎同等的光榮…

  除了他以外,常浩南也并沒有起身慶賀。

  對于很多技術人員來說,飛船入軌,標志著一個階段工作的結束。

  但對于他來說,屬于自己的任務,才剛剛開始。

大熊貓文學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