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6日。
鎬京,閻良。
天氣晴好。
對于閻良這樣一個主要面向飛機制造廠和試飛院的機場來說,其實很少能夠見到這樣“壯觀”的場面。
畢竟,就算有多個型號在這里試飛,考慮到指揮部門的承受能力,也幾乎不會出現多架飛機一起升空的情況。
但今天,情況卻全然不同。
停機坪上,數十臺保障車輛和上百名地勤人員,正熱火朝天地為十幾架不同型號飛機進行著起飛前的各項檢查和準備。
除了那架最顯眼的空警2000以外,還包括4架殲11B/BS,4架殲10A/AS和3架殲轟7A。
以當前華夏軍機的生產速度而言,這幾乎就是從去年八月份到現在為止,近半年時間里交付的全部新型飛機了。
無一例外,全部都在生產時就加裝了數據鏈接收天線,因此可以被納入到預警機的指揮系統當中。
至于更早前生產的那些…
那沒辦法,就只能等中期返廠的時候再加裝了。
至于比殲8C還早的那些老型號,則受制于基礎硬件水平,完全沒有進行此項改造的可能。
顯然,這十一架飛機將作為今天試飛當中的“友軍”,來檢測空警2000的通信、控制和指揮能力。
上午十點整,隨著飛行指揮員的一聲令下,第一架空警2000飛機從停機坪上緩緩滑出,來到待飛區域準備起飛。
由于大型飛機的爬升率和速度均較低,加之起飛時的尾流可能會對后續飛機造成影響,所以出于效率考慮,其它11架戰斗機將稍晚15分鐘后起飛。
另外一邊,常浩南等人今天也破天荒地沒有像往常那樣,等在塔臺的控制中心觀看試飛情況。
而是出現在一輛SX2190底盤的通信車旁邊。
反正都已經有數據鏈和中繼通信飛艇了,那在11架飛機以外再加個地面終端來查看情況,也屬于捎帶手的事情。
于是,常浩南和王曉模等一眾人,就這樣成為了華夏第一批直接見證信息化空戰的幸運兒…
半小時后,12架飛機分別在四處預定空域完成了集結——
為了最大限度測試數據鏈中繼通信的有效范圍,三個型號的作戰飛機被分別安排在了相距約80100公里之間的三片空域。
其中殲10和殲11各自在8000米高度同向飛行,大致形成了一道呈直線的空中之墻,以模擬對一整片區域內空中目標的攔截作戰。
而殲轟7則是從1500米以下的另一個方向切入,模擬在低空活動、對地面目標進行戰場遮斷的對地攻擊機。
而作為指揮所的空警2000,則單獨盤旋在前三者大約120公里的位置附近。
考慮到我軍主要面對的AIM120B只有約70公里射程,不可逃逸區則更短,因此這一位置基本可以保證預警機本身的安全。
當然,在實戰當中,預警機作為高價值目標,本身也會有專門的護航機隊。
但眼下這畢竟是測試而非演習,而且華夏空軍目前安裝了數據鏈的戰機攏共也就這11架,所以就不浪費在模擬護航上面了…
預警機將要探測的目標,是從西北某機場起飛的一批殲7B戰斗機——
雖然其本身的性能已經落伍,但是得益于干凈而簡單的外形,米格21/殲7在無翼下掛載的情況下RCS并不算大。
相比于本身目標特征太小,掛了角反射器又太明顯,而且沒辦法飛太高太快的靶機來說,有時候反而是更好的測試對象。
常浩南甚至想過,日后要不要參考美國的QF4和QF16靶機,搞一批退役的殲7改成專業無人靶機。
這樣甚至可以用來做實彈測試…
總之,對于1473/1493這樣90年代技術水平的機械掃描雷達來說,可能要到距離目標150公里,甚至更近一些的位置上,才能穩定探測到對向來襲的兩個殲7雙機編隊。
這個距離對于發射中距彈來說自然足夠,但要想提前掌控全局,則還嫌太短。
而且機頭雷達的掃描范圍也十分受限,只對航向正前方大約4060°的錐形區域內有效。
比如現在,位于前方的兩個四機編隊就剛好面臨這樣的情況。
因為在起飛之前,他們并未收到目標來襲的具體方位信息,目前只是在大致朝著西方搜索而已。
其中一架殲10的座艙當中,帶隊長機飛行員徐文兆正朝飛機的左右兩邊不停掃視著。
盡管明知道那些米格21不可能突入到自己視距以內的位置,但作為一名華夏飛行員,他已經習慣了單機,或是與幾架同型機一起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探測盲區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
因此,時刻注意自己周圍的情況,已經成為了刻入他骨髓當中的習慣。
如果不是飛行計劃不允許,他甚至會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滾轉,以觀察飛機下方和后方的視野盲區。
至于跟在后面的那個大家伙,他在理論上當然知道很厲害,但并沒有什么特別實際的感覺。
“秦嶺中隊,報告各自的情況!”
徐文兆習慣性地對著無線電說道。
這次測試當中,用于長距離通話的HF電臺被嚴格要求只收不發,因此無法和預警機,或者另外兩個戰斗機群進行語音溝通。
但為了保證基本的飛行安全,短距離使用的UHF電臺還是處于完全可用狀態的。
很快,副中隊長和兩家僚機分別回應,并未發現任何目標。
這個結果,倒是不出徐文兆的預料。
畢竟,四架飛機排成一排指向同一個方向,那雷達搜索范圍其實也差不太多。
這讓他感到有些別扭。
甚至有點想指揮自己的四架飛機呈扇面散開,以覆蓋西北方向大約180°的范圍。
當然,這是飛行計劃當中所明確不允許的。
“中隊長,我們進入任務空域可都有十幾分鐘了,結果連目標的影子都沒探測到…”
電臺中傳來僚機武器控制官段蘇浩的聲音:
“會不會預警機那邊已經探測到目標了,但是因為關掉了高頻無線電,所以通知不到我們?”
作為本次飛行中毫無作用的后座壓艙物,他確實有理由感覺到無聊。
徐文兆低頭看了一眼多功能顯示器。
那上面并沒有出現任何目標。
“起飛之前,技術人員的說法是,預警機探測到的目標會直接我們的飛機上面…”
他沒有直接給出回答,而是稍微兜了個圈子。
不過,段蘇浩還是覺得不太對勁:
“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算目標還沒進入到探測范圍當中,至少我們這邊的11架飛機應該能顯示出來才對…可是現在卻什么都沒有?”
這個問題,讓四名飛行員內心都是一沉。
他們因為要不停關注飛行情況,所以沒太多功夫考慮這些。
但是被段蘇浩這么一提醒,也都感覺到他說的好像有點道理。
數據鏈如果真有那么神奇,至少應該讓我們知道友軍在哪吧?
可現在多功能顯示器上卻空空如也…
實際上,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本身就是測試的一部分——
為了在一次試飛中同時取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數據鏈和指揮系統會默認處在關閉狀態,直到中途的特定時間才會被遠程啟動。
而恰好。
這個“特定時間”,就是現在。
就在徐文兆抬起頭,準備再次說點什么的時候,段蘇浩興奮的聲音卻突然傳來:
“報告中隊長,顯示器有反應了!”
前者下意識低頭,發現剛才還什么都沒有的多功能顯示器上,略顯突兀地出現了十幾個不同形狀的符號。
幾乎在瞬息之間,他就判斷出了那些符號各自的意義。
一個空心菱形,毫無疑問代表預警機。
四個實心圓點和四個三角形,代表兩種不同型號的己方戰斗機。
三個空心倒三角形,選定之后顯示的高度只有2300,說明是那三架殲轟7A。
那么,剩下的四個,正在自己編隊側面高速飛行的T字形標記,就毫無疑問是…
“我編隊270方向,200km,兩批次,四架目標!”
他幾乎是本能地在無線電當中吼道。
接著便準備給本中隊的四架飛機分配攔截任務。
但是,甚至還沒等到他的下一句話說出口,多功能顯示器上的信息就又增加了——
八條虛線,分別出現在八架己方戰斗機和四架“敵機”之間。
如果細看的話,會發現每架敵機正好對應兩條。
而且,都是距離最近的。
徐文兆的命令直接卡在了喉嚨里面——
他突然意識到,甚至自己剛才喊出來的第一句話,都只能起到一個強調,而不是指揮的作用。
因為顯示器上的信息,遠比他語音傳達的更加準確。
至于更復雜的指揮口令,更是連喊出口的機會都沒有…
雖然全身上下都被厚重的飛行服所包裹,但徐文兆在這一瞬間還是感覺到了脊背發涼——
完全是降維打擊!
別說對面是四架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