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有想到,在寫過《風聲》和《潛伏》這樣經典的諜戰之后,林有成還會帶來如此新奇的一部諜戰。
相當新奇,無比震撼。
關鍵在這新奇神秘的諜戰故事之下,林有成寫得不單單是諜戰,還有人性。
可以說,文學界本就有很多文學圈的大佬同樣也都有關注林有成最新發表的這篇未完的《暗算》,一個個真的都為林有成筆下的情節而驚嘆。
《收獲》雜志社的巴老在看過林有成的這部未完的《暗算》之后,感到十分震驚,這樣的隱蔽戰線是他不曾想過的,又或者說這樣的單位和同志是他不曾了解的,林有成就像是給某個神秘之地掀開了一角,讓所有人見識到了那些不可思議的天才同志,當然這樣的神秘之地一如林有成筆下的故事充滿了不可思議,甚至可以說是神秘,但對于那個701的地方和故事的好奇心也就會隨之而來。
“沒想到,林有成他還會寫這樣的諜戰故事啊!”
《收獲》雜志社的副主編李華軍也連連點頭,說道:“是啊,太特別了,雖然還只是聽風者和看風者這兩個故事,但真的太不一般了,不過他也真的很大膽啊。”
巴老自然也明白李華軍所說的大膽是什么意思,因為在林有成筆下的諜戰英雄同志的命運結局卻是悲傷的,而這股悲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因為這些天才的性格而走向悲劇命運,也就是將傳統高大全的英雄,寫成也會有缺陷的一面,不管是阿炳,又或者是黃依依都可以說是有種缺陷而結局悲慘。
“的確是很大膽,不過這樣的藝術創作更有人性,甚至可以說是更具真實性,那些天才的同志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美好,自然也會有痛苦的那一面。”
巴老并不會認為在藝術創作下,英雄同志就一定是要是傳統的,他也明白林有成筆下的這兩位英雄甚至都有一種反英雄。
李華軍一臉贊同地說道:“沒錯,只是真的沒想到林有成這一次會寫這樣的諜戰故事,太意外了,也很受觸動,不知道后面的捕風者又會怎樣。”
很顯然,這也不僅僅是李華軍所想,也是其他讀者和文學評論家的想法。
現在林有成這部特別的諜戰《暗算》真的就是就是讓無數文學工作者眼前一亮,原來諜戰故事還可以這樣寫,不單單是過往抗戰時期的諜戰,還有國家成立之后的諜戰故事,波蘭詭譎,神秘驚人。
現在林有成帶來如此震撼特別的《暗算》真的就是讓一眾文學評論家都心驚。
當然,也一如到李華軍所擔心的,雖然也有一些質疑和討論的聲音,認為故事里面描寫組織里面天才同志的結局有些負面,故事大多都充斥著獵奇心理,但更多文學評論家大多都是稱贊。
《青年評論家》上面就有文學評論家張邇的評論文章《談中聽風者阿炳難以言喻的詩意和悲劇色彩》,文章寫道:“林有成的《暗算》里面的聽風者阿炳那雙空洞卻又飽含深情的眼睛,盡管它們看不見光亮,卻仿佛能穿透世間一切虛妄,直抵人心的深處。這個眼睛看不見、卻能從萬千聲響里辨出密碼聲的奇人,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帶著山野的氣息闖入701部隊。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卻憑著一身天賦和骨子里的純粹,讓那段充滿緊張感的密碼戰,多了一份直抵人心的柔軟。”
“林有成用他的文字賦予了阿炳靈魂,阿炳是那么純粹又那么破碎。畢竟他本來就只是一個山野間平凡的盲人,卻因天賦異稟,被無情地卷入隱蔽戰線的腥風血雨。最讓人心疼的是阿炳的孤獨與掙扎。他能聽到最細微的電波,卻無法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他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卻終究是一個被利用的工具。他依賴安在天,不僅因為安在天帶他來701,更因為安在天把他當人看,會給他講外面的世界,會在他煩躁時遞上一杯水。當他終于破譯出密碼,像個孩子一樣拍手笑,我聽出來了!時,眼里的光比任何勛章都耀眼。他渴望成家,想讓母親放心,于是安在天幫他找到了妻子林小芳。他對妻子的好,笨拙又實在,把發的津貼都給她,聽到她的聲音就會笑。哪怕后來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他的痛苦也不是憤怒,而是為什么要騙我的委屈。他不懂人心的復雜這種純粹的愛與痛,比任何戲劇化的沖突都更讓人揪心。他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他有他的脆弱,有他的不解,甚至有他對被遺棄的恐懼。正是這種不完美,讓阿炳這個人物更加鮮活,更加真實,也更加令人扼腕…”
《文論報》雜志也有發表文學評論家張暉的評論文章贊譽《暗算》的聽風者和看風者為“帶有煙火氣息的現實主義故事”,寫道:“《暗算》最動人的地方,或許就在于諜戰讓那些活在暗處的情報工作者,露出了沾滿煙火氣的血肉,阿炳有著天才的聽力,卻像個需要被呵護的孩子,他對媽媽的依賴、對世界的懵懂,讓這個聽風者多了份脆弱的純粹,而黃依依的熱烈、叛逆,敢在嚴謹的701基地里追求愛情,她的驕傲與破碎,甚至可以說是離經叛道打破了人們對女科學家的傳統想象,而安在天,看似冷靜如冰,卻會在阿炳死后紅著眼眶,在黃依依墓前沉默佇立…這些瞬間,讓英雄褪去了光環,成了會痛、會愛、會遺憾的普通人。他們的恐懼、渴望、軟弱,與他們的忠誠、堅韌、犧牲一樣,都是生命最真實的模樣…”
《作品與爭鳴》雜志上就有文學評論家稱這一篇未完《暗算》里面的兩個故事十分具有沖擊力,盛贊道:“不同于林有成前面的諜戰,這一次頗有開宗立派,另寫諜戰題材,聽風者和看風者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來講身處那個年代‘人’的故事,阿炳和黃依依這兩個角色都有血有肉,來自農村殘疾天才阿炳,因為自己的天賦異稟的聽力成為破譯密碼的英雄,又因為自身的性格和無知走向悲劇的結局,還有性格直白勇敢、敢愛敢恨、自由奔放、為愛而生的黃依依,與冷冰冰的701格格不入,和冷靜克制的安在天好似天平的兩頭,他倆的感情糾葛從熱烈到失望,從利用到復雜,其實悲劇是注定的,701殺死了黃依依的愛情,殺死了那個明媚的黃依依,沒了靈魂的黃依依自然是醒不過來的,這可能也是悲劇發生的根結…”
“讀《暗算》前面的聽風者和看風者,總有一股像大海深處多股海流翻滾、沖擊、回旋、撞擊、交織、涌動匯集而成的滔天巨浪一般的東西,又像是打翻了各種顏色、質地、形狀、密度的微塵瓶而這些塵埃混雜在一起亂作一團彌散在空中,壓抑、沉重、悲鳴、宏偉、憤怒等多種感覺壓得人踹不過氣來…”
除此之外,還有《作家評論》、《文藝報》上同樣有文學評論家都在文章討論林有成的這部未完的《暗算》。
真的就是一夜之間,全國各地的文學圈,還有文學愛好者都在討論林有成的這篇《暗算》,相當火熱。
毫無疑問,林有成的這篇《暗算》前面的聽風者和看風者似乎就是戳中了很多的文學評論家喜歡和想要的興奮點,不同于前面一部愛情《假如愛有天意》,對于人性深度不夠,而文學評論家們更多的是討論故事中的人性,也一如讀者所想,不管是阿炳,還是黃依依都有太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尤其是像黃依依這位聰明智慧美麗勇敢的女子,遇到喜歡的人從不吝惜表達自己的愛意,這么直爽開放灑脫的人在那個年代是孤獨的、不被理解的,這樣一位如此特別的天才女同志又怎么會不讓一眾文藝青年為之瘋狂。
在文藝青年眼中,黃依依是在數學研究領域天賦異稟的怪才,也是外表桀驁不馴、內心充滿野性與邪氣的密碼破譯專家,是追逐自由、愛情至上的先鋒女性,但就是因為自己純粹熾烈的情感得不到回應而最終走向毀滅.
文學評論界都在熱烈地討論,那些還喜愛著文學,喜歡的文藝青年自然也都會熱烈地討論著林有成這部未完的《暗算》。
京城,未名湖畔,文學系的學生自然也都會來看林有成最新發表的,自然也都會熱烈地討論著。
“我太愛林有成筆下寫的黃依依這個角色了,這個角色的塑造太好了,有血有肉,敢作敢當,雖然有著對愛情近乎偏執的執著個性,但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沒錯,我覺得林有成如此寫黃依依就是為了展現了她思想和價值觀與當時環境是多么的格格不入,把她自由敢愛,打破傳統規矩的思想和安在天恪守原則,個人感情需被禁錮的思想做了個矛盾沖突,黃依依她本就空虛和寂寞的內心,再加上壓抑枯燥,高保密性、無所依靠的牢籠工作環境,人的精神時刻緊繃著得不到排解。所以也解釋了為什么她被灌醉后的一切行為,選擇了破罐破摔。她在麻痹自己愛而不得的內心傷痕,造成這種局面,很大程度上安在天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真的太可惜了!她的命運不應該是這樣的!”
“是啊,黃依依最后的死使我心痛,她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性,個性張揚而外露,然而最后卻沒得到她應得的愛。”
“整個故事浪漫而又悲涼!”
很顯然,這樣的討論聲很多,相當熱烈,不管是瞎子阿炳,還是黃依依的浪漫而又悲涼,這些討論聲越發熱烈,一個個都帶有強烈的感受,如同這兩個故事一般極具沖擊力,沖擊著讀者的心,也沖擊著整個文學圈。
這股《暗算》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自然也就會有讀者期待《暗算》后面的故事,也就是那個捕風者故事。
非常多的讀者都有寫信給雜志社,一方面是抒發自己內心對于《暗算》前面的聽風者和看風者的喜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非常想要知道未完的《暗算》后面還會有怎么樣的故事,在那個701的神秘之地還有怎么樣的人物,更關鍵的是捕風者又會是怎么樣的天才,怎樣的人。
寄到《人民文學》雜志社的讀者信件非常多,不過現在《人民文學》雜志社和林有成這邊卻是也有接到另外的消息,這其中的《暗算》影響力真的太大了,也會有別的老作家認為林有成寫得《暗算》是在中傷和抹黑諜戰同志以及隱蔽戰線的單位701,當然即便那個701或許并不叫這個名字,但是在林有成筆下的文字里面就有被一些傳統的老文化工作者的投訴。
這種舉報其實倒也不算特別,要知道就像后面就算大膽的《廢都》也會被一些年齡比較大的讀者,老文化工作者給投訴,甚至聯名要求查禁《廢都》。
當然,林有成的這樣的反對終究還是少數,不過很顯然也引起了現在真正的隱蔽諜報戰線同志的注意,要知道林有成本就是寫過《潛伏》和《風聲》這樣經典諜戰的文學大佬,可以說在那些隱蔽戰線的同志里面就有不少都是林有成讀者,現在又有這樣一部國家成立之后的諜戰,自然會有同志去看。
而又有老文化工作者認為《暗算》有在抹黑和中傷隱蔽戰線的同志,這自然也就會有起了波瀾。
甚至有了封禁的消息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