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人民文學》雜志社。
現在《人民文學》編輯部收到林有成最新的《暗算》前面的聽風者瞎子阿炳這一部分,毫無疑問是在整個編輯部引起了非常大的討論,不過對于這樣的討論,編輯部的編輯終究還是沒有說要退稿,畢竟這要是退稿的消息傳出去,那肯定會引起京城整個文學圈子的意外。
畢竟林有成的稿子都被退稿了,這怎么不讓一眾文學界的人倍感意外。
當然,退稿也并不是不可能,像莫唁所寫的《酒國》就先后被《收獲》、《十月》、《當代》紛紛退稿,四處碰壁的莫唁的也很難堪,還是余樺看到這一情狀,便把沉甸甸的《酒國》手稿背回江浙,懇切地希望和自己情誼較深的《江南》雜志編輯們收下這份,遺憾的是,因為某種原因,《江南》雜志也退稿了,后面這部《酒國》在沒有在文學雜志上刊登的背景下在出版社出版。
至于真的要把林有成這一部《暗算》給退稿,很顯然編輯部的編輯還沒有人直接說這話。
“《暗算》不同于之前的《風聲》和《潛伏》,講抗戰時期的地下諜戰故事,這部《暗算》是講國家成立之后的隱蔽諜報戰線故事,這一點還是需要慎重。”
很顯然,作為《人民文學》雜志社的編輯考慮的不單單是故事本身,另外也還會需要考慮別的影響。
張偉很顯然也是知道這一點的,像聽風者里面的這一部分時間故事都是在1950年秋至1952年春,寫這個時期的故事,而且還是涉及到隱蔽戰線,雜志社這邊也的確是需要慎重,不知道上面會不會對發表這部有意見。
“倒也沒有這么夸張,現在這都是快四十年前的事,而且有些也都有解密,林有成這部里面倒也沒有什么特別涉密的,當然如果真的涉密,林有成也不可能會知道。”
這話也是讓其他編輯都紛紛點頭,畢竟真正的機密林有成也根本就寫不出來,這個神秘的701云山霧罩著,依舊是充滿著神秘感。
“文學本就是藝術創作,我覺得林有成寫阿炳這個角色,也就是一種藝術創作,在我看來這位充滿不可思議能力的同志,正是因為這悲劇性的命運反而給人物增加了真實感,他的殘缺和死亡使得這個故事更具生命力。”
“沒錯,我也是這么認為,林有成這部很顯然就是想要寫一些秘而不宣的天才人物,在那個701的地方充滿了與秘密相糾纏的懸疑情節,以及與偶然,未知相關聯的無常命運,當然至少在現在的聽風者阿炳這里是這樣的故事,不知道后面看風者和捕風者會怎么樣。”
“是的,這還只是《暗算》前面的第一個故事,我現在挺好奇林有成他后面怎么會寫。”
張偉聽見同事這話,點了點頭,說道:“我同樣也很好奇,這701還會有怎么樣一些不見經傳的天才,尤其是后面還會有不同的部門。”
雖然說對于林有成的這部《暗算》前面第一個故事有所爭議,但是這也算是編輯部的日常,畢竟來稿本就需要三審三校,很顯然在這一番三審三校之后,《人民文學》最終還是決定刊發林有成的這部《暗算》,不過這邊張偉也和林有成有過溝通,想要在阿炳的故事結束之時,將下一個故事的引子給拋出來。
這也是作為編輯的考慮,畢竟林有成的這部《暗算》也算是長篇,其中的幾個部分也都是不同的故事,在雜志上發表也就相當于是連載,自然也就需要讓從文學雜志編輯的角度去看待林有成這幾個不同的短篇故事。
也正如張偉這邊所想的,林有成這邊也將后面完稿的第二部看風者的主人公黃依依故事交給了張偉。
超乎整個《人民文學》雜志社編輯部的編輯的想象,他們沒有想到林有成所帶來的看風者黃依依的故事會如此震撼。
沒錯,就是震撼!
整個編輯部的編輯都被林有成后面第二個故事給徹徹底底地震住了。
完完全全都沒有想到林有成會帶來如此驚心動魄,甚至可以說是匪夷所思的故事,實在是太難以想象了。
甚至可以說是,看風者的故事更具沖擊力!
就是更有沖擊性!
張偉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看著稿子上那一段話,只覺得心里很是難受——
“…后來,我回到701,在一個深夜,悄悄摸到樹林里,把小雨的骨灰盒埋在黃依依的墓旁。我也不知道我為什么要這樣做,我只感到她們兩人應該在一起。都是一條戰線的姐妹,沒什么不合適的,更何況兩個都是寂寞的靈魂,在陰間有了伴,或許就不再寂寞了吧?
坦率地說,此后的半生歲月,我都只為我的職業活著,我沒了感情,沒了靈魂,我的感情和靈魂,都在那個春天里徹底死了。
張偉真的沒有想到林有成在聽風者瞎子阿炳之后,居然還會在筆下寫出一位如此驚人的奇才。
沒錯,就是奇才,這位黃依依在張偉看來,就是一個特立獨行,反傳統的女性奇才,放蕩不羈而又風情萬種,在那個時候絕對屬于另類。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麻省理工才華橫溢的數學博士,回國后接二連三的破譯復雜的敵國密碼,并最終將密碼之王“光密”收入囊中。但作為一個女人,她的生命雖然華彩頻頻,看上去卻徹骨冰冷。這個貴胄出身的天才,終其所能,依然無法在懊悖的命運中找到一個支點。
即便她天才地一舉破了“光密”,但卻死于“他殺”,被張國慶的老婆用彈簧門打中了頭,而頭卻又不偏不倚地撞在凸出的自來水管子的接口上,就這樣一個天才剎那間消失了,黃依依的死不同于阿炳的死守傳統,而恰恰是她那與傳統格格不入的做派。
可以說,當林有成所寫的后面這一部分聽風者出現的時候,編輯部的編輯們都完全驚住了。
編輯們一個個真的沒有想到在阿炳之后,林有成筆下還會帶來如此特別的人物角色——
在那個黑白灰的年代里,黃依依一身長裙,穿著風衣,圍著鮮紅的大圍巾,頭發上隨意的綁著綢絹,跟人說話的時候眼睛里閃著光。
“張主任,林有成寫的這位黃依依,真的太絕了!”
“沒錯,真的太絕了,一開始黃依依和安在天剛見面場景就非常精彩。”
很顯然,這同樣也是其他人的想法。
編輯們都開開始交流和討論黃依依剛認識701副院長安在天時候的情節,這位奇才笑瞇瞇的去找安在天要他招她,揚著下巴說我自我介紹一下啊,我是從美國回來的數學教授、愛國知識分子、上面接見過我。走吧,帶我去你的房間。
安在天當時的表情簡直是目瞪口呆,接著,黃依依問你們招人干什么啊,安在天說做一個數學家和一個公民都應該干的事。黃依依忽然間笑串了氣,她說,咱能別那么酸嗎。然后下一秒鐘,當她看到了安在天隨手放著也可能是故意放著的試卷,黃依依幾乎是沒有轉折的進入到了忘我的境界。
可以說整個情節都太有生命力,尤其是黃依依就是這樣,隨性的時候真實俏皮,專注的時候又精細的找不出破綻。
不管是在那個五十年代,又或者說是在現在的九十年代,又有哪位能夠像黃依依這樣,可以說是每一個色彩鮮艷的情節都極其精彩。
“是的,這個見面寫得太好了,另外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林有成寫去了701的黃依依,為了打發平時無聊的時光去找警.衛班的戰士們下棋,她掏出一沓少見的布票,然后大喇喇的說你們誰要是贏了我,這一沓布票就歸他了。大家聽了躍躍欲試摩拳擦掌,只見她更帶勁的來了句,誰要是輸了,就得去山坡上給我摘朵戴頭上的花。當然最后的結果是黃戴著滿頭的鮮花樂顛顛的去食堂吃飯。這個情節我覺得也寫得太好了!”
“沒錯,這幾乎是最美好時候的黃依依了,心里有愛,還未出口,出盡風頭,只是因為碰到一個人,能跟自己在精神上溝通,她要讓他看見。。”
“我覺得安在天之前給黃依依說得那句:我要把妻子埋葬后再跟你談戀愛,要我把葬妻的條件就是你幫我破了密碼。這句話就是安在天給數學家黃依依出了方程式:我要把妻子埋葬后再跟你談戀愛,要我把葬妻的條件就是你幫我破了密碼。以情為條件要挾黃依依,正常的人,聽到這句話后,都會冷靜地揣摩一下,可惜的是,黃依依聽到這樣的暗示后,反而更加沉不住氣,更想生米煮成熟飯。這確實是黃依依的性格缺陷,浮燥、不冷靜,被愛情沖昏頭腦。就是這樣,一場徹頭徹底的騙局,一場以情感為獵叉,這里面沒有任何的溫情脈脈,利用黃依依對于汪林的歉疚之情,安在天脅迫黃依依必須盡快破解光密,在發現黃依依利用星期天的時間探視汪林時,更斷絕汪與黃的來往,再次進行感情訛詐,引誘黃依依破密。黃依依在701里,完全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而是一臺龐大機器上的一個螺絲,為了這顆螺絲,完全不顧人類美好的人性,反而將之傾軋得一干二凈。”
“試這樣,我覺得黃依依這時已經覺悟了,要不然也不會說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破了光密,離開這該死的地方。可以說,安在天就是制造這個悲劇的悲劇者,終于,光密破了,國家機器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國家利益得到保障,立功了、受獎了,勝利掩蓋了一切,掩蓋了在勝利面貌下的殘忍與真實。”
“其實我認為安在天一定是愛過黃依依的,甚至于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肯承認。安在天在黃依依面前表現的冷漠,不是出于人性,而是出于其他屬性。這項屬性高于其他,因為他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是針刺不透,水潑不盡的。他去找黃依依時,就是完成一項正直任務,在他的眼里,光密就是郭嘉任務,代表郭嘉利益,而黃依依只不過是完成這項任務的特殊工工具而己。”
“試這樣,不過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黃依依的愛情太濃烈太瘋狂了,她需要的太多,正常的男人會輕易仰慕,但永遠無法最后愛上。”
張偉聽著同事編輯的激烈討論,也不禁說道:“安在天不是一個一般的人,但是,他是一個一般的男人。所以,他能在精神的寬度和廣度上欣賞她,力排眾議的支持著她,但是,他無法在感情上面回應她。所以,他會對小査說:如果黃研究員真的喜歡我,她怎么還會跟別人上.床呢?”
“林有成所寫的這個看風者意義深刻,在我看來這就是是包在愛情糖衣下的一粒澀果,從其中看到是郭嘉與個體,正直與愛情、個性與集體的劇烈矛盾與沖突,在極端的沖突下,展示的一個徹頭徹底的悲劇。”
“我現在有些明白為什么林有成這部的名字會叫做《暗算》了。”
毫無疑問,就是這樣整個《人民文學》編輯部都被林有成所寫的這兩個故事給沖擊到了。
尤其是后面這個更有沖擊力的黃依依!
后面這位反傳統的奇才黃依依,真的就是整個國內文學里面女性角色少有的離經叛道,尤其是在這個九十年代的時期,真得讓一眾編輯看得目瞪口呆,當然對于最后黃依依的結局,也是相當有沖擊力。
不過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林有成的這部《暗算》在這個時候發表,將會掀起多么大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