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561章 寺產

  四月的微風輕拂過大明宮黑熏色磚瓦,襯得恢宏的殿宇愈顯空曠。

  政事堂中,李泌從案牘間抬起頭,看著窗外的陽光明媚,總覺得近來這日子少了些什么。

  沒有天寶年間的歌舞升平,也沒有勾心斗角的權力之爭,每日都是平淡的政務,但李泌并不認為這種平靜會一直持續下去。

  他轉頭看向了李峴議事時常坐的那個位置,此時還是空的,他知李峴近來很關心各地節度使,時不時總會接見一些官員、了解地方上的事務。

  表面上看,作為宗室的李峴正在為朝廷集權盡心盡力,事實上,卻有可能是薛白在分散宗室的注意力,甚至打著讓宗室與節度使兩敗俱傷的主意。

  李泌從不忌于以最大的惡意去揣度權力場上的人物,雖然他是一個仙風道骨的道士。

  今日顏真卿與杜有鄰也不在政事堂,唯有韋見素坐在那似乎是睡著了。

  “聽說,元載回京了。”

  忽然,閉目養神的韋見素開口說道。

  李泌方才還在想近來朝堂上沒有大的爭權奪勢,聞言不由微微苦笑,道:“不錯,此時正在見殿下。”

  韋見素道:“元載頗有心計,可為人貪鄙,恐怕會成為李林甫、楊國忠啊。”

  他這么說其實還是高抬元載了,在他心里,至少李林甫與楊國忠出身還不錯,元載卻出身貧寒,更加貪婪卑賤。

  李泌問道:“殿下召回了不少擅于錢糧度支的官員,莫非是要有大動作?”

  “本就沒想能瞞過長源。”韋見素道:“吐蕃使者雖走了,問題的根本卻還未解決啊,若今秋達扎魯恭興兵進犯,朝廷從何處拿出軍費來?國庫空虛,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既需籌措錢糧,可是要加賦?”李泌故意問道,“難道是改稅制?”

  可薛白的打算,他們都心知肚明。

  韋見素干脆直說道:“殿下不愿加賦,眼下更非改制之機。無非收回天下寺產,以解燃眉之急。招元載回來,想必是主持此事。”

  “韋公竟答應了?”

  “說實話,我并不想答應。”韋見素道:“但殿下的性情你知曉,這些錢糧、田地、人口他必然要拿,若非從寺廟拿,還能從哪拿?”

  朝廷需要,總能拿到,或是給普通百姓加稅,或是清查世家大族的隱田。且不提別的財富,數千萬畝的田地,近百萬的人口,加稅需再加十分之一。

  韋見素不愿在自己宰執期間發生這樣的事,又不愿沾盤根錯結的田地兼并之弊。相比起來,佛門反而是比較好捏的軟柿子。

  李泌看穿了這些,道:“治大國如烹小鮮,韋公與殿下這是要下重藥。卻是否想過?殿下立足未穩,如此行為,必遭致非議。”

  何止是非議,薛白現在還只是太子,就敢與一整個佛門作對,必然會遭到強烈的敵意,原本蜇伏下來的一些政敵必然會伺機而動,把他從儲君之位上掀下來。

  李泌在意的并不是薛白的位置穩不穩,而是擔心這種權力斗爭會讓才平靜下來的局勢重新震蕩,那就不是社稷與百姓之福了。

  他之所以問韋見素這些,是想試探一下,看看韋見素之所以答應薛白此事,是迫于無奈,還是故意縱容薛白肆意行事,給宗室勢力創造機會?

  韋見素一絲一毫都沒有表露出內心深處的想法,只是嘆息道:“能勸的老夫都已勸過了,殿下一意孤行,且此事于社稷有利,只好依從。”

  李泌遂微微搖頭,沒再說什么。

  不多時,有人來報,稱元載前來拜會韋見素。

  韋見素略作沉吟,起身,到官廨單獨與元載相見。

  這一趟被貶謫之后再回來,元載顯得沉穩了許多,眼神中的狂熱之情被一種更深沉更復雜的情緒所取代,氣質就平和了許多。

  “見過右相。”

  韋見素“嗯”了一聲,因他對元載沒有好感,神態冷淡。

  元載以前因為出身而常受人白眼,包括在王忠嗣家中時也是,他性格就有些敏感,很在乎別人是怎么看他的。可如今似乎坦然了一些,雖然明顯感受到韋見素看不起他,他也不以為意,直接就公事公辦地說起正題。

  “方才我已見過殿下,殿下與我談及了收繳天下寺產,放僧侶、寺奴還籍為宵一事,此事重大,讓我聽右相的吩咐。”

  韋見素聲音硬邦邦的,道:“殿下是擔心我做不好啊。”

  元載道:“下官略懂些籌算之術,或能為右相盡微薄之力。”

  不管怎么說,事情很明白地擺在眼前了,薛白想要對付佛門,先征詢了韋見素的同意,請韋見素表了態,等到具體做事的時間,又派心腹元載來主理此事,利用了韋見素,卻不那么信任韋見素。

  “這是大事。”韋見素道,“你有何看法?”

  “下官方才苦勸殿下收回成命。”元載道。

  這回答倒是出乎了韋見素的意料,因為此件事本該是元載重新得到重用、進而飛黃騰達的機會。

  但元載的態度卻很誠懇,道:“殿下選擇清查佛門寺產,而非加征稅賦,出于愛民之心,可此事于他的地位并不有利,萬一使得社稷動蕩,則悔之晚矣。”

  倒是難得這樣一個貪鄙之徒的看法與李泌有相似之處。

  韋見素問道:“你勸服殿下了?”

  “不曾,殿下心意已決。”元載道,“既如此,我所能做的,唯有辦妥這樁差事。”

  韋見素看向元載,仿佛從元載的一雙眼睛里看到了波瀾。

  大唐朝堂爭權奪勢的風波才平靜下來不久,似乎又有新的暗流開始涌動了。

  午后,李峴拿起了一封公文。

  他近來忙于調查各地的節度使,對政事堂一些瑣事沒那么在意,但有哪些大事正在發生他還是知道的。

  今日朝廷又任命一批官員,想必是在為清查佛門寺產做準備,李峴既知道,還是要求看一眼。

  “這其中大半都是元載所舉薦,殿下已然同意了。”韋見素道。

  “若是韋公也同意,我自是沒有異議。”

  李峴說著,目光忽然一凝,落在文書中的一個名字上。

  “楊炎。”

  他心想這名字好熟悉,之后,腦海中就浮起了那日看表演時偶遇的年輕人。

  “你也留意到此子了?”韋見素道:“楊炎確實有才,可堪重任。難為元載這等庸庸碌碌之輩能有如此眼光。”

  李峴其實也有眼光,他早就看出楊炎的才華,也曾想舉薦楊炎為官。

  可那夜醉后深談,楊炎流露出了對東宮不滿的態度,這讓李峴感到不安,因此歇了這個念頭。

  現在,元載舉薦了楊炎,那元載知道楊炎的態度嗎?

  李峴不能確定。

  他放下了手中的公文,交還給韋見素,道:“確實都是人才啊。”

  原本他還想提醒一聲,這名單里也許有人想要顛覆東宮,可最后還是把這句話咽了下去。

  畢竟他是忠于宗廟社稷,不是忠于儲君個人,楊炎不過是醉后幾句牢騷罷了,小題大作的話反而要掀起冤案,使得人心不安。

  “果真要滅佛了?”李峴問道。

  韋見素擺擺手,道:“只是收回田畝、人口而已。”

  除了這些宰相知道薛白的真實打算,現在天下間的輿情反而是說監國太子崇佛,佛教馬上要大為興盛了。

  理由有幾個,比如殿下與皎然關系很好,還贈了他一首詩,比如朝廷下詔褒揚了去往吐蕃傳教的慧證禪師。

  據說,慧證禪師到了吐蕃境內就被迎為上賓,連吐蕃贊普都要拜他為師。對這樣的傳聞,僧侶們的反應十分熱烈,忘了去算一算這個時間慧證禪師能走到哪里。

  就在他們的氣氛最熱之時,朝廷的一道詔書給他們澆了一大盆冷水,無情地潑在他們的光頭之上。

  朝廷竟是直接要求拆毀天下間的寺廟,長安、洛陽、太原可各留五寺,天下各州可每州各留兩寺。拆毀寺院之后,石木材料用于修廨驛,鐵像用于鑄造農器銅像與鐘磬用于鑄錢,金銀佛像則充實國庫。寺產田畝全部收歸朝廷,丈量之后再作分配。

  所留之寺則分為三等,上寺三十人,中寺二十人,下寺十人。其余僧尼一律還俗,佃戶、奴婢統統納入民籍,統計之后分田繳稅。

  詔令一下,天下嘩然。

  下詔之前,薛白先給李遐周看過。

  李遐周看過,第一反應是倒吸一口涼氣,驚問道:“殿下為何給貧道看這個?”

  “你是最初勸我做這件事的人。”

  “貧道沒有。”李遐周當即否認,道:“若貧道真這般做,豈非要受萬人唾罵?”

  “你在心里勸我了。”

  薛白根本不給他反駁的機會。

  李遐周能感受到薛白的壓力,遂也不再否認,站在那默認了此事,之后道:“殿下有大毅力。”

  “說些奉承話是沒用的。”薛白拿起印章正要往那詔書上蓋,忽然又停了下來,問道:“你有恐懼嗎?”

  “貧道…有。”李遐周難得承認了,“我雖喜歡裝神弄鬼,卻也怕世上真有神鬼,怕報應不爽。”

  “你是道士,還能怕佛家的報應?”

  “怕。”

  薛白倒是不信這些,可有瞬間,那持著印的手也抖了一下。

  他想到自己是兩世為人,忽也不敢那么確定地說自己不信神鬼、不信報應了。

  往日從來不曾在意過可此時此刻,那詔書上的文字忽然像是活過來一般,開始亂轉,讓人眼花繚亂,看不清是什么。

  他瞇了瞇眼,努力去看,看到了佛祖悲天憫人的眼,看到了無數虔誠的身影。

  “殿下?”

  李遐周見到了薛白的恐懼與猶豫,道:“如今做這件事是太急了,何不等伱登…”

  “佛是度人的。”

  薛白閉上眼,靜下心來,不去理會那些雜念,緩緩道:“信佛,信它能減少世間的苦難,可當信徒們越來越虔誠,大雄寶殿上的煙火越來越鼎盛,寺院的規模越來越大,田產越來越多,當僧侶們穿金戴銀、呼奴喚婢,他們修的還是佛嗎?”

  他似乎在自言自語地給自己打氣。

  “他們修行,修的是躲避稅賦,將全部的負擔強行壓于無能為力者身上,這便是他們的善。他們修的是俗世的權勢富貴,既如此,便該面對世俗的規矩!”

  “啪!”

  一聲響,那印章毫不猶豫地蓋在了詔書上。

  李遐周閉上眼,知道事情已無可挽留了。

  他是修道之人,本該灑脫自在,不可有與佛門一爭高下之念。因此,哪怕此前想給薛白建議,最后也沒開口,便是深知卷入這種紛爭,必然會毀了自己的道心。

  現在,道心終于是毀了。

  入夜,大雁塔。

  月光皎潔,映著那高高的塔身,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

  卻有一個身影躡手躡腳地走來,一直到了塔下。

  這是個小和尚,他抬起頭,瞇著眼,就在月光下看著刻在塔上的文字。可天還是太暗了,他看不清,于是點起了火把。

  終于,火把的光照下,他找到了那一列字。

  “唐天寶七載戊子科狀元薛白。”

  小和尚遂嘟囔道:“恩將仇報的大壞蛋!”

  說罷,他拿起手中的匕首便朝塔磚上劃去,很快把薛白的名字劃掉。

  之后他猶不過癮,干脆把薛白那“慈恩塔下題名處,廿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也劃掉。

  “該死的壞蛋…”

  忽然,遠處有人喊道:“你做什么?!”

  小和尚轉頭一看,只見自己的師兄弟們涌了過來。

  眾人沖到塔下拿火把一照,眼看太子殿下當年的雁塔題名的榮耀沒有了,全都大驚失色。

  “完了!”

  “原本大慈恩寺還有機會成為長安五寺之一,現在全完了!”

  “你怎么敢的?誰讓你把殿下的舊名劃掉?!”

  “師兄,你們不是說殿下是壞…”

  “沒說!”

  小和尚還在解釋,被吼了一句,眼中便落下淚來。

  然而,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寺廟中的動靜驚動了外面的金吾衛,很快就嘩啦啦地有一群兵將涌了進來。

  很快,他們就看到發生了什么。

  “以匕首劃太子舊名,你等要造反不成?!”

  “鐺。”

  一聲響,小和尚手里的匕首就落在了地上。

  他沒想到這一樁小事,似乎要釀成了大案。

  次夜。

  案上擺著一尊小小的佛像,做工精巧,慈眉善目。

  李亨跪在佛像前,低聲誦經,似乎尋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其實他一直以來就是信佛的,究其原因,也許是他心里不喜歡他的父親李隆基,因此對武周反而有些好感。

  而如今失去了權力、自由,以及尊嚴,被囚居于此,他活得很痛苦,佛法是少數能夠撫慰他的東西。

  這個夜里很悶,窗外的天很暗。忽然,一道閃電把屋中照亮。

  李亨剎那間還以為是佛祖顯靈了,抬起頭一看卻有些失望。

  “轟隆!”

  天空中打了一道雷。

  有人推門進來,李亨轉過頭,只見張汀匆匆忙忙地奔了過來。

  “汀娘,你素來害怕打雷,今夜如何過來?”

  張汀今夜懶得再在李亨面前表現出柔軟的一面,徑直道:“有人來求見。”

  李亨被幽禁于十王宅,早已心灰意冷,萬萬沒想到今夜還能有不速之客求見,迫不及待地起身,忙不迭便奔向外堂。

  然而,才跑了幾步,他卻停了下來。緩緩轉過身,用一雙滿是恐懼的眼睛看向張汀。

  “你說,不會是…不會是殿下故意試探我吧?”

  他不認為自己還能有機會對付薛白,最大的愿望只是茍延殘喘地活下去。

  張汀卻是冷笑了一聲,問道:“你難道覺得他會放過你嗎?”

  忽然,天空中又一道閃電,照亮了她有些慘白的臉。

  “之所以他現在還沒殺你,是為了堵天下人的悠悠眾口。”張汀道,“可你看吧,等到有朝一日,他繼位登基,時機成熟了,他一定會殺了你。”

  李亨咽了咽口水。

  張汀道:“所以,哪怕今夜是他派人來試探你,你也一定要見。反正早晚都是要死,你為何不能像男人一樣搏一搏?!”

  李亨依舊沒有勇氣,末了,向堂中的小小佛像看了一眼。

  似乎佛祖那慈悲的眼神給了他莫大的勇氣,他點點頭去見了來人,一見面,他就有些驚喜。

  “是你?!你怎么來了?”

  “忠王,時間緊迫,我長話短說。”

  “好。”

  “太子正在滅佛,忠王可曾聽聞此事?”

  “什么?”李亨大驚,嚅嚅道:“這是…是對付我的理由?”

  他心中不由浮上悲涼之意,想道果然薛白不會放過自己,這次竟是因為自己信佛就打著滅佛的旗號來殺自己。

  如何能自保呢?總不能說那佛像是張汀的,然后再與張汀和離吧?

  轉念一想,也未嘗不可。

  “稍安勿躁,此事并非針對忠王,如今長安城已是人心惶惶,恐有巨變。我今日來,只問忠王一句話。”

  “但說無妨。”

  李亨感受到對方神色肅穆,也正襟危坐,屏息以待。

  “忠王是否愿迎奉太上皇重理朝政?”

  “當然愿意。”李亨毫不猶豫地回答了。

  之后,他愣了一下,在心里問自己,這是自己的本心嗎?

  自從成為太子以后,他真的很討厭,甚至可以說是深恨李隆基。

  他無數次想過自己奪權繼位之后的情形,他會給李隆基賜很多女人但殺掉他的摯愛,讓他老朽的身體毀于酒色,以回報當年一次又一次的逼迫。

  甚至于,他夢到過自己親手掐住他的脖子,掐掉了那老東西最后一絲生機。

  可現在,因為薛白,他恍然意識到自己竟可以與李隆基重歸于好。

  他可以與他的父親聯合起來,讓一切回到最初的時候。

  “是發生了什么嗎?李倩…”

  “忠王不必著急,太子倒行逆施,早晚要激起變亂,靜觀其變即可。我會向太上皇表明你的態度。”

  來人說罷,起身迅速離開了。

  李亨看著他消失在夜色之中,心潮澎湃,情難自已。

  他看出來,李隆基并不是現在才開始想要奪權,而是早就在暗中籌備,拉攏人心。這次是薛白露了破綻,于是李隆基的勢力迅速開始竄聯。

  “坐在龍椅上四十多年的皇帝,如何是一個監國不到一年的太子能輕易壓住的?”

  曾經是太子的李亨,以前從沒想過自己會冒出這樣的想法,這就像是對他的人生的嘲諷。

  大雨傾盆而下。

  薛白站在宣政殿中,居高臨下地望著雨中的長安城。耳畔卻縈繞著讓他十分不悅的聲音。

  “殿下,這恐怕是上天的警示啊。”

  “請殿下收回成命,不可再繼續滅佛。”

  官員們三言兩句地勸諫著,最后,薛白只說了兩個字。

  “退下。”

  不一會兒殿內只留下韋見素、元載等負責清查寺產之人。

  薛白便道:“韋公說說吧。”

  “老臣亦認為,這場暴雨是上天警示。”

  “我是請韋公說說回收寺產的進展。”

  韋見素道:“民間怨聲載道,僧侶們并不配合,甚至有人因此而謀逆。”

  “不過是在磚墻上劃了幾筆,算什么謀逆?”薛白倒是想得很開,道:“把人放了吧。”

  元載道:“殿下,大慈恩寺的幾個僧侶妄稱圖讖,指斥乘輿,證據確鑿,倘若放了,只怕有心人會利用此事。”

  事實上,他們都很清楚,韋見素所說的“謀逆”指的并不是大慈恩寺的幾個和尚。

  相反,現在朝臣中有非常多的官員指出,那些和尚在太子的舊名上畫圖讖,是在作妖詛咒太子,而且指斥太子的言論也是所有人都聽到的,必須重懲。

  只差沒有說出“交構圣人”之類的話了。

  這是逼著薛白必須嚴辦那幾個和尚。

  嚴辦了矛盾便要激化,但若不嚴辦,必然會讓反對滅佛之人感受到薛白的軟弱,引起更大的反對浪潮,激化出更大的矛盾。

  但,薛白還沒糊涂,考慮事情不像李隆基晚年那樣只管自身權威,他首先得關心真相,然后才是維護他的顏面。

  “既然查明了沒有謀逆就把人放了,大慈恩寺依舊為長安五寺之一,但所留僧侶必須是佛法最高深的三十人,我會親自考查…”(3/3)

大熊貓文學    滿唐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