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一統后的第四年,許墨辰登基第十六年。
年輕的皇帝正是人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時候,也是面臨困難最多的關鍵。
統一后的第一次科舉,牽動了整個大乾、乃至十方世界的心。
不僅如此,還有不少異域國的使者團,準備前來觀摩盛況。
其中也有學子(都是修仙者),不遠千里前來求知。
從這個世界整體的歷史流程看,中土是所有一切的發源地,哪怕到了這個時代,異域國的自然宗自成一脈,說到正統,還是以十方世界為主。
如此盛大的情況,想要私底下搞肯定不行,為了瞞住人族,修仙者也需要許墨辰的幫助。
以皇帝的名義展開科舉,匯集天下群英,邀請四方使者團到訪,彰顯大國風范。
今天舉辦的朝會,目的就是形成彼此的一致性。
科舉問題上,許墨辰和十方世界并不一致,但可以協調。
一如以往的待遇,不過朝臣們上殿之后,發現原來靠內侍拉扯轉動的大扇子,現在沒有人也能自動轉動。
沒錯,這幾個月,許墨辰等人已經研制出初期的馬達。
有了電,電風扇的制作,難度就小了很多。
不過技術還不太成熟,因此每個風扇轉動都不快,帶著點點風送入大殿,溫度適宜。
大家一看都笑了。
「陛下不愧是明君,盡是做這些沒用的東西。」
「這轉得這么慢,不是武器了。」
「陛下本意是什么,作為觀賞、打發閑余時間嘛,真不枉我們齊心協力地輔佐啊。」
「大乾未來有望了。」
「這應該是制造風,只是和我們的神通比起來,完全沒有作用。」
「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陛下享受的過程。」
雖然少了好幾個部門,但是忠臣們都不著急,準備趁著這次科舉的機會翻盤。
最近針對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戶部,明里暗里的彈劾奏折不少。
只是許墨辰都沒有處理,全部留中不發了。
這也不能怪朝中少有的人族官員,畢竟誰還沒有個大小毛病。
修仙者想要抓他們的小辮子,實在是太容易了。
而且他們寫奏折,腦袋里面想好了,吹口氣就搞定。
不像人族官員,一個字一個字地寫。
所以在奏折輿論數量上,根本沒得比。
再說了忠臣們都是團結一致,鉚足勁要干掉這班女干臣,所以這幾個月,人族官員日子不好過。
一聲喊叫,許墨辰搖搖晃晃地登場了。
「愛卿們坐,」他一擺手首先坐下,「這次是年后第一次朝會啊,朕看大家最近干勁十足,心里甚是欣慰。
剛剛收到消息,秋季的時候,隨著雜交水稻的推廣,大乾好幾個州的糧食產量提高了四成,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貫的開場白,眾人很熟悉,先等許墨辰吹牛完畢再說。
「寧州特區那邊,和異域國貿易的結果也出來了,」許墨辰笑瞇瞇的,「報上來的數據,去年一整年,實現了六百萬兩銀子的效益。
這可是以往五六年的稅收啊。」
眾人不做聲。
「如今看,大乾上下海清河晏、政通人和,也不存在貪官污吏,才能夠有如此的局面,」許墨辰表揚,「也是諸臣工齊心協力的成果。
以前大家跟著朕,國庫空虛,沒過上好日子。
現在不怕了,朕可以給你們承諾,今后只要盡心盡力,輔佐朕造就大乾盛世,朕一定不會吝嗇 賞賜的。」
眾人表示不需要,我們拿銀子沒太大用。
更何況,這些不過是我們不要,愿意讓給你的罷了。
還有,這么多國庫里面,有多少是抄家得來的?
但看皇帝高興的樣子,這些忠言就不說了,影響氣氛。
「對了對了,」許墨辰拿出一張紙,「這里面都是去年諸臣工的豐功偉績,朕都有記錄,以后根據功勞大小,百年后陪著朕配享太廟。」
配個毛線,我們的目標是——沒有死亡!
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許墨辰滿意了,他端起參茶漱口:「這些好消息,朕迫不及待和愛卿們分享。
唔,最近可有要事上奏的。」
話筒要遞給你們了。
「陛下,」丞相要打頭炮,「老臣有要事上奏。
今年是大乾統一后的第四年,也到了科舉的時候。
這一次的科舉,和以前的不一樣,乃是統一后的第一次,全國上下翹首以待,老臣懇請陛下留意。」
許墨辰點頭:「科舉,科舉好啊,朕最喜歡考試選拔人才了。
想當年諸位愛卿,可不都是大乾科舉舉薦上來的,兢兢業業,是大乾的梁柱。
這次科舉如此不同,不知道諸位愛卿有什么想法。」
丞相不動,他暗中勾了勾手指。
起頭就行,剩余的還是底下人推動。
「陛下,」吏部尚書出列,遞上一份奏折,「這里面,詳細羅列了大乾舉國上下目前官員的情況。
容微臣實稟,亂世之后,這些年休養生息,一些額外部門當初暫時予以擱置合并,是事出有因。
只是如今大乾在陛下英明神武的領導下,開始發展起來,因此微臣發現,大乾全國上下,部門人員缺乏極其嚴重。
還有一些州縣,由于缺乏分支部門,導致陛下辦頒發的旨意,并沒有很好地落實下去。
微臣日思夜想,認為只有盡快擴大全國各州縣部門配置數量,增加對應的官員,才能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許墨辰笑了。
說了一大堆,總結起來就一句話。
吏部認為,要增加各種部門,部門多了,自然需要的官員也多。
這官員多了,通過科舉正式介入的修仙者也就多起來。
層層疊疊下去,進一步壓縮中下層人族官員的生存空間。
嚴格說起來,這并不是絕對錯誤。
就好比公司越大,其實需要的部門、細化就越高,人員自然也多。
但同時要面臨的是效率的衰退。
許墨辰所在的時代,高度信息化通訊化,都難以避免,更不用說古代了。
真正意義上的治國,要保持部門的相對精簡。
當然了,官員太少,確實很多事情又無法落實。
平衡最為重要。
吏部尚書混淆了二者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