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函谷關到東海之濱,五千里的廣袤疆域之上,趙魏韓齊四國對峙了數年,雙方都感覺到決戰的時刻似乎就要到來了。
這可能是數十年來諸夏大地之上,質量最高的一場大戰,魏國是老牌的中原霸主,變法的成果還在支撐著魏國。
齊國則是變法革新的新貴,拿下淮泗,擊敗楚國,吞并吳國的東方霸主。
韓趙都有強兵勁卒,實力不可小覷。
秦楚燕這邊疆三國同樣在關注著這一場戰爭,秦國之前和齊國一同圍攻魏國在淮泗的土地,但在齊國轉道向南之后,卻和魏國在河西簽署了和議。
雙方約定互不侵犯,秦伯還和魏侯歃血為盟,保證絕不參與魏國和齊國之間的戰爭,秦國現在國中凋敝,只希望魏國能放過秦國,讓秦國休養生息。
魏國昔年因為大量賢才的投奔而興盛,但這些人才成為新的貴族之后,同樣開始排擠那些新進入魏國貴族官僚隊伍的士人。
許多在魏國之中郁郁不得志的士子都前往秦國為官。
衛鞅從一介白身一躍成為執掌秦國國政的左庶長,還有落魄貴族一躍執掌秦國軍事大權,這都是極好的榜樣。
尤其是當前列國,伐交頻頻,所有的國家都是朝盟夕叛,不要看現在魏齊兩國打生打死,一旦有利可圖,立刻便能重歸于好。
擅長言辭之辯的縱橫家更是列國君主的座上賓,這些人對人心的洞察深入到了極致,總能切中君主心中的痛點,列國之間的盟約幾乎都由縱橫家一言而決。
八百里秦川,無數秦人被組織起來修建水利,尤其是在秦墨的技術支撐之下,愈發興盛。
秦國極愛修建水利,不僅僅是因為水利能夠促進糧食的生產,還是因為水利能夠控制人口。
官府只要控制源頭,何時開閘,何時斷水,為誰澆地,灌溉交錢,這都是收稅的上等法門,比起上門逼稅的法子不知道高明了多少。
咸陽宮中,秦國的高層團團圍在一起,商議著秦國的大事,秦伯、執掌秦軍大權的公子勝、魏人梁息,左庶長衛鞅,還有執掌列國外交之事的楚人申城,還有從列國而來的一些有賢才的智能之士。
面對著眾人,秦伯擲地有聲的開懷大笑道:“秦國歷代先君矢志不渝的便是東出大計。
昔年諸夏大戰因為魏侯卿背叛而功敗垂成,先君郁恨而終。
現在孤有列位大才輔佐,秦國兵精糧足,中原連番大戰,定然虛弱不堪,歷代先君的大愿,看來是要實現了。”
或許這也是地緣帶來的優勢之一,楚國八百多年矢志不渝的就是北上,秦國想的就是東出,他們的戰略永遠不會改變。
不像是晉國和魏國,四面八方都能夠擴張,于是戰略的定性就很差,實力強大的時候沒有拿到足夠的優勢,等到實力衰退的時候,就會被來自四面八方的敵人圍攻。
“齊國與魏國之間的大戰就快要分出勝負,若是魏國戰勝,秦國一可以繼續深耕巴蜀,充實糧倉,壓迫楚國。
二同樣可以借著魏國與齊國大戰之后的疲敝,迅速占領河西,然后圍繞著黃河建立防線,聯韓結齊,共抗強魏。
但臣觀之,魏國武卒戰力已不若昔年之強盛,魏國國中政治昏暗,梁息這樣的大才卻不能身居高位,還是齊國勝算更大。
若是魏國大敗,我秦軍便直接攻占河西之地,壓迫河東,籌謀函谷。
若是能以函谷關和黃河作為天險屏障,再沿著邊緣北上高原,與飛地相勾連,就能南向壓迫魏國。
自此便可立于不敗之地,縱然是趙魏韓三國聯合來攻,秦國亦可以退守函谷關。
唯一需要憂慮的就是齊國,齊國本就聲望卓著,若是擊敗了魏國,韓國定然俯首,再加上吳國,東方最肥沃的土地幾乎就全部落在了齊國的手中。”
秦國現在和齊國還算是一同削弱魏國的盟友關系,但是秦國的戰略眼光很是長遠,齊國還在打生打死,他已經開始考慮搞齊國了。
衛鞅沉吟道:“國君,臣一直在想一個問題。
洛國對齊國的這一次興起,抱著什么樣的態度呢?
齊國對周天子又抱著什么樣的態度呢?
難道還是要扶保周王室嗎?
若是齊國依舊尊奉周天子的話,洛國就一定會在暗中給予齊國幫助。
金銀糧帛、刀槍劍戟,這些洛國暫時用不上,但是卻足以盛國。
周王室的存在,對秦國不是好事。”
洛國!
秦伯心中一沉,隨著周王室的聲勢江河日下,各國君主心中紛紛生出了取而代之的想法,現在想要問鼎的已經不僅僅是楚國一家。
但是限于傳統的強大力量,還沒有誰敢直接提出來,這就是韓國悍然攻擊王室引起巨大轟動的原因。
洛國的存在已經成為了承天受命的阻礙,在所有人的眼中,打落邦周的天命,洛國是一定會拼命的!
洛國現在沒太大反應,一是因為力量的衰弱,二是因為周王室畢竟還在洛邑城中。
素王畢竟還是列國的主祭,現在列國君主雖然屢有僭越,但即便是楚王也從未說過自己是承天受命的天子。
衛鞅見眾人沉思便說道:“若是齊國戰勝,便要為齊國上尊號,并且脅迫趙魏韓等國一同為齊國上尊號,徹底撕裂洛國和齊國之間的關系。
這就像是上高樓一般,要一階一階的向上走,若是想要一步登天,只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
況且齊國從公室到卿士,整日幻想著恢復桓公霸業。
昔年齊桓公都已經得方伯之位,加賜九錫,位列公爵了,齊國君臣難道會不想要更進一步嗎?”
所有人都不禁為衛鞅的話而震驚,就連秦伯都沒想到衛鞅會提出這么激進的想法,但轉念一想,這想法又不用在自己的身上,真是妙極了。
于是欣然說道:“衛相真是能輔佐圣王的大才啊,有您在,秦國難道會不興盛嗎?”
于是群臣便開始圍繞著河西之地的爭奪開始布置,一旦魏國和齊國開始大規模接戰,立刻就進攻河西。
至于之前簽署的和議和盟約?
當年魏國佬背刺老秦人的時候,可沒提什么和議和盟約,這就叫報應不爽。
韓國的國土上,無數的軍隊在調動。
魏國和齊國之間的決戰,基本上湊齊了幾個要素,魏國糧草匱乏,急于打一場大會戰,并且對齊國糧道的壓迫愈發的重。
實際上一場戰爭打個幾年,尤其是雙方君臣還不算是昏庸的階段,想要留下什么秘密是極難的。
雙方基本上都是明牌在打,就看誰更能扛,就看誰能在關鍵的決策上堅持到最后。
魏國之所以敢在糧草匱乏的情況之下和齊國決戰,是因為魏國知道,齊國國中或許還有糧草,但是齊國的大營之中是沒有的!
換句話說,齊國現在大概率比魏國更缺糧。
因為魏國截獲了齊國糧草到達的準確時間,在付出了大量的傷亡之后,成功的將足以供給十萬精銳吃一個月的糧草燒了個一干二凈。
齊國即便是還能從齊國之中調集糧草,那也是之后的事情了,更不要說韓國,現在的韓國到處都是餓殍和尸骨,連年的大戰發生在韓國的國土之中,哪里還能產出那么多的糧食。
之后的戰況更是印證了魏國的猜測,在一場三四萬人的遭遇戰之中,齊國僅僅堅持了不到一炷香的時間就敗退而走,這讓魏將喜形于色,“齊國軍隊臉上明顯有饑色,他們的確是斷糧了。”
齊將管成林和齊相呂忌臉上卻異常的沉穩,齊國的富裕,魏國又哪里懂呢?
供給十萬精銳的糧草都可以用來作為誘餌,這就是齊國的底氣,齊國真正的軍隊依舊是糧草充足,士氣旺盛。
管成林在地圖冊上指指點點道:“國相,這里、這里都是我軍和魏軍交戰并且失敗的地點。
一開始魏人還比較謹慎,但是隨著連續兩三場遭遇戰的勝利,我軍的不斷潰逃,魏人的警惕心開始降低了。
現在我軍缺糧的消息,魏人已經深信不疑,現在就是將魏人引入埋伏圈之中。
一旦陷入埋伏之中,就和正面作戰完全不同了,即便是魏武卒這樣的天下強軍,也只是強壯一點的豬狗,依舊是能肆意宰殺的對象。”
呂忌仔細的望著地圖上的埋伏點,滿意的點了點頭,“管卿是管子之后,此戰若是能重創魏武卒,國君定然要為您再次封土。
為齊國立下如此之大的功勛,想必九天之上的管子,也會為您感到自豪吧。”
戰爭之中燒自家的糧草,付出如此大的代價來謀劃,若是魏人不中計才怪。
當魏人在追殺行軍的途中陷入埋伏點之后,無數的齊人出現,讓魏人瞬間驚慌失措,管成林大吼道:“殺!”
齊軍幾乎將國中所有的弓弩等全部帶來,箭矢宛如雨點一般的落下,一輛輛戰車和滾石徹底將魏軍封閉。
唯有一條小小的山道留給魏人突圍,這是為了消解魏軍的意志,隨著箭雨落下,以高打低,魏人的還手顯得太過綿軟無力,況且四面皆是敵人,指揮系統哪里還能運轉。
尤其是天色漸漸黑下來,這些普遍夜盲的士卒更是惶恐到了極點,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存活下去。
凄厲的慘叫聲和武器的揮舞響徹了不知道多久,這種根本不知道何時就會死的恐懼讓所有都沖著唯一的生路狂奔而去。
然后就是無數人擁擠和踩踏,這種方式死去的人數量難以想象,遠遠超過了齊國軍隊所殺死的數量。
晨光拂曉,天光乍破。
山間到處都是尸體,無數魏軍殘缺的旗幟,凌亂的箭矢許多都射在了地上,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射到了魏軍的身上,完整的尸體并不多,很多尸體形狀是完整的,但是一部分卻直接變成了肉泥,這是被亂軍踩踏之后的結果。
大多數死去的人臉上都帶著恐懼,一些明顯身高體壯的士卒穿著厚厚的青銅甲,這些是戰場之上強悍無比的魏武卒,但卻被裹挾著死在了這里。
青銅甲為他們提供了一些保護,至少在箭矢之下活了下來,但一旦被擠倒,那么繁重的甲胄反而會成為負擔,一路看來很多魏武卒都是直接倒在地上被踐踏而死。
在魏軍的大纛旁邊,齊人見到了魏軍的主將和魏國公子的尸身,這兩人是見到大勢已去,悲憤自殺的。
管成林和呂忌兩人望著綿延整片山谷的尸體,卻暢快的大聲笑道:“齊國霸業成矣!”
齊國與魏國爭奪中原霸主的戰爭大獲全勝,這是繼鄢陵之戰后,齊國又一次稱霸諸夏,趙魏兩國被迫對齊國俯首稱臣,韓吳兩國更是俯首,秦國同樣對齊國獻上了無數的溢美之詞,志得意滿的齊國由此陷入了沉重的戰略誤判。——《周王朝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