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規則之先河

  半山類型的葫蘆紋彩陶壺,顯然應先繪出葫蘆的外輪廓,然后填充葫蘆內的細網格紋,最后再用其他線條紋飾將周圍空當補充完善。

  馬廠類型的單耳杯,需先繪出回形的條帶紋,再繪條帶間細密的網格紋。

  約1平方厘米的條帶間,有5條縱橫交錯的經緯線組成。

  當時畫工嫻熟的技巧,由此可見一斑。

  如若不然,線條則會粗細不一、疏密不勻,或線條彎曲以致造成重疊等等。

  由此可見,繪畫技能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著彩陶的質量與美觀。

  無論何種器形、何種圖案,也無論什么文化類型,任其千變萬化,繪彩時總是遵循著一定的原則與程序。

  即從上到下、由點到面、先主體后其他和從整體布局到局部結構。

  這些規律開創了,后世繪畫藝術的一般規則之先河。

  在甘省彩陶的鼎盛時期,圖案依然是繁而不亂、井然有序,其根本原因是有了上述繪彩的基本規則。

  彩陶是在陶坯尚未完全干燥時,進行描繪的。

  坯體繪彩后,要用卵石等工具反復打磨。

  這樣可使器表質地,斂密而變得光潔細膩。

  繪上去的彩料,也會經過滾壓打磨的手段嵌入器表。

  這樣會成為器表的有機組成部分,牢固地附著在坯體上不至脫落,且燒成后器表光亮色澤美觀。

  半山類型的彩陶器表,打磨得最為精細,圖案明麗、光彩奪目,達到了極致。

  蘭市牟家坪半山類型的彩陶壺,頸肩交界處,留有利用圓棍縱向滾壓而產生的凹痕。

  經后來實驗,內彩可用硬而光的圓球進行滾壓,外彩可用硬而光的圓棍滾壓。

  滾壓時要注意用力的方向與器表基本垂直,這樣彩料才不會移位,圖案則保持原狀。

  繪彩之前先在陶坯,上加施一層彩色陶衣,是仰韶中期以后各類—型彩陶文化中常見的做法。

  施陶衣之后,器表如同披上了一層華麗的彩衣,再用其他顏色繪彩。

  如在紅色陶衣上繪黑彩,色彩對比強烈且穩重,更加絢麗奪目。

  有的陶器加陶衣后即使不再繪彩,如大地灣四期陶鼎,通體飾紫紅陶衣,仍顯得華美耀眼。

  陶衣原料一般為仔細淘洗過的細陶土泥漿,有時也調入其他顏料。

  加施陶衣時,將泥漿涂刷在器表或將器物置放于泥漿中蘸泡而成。

  馬廠類型,以及火燒溝、辛店、沙井文化均流行紅陶衣;

  仰韶、馬家窯文化有少量白色陶衣。

  經鑒定,紅色陶衣的原料是含鐵量高的紅黏土,白陶衣多為白堊土。

  其中比較特殊的是彩繪陶,這是指陶器燒成后,再繪彩紋的陶器。

  這類陶器的繪彩顏料中,加有膠質物,借以使彩料貼附到器表,但仍然容易脫落。

  大地灣一期發現一片白色彩繪陶片,白彩繪在罐形器內壁,顏料質地較粗,明顯高于器表。

  經X射線衍射分析,顏料為方解石,成分為碳酸鈣及二氧化硅。

  當地隨處可見的“料姜石”中含有較高的方解石,估計是將“料姜石”燒熟后研磨成白色顏料。

  在大地灣四期,出土了較多的彩繪陶。

  一類是繪在灰泥質陶上的紅色彩繪,因彩料脫落而圖案不清;

  另一類是繪在泥質瓶、壺上的白色彩繪,脫落現象不如紅彩嚴重。

  紅色彩料經鑒定為朱砂,白色彩料主要成分為方解石及少量的石膏。

  這時的白彩料成分,與一期基本相同,但質地較細。

  在陶器上的黏附性能強于一期,工藝明顯有了進來,可能是采用了較好的膠質材料。

  知道了這些,接下來就可以仿制這些遠古陶器。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制作方法,大致可分為手制、模制和輪制。

  從早期的手制經慢輪修整,發展到快輪制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換句話說,最早制陶是沒有陶輪的。

  大約在距今7000年前,才產生了慢輪。

  在距今5000年前后,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才發明并使用了快輪。

  手制又可分為捏塑法、泥片貼筑法、泥條筑成法。

  捏塑法僅限于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上的附件。

  如耳、足與貼附在器物上,成為附加堆紋的手捏泥條等。

  泥片貼筑法主要流行于我國南方地區,泥條筑成法是包括甘省在內的黃河流域的主要制陶方法。

  模制法,即以模具為依托的陶器成型方法。

  它的初級階段是模具敷泥法,我國最早的彩陶即大地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這種方法制成的。

  而成熟階段的模制法,則盛行于黃河中游的廟底溝、龍山文化。

  兩者的區別是,前者在模具上敷泥,后者卻是在模具上壘筑泥條。

  輪制法是用快速旋轉的陶輪,拉坯成型的工藝。

  只有轉速達到每分鐘90周以上,坯體才能迅速成型。

  低于這個速度,轉輪只能用以修整坯體的工藝。

  可見慢輪雖已用于制陶,但因無法使陶器成型。

  因而只可作為輔助手段修整坯體,所以不能歸人輪制法。

  根據現在研究成果,甘省彩陶的成型方法,主要為模具敷泥法和泥條筑成法。

  大地灣一期的陶片,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征,即陶片分層。

  主要分為內外表層和內胎層,而內胎層又可分成兩層或三層,從陶片剖面就可清晰地見到各層的縱向貫通紋理。

  彩陶缽形器內外表層均為紅色泥質陶,內胎層為灰黑色,夾有較均勻的細砂粒。

  陶片斷茬處,可見分層脫落現象。

  由此初步判斷,陶坯是由不同的泥料分層敷貼制作的。

  那么,為什么可以認定是模制?

  其實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根據制陶工藝的常識,泥條筑成法制成的陶胎胎壁較厚。

  而一期陶胎較薄,一般厚為03厘米;

  其次是一期器型種類簡單,而且許多陶器大小尺寸相同,進一步證明模制的可能;

  最后,也是最確鑿的證據,因為發現了制作器物的內模和制作壺口的外模,均為經燒制的實心泥質模具。

  由此現在才能確認,最早的彩陶成型是模具敷泥法。

  即主要以內模為依托,直接將泥料擠壓成泥片,一層又一層地敷貼到模具上。

  (本章完)

  請:m.yetianlian.info

大熊貓文學    我的系統不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