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為“鈞魂”二字定義的話,那么龍永圖的一番話,就可以借鑒一下。
“它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窯變神韻,在某種意義上,傳達了古老的華夏所堅持的那種,厚重質樸和與時俱進的精神。”
歸納總結一下也就是說,鈞窯確實存在,但是在宋代的時候不是這個名字,還沒有成體系的出現這個名牌效應。
宋、金、元三朝,鈞窯瓷器一直處在飛速發展之中,而且這三朝的鈞窯瓷器均有不俗的藝術表現。
這三朝鈞窯器物的發展,可以通過四方面的對比分析,深入了解到宋鈞和元鈞的區別之處都有哪些。
只有明確知道它們的不同,才能真正認識宋代鈞窯瓷。
北宋早期是鈞窯瓷器的初創歷史時期,其燒造源頭甚至可以追溯至遙遠的唐代花釉瓷。
早期的鈞窯瓷器遺址,一般都集中在今禹州八卦洞一帶。
此時所燒造的仿古瓷器,其特征大多與北宋汝窯、官窯和定窯瓷器極為相似。
而且鈞窯釉色的特點,在此時也已經初步形成。
北宋晚期,是鈞窯瓷器的成熟時期。
此時鈞窯瓷器的施釉情況,較早期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一般都是通體施釉,支釘支燒。
另外,由于釉層較厚,燒成之后就形成了所謂的“蚯蚓走泥紋”現象。
滿釉支燒與蚯蚓走泥紋,是這一歷史時期的重要釉燒特色。
北宋晚期,鈞窯瓷器的燒造量有所增加。
所以給鈞窯器物的尺寸分類,就顯得尤為重要。
即在鈞窯器物底部,劃上數字符號“一”至“十”。
例如,在同一類鈞窯瓷器造型中,數字“一”字表示口徑最大的,而數字“十”則表示口徑最小的。
花盆和盆托,除了底部有口徑大小的編號之外,在足內也刻有配對的另一個編號。
此外,以存放地作為款識刻于鈞窯器物的底部也是非常常見的,如“奉華”、“省府“等款識。
金代的鈞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的影響下繼續燒造,但是由于戰亂的原因使得鈞瓷胎質較差,造型大多也不太規整。
公元1184年,金代官方將禹州改為鈞州,雖然100多年之后,明代又將這里更名為禹州,但是鈞窯卻因此而得名,而后再也沒有更改過名稱。
元代鈞窯瓷器的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局面。
不僅禹州當地繁榮發展,甚至生產盛況遍及到了整個華北地區,元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北方瓷器主打品。
由于元代鈞窯瓷器的銅紅窯變大量出現,這也促使了景鎮釉里紅瓷的進一步發展。
元代鈞窯系瓷器與宋代鈞窯瓷器,各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所以諸多方面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造型方面,宋代鈞窯瓷器所燒造的造型,大多以各式仿古器物為主。
而元代鈞窯瓷器的側重點,主要放在日常器物上。
此外,元鈞比較崇尚造型碩大的器物,而宋鈞與元代不同。
造型特殊的器物,如梅瓶、高足杯、三足爐等,多見于元鈞,而少見于宋鈞。
胎釉方面,宋鈞的胎色較深且胎質較密;
在口沿和足部釉薄處,胎骨呈現出一種“芝麻醬色”,而元鈞胎骨色較淡且胎質比較粗松。
宋鈞的釉色十分豐富,尤其是海棠紅、丁香紫等非常生動。
而元鈞比較多見月白色、天藍色,以及二者相交融的情況,但是呈色略顯呆板。
此外,海棠紅和丁香紫等釉色元鈞也幾乎沒有。
施釉方面,宋鈞大多都是通體施釉且支釘燒造,而元鈞施釉一般不到底,而且圈足內外基本無釉。
裝飾方面,宋鈞的裝飾技法不如元鈞豐富。
如元代比較流行堆貼花裝飾,而宋鈞比較少見。
對于陳文哲來說,他最喜歡的其實還是瓷器。
之所以制作玉雕、石雕、木雕、磚雕等等作品,也不過是閑著無聊。
不過,最近他又找到了瓷器當中他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幾種釉色。
那就是清代才出現的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子青、騾肝、馬肺等釉色。
其實這些都是從仿鈞窯瓷當中發展出來的釉色,所以說鈞瓷獨特的釉色對后世影響深遠。
明清至今,許多瓷窯均視其為楷模并進行仿制。
御窯廠是明清兩代專門負責御用瓷器生產的機構,窯址設在今景鎮市。
御窯廠自明宣德年間已開始仿燒鈞釉瓷器,而以清雍正時期的仿品最為精彩。
雍正的御窯廠仿制鈞窯,它的典型特質是胎質比較厚重。
到了雍正年的時候,雍正的官窯在景鎮用高嶺土,他沒辦法制作這么厚的東西,就開始嘗試有什么方法。
于是想到用夾心形式,也就是兩層胎,從外表看它比較厚,它其實是空心胎。
這種方法今天我們在故宮沒有見到實物,但是可以從窯址里看到一些當時的試制產品。
但是這一時期,還是最終成功燒造出了仿宋鈞窯制品。
督陶官唐英于雍正十三年,在《陶成事宜紀略》中記錄了當時御窯廠燒造的仿古和創新瓷器共計57種。
其中“鈞釉”仿內發舊器,除了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子青、驢肝馬肺五種外,新得新紫、米色、天藍、窯變四種。
“仿內發舊器”是按宮廷發往景鎮的陳設類鈞瓷“舊器”實物仿燒而成。
因而在造型、釉色、支燒方法等方面,與宮廷收藏的官鈞基本一致,幾可亂真。
有的故意不署年款,幾乎能亂真,有的器物外底刻劃“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除仿古外,清宮還在新創燒的器型上施以新發明的仿鈞釉,形成清代特有的“鈞瓷”。
仿鈞新紫釉,正是清雍正時期創燒的仿鈞釉品種之一。
此釉色以銅紅釉為主,再配合其它金屬元素氧化還原。
呈現出月白、藍、紫、綠、醬、青、褐等色彩。
與紅色交相輝映,形成了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色塊與條紋。
乾隆早期窯變釉,保持著雍正時的“火焰青”特點。
隨后漸變為以紅、藍、月白各色交織成塊狀的斑片和條紋。
乾隆晚期窯變釉中月白與藍色較少,多為紅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