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古彩工藝巔峰

  釉下彩,顧名思義,就是彩繪在釉層之下。

  燒制時先用彩色顏料,在素坯上畫出各種圖案。

  原理和釉相同,靠金屬元素呈色。

  之后罩上一層透明或顏色淺淡的釉料,最后入窯在1300度左右的高溫中一次燒成。

  釉下彩由于圖案被覆蓋在釉層下,釉下彩瓷器的表面平滑光亮、不易磨損、永不褪色。

  但釉下彩的缺點也很明顯,顏料跟坯體一起燒成,要能經得住高溫、抵抗得了釉的溶解,能達到這個要求的品種很少,所以釉下彩的色彩種類比較少。

  釉下彩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但當時只是用赫色顏料簡單地點彩,并沒有形成復雜的圖案,稱不上“繪”。

  真正的彩繪瓷,要一直到唐代才出現。

  唐代名窯沙長窯,是我國制瓷史上最早用繪畫藝術裝飾器瓷的窯口。

  這座窯口的彩瓷,通常用褐、綠、紅等顏色繪制圖案,外罩一層淡淡的青釉,開創了釉下彩繪的先河。

  這對之后的青花、釉下五彩等品種的誕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沙長窯是彩瓷的開端,但青釉卻讓彩繪的艷麗程度大打折扣,于是,隨后又出現了繪制在白瓷上的青花瓷。

  青花瓷以鈷為顏料,最早誕生于唐代,元代時,由于景鎮卵白釉的成功創燒,讓元青花顏值大大提升,并迅速走向成熟。

  而參照青花瓷的燒制工藝,把鈷顏料替換為銅顏料就得到了釉里紅。

  釉里紅創燒于元代,同一時期,景鎮的工匠們把青花和釉里紅進行組合,燒制出了瓷器中的頂級貴族——青花釉里紅。

  再就是釉下三彩,清康熙時,在青花釉里紅的基礎上,再次加入以鐵作顏料的豆青色,讓釉下彩的色彩擴展到了藍、紅、豆青三種,稱為釉下三彩或釉里三色。

  由于鈷、銅、鐵三種顏料對溫度和氣氛(窯爐內含氧量的多少)的要求不同,釉下三彩的燒制難度非常大,傳世品極為少見。

  除此之外還有醴陵釉下五彩,這是清末光緒、宣統年間,湖南醴陵再次創新,成功燒制出了顏色更為豐富的釉下五彩。

  所謂“五彩”,并不是特指五種顏色。

  事實上醴陵釉下五彩,是用紅、綠、藍、黃、黑五種原色調配出來的。

  在這五種原色的基礎上,調配出了豐富的色澤,幾乎涵蓋所有色系。

  這些都是經典的釉下彩,瓷器另外一個大類就是釉上彩。

  釉下彩的特點很明顯,就是圖案直接畫在釉層上的彩瓷,稱為釉上彩。

  燒制時需要先燒成白釉瓷(也有不施釉的澀胎),之后在燒成的瓷器上彩繪,最后入烤花爐經800度左右的低溫二次燒成。

  釉上彩在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為燒成溫度比較低,同樣需要加入鉛等助熔劑。

  相比于釉下彩,釉上彩的色彩更為豐富。

  但因為是直接畫在釉面上,所以圖案部分有凹凸感,易于磨損,并會有微量的鉛、鎘等微量元素溶出。

  因此,如果釉上彩被用來裝飾餐具上,基本上都會避開餐具內部或者就口的部分。

  釉下彩的品種有不少,最出名的肯定是宋加彩。

  我國最早的釉上彩,始于宋代名窯定窯。

  在已經燒成的白瓷上,或用紅色顏料題字,或用金(銀)顏料繪畫,之后低溫烘烤而成,稱為“宋加彩”。

  之后金代的磁州窯、扒村窯等窯口競相模仿,并把紅、綠、金等多種顏色應用在一件器物上。

  其中紅綠兩色的稱紅綠彩,紅、綠、黃三色的叫“金三彩”。

  在宋加彩的基礎上,明代宣德時期,釉上彩的顏色進一步豐富,創燒五彩。

  但五彩瓷上并不一定真的同時出現五種顏色,所謂“五”只是形容顏色比較多。

  一般而言,顏色在三種以上,且其中包括紅色的釉上彩就可以稱為五彩。

  沒有紅色,以黃、綠、紫等色為主的則稱為素三彩。

  明代五彩以紅、綠、黃、紫等色為主。

  清康熙時由于藍彩、金彩和黑彩的發明,使畫面更加華麗,五彩也因此發展到頂峰,成為彩瓷的主流。

  不過好景不長,雍正之后粉彩盛行,五彩只能作為仿古瓷少量生產,因而也被稱為“古彩”。

  此外,由于五彩燒成溫度略高于粉彩,呈色不如粉彩柔和,也被叫做“硬彩”。

  五彩是“硬彩”,相對應的,創燒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兩代的粉彩自然就屬于“軟彩”了。

  其“粉”和“軟”來源于其獨到的工藝。

  粉彩在彩繪的時候,會在顏料中添加一種名為“玻璃白“的白色彩料。

  而玻璃白具有乳濁作用,能夠使畫出的圖案呈現出一種粉潤柔和的效果。

  此外,粉彩在彩繪過程中還會用渲染表現明暗,使每一種顏色都有不同層次的變化,增加彩繪的表現力。

  琺瑯,一種礦物顏料,元代時由伊朗引進。

  把這種顏料繪制在銅胎上,就是著名的景泰藍,而繪制在瓷胎上,就是琺瑯彩。

  琺瑯彩始創于清代康熙晚期,制作過程非常繁瑣。

  先在JDZ燒成白瓷;然后把白瓷送到神都,由宮廷畫家彩繪、題詩、署款;

  最后再由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燒制。

  不同于一般的彩繪顏料,琺瑯含有大量的氧化硅(玻璃的主要成分),更像低溫鉛釉。

  燒成后表面光滑有玻璃質感,且有一定的厚度,能明顯看出立體感和層次感。

  康熙時的琺瑯顏料全部依賴進口,色彩種類比較少,只能簡單地繪制些花卉類題材。

  雍正六年以后,清宮造辦處開發出近20種琺瑯顏料。

  這一時期色彩大大豐富,使琺瑯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古代彩瓷工藝也因此發展到頂峰。

  為了完全凸顯出彩繪的艷麗多彩,釉上彩基本都是繪制在白瓷上。

  但也有特例,會在燒好的白瓷(或不施釉的澀胎)上畫好圖案之后,再在空白處施一層低溫彩色釉作為地色,之后二次入窯低溫燒成,稱低溫色釉釉上彩。

  品種有黃地綠彩、黃地三彩、藍地黃彩、藍地三彩、紅地黃彩、綠地紅彩、紫地三彩等。

大熊貓文學    我的系統不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