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李金鯉最近的眼光提升了,所以對于李金鯉最近兩個月送過來的各種古董,陳文哲稍微重視了一些。
目光掠過那些接底的,復燒的,再去掉那些高彷的,陳文哲還真就又挑選出來了幾件有意思的作品。
加上那件紅色的盤子,這些瓷器的價值已經不低了。
再次端詳那只銅紅釉的盤子,只見它敞口,弧壁,圈足。
造型規整,盤形周正,胎體堅硬細密,形制優美。
器內外壁皆施霽紅釉,口沿留有一線「燈草口」,對比鮮明。
釉色深沉勻凈,紅釉泛黑紅,釉質光亮,釉面瑩潤。
器底施白釉,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青花楷書雙圈款。
霽紅釉在永樂及宣德年間已成功燒制,但由于制作繁復,耗資巨大且良率極低,便廢棄不造。
康熙年間成功復興霽紅釉燒制技法,只不過這種技法要求財力,所以一般人燒不出這么好的盤子。
陳文哲很清楚,這種古代配制紅釉料時,往往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碾成粉末摻入其中。
可以說,這種瓷器的每一次燒制,都不惜工本。
而由于霽紅釉的生產氣氛不易控制,成品率卻是相對很低,因此更為名貴。
加上這只盤子保存的又好,看著就如同剛剛出窯的新品一樣,自然就沒有人會想到,它就是一件真品。
玩收藏的人,都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所謂的舊器如新。
可惜,很多人都不一定要了解,這句話的來歷!
所謂舊器如新,是有特定的環境所形成的。
例如:景鎮御窯廠特別為宮中所燒制的日用瓷器和祭祀瓷器,從來都沒有拆過包裝的。
現在故宮里依然還存有清康熙一朝的,從來沒有拆過包裝的瓷器。
當把這樣的瓷器拆開后會發現,經過200多年,這些瓷器依然和新制作出來的一樣,因為沒有任何的使用痕跡!
而市場上所能見到的所謂舊器如新,更多的是新制作出來的東西。
無論是高彷還是精彷,甚至是所謂按照原品復制的,依然會有其特征,這些特征就是新!
而且雖然經過人工處理過,依然能夠看到出窯火的明顯痕跡!
這并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只能是多看,多研究,多多揣摩才能感受的到!
玩收藏的人都想著要變現,這沒有錯誤。
但是市場上能高價銷售的東西,未必就是真東西。
這個首先要弄明白,畢竟太多的人沒有見過或者見過太少的真東西。
去博物館看的人,大多數是走馬觀花,只有極少數人才會帶著問題去尋求答桉!
因此對于舊器如新這個概念,首先要弄明白,然后要帶著很多問題,去看待你手中所得到的所謂舊器如新的“藏品”。
這樣你才能不斷的學習和進步,否則就又成了接盤俠!
陳文哲剛開始也是翻了經驗主義錯誤,看到這種盤子,自然就會選擇避坑,也就是不認為是舊器如新。
可是,當他認真起來,卻是能夠快速發現,這還就是一件舊器如新的珍品。
這一次李金鯉可是發財了,他之前買下的那么多彷品,應該花了不少錢。
而只要這一件,就應該能夠讓他回本,并且暴富一波。
要知道,霽紅釉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釉色,這種單色釉瓷器,從來都是昂貴的代名詞。
祭紅釉瓷器始創于明永樂、宣德年間,為jdz所創制,因皇室多以其為祭祀郊壇之祭器而得名。
由于祭紅釉的生產氣氛不易控制,制作繁復,且耗資巨大,成品率卻極低,因此更為名貴。
當時即有“千窯一器,萬里挑一”之美譽,聲譽遠在元明諸多紅釉之上。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霽紅達到藝術高峰,但在明末失傳。
清代康熙、雍正時期,在皇帝的支持和參與下曾傾盡良工復燒霽紅。
遺憾的是在清乾隆后,霽紅釉的燒制再度失傳。
霽紅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全部由御窯燒制,民窯不許生產。
如果違犯此規,嚴重者甚至有殺頭之罪。
為了保證了皇家對霽紅釉瓷器的壟斷,御窯廠生產的霽紅釉瓷器即使有殘破、瑕疵,也一律打碎深埋,片紅不得流入民間。
乾隆還賦詩:“雨過腳云婪尾垂,夕陽孤鶩照飛時。泥澄鐵碹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這是吟詠明代宣德時期的寶石紅釉碗,可見其對鮮紅釉瓷喜愛。
要燒得純正之霽紅,并非易事。
清·龔式的《jdz陶歌》中就曾描述:“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畫精心合,一樣燒百不同。”
所以,就算是清代的霽紅釉瓷器,價格也十分不菲。
不說其他,只是陳文哲了解的價格超過百萬的就不少。
像是清康熙霽紅釉橄欖瓶,尺寸只有三十厘米高,其成交價就達到280萬。
康熙霽紅色澤厚重,不甚均勻,釉邊不齊;
到雍、乾時,呈色穩定,釉面有桔皮紋和棕眼;
邊釉整齊,呈失透狀,所以雍正、乾隆的霽紅釉瓷器更貴。
陳文哲知道的這三朝的霽紅釉瓷器,價格往往都在三五百萬,其中超過千萬的也有不少。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就是因為霽紅釉為做為一種高溫釉,燒制技術要求太高。
特別是受窯內氣氛影響較大,燒造出顏色純正均勻者極為難得。
加之燒制材料短缺,宣德以后便日漸衰落,直至清康熙重新燒制成功,雍乾時又重達高峰。
以后歷朝均有繼續燒制,但品質終達不到前代水準。
故清代雍、乾兩朝之祭紅釉當屬極品。
特別是清雍正官窯,在嚴格的制度下,燒造技術成熟。
這時用以陳設、賞玩的紅釉品種中不乏佳器,多見盤、碗及玉壺春瓶等造型,器形獨特的賞玩小器極少。
清中期《jdz陶歌》有云“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
畫于乾隆三年左右的《陶冶圖冊》之“琢器造坯”一章對此記載尤為突出。
坯房前放置各式霽紅釉瓷器多達十余種,可見當時燒造之盛。
請:wap.99mk.info